历史 银川市2016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6.宋代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叙述了唐玄奘取经故事,将以往话本中唐僧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改变为猴行者作为话本中的主人公。到了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成功塑造的神猴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一道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故事,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这表明( )

A佛、道、儒三教合流的发展趋势

B神话传说故事深受人民喜爱

C市民文化的不断发展

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市民文化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宋代说经话本”和明清小说都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主要形式,而“唐玄奘取经故事”、“唐僧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改变为猴行者作为话本中的主人公”、“成功塑造的神猴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一道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表明民间神话或故事在随着人们传布、改造,不断吸取不同的题材内容、故事情节不断完善,这正是通俗的市民文化的特点,C正确;A不符合本题的主旨;B是表现,没有揭示问题的实质;D是市民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市民文化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要从通俗文学的演变形式中揭示反映题干的实质性内容,故选C。

易错点

审题不清、没有根据题意“这表明”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7.《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B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棉纺业的特征。题干上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结合所学知识,棉纺业的主体经营者是家庭手工业,其生产的目的是供生产者自身消费,与市场联系较少,规模生产的需求低。故选A。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解题思路

本题可结合所学知识由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来分析问题产生题干所述现象的原因,故选A。

易错点

不能从自然经济的特点方面分析问题的根源而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8.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影响的相关知识。由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分析得知,英国是主张在中国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故A正确;BC不符合本题要表达的主旨;由材料“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分析得知,材料缺乏当时中英贸易情况的对比,不能断定英国对华贸易是否居于出超地位,D错误。

考查方向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解题思路

准确解读材料,审好题、围绕本题的主旨进行辨别,排除BCD,故选A。

易错点

审题不清。没有抓住本题要反映的主旨而误选B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2.苏格拉底认为“如果神不制定正义的法律就很难有什么别的人制定这样的法律。”他还论证说:“凡是其本身就给违犯的人带来刑罚的法律,一定是有比人更好的法者所制定的。”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

A强调公民应该都是法律的服从者

B思想主张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竭力推崇神的意志高于人的意志

D主张城邦法律应遵从神的律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相关知识。材料信息“如果神不制定正义的法律就很难有什么别的人制定这样的法律”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法律是正义的,公正的人首先是遵守法律的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责任和义务,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迷信色彩,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正义、而不是神的作用,故CD错误。故选A。

考查方向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和苏格拉底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内容及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故选A。

易错点

没有准确解读材料和领会材料的主旨,并受到材料表面的字词影响而误选C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3.社会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反专制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以下各项符合社会契约论内涵的是(  )

A只有完全听从理智指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B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C国家的政治权力起源于构成社会的人们的相互同意

D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社会契约论的认识和理解。卢梭认为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只有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相互同意,才能构建国家的政治权利,C正确;A是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观点,作者用该书与教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不符合题意;B是孟德斯鸠的观点,他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不符合题意;D是狄德罗在《百科全书》的观点,反映了权利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D也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欧洲启蒙思想的兴起和社会契约论

易错点

没有准确解读材料并抓住题目的主旨而误选。

【解析思路】结合材料及所学识记的基础知识,经比较、排除错误选项后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4.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促使宗法制消亡

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C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

D分封制随着君权的加强而瓦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由材料“‘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反映了西周宗法制、分封制背景下君权的扩充,B正确;西周时,分封制、宗法制并没有消亡,中央集权体制还没有形成,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和宗法制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联系比较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相关历史,排除ACD,故选B。

易错点

1.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

2.对特定概念如“封建制”、“中央集权制”误解而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5.表四中没有体现的军事思想是( )

A坚持战争的正义性

B战俘要受到人道的待遇和保护

C反对大国恃强凌弱

D认可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军事思想的相关知识。由表格材料“鸣谦,利用师,征邑国”反映了主张坚持战争的正义性的军事思想,A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孚[通俘]兑,吉,悔亡”反映了反对以俘虏敌军为打仗的唯一目的,但也可能是以取胜为目标或干脆杀掉敌兵和俘虏,故材料并没有反映战俘要受到人道的待遇和保护的信息,B符合题意;由材料“来兑,凶”表明反对大国恃强凌弱的军事思想,C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不利为寇,利御寇”表明认可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的军事思想,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查方向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古代军事思想

解题思路

本题要求准确解读材料,根据题意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选B。

易错点

审题不清、误将“没有体现的军事思想”当作“体现了”而误选。

解读文言文材料出现误差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9.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的相关知识。题干材料说爱国主义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前的历次战争并未唤醒民族的觉醒,国人心目中仍然是古代“天朝上国”式的自大、封闭的爱国主义。甲午战败于日本,知识分子开始深刻反思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及其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开始形成,随后开展的戊戌变法便是这一变化的结果。故选B。

考查方向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与所学维新变法运动等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故选A。

易错点

审题不清。没有抓住本题要反映的主旨而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0.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3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

A要加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C保存私营经济,利于形成竞争机制

D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营经济发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的相关知识。材料中的“合作工厂”指的是公私合营工厂,“私营工厂”指的是不符合当时社会主义改造潮流的小私营企业。毛泽东主张让其合法化,这在毛泽东看来是“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讲话表明,公私合营后的合作工厂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管理,工厂生产的质量下降,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太快,需要实行中国式的“新经济政策”,进而对苏联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持怀疑态度,这体现出处毛泽东在实践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由此可知C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经完成,A明显错误;B表述与题意不符,实际上要采取中国特色的“新经济政策”;D限制国营经济发展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题思路

认真审题不清,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排除题干“新经济政策”概念的干扰,故选C。

易错点

审题不清,没有结合所学1956年我国开始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而误选。

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而是受到题干“新经济政策”概念的影响而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1.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老鼠和鸭子,“米奇”和“唐纳”于1984年首次中国大陆之旅,就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美国动画片。这反映出( )

A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B美式文化更受国人推崇

C中外文化交流障碍消除

D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首次中国大陆之旅”反映出中美文化互动还不够频繁,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B错误;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中外文化交流障碍不可能消除,C错误;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美国卡通明星的到来反映出中美交流触及文化领域,故选D。

考查方向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题思路

联系对外开放的知识,通过排除法,排除ABC,故选D。

易错点

不能准确解读材料并联系对外开放的渐进性特点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5.1990年11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

A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

B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

C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

D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东剧变对两极格局的影响。根据材料“1990年11月”的时间可知,当时东欧发生剧变,华约组织进一步趋向瓦解、力量进一步衰落(到1991年7月正式解散),已经构成不了对华约的根本威胁,在此情况下,两大集团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彼此“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从而“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D正确;A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提到华约和北约两大集团的关系,故B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材料与C无关,排除;故选D。

考查方向

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联系苏东剧变对两极格局的影响的史实,通过排除法,故选D。

易错点

没有准确解读材料透过现象而揭示问题本质而误选。

不能联系苏东剧变对两极格局的影响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4.1978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2.5倍,达到了140亿美元。苏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60%以上是石油收入。这一现象( )

A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显著

B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

C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健康发展

D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经济和石油出口的相关知识。材料体现了苏联石油出口收入在外汇中比重较大,经济结构单一,A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石油出口占财政可支配收入的比重,B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美苏争霸问题,D错误。故选B。

考查方向

苏联改革的道路和问题

解题思路

联系所学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解读苏联石油出口占财政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反映的问题,故选B。

易错点

没有准确解读材料透过现象而揭示问题本质而误选。

不能联系苏联模式的特点和经济建设的教训而误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材料一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同时,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有着有长期的历史实践,至今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这两只手的关系变动。在英国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形成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从注重国家干预之手的重商主义,走向积极推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主义,继而“回归”重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随后是新自由主义重新力推“看不见的手”,18年后又走向欲求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变化犹如钟摆,摆到极限,必然回摆,力图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稳定之间调节和平衡。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美国里根入主白宫,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奇迹,也是我们能找到的英美自由模式的最近例证。他们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分别带领英美两国走出或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困境。……从历史的长河看,市场经济创造了并且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模式,中国经济的成功也是在选择市场经济之后取得的。

——李旭章《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36.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表现。

37.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模式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差异。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政策变革呈“钟摆运动”轨迹;基本上是平稳过渡;由单纯重视市场或计划到两者并重。

新自由主义政策表现:为缩减国有企业,减少干预,减少税收和财政开支,缩减福利规模等;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相关知识。有材料一“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这两只手的关系变动……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形成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由材料“新自由主义”可知,他们继承了传统自由放任政策,但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他们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为缩减国有企业,减少干预,减少税收和财政开支,缩减福利规模等;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

考查方向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规律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把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规律,按问作答。

易错点

没有准确解读材料透过现象而揭示问题本质而遗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差异:①在所有制方面:英美模式以私有制为主;中国模式以公有制为主;②在管理体制方面:英美模式以市场调节为主;中国模式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管理体制;③在分配制度方面:英美模式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但政府推行福利国家制度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中国模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比较题一定要确定比较项,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如阶级利益等。

认识:经济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因时而变;经济模式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模式的选择要从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别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点是必要,应该予以肯定;学习外国经济模式要坚持独立自主,要注意保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和经济主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经济运行机制比较的相关知识。第一问,可根据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二小问,为开放性问题,可围绕经济模式的因时而、从国情出、学习借鉴别国经验、要坚持独立自主以及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中外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

解题思路

本题应结合所学相关知识,从多方面展开进行分析彼此的差异和认识。

易错点

未能从多方面展开进行分析差异和认识而遗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材料 在史学研究领域,“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是经常被采用的两个历史分析维度。“主观动机”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前假定要达成的预期目的,“客观效果”是历史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事实结果和影响。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进程,对同一个历史事件而言,“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可能出现相一致的结果,也可能出现相背离的局面……

38.请依据上述材料,运用中国古代史史实,就“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证。(要求:就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论证,也可提出新观点。至少分别围绕两个不同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实恰当、论证合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例证一:我认为“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可能出现相一致的结果。如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取代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规定各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从而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为历代王朝所沿用;西汉武帝为了解决汉初以来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了“推恩令”,以推恩为名、行削弱王国为实,王国越分越小,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北宋初年,为了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以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一系列“强干弱枝”的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同比大家的军权,政治上让文官担任知州、并设置判官负责监督,经济上设转运使掌控地方财政,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

例证二:

我认为“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也可能出现相背离的局面。西汉初年,汉高祖为巩固统治、错误地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大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甚至导致了“七国之乱”;汉朝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其主要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按照孝廉的标准,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但到东汉、魏晋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人才选拔渠道,致使机制僵化、缺乏活力,不利于人才流动和封建统治;唐朝中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统治,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较大的独立权,并不断发展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之后,唐中央进一步增加了藩镇的数量以期相互制约,但日益加重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直接致使唐王朝的灭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和历史学科探究相关的知识。根据题意,先选择一个观点,充分正确地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明确阐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考查方向

史学研究和历史学科探究

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要求,充分正确运用中国古代史史实,明确阐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注意阐述严密具有逻辑性。

易错点

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观点不明,缺少论证而遗漏;

对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认识不清或者没有认识,论述逻辑不清而遗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材料一 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声誉一落千丈,陷于危机之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病。大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科学研究也不属于大学的职能。……科学研究在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充其量不过是副业而已。大学无论对德国社会的发展还是民族的统一均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大学不再处于进步的状态,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机构,大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兰伊春《论19世纪前期德国高等教育改革》

材料二 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70年代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等,全都是德国首创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的那种“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或者叫做“彻底性”)在新的工业革命层面上得到了新的激励和发扬。……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对此作了这样的评论:“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

——尹朝安《19世纪德国的崛起与制度创新》

39.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原因。

40.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大学教育与时代发展脱节,不利于德国经济发展和民族统一;大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陈旧;科研不受重视,衰败之迹明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教育改革的相关的知识。由材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病”、“大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科学研究也不属于大学的职能”、“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机构,大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挑战”的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上的教育改革和比较

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要求,经对材料的梳理、对有效信息的提炼和概况、归纳得出。

易错点

对材料梳理、提炼、概括不够而遗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成就:强制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大学允许科学独立发展;科学发展创造了许多新形式;引领各国大学发展的新方向。

影响:提升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激发了其创新热情,推动了德国19世纪晚期经济腾飞,从而成为世界强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教育改革的相关的知识。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全都是德国首创的”可概括、归纳出德国教育改革的成就;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的那种“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得到了新的激励和发扬。……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可概括、归纳出德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上的教育改革和比较

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要求,经对材料的梳理、对有效信息的提炼和概括、归纳得出。

易错点

对材料梳理、提炼、概况不够而遗漏。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