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1.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
正确答案
解析
:春秋以前是奴隶制血缘宗法社会,官职上是世卿世禄制。而材料中许多诸侯国和公卿大臣都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反映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了冲击和动摇。B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易误选A、C。学生容易把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理解为争霸的需要,自然选A项,这是对人才的片面理解。C项有道理,但并不能最大化的契合材料主旨。
6. 1937年3月,国民政府制定的《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中明确规定:“作战期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群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用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这份作战计划(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的作战计划,期间包含了对抗战的准确估计、决心抗战以及如何抗战等信息,从引用的作战计划的有关内容中不难看出,国民政府明确指出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性,C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学生要结合材料,理清材料主要信息,反映的是国民政府认识到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性。
易错点
学生易选择A、B,A应该说为即将爆发的全面抗战做了准备。B项西安事变也是国共达成全面抗战。
8.在智者运动中,“智者”没有统一的组织,政'冶态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是较为一致的。“智者运动”的兴起,主要得益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运动兴起与政治、经济、思想认识等因素都有关系。材料中“智者”没有统一的组织,政'冶态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是较为一致的,说明“智者”的思想是独立的,不受别人控制的,进而说明当时民主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自由和独立。A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易误选B、D项,这主要与宽松的民主氛围有关。
10. 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漳田三通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亩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吉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担任大亩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顶住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说明当时日本的法律审判已经体现了法治和平等的理念,实现了司法的独立,D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易误选B,不是对立,是互相牵制。
2. 1061年,苏轼考取“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但是,后来他感叹道:“当年……成绩甚优,于是飘飘然自以为真的可以‘直言极谏’了。殊不知谏一回灭一回,如今灭到黄州凉快来了。”对于此事的下列解读,比较准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虽然苏轼考取“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于是飘飘然自以为真的可以‘直言极谏’了,但是他的直谏没被采纳,一贬再贬。说明当时的社会不允许有功名的人随意“直言”,直言要符合皇帝和高官的意图,否则无法被采纳。故B项最符合题意;A、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宋代重文轻武,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易误选C项,忽视了宋代重文轻武的事实。
3.右图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十地买卖契约(局部)。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而积和买卖双方。除了买卖双方及证人签字画押以外,官府也加盖了官印。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在土地私有制的封建社会,买卖是合法的。契约是土地买卖的法律依据,经买卖双方签字画押,具备法律效力。加盖官印,有利于政府对土地买卖进行监督,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田主对土地所有权。A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易误选B,认为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其实是政府为了进一步对土地进行监督,避免强买强卖等现象发生。
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钱漕、盐课等,其中地丁几占全部岁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和官业收人几占岁入的一半。通过鸦片战争前后财政收人的变化可以看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后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看出,新增加了关税,厘金收人几乎占岁入的一半,这些与对外贸易有重要关系,反映了中外贸易在不断扩大,D项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自然经济的解体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C项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C。在材料中没有具体反映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挑战,直至解体。
5.在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百年来人们对“新文化”的认识存在很大差距,最后的共同点只剩下“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 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都可以找到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属于新文化,可见新文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C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易误选D项。认为新文化运动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7.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等( )
上表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正确答案
解析
:就表格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扣除物价上升的因素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故排除B项;这些成就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D项排除;C项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只能说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没有达到人民基本实现了共同富裕,A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由于对教材知识不熟悉,易误选C。
9.马丁·路德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教皇和教会没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信仰即可得救,教皇和赎罪券均无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须由教会做中介,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等等。这些主张(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路德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教皇和教会没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反对教会的经济盘剥,这些主张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和利益,C项符合题意;B、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主张客观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仅主张而已,A项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易误选A,A项有道理,但就路德的个人主张而言,应该说是对宗教改革的兴起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1.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说:“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凱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 张军认为凯恩斯主义(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张军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后,凯恩斯主义的推行推动了经济复苏,但现在的凯恩斯主义,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是凯恩斯主义的失误,并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可见张军认为凯恩斯主义在刺激经济方面具有时效性,B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易误选D,题意理解不清,容易选错。
12.阿莱霍•卡彭铁尔的长篇小说《消失的足迹》,人们将其比作现代版的《桃花源记》: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境地往往都与“世”隔绝,模拟远古,物质简仆,人情融融,都受到“外界”临近的威胁,并在这威胁到来之前彻底消失。据此可知,《消失的足迹》应属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据材料可知,《消失的足迹》中美好境地往往都与“世”隔绝,模拟远古,物质简仆,人情融融,都受到“外界”临近的威胁,并在这威胁到来之前彻底消失。该小说虚拟现实,带有魔幻性质,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故选D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题干的主要意思,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排除无关选项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易误选B。《消失的足迹》人们将其比作现代版的《桃花源记》,可判断时间。
材料 近200年来,欧洲的学术研究兴盛,对历史文化深入研究绀承,研究出的名理,公例等成果很多。回顾我扪的历史,很多成果都比他们早,这不是附会夸大自己。我可以举几个钱证来证实这一点。西方最突出的科学成就,名、数、质、力(哲学、数学,化学、物理)。我们的《易》就是名、数为经,质、力为纬,合起来就是《易》。宇宙之内,质、力相互作用,没有质就无法体现力,没有力,质也无法运动。力就是乾,后就是坤。举个例子来说明印证:西方人说,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运动的轨道如果是绝对平直,那么物体运动的速度必然是均匀的。这是古人所没有的观点。他的这一现点出来之后,天文学取得长足发展,西方人从中受但是我们的《易》早就讲过“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这些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即使是巧合,他们坚持说是自己的发明发现,但是我们中国都要比他扪早,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他们学习我们的东西。可是这样也改変不了我们落后的事实,也没有必要来掩耳盗铃。古人开创了学术学说,可惜我们的后人没有进一步的继承发场,古人规划了大的方面,后人没有进一步充实完善。这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学无术、不开化造成的后果。相先圣明,可是子孙后代愚味无知,又能怎么办呢?
—一编译自严复译著《天演论·自序》
15.结合材料与所学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严复与他的西学介绍”或“严复与他的译著”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正确答案
(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严复认为古代中国人在众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领先世界,但后人没有进一步的继承发场,古人规划了大的方面,后人没有进一步充实完善。这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学无术、不开化造成的后果。导致西方学术长足发展。我们可以就材料这个主旨含义拟定论题。
再结合教材中16世纪以前中国古人所取得发明和创造和16世纪以后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科技发明和创造进行比较,史论结合,仅仅围绕观点内容来分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明确观点,利用材料中有效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史论结合。
易错点
抄袭材料,史论结合不严密。
材料一(从1405年到1422年,郑和己经完成了六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有众多的发现,并且将所经历地区的地理、物产、风土人情作了十分详细的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病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仁宗认为下“西洋”是“劳民伤财”,听信了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建议,曾一度“罢西洋宝船”,废止此项话动,甚至连所存的有关档案资料,也予以焚毁。直至宣宗六年(1431年)十一月,才得以实现第七次下西洋。到达了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归来时已是宣宗八年七月初七曰……宣宗九年,郑和病逝。就在这一年,其副使王景弘又组织了第八次“下西洋”的活动,但其声势和规模都远不及前七次了,下西洋活动接近尾声。
——摘编自李楠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哥伦布多次航行到达美洲,他始终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因为他的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来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所以西班牙人大骂他是“江湖编子”。尽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给哥伦布以“航海司令”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以及将他发现的地区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西班牙人也开始在美洲大规模殖民、发展贸易、开采矿
一一摘编自百度百科
13.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明政府停止下西洋活动的原因,并就下西洋活动的停止谈谈你的看法。(8分)
1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与郑和航行的共同点,(6分)并分析两人航海结果不同的原因。(11分)
正确答案
原因:西洋“劳民伤财”。(2分〉
看法:郑和下西洋确实没有给明政府带来经济利益并且劳民伤财,但是皇帝和大臣们都没有认识到远洋航行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3分〉在停止远航的同时,销毁过去远航的档案材料,更说明了当时的皇帝目光短浅、愚眛无知。(3分)
解析
:第1小问政府停止下西洋活动的原因,根据材料仁宗认为下“西洋”是“劳民伤财”来回答。第2小问下西洋活动的停止谈谈你的看法,可从下西洋的给明朝带来的财政影响,以及明朝统治者没有认识到下西洋与世界潮流趋势的关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平时的材料分析概括能力培养,从所给的材料中寻找相关的信息,再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就可以。
易错点
学生对看法的回答,易回答成原因。
正确答案
共同点:都得到了皇室以及国家的全力支持;(2分)都多次远航,并且有一系列重大发现;(2 分)都引起了人们的抗议。(2分)
原因:郑和下西洋基本上不带经济目的,在耗费大量钱财以后,在国家财力无法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停止航海活动;(3分)哥伦布的航海经济目的非常明确,需要得到黄金和香料,通过贸易职得商业利益,对利益的追求刺激了航海活动的继卖进行;(3分)从根源上讲,两人航海的差异取决于轻济发展的差距,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决定人们耻于讲究科益,而欧洲商品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推动着人们在全球范围内探寻未知的世界,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5分)
解析
:第1问哥伦布与郑和航行的共同点,可从皇室支持、都是远航、引起人们的抗议等方面回答。第2问两人航海结果不同的原因可从两人远航的目的、结果、经济因素、政治体制等角度回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平时的材料分析概括能力培养,从所给的材料中寻找相关的信息,再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就可以。
易错点
回答不全面。
材料一 在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通过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实现的.在我国,对待大资产阶级(即对待官僚资本)采取这种办法。但是,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则不是采取剥夺的办法,而是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地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企业。
材料二 1920年11月,人民委员会公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1921年7月,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租让和租借企业是国家资本主又经济。
16.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和苏俄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不同举措及其原因。(10分)
17.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上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5分)
正确答案
新中国的举措: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2分)
原因: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同盟军。(2分)
苏俄的举措:前朗,设牧资产阶级生产资料;后朗,大力发展租让和租借企业,允许外国资本主义开办企业,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水和生产营理方法,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分)
原因:当时苏俄处于经济、政治危机之中,急需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以巩固统治。(2
解析
:第1小问新中国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不同举措可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来回答。苏俄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不同举措可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租让和租借企业是国家资本主又经济。”来回答。第2小问原因新中国从中国新民主革命的斗争对象和团结对象角度来回答。苏俄要结合俄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来分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回顾学过的相关结论,进行知识再现,再进行整理就可以。
易错点
知识点写的不够全面
正确答案
共同点:都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采取分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2分)
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猃;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尊重国情;建立辻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小问中国和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上的共同点都是国家主导的,都采用过渡的方法。第2小问认识要从国际经济发展借鉴他国经验,必须符合国情等角度回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悉教材知识,条理整合教材内容,同时结合好材料。
易错点
知识点回答不全面,对教材知识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