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二十四节气的 ▲ 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如“惊蛰”, 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 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 ▲ 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 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 ▲ 。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①倒洗澡水连盆中的婴儿一起倒掉,显然不明智。
②在中国古代,教化的目的是传播礼乐文明,规范社会秩序。
③如果能抛弃成见,不因名累实,这一概念必将以新的面貌进入学术界,实现其当代意义。
④如果提倡教化,很有可能被视为封建思想的死灰复燃,从而遭到严厉批判。
⑤但在 20 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教化”变成了等同于吃人礼教的一个贬义词。
唐 多 令
刘辰翁
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更何人、横笛危楼。天地不管兴废事,三十万、八千秋 ①。
落叶女墙头。铜驼 ②无恙否?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 ③、欲何游? 【注】①三十万、八千秋:佛家语,指灾难深重、历劫长久。本词作于 1276 年中秋前。是年正月,元 兵入杭州。②铜驼:古代置于宫门外的铜铸骆驼。③坱莽:广大无边的样子。
10.简要分析上片开头两句在词中的作用。(5 分)
11.“看青山、白骨堆愁”中“堆”了哪些“愁”?“堆”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 分)
骑一头蟋蟀夜行
宋长征
①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娇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的歌唱。 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 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夜曲开始奏响。
②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笑容, 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也许,这样的夜色只有一次, 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也许,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 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来,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
③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里的妇 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的月光,纺纱织布, 缝补衣物。这是民谚的一种温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迁。周作人在《知堂随笔》中说: “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④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来,白日里尚未做多少事情, 夕阳就挂在了树梢。接下来是冷风吹,接下来是秋雨绵绵,接下来是雪花飘,好像一年的时 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
⑤不知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位于杭 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 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 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笑料。
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 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 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捉。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 思自尽”。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入宫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 而我却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情节中走出来。
⑦最近有消息说:“每年 7 月中旬至 8 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汇集在泰安泗店 镇收购蟋蟀,木工、泥瓦工甚至周边的上班族,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田间地头抓蟋蟀,外出 务工的泗店人也会以各种理由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村民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抓上一个月至 少收入在一万五以上。”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信息。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 大的乡村背景。于是,我在百度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 高达 5 万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达两万多条。
⑧我小时就喜欢蟋蟀的歌唱。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来轻柔的鸣唱,小 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再次走近,它却又在另一个地 方逍遥起来。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 在乡村的夜色里。
⑨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我所看见的蟋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经·蟋蟀》中弹跳 而出,落在安静的书桌上。“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 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忧 患意识。
⑩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
(选自《山东文学》2016 年第 4 期,有删改)
13.赏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4 分)
14.本文第⑤段引用丞相贾似道的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15.“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4 分)
16.请探究文题“骑一头蟋蟀夜行”的意蕴。(6 分)
文史学家胡小石
胡小石原籍嘉兴,生于南京。其父季石先生为晚清举人,曾在南京候补,故举家迁居南 京。季石先生曾师从兴化刘熙载,受刘氏影响,很早就引导胡小石走上博学多能的道路。
1906 年小石先生考取了两江优级师范预科,因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学堂监督李瑞 清(梅庵)先生激赏,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导的入室弟子。梅庵先生又介绍他拜于散原老人 陈三立门下学习诗学,由专习唐人七绝入手,而后兼习各体,他所作绝句,旨趣神妙,风调 隽美,直追中晚唐。陈三立先生赞诗:“仰追刘宾客(禹锡),为七百年来罕见。”今人钱仲 联主编的《近代诗钞》录入小石诗作达八十多首,称其风格独特。先生寓沪时,沪上寓居不 少遗老,其中不乏宿学之士,有幸向他们请教,获益很多。
20 年代初,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给学生讲授过修辞学、诗歌选作、中 国文学史等课,许多课程尚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阶段。先生讲课,于每一时代取其代 表性作品加以剖析,于每时代文学,分别其主流与支流,探究其来龙去脉,使之真正具有“史” 的规模。这在当时是很有独创性的。
小石先生治学作文就是这样追求独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决不俯仰随人,亦步亦 趋。他讲《招魂》,不仅根据《史记》屈原传赞来纠正王逸以来认为是宋玉所作的错误看法, 断定为屈原所作,而且从考古学角度列举楚墓的大墓群新出土的精美文物加以印证,由此推 知诗中所写楚国贵族生活确有现实依据,并非虚饰夸张,不是过之而是不及;他认为《招魂》 主旨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非楚国之魂,亦非自招。
除屈原以外,小石先生最喜爱与崇敬的诗人就是杜甫。小石先生称赞杜甫是一位“诗国 革命家”,作诗总是以求新为贵。老杜以诗描写时事,为诗之历史化;以诗发抒议论,为诗之 散文化。至于老杜冲决旧藩篱,化赋为诗,在诗史上独辟一途,更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杜诗 含英咀华,深得其中三昧,多发前人所未发。小石先生对杜甫的挚爱是深厚而绵长的。在他离开人世的前一年,在南京大学纪念校庆举办的讲座中,七十三岁高龄的他以抱病之身,走 上讲台,满怀激情地把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杜甫及其诗作精华《北征》与《羌村三首》介绍给 广大师生。听众很多,除了中文系的师生,还有外系师生,整个大教室内座无虚席。无论是 在当年的中央大学,还是在以后的南京大学,胡小石都是最有学术威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 授之一。
授课之余,先生常邀学生数人,或是去城南城北几个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或是去清凉 山扫叶楼饮茶品茗。先生好昆曲。抗战前,苏州昆曲到南京演出,已没多少人听,而胡小石 每场必到,他与黄侃教授总是合买几十张票,邀请弟子们观看。每到精绝处,他一鼓掌,学 生就在后排响应,齐声叫好,向演员表示鼓励。弟子们时常到家中拜访,师生谈笑风生,乐 此不疲。每到就餐时分,弟子起而告辞,他总是热情留客吃饭。当时市面上柴草紧张,保姆 见胡小石又留客吃饭,面带难色:“先生,家中没柴烧了。”胡小石慨然应答:“不要紧,把我 书房里的报纸拿去烧就行了。”
读到这般雅事,今人笑则笑矣,但先生在举手投足间蕴藏的匠心,却是让人深味。
胡门弟子、著名教授程千帆曾忆:一日,先生读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读着读着,便情不自禁地拿着书唱了起来,唱了一遍又一遍。五六遍之后,先生把书一掷,对诸生 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胡小石的唱念和掷书,完成的是一次次漂亮的以心 传心: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们了,夫复何言?
(选自《学苑奇峰——文史学家胡小石》,有删改)
资料链接:
小石师给我们传授知识,是没有“课堂”界限的,一遇有机会,他就兴致勃勃地带我们 去接触外面的精彩世界。或是看戏曲演出,或是去踏访古迹,或是一边品尝传统佳肴,一边 谈今论古,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术素养……这令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羡慕不已。 (摘自《独向深山深处行——忆胡小石师》)
17.胡小石为什么能成为文史领域的一代宗师?请简要概括。(6 分)
18.胡小石在治学作文上的“独出手眼”有哪些表现?(6 分)
19.胡小石与学生交往的雅事中蕴藏着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6 分)
诲侄等书
元 稹
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能 不自惧?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家法乎?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 孙,故家无樵苏之地 ①,尔所详也。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 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然而吾生三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吾常 自思,尚不省受吾兄正色之训,而况于鞭笞诘责乎?
吾尚有血诚,将告于汝:吾幼乏岐嶷 ②,十岁知方.,严毅之训不闻,师友之资尽废。忆得 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 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 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 之报复,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抱衅终身,偷活今日。故李密云:“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 长。”吾每念此言,无不雨涕。
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吾此意虽吾兄 弟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谏官,不忍小见,妄干朝听,谪弃河南,泣血西归,生死无告。 不幸馀命不殒,重戴冠缨,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有以谢先人于地下耳。
呜呼!及其时而不思,既思之而不及,尚何言哉?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其曰人耶?
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于喧哗 纵观,汝信之乎?
吾终鲜.姊妹,陆氏诸生,念之倍汝。汝因便录此书寄之,庶其自发。千万努力,无弃斯 须。稹付仑、郑等。
(选自《元稹集》,有删节)
【注】①樵苏之地:指薄田。②岐嶷:形容幼年聪慧。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4 分)
(2)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4 分)
9.元稹对侄辈主要有哪些教诲?请简要概括。(4 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
(3)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
(5)寄蜉蝣于天地, ▲ 。哀吾生之须臾, ▲ 。
(苏轼《赤壁赋》)
(6)辅车相依, ▲ 。(《左传·僖公五年》)
(7)判天地之美, ▲ 。(《庄子·天下》)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 分)
一位艺术家挑选了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然后将图片中肃穆的建筑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场景。背景一换,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便瞬间来到眼前,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这位艺术家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地方。”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