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佛山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9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寒夜星光

徐树建

韩晓龙日日夜夜盼望着能回家过年,可是,他不敢回家,因为妈妈托人捎过话来:“要想我原谅你,除非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

要知道寒夜的天幕上,向来只有几颗闪着冷光的星星,哪有满天星光,妈妈这是在明确表明态度:拒绝儿子回家。

而妈妈之所以如此绝情,是因为韩晓龙伤透了她的心。几年前韩晓龙开的小餐馆,为降低成本用了价格便宜的肉,让一桌食客食物中毒进了医院,其中一名老人还感染了并发症送了命,韩晓龙也因此坐了大牢。要知道,在家乡那个小山村,犯罪坐牢可是天大的事情,足以令一家人一辈子抬不起头。

韩晓龙不怨妈妈心狠,爸爸早逝,家境艰难,妈妈一直教育儿子光明磊落,不贪便宜,好好做人。

可是,自己让妈妈失望了。

有家不能回,韩晓龙只好在县城内租一小间房子住了下来,靠什么生活呢?幸亏妈妈曾经教过他扎孔明灯的手艺,于是韩晓龙晚上扎灯,白天在热闹的地方卖灯。当他扎好第一个灯时,忍不住想起小时候跟妈妈一起扎灯的情景,那时候虽然贫穷,但母子情浓,虽苦也甜,这么一想,热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年根的生意还算不错,韩晓龙忙得不可开交,有位大商户甚至一下子订了100只孔明灯。韩晓龙快乐极了,没日没夜地赶做,终于按时完工交货。

除夕这天,过年的气氛越发浓厚,空气内处处弥漫着好闻的味道,韩晓龙心里却越发凄凉,想了半天无事可干,出租屋内恰好还有几只孔明灯,索性顶着寒风拎了灯上街,准备卖了后再买瓶酒,一醉方休。

刚站了一会儿,身后就有人大声叫道:“给我一只灯!”

生意开张了,韩晓龙心内一喜,但抬头一看,却掉头就走,甚至还小跑起来,因为那人他认识,是他初中同学大山,还是住对门的邻居。他没脸见到他们。

大山气冲冲地提高嗓门吼道:“韩晓龙,你个孬种,你难道一辈子不见人?”

韩晓龙只好停住脚步,大山走过来,恨恨地又说:“我恨不得抽你两下,你小子混啊!走,跟我回去,明天就过年了,家家户户团圆,你就不想跟你妈团圆?”

韩晓龙低头小声说:“大山,我怎么不想啊,可你也不是不晓得我妈撂过的话,她说除非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才肯原谅我,你说我怎么回去?”

大山叹口气,说:“我们住对门,你们家里的情况我爸妈是最了解的,所以叫我来找你回去。你妈年轻受寡,喝过的苦水能用船装,可一辈子不求人,硬气要强,大伙谁不佩服她,可现在全给你毁了,让她临老了抬不起头来,她能不气你吗?可你不回去不行啊,你妈病了。”

韩晓龙一惊:“我妈怎么会生病?什么病?”

大山双眼朝天,气哼哼地说:“还用问,想你呗,可嘴上又不承认,一直闷在心里,这就病了,所以你一定得回去。至于怕你妈不肯原谅你嘛,这个你放心,有我和乡亲们哩,今天晚上我们在村口接你,你妈一定会给乡亲们面子的。”

一下午的忐忑不安过后,除夕之夜来到了,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红彤彤的对联和醉人的鞭炮声,韩晓龙孤零零一个人来到了村口,却没勇气再往前进一步了。

就在这时,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整个村子静极了,没有鞭炮声,没有欢笑声,甚至黑漆漆的连灯光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大山呢?乡亲们呢?

肯定是大山爸妈和乡亲们没有说服妈妈,要不回去吧?韩晓龙心里酸极了,忍不住嘶哑着嗓子大叫起来:“妈、乡亲们,我给你们拜年了,我真悔啊……”

话音刚落,眼前突然出现一幅童话里才有的景象:无边漆黑的夜空一下子繁星点点如鲜花绽放,更像夏夜内无数的萤火虫,并且这些明亮的萤火虫正冉冉上升,一时间天上地下交相辉映、灿烂辉煌,是无数的孔明灯点燃升上了天空!

然后,韩晓龙看到了大山,看到了那个一下子订了100只孔明灯的“大商户”,看到了乡亲们!

大山声如洪钟大叫起来:“晓龙妈,看,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你就让孩子回来吧!”

大伙一起说:“让晓龙回来吧!”

人群正中站着的正是颤颤巍巍早生白发的妈妈,妈妈神情悲楚老泪纵横。

星光这么美、这么亮,从未见过,无以伦比,把回家的路照了个一清二楚。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韩晓龙开小餐馆因使用价钱便宜的肉,发生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而银档入狱,说明了韩晓龙的本性低劣,也间接交代了妈妈拒绝韩晓龙回家的原因.

B大山受其爸妈叮嘱,特意来找韩晓龙.要求韩晓龙务必回去,但是当大山着到韩晓龙时,气冲冲地提高唤门吼道,说明大山其实并没有原谅韩晓龙

C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如到村口后,“没有鞭炮声,没有欢笑声,甚至黑漆漆的连灯光都没有”,用环境的黑暗寂静烘托了韩晓龙紧张忐忑的心情

D妈妈“老泪纵横”,这既是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泪,也是对儿子铸下大错的伤心之泪,说明即使出现了寒夜星光,此时,妈妈的内心还是不能原谅儿子

E在韩晓龙身上,体现出了复杂的人性,他有私心、贪念,但也有善的一面,他出狱后能改过自新,自力更生,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走上了新的道路。

12.小说开篇的“妈妈放话”以及中间的“大商户订货”,这两处情节安排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妈妈’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

14.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小说以“寒夜星光”为题的作用。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B,C,D,E

解析

A项韩晓龙开小餐馆因食品安全事故而银档入狱,不能说明了韩晓龙的本性低劣,同时直接交代了回家的原因.B项大山虽然对韩晓龙有责备之心.后面的情节说明大山原谅韩晓龙。 D项妈妈“老泪纵横”,说明内心还是已经原谅儿子。

【答题思路】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进行比对,在原文中找到根据。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本文开篇写韩小龙盼望回家,但“妈妈放话有满天星光儿子才能回家”,显示妈妈的拒绝,这自然令人不解,设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妈妈话中的“满天星光儿子才能回家”,也暗示了故事的发展与结局,(2)小说中间的“大商户订货”是伏笔,为后文大商户和满天星光的出现,埋下伏笔 ,既使读者感受到满天星光出现的真实性,也凸显了乡亲们的细心与关爱 。

解析

要求考生分析第①段的作用。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三是形象塑造。从这三方面组织,比较全面。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考生小说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文中开头和中间两处情节的作用。开篇设下悬念,激发了阅读兴趣,也暗示了故事的发展与结局,间的情节埋下伏笔,凸显主题。

易错点

考生没有掌握这类题的作答模式,不能分条进行作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自尊:丈夫去世,家境贫穷,通过自己的劳动养育儿子,从不求人;

(2)正值:教育儿子光明磊落,不贪便宜,好好做人;

(3)刚强:忍受想念儿子的痛苦拒绝犯过罪的儿子回家。

解析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2)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3)根据描写方法(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4)根据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人物的成长变化、性格的形成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5)根据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考查方向

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形象性格特征:××是一个具有A、B、C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再分析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回到情节中根据人物的言行进行概括,比如:小说中妈妈家境贫穷,通过自己的劳动养育儿子,教育儿子做人,忍受想念儿子的痛苦等等无处体现妈妈的性格,所以要学会概括。

易错点

人物形象的概括,必须依照一定的模式。往往对性格特征概括不全面。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交代故事高潮发生的时间,年三十晚上是一个寒夜;

(2)“星光”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点明情节,儿子回家需要夜里出现满天星光,乡亲们为了黑夜里出现满天星光,创设条件,寒夜里出现了满天星光儿子回家;

(4)揭示主题,人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使寒夜中不可能出现的满天星光出现了,赞颂了乡亲们对处于困境的韩晓龙母子的关爱。

解析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全文对这篇小说标题进行探究。答题时从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首先确定自己探究的方面,然后结合全文作答。情节上,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结构上是小说的线索;主题上,赞颂了乡亲们对处于困境的韩晓龙母子的关爱。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答题思路一般从两方面:(1)标题的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义、象征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双关义或文章主旨意义。(2)标题的作用。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④以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张啸三同学在期中考试中,语文成绩为班上第二名,离第一名差3分,没有达到他自己的目标,作为语文科代表,也算是差强人意.

B中国体育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乒乓球、羽毛球运动通过改革竞赛体制己脱颖而出,长此以往,定会带动其他运动飞速发展

C人生的旅途看似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遭遇重大的人生抉择时,谁都需要禅精竭虑,以免鲁莽冲动,自我断送,错失好局

D第一节课是在美术专用室画线条,心想这有什么好画的,我在纸上掉以轻心地画来画去,想要蒙混过关,受到了美术老师的严厉批评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49支球队参加的143场亚冠比赛中,广州恒大除了在16强赛首回合以1:2输给韩国的城南一和队外,所有比赛均保持不败

B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就全球共同面临的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治理,反恐等诸多挑战发表了讲话,获得媒体及网民的广泛好评

C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核心技术己被全面突破,有关单位圆满完成了动力系统试验,年底前择机进行首次飞行试验是完全可能的。

D如果把中国的军事崛起置于中国的国际责任的构架内思考,其他国家不仅不会感受到“威胁”,反而会认识到这种崛起的必要性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走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有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结合,结果就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并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恨在不离不即。(   )“超以象外,得其团中”,二者缺一不可

A唯其“不离”,所以新鲜有趣;唯其“不即”,所以有真实感

B唯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唯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

C唯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D唯其“不即”,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离”,所以新鲜有趣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①  。普通感冒,祖国医学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虽多发于初冬,  ②  ,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  ③  ,且其变异不可预测,因此很难预防

19.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请描述画面内容并说明漫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1)画面内容(不超过60字)(3分)

(2)漫画寓意(不超过25字)(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差强人意,稍稍让人满意。B项褒贬失当,长此以往,长久这样下去。指长期如此不加改变会有坏的结果,此处应用,久而久之。C项不合语义,殚精竭虑,用尽心思,多做谓语、状语,常用语书面语,此处应用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考虑,多做宾语、定语。D项使用不当,掉以轻心,强调思想上不重视不认真,此词不能做状语只能做谓语,此处应该用漫不经心。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正误成语的辨析,答题时要根据语义侧重点、根据语义范围、根据语义对象、根据感情色彩、根据意义轻重、根据语法结构、根据关键语素的不同来进行判断。比如,“差强人意,稍稍让人满意”从感情色彩方面来说是褒义。

易错点

必须结合语境,否则可能会导致误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不合逻辑,“除了”与“所有”矛盾应该为“其他”。B项语序不到,“当前”应该放在“全球”之前,C项搭配不当,“核心技术”与“突破”搭配不当,应该为“技术难关”。

考查方向

辨析语病。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可以用语感审读法。这是一种凭语感直觉对句子是否有语病作出判断的方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分两步进行:1.直觉。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那些感到拗口别扭的地方,往往就是可以初步判断为有语病的地方。实际上,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第一直觉。2.审读。对感觉不顺畅、不符合一般习惯的地方复读几遍,仔细品味。比如,C “核心技术”与“突破”搭配不当,应该为“技术难关”属于项搭配不当。

易错点

A项不合逻辑,容易忽略。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可以通过分析句子(如总领句、总括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来抓住语段的中心。一个语段的中心句往往放在句首或句尾。从文体的思路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以时间、空间的变化为序。议论文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括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等。说明文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而材料内部又往往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此外,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了一种情况,后面就必须与之能够照应统一。因此,必须对语段进行通盘权衡,而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根据上下文,这段话所讲为诗歌创作问题,诗歌要反映生活,又要有所创造,创造本于生活又超出生活,“不离”就是不要脱离,贴近;本于生活才有真实感,“不即”就是不要太接近,有所不同:有创造才会“新鲜有趣”,上文先讲“不离”,“不离”是根本,故“不离”应在前。

易错点

易误选B项,没有注意到话题的统一。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2)但其他季节也常发生,(3)这种病毒容易变异

解析

题目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这段话所讲为介绍感冒的发生,(1)根据下文所讲两种,可知为总起,概述两种感冒。(2)从前文的“虽”“初冬”,到后文的“不同季节”,可知在任何季节均有可能发生。(3)后文有“这种变异”故前文必须“变异”。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语句复位型衔接题,答题时必须注意,答案符合显性要求,暗合隐性要求。题目的显性要求主要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包括对象、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隐性要求主要是语体的风格、内容的拓展、情境的氛围、情感的褒贬等,往往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隐性要求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需要考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测与想象。如果答案符合显性要求,只能得到基本分;若答案同时暗合了隐性要求,则能得到高分。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画面内容:从前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现在被砍得只想剩下数兜。月光之下,一只小白兔正在听妈妈讲过去在森林里快乐玩耍的故事,(或月光之下,在砍伐留下的树桩上,一只小白兔正在听妈妈讲述故事,从前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兔子们在树林里快乐的玩耍)

(2)爱护森林,保护环境,给动物留下生存的空间。

解析

揭示画面寓意。(1)认真细致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2)挖掘隐含信息——主体、事件、对不对、为什么,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3)表达简洁明了,含义囊括所有画面,应从人或社会的角度(道德、品质、环保等)进行思考。(4)用词讲究,一般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

考查方向

图文转换。

解题思路

审读画面,观察画面的构成要素。(1)看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审读画面时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2)看画面。这是解题的重要环节,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对表达漫画的寓意都有提示作用。(3)看画中文字。要仔细品味漫画中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文字,认真思考这些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探究漫画寓意的金钥匙。(4)看夸张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进行变形夸张描绘。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易错点

对漫画的画面没有读懂。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儒家伦理为指导的国家统治制度的设计有两个中心目标:一是保证赋役的征收,二是保证国家政权安全。乡村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各项制度安排中的重要环节,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平稳地从农民手中取得赋役是乡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明初的里甲综合功能体、明中后期和清前期的里甲、保甲、乡约、社仓“四合一”以及晚清的团练、保甲相结合等制度设计中的社会保障功能,无一不是围绕这个出发点来安排的。在传统社会中农村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饥荒对农民生存的威胁、赋役负担过重造成的编民逃亡、贫富不均造成的贫民生计困难、佃农抗租造成的业佃关系紧张以及礼教废弛造成的宗族不睦、以众暴寡、好诉健讼等方面。与之相对应,中国传统社会的备荒仓储制度、灾难赈济制度发育得很早,这些制度到明清时期已相当完备,明代还创立了颇有特色的预备仓制度,以重点防备乡村地区可能出现的饥荒。

传统城市生活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城市资源比较集中的优势来保证统治阶层安全地享受城市相对优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这一目标也正是传统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妨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障碍主要是流民、乞丐、物价暴涨、失业、偷盗、抢劫等城市社会问题,因而对这些问题的防范、救助和缓解就成为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侧重点。在城市中,大多数社会保障机构本身就是官方统治机构和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社会保障机构以社会问题调和者的面目出现,用常平仓平抑物价、设棲流所以安流民、开粥厂以活饥黎……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承载了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从这种意义上看,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有韧性的社会控制手段。

在社会保障责任的承担方式上,乡村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和救助对象之间凭借较初级的连接纽带结成紧密的互助关系,宗族贫富成员之间、业佃之间、戚友之间、里邻之间以面对面和“帮到底”的方式济贫、解困、救患。也就是说,乡村社会保障更多地体现为直接的责任承担方式。城市社会保障多以集中养济、短期收育、搭棚暂住、施粥活命等间接、临时和应急的形式出现。简言之,城市社会保障更多地体现为普适的责任承担方式。

城乡社会保障呈现出不同的季节性特点。青黄不接的春夏之交时段,种子和口粮的短缺形成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农村富户对贫户的救助、常平仓和社(义)仓的平粜与借贷等多发生在这一时段。农忙时节也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高频率运转时段,对缺乏劳力、农具的贫难户、鳏寡户、幼弱户的帮助以及村民之间的换工互助多发生在农忙时节。城市中,严冬和初春的寒冷使得城市贫民和乞丐处于饥寒交迫的状况,一些在农村失去傭佃机会的贫穷者也多在冬季流入城中觅食。一些平时财力有限的收养机构一般在冬季会加大收容、收养的力度,官府和地方精英有时会在城中适当的地点开设粥厂,慈善组织也会增加对棉衣、草褥、医药等过冬物品的馈送。

(周荣《明清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平稳地从农民手中取得赋役就是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统治制度设计的中心目标。

B明清时期的里甲综合功能体、“四合一”、团练与保甲相结合等制度的设计都考虑到了社会保障功能

C传统城市保障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确保统治阶级能安全地享受相对优越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D传统城市保障机构大多就是官方统治机构和设施的组成部分,常常以社会问题调和者的身份发挥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社会保障责任承担方式的特定性特点体现在责任主体和救助对象之间以面对面和“帮到底”的方式结成济贫、解困、救患的互助关系

B相比责任主体和救助对象凭借宗族、业佃、戚友、里邻结成互助关系的乡村社会保障而言,城市社会保障机制救助的对象更广泛。

C农村富户对贫户的救助、常平仓和社(义)仓的平案与借贷等多发生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春夏之交的时段,而换工互助多发生在农忙时节。

D严冬和初春时期是城市保障发挥作用的关键期,官方和民间机构围绕城市贫民的吃饭穿衣、居住治病等问题开展相应的救济工作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张冠李戴,“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平稳地从农民手中取得赋役”不是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统治制度设计的中心目标。是实现中心目标的各项制度安排中的一个环节的,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

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备荒仓储制度、灾难赈济制度发育得很早,这些制度到明清时期已相当完备,明代还创立了颇有特色的预备仓制度”说明“预备仓制度”确实是明代始创的,在清代发展的是否完毕,文中无明确信息。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本文对应信息主要集中于第一段,比较时要找准具体位置,细致比较。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一般一是比对跟原文内容的出入或差别;二是比对选项中表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本题属于无中生有,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易错点

选项D的概括性比较强,信息跨度大,容易误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社会农村存在问题的原因有自然灾害、饥荒、赋役过重、贫富不均、佃农抗租、礼教废弛等

B.中国传统社会中用来重点防各乡村可能出现饥荒的预备仓制度始于明代,在清代发展得非常完备

C.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的关注点主要是流民、乞丐,物价暴涨、失业、偷盗、抢劫等城市社会问题

D.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韧性特点表现在既解决了人们一定的生活困难,又承载了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

D项易误选。是对原文信息的整合表述。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概括不到,文本信息,“严冬和初春的寒冷使得城市贫民和乞丐处于饥寒交迫的状况,一些在农村失去傭佃机会的贫穷者也多在冬季流入城中觅食”说明城市保障对象还应包括傭佃,和农村失去傭佃机会而流入城市的贫穷者。

考查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思路

认真审题,题目问的是正确的一项。要用排除法,选出正确项。把选项放在原文中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比较时要找准具体位置,细致比较。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易错点

D项易误为错项。对文本内容表述范围没有注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真德秀,字景言,建之浦城人,登庆元五年进士第,授南剑州判官,继试,中博学宏词科,入闽帅幕,召为太学正,嘉定元年迁博士。后屡迁至中书舍人。

江东旱蝗,广德、太平为甚,德秀亲至广德,与太守魏岘同以便宜发廪,使教授林庠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新徽州守林琰无廉声,宁国守张忠恕私匿振济米,皆劾之,而以李道传摄徽。先是,都司胡貙、薛拯每诮德秀迂儒,试以事必败,至是政誉日闻,因倡言旱伤本轻,监司好名,振赡太过,使岘劾庠以撼德秀。德秀上章自明,朝廷悟,与岘祠,授庠干官。

德秀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番舶畏苛征,至者岁不三四,德秀首宽之,至者骤增至三十六艘。输租令民自概①,听讼惟揭示姓名,人自诣州。泉多大家,为闾里患,痛绳之。海贼作乱,将逼城。德秀祭兵死者,复遍行海滨,审视形势,增屯要害处,亲授方略,禽之。

以集英殿修撰知隆兴府。尤留意军政,欲分鄂州军屯武昌,及通广盐于赣与南安,以弭汀、赣盐寇。未及行,丁扰归。明年,蕲、黄失守,盗起南安,讨之数载始平,人服德秀先见。

理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监察御史梁成大又劾之,请加窜殛。上曰:“仲尼不为已甚。”乃止。

德秀立朝不满十年,奏疏无虑数十万言,皆切当世要务,直声震朝廷。既薨,上思之不置,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真德秀传记》.有删改

注:①概: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

B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

C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

D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朝有诗赋等博士,汉朝有五经博士,唐朝有太学博士等。古代也可指专门精通某种技艺或从事某些职业的人

B江东,是中国历史上与“江左”相对的一个地理概念,源自长江自九江往南京一段为西南往东北走向,于是人们将长江以东的地区称之为“江东”。

C丁忧,又称“丁艰”,指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丁内忧指母丧,丁外忧指父丧;一般服丧三年,三年不得出任公职,如不得已出任公职,称“夺情”。

D奏疏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子向君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战国以前臣子向君主进呈文书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称为奏,汉代臣子上书有时也称上疏。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德秀亲政爱民。江东发生旱灾和蝗灾,他与太守商议,发放官府粮食救济灾民,安排妥当后才离开。

B真德秀刚正不阿。真德秀敢于弹劾贪官污吏,太守林瑛贪赃枉法,张忠恕瞒匿贩济之粮,都被他弹劾

C真德秀执法严明。在泉州任职期间,当地有很多豪右望族危害乡里,真德秀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惩处

D真德秀足智多谋。真德秀调派鄂州军队屯驻武昌,打通广盐卖到赣州等地的渠道,消除了盐寇祸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2)德秀祭兵死者,复遍行海滨,审视形势,增屯要害处,亲授方略,禽之。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正确标点为: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

译文:真德秀屡进耿直之言,皇帝皆虚心采纳,但权臣史弥远则更惧怕和嫉妒他,因而总想找机会整整他,由于害怕舆论谴责,史弥远一直未敢轻举妄动。后来给事中王、盛章受其指使攻击真德秀所主济王赠典,接着殿中侍御史莫泽也弹劾真德秀,致使真德秀落职罢祠。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几个动词是关键,准确把握主语。 句中的名词“德秀”“上”“给事中”代词“之”等可作断句的参考。

易错点

句中的名词“德秀”“上”“给事中”代词“之”等可作断句的参考。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江东,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东,江东、江左都是指同一地理区域,并非相对的概念。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本题中涉及到的古代地域常识出现在课文注释里,平时要注意积累。

易错点

考生对“丁忧”一词其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原文中“欲”但“未及行”,即未实施。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题思路

读懂原文,筛选信息,关注整体,全面理解,找到选项对应的全部区域。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词句、文章的主旨、作者的立场态度等等。对于人物传记,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故事的来龙去脉;对于游记,则要注意游的顺序和时间,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对于书序,要注意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情感态度;等等。在阅读时不能贪快,不能急于下手而跳读、漏读。同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应付隐秘而细小的错误点。其次,要查找选项在文中对应的区域,有些选项对应的区域不止一处,是多处归纳概括得来的,需要特别注意;特别是概括归纳的词语,一定要在文中找到相关的根据。原文“以集英殿修撰知隆兴府。尤留意军政,欲分鄂州军屯武昌,及通广盐于赣与南安,以弭汀、赣盐寇。未及行,丁扰归。”

易错点

C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他们指着路边众多的坟墓哭着说,这里埋着的都是往年饿死的人,如果没有您,我们已经跟着他们埋到这里了。

(2)真德秀祭悼阵亡将士,详细察看地形,在重要的地段增兵驻扎,亲自教授战略战术,终于将海盗擒获。

解析

(1)得分点:“往岁、微公、辈”句式1分,大意1分。(2)得分点:“遍、要害、禽”各1分,倒装句式1分,句意1分。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易错点

句式和古今异义要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真德秀字景元,是建州浦城人。庆元五年(1199),真德秀考中进士,被授南剑州判官。不久又试中博学宏词科,从而进入福建帅幕,并被朝廷召为太学正。嘉定元年(1208),真德秀擢升博士。

江东发生旱灾和蝗灾,尤以广德、太平两地最为严重。真德秀到任后,与留守、宪司等密切配合,大讲荒政,他自己还专门负责广德和太平的救灾工作。他到广德后,与太守魏岘商议,决定开仓济民,并让教授林庠具体组织赈给,将一切工作安排妥当之后才离开广德。临行时,当地百姓数千人一直将他送到郊外,有人还指着道旁林立的坟冢哭泣说“:这里埋葬的都是以往的饿死者,如果没有真德秀公,我们的命运将会与死者一样。”新徽州太守林琰贪赃枉法,无廉洁之名,宁国太守张忠恕瞒匿赈济之粮,都受到真德秀的弹劾,后来由李道传替代林琰而摄管徽州。起初,都司胡木规、薛拯时常讥诮真德秀迂腐,料定德秀做事必碰壁,及至真德秀有政绩政誉时,胡、薛则认为旱情本来不严重,因监司邀功好名,致使赈济太过,他们还唆使太守魏岘弹劾林庠,借以攻击、摇撼真德秀。真德秀上奏章说明事实真相,得到朝廷理解,魏岘受到处罚,降祠官,林庠授干官。

真德秀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当时许多外国船只因惧怕征收苛捐杂税,而不愿到泉州从事贸易活动,每年到港船只仅有三、四艘而已。真德秀到任后,实行宽税政策,使外来船只骤增至三十六艘。收租讲求公平,诉讼依照法律,因而赢得人心。泉州有许多豪右之家仗势凌人,真德秀对此状况毫不客气地加以绳正。海贼作乱于泉州沿海,一度逼近泉州城,官军被打败。真德秀临危不惧,他一方面祭悼阵亡将士,他还亲自赴沿海巡查、审视地形,增强要塞地段的防备,以备不测,一方面亲自拟定战略战术,终于将海贼擒获。。

真德秀以集英殿修撰知隆兴府。在任职期间,他既注意营造宽松之氛围,又注意展现法纪之威严,并特别留意于军政,他曾打算调鄂州之军屯驻武昌,流通广盐到赣州和南安,从而消除汀、赣盐寇的生存根基。真德秀的这个计划因要服母丧而没有得到实施。第二年,蕲州、黄州失守,盗贼起于南安,官军花了数年时间才将其镇压。人们因此而佩服真德秀有先见之明。

真德秀屡进耿直之言,皇帝皆虚心采纳,但权臣史弥远则更惧怕和嫉妒他,因而总想找机会整整他,由于害怕舆论谴责,史弥远一直未敢轻举妄动。后来给事中王、盛章受其指使攻击真德秀所主济王赠典,接着殿中侍御史莫泽也弹劾真德秀,真德秀遂以焕章阁待制提举玉隆宫,谏议大夫朱端常再一次弹劾真德秀,致使真德秀落职罢祠。后来,监察御史梁成大又弹劾真德秀,准备将真德秀置之于死地。幸亏皇帝说了句“仲尼不为已甚”,才制止了这种迫害行动。

真德秀在朝廷做官不满十年,所上奏疏不下数十万言,其言论多切中时弊,因此,其正直的名声震动朝廷,去世后,皇帝念其功德,赐其谥号“文忠”。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①

杜甫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②交游万事慵。

〔注1①此诗与《登高》为同一时期作品。②太向:过于。

8.本诗领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本诗抒写了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哪些苦痛,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颔联描绘了一副夕阳西下,天色见暗,烟雾缭绕,笼罩全城的凄凉孤寂的画面,上句先写,映照古城的晚霞红色逐步减退,慢慢变暗 ,下句再写城镇上空的烟雾颜色,也逐渐变深加重,这样以色彩的由明变暗,描绘出了一副与诗人心境相符的画面 。

解析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当是上元二年往蜀州时作。首联: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写独倚钟楼,听钟声回响。次联: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写暮景。描绘了一副夕阳西下,天色见暗,烟雾缭绕,笼罩全城的凄凉孤寂的画面,上句先写,映照古城的晚霞红色逐步减退,慢慢变暗,下句再写城镇上空的烟雾颜色,也逐渐变深加重,这样以色彩的由明变暗,描绘出了一副与诗人心境相符的画面.,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以下两联写寄友:多病独愁常閴寂,故人相见未从容。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僧来不语,写出彼此落落,漫不相顾之状。惟旅中寂寞,故愈想故人耳。赵大纲曰:裴之貌瘦,虽由耽诗所致,然于故旧交情亦太疏矣。盖裴在蜀州,但寄诗而未尝一过,故公讽之如此。全诗感情丰富,意蕴深刻,既有孤独寂寞之苦痛:到了独自登上钟楼,寺内和尚来了,但不与自己交谈,生病无人慰藉,与朋友也只是匆匆相见;盛年不再之苦痛:自己的生命就像夕阳西下一样;多病之苦痛:自己体弱多病;自己无所作为之苦痛:自己百事慵懒一事无成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考生概括出本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能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看看那些内容是景物的描写,根据景物描写的内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景物的特征,然后由景物用感情,体味作者的情感。本诗颔联通过景物意象,描绘了一副凄凉孤寂的画面,以色彩的由明变暗,描绘出了一副与诗人心境相符的画面。

易错点

考生容易只概括出画面而疏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孤独寂寞之苦痛:到了独自登上钟楼,寺内和尚来了,但不与自己交谈,生病         无人慰藉,与朋友也只是匆匆相见;

(2)盛年不再之苦痛:自己的生命就像夕阳西下一样;

(3)多病之苦痛:自己体弱多病;

(4)自己无所作为之苦痛:自己百事慵懒一事无成

解析

见第8题解析。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解题思路

①从题材入手,把握诗歌基本的情感倾向。某类题材,往往表达着类似的情感,如山水诗往往表达对自然风光的喜爱,有时隐含对污浊官场的厌弃。②从意象入手,领会情感内涵。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助意象来抒情言志,因此必须理解意象的情感内涵。③从创作背景入手,结合诗(词)中描写的社会现实、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词)前的小序、诗(词)后的注释中交代的创作背景等,判断诗歌的时代内容。④从注释入手,把握特殊的深层内涵。注释往往提供必要的隐秘的信息,一般而言,介绍写作背景的注释,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别人的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题目问本诗抒写了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哪些苦痛,“那些”说明痛苦不是一种,结合诗句内容有:孤独寂寞之苦痛;盛年不再之苦痛;多病之苦痛;自己无所作为之苦痛。

易错点

考生不注意题目的提示,盲目作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2)《琵琶行》中的“      ”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但却如余音绕梁,令人陶醉、沉浸其中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了战士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激烈惊险的场面的两句是“      ”。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

共6分,每句1分 。有错字、漏字、多字、错序的,该句均不得分。

【答题思路】根据语境及提示义来进行填写。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易错点

“须臾、霹雳”是关键字形。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广佛中学,有一所自助式图书馆。这里无门、无管理员,借书、还书、借多久,什么时候还,都是靠师生自律。年终盘点,原来十万册图书变成了十万六千多册,当然,虽然增加了六千多册,但原有图书仍有丢失的。

此事由微博传出后,“广佛文明网”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以“‘无门图书馆’的诚信之门”为题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引发热议。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正确答案

【例文】

敢于创新

中国人,怕是最崇尚古代文化了,对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的取舍,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清朝书法家翁方纲和刘墉,一个对古人书法刻意求似,一个却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翁问刘:“哪一笔是学古人的?”刘反问翁:“哪一笔是自己的?”这在文坛的记录中留下了诙谐又富于哲理的一笔.

人们总是喜欢以古为师,在师古的基础上,求不同,求发展,才会有独特的风格,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翁的形似神似,固然值得称道;但刘墉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在古人字体的神韵中,加入自己的风格,则尤为可贵.因为只有这样,书法才会发展,才有前途.事实上,翁方纲所崇尚的欧体也正是当年欧阳洵融各家笔意而成的.

因此,世上没有靠描摹而成的风格,没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车轮不断向前,正是因为有了吸收和舍弃,才有了新事物.

工业大革命时,人们不局限于仅用手工劳作,才去发明机器;人们不局限于仅在地上行走,才去研制飞机;人们不局限于仅用煤作为能源,才去探索电力的奥秘……

如今,人类已可以遨游太空,而无数科学家却仍在努力地探索着,在研究、发展新的、更科学的规律;让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不能没在历史,但也不能忘记,那仅仅是古人的业绩.君不见“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师古而不泥于古,推陈出新,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

我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不拘一格”敢于质疑,敢于放开思路,敢于创新.一味拘泥于书本和公式,只会变得头脑僵化,不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

解析

本题与2015年课标乙卷命题形势保持一致,均为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该材料来源于一则新闻事件。材料中的广佛中学原型为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命题时在保留新闻核心事件的基础上,隐去了一些该事件的细枝末节。需要一提的是作文命题并非是对社会现实世界的简单呈现,而是基于主体信息的再创造。只要合情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是可以成立的。本次作文命题力求尽可能客观地叙述事件,不对事件本身做过多的褒贬评价,而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通过恰当的改编,在客观叙述之余,尽可能提供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冲突点、矛盾点。换言之,就是“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情景,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本次作文提供的材料本身,在内容里介绍可分为四层,一是广佛中学图书馆实行无门无管理员的自助式管理制度,二是在实行无门无管理员的自助式管理制度后,图书数量不减反增,三是图书数量持续增加,但原有的图书仍有丢失,第四是经微博传播,记者报道后,社会公众对事件的热议。

层次一,广佛中学实行无门无管理员的自助式管理制度,应该说这种管理模式,在现实中不多见,其行为本身有点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情怀,从这一管理模式来看,校方的此番做法体现的是,对师生的一种信任,是对师生诚信的一种期盼,这里的自助,换言之,就是纯靠师生的自觉自律,而这是需要师生,具有较高的诚信度的。在这个特殊的图书馆里,外在的监督、约束不存在,是否自觉遵守,借书还书的图书借阅约定,靠的是,师生自己诚信与自律。但就校方的这一行为本身而言,有较大的争议性,尤其是在当下诚信度并不那么理想的社会氛围下,单靠师生的诚信、自律能起到多大作用,又或者说是校方给全校的师生,出了一个道德难题,还还是不还?因此,对于校方的做法学生可点赞,可质疑,也可提出合理的建议。

层次二,在实行无门无管理员的自主管理制度后,图书馆的图书数量不减反增,这是师生对校方做法的积极回应,从学校实行这一管理模式的出发点来看,是肯定或希望培养师生的诚信,自律。换言之,只有图书的数量没有大幅减少,学校实施这一管理模式的目的已基本上达到,校方的尝试之所以成功,原因很多。从师生的角度来讲,是绝大部分师生是诚信自律的,能自觉遵守图书馆借阅,有借有还的习惯约定的,虽然没有管理员的监督和手续条例等外在压力,而且大部分师生因校方的信任,师生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尊重,进而也对更多的人产生了信任,出于对学校以及更多人的信任,而主动捐赠的图书。

层次三,图书馆的图书数量虽有增加,但原有的图书仍有丢失,这是广佛中学实行自助式管理制度的另一种结果。在没有任何未来规定、监督下,仅仅依靠个人的诚信与自律是很难保证所有的师生都完全做到心无余念的,借书不还,却是难以完全杜绝,这既和诚信和自律有关,也和管理的缺位有关。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或许校方无门无管理员的图书管理方式,是肯定或希望激发师生心中的诚信感与自律感,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在效果绝对信任的触动下,确实大部分师生都能做到诚信与自律,但同时也确实纵容了小部分心有贪念的人。如果这些心有贪念的人并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那么对校方而言,这是不是一种不作为呢?这是否也是对那些心有贪念人的一种放弃呢?而且当他们意识到无需为自己的贪念做出任何代价的时候,是否会在日后的生活中,继续放大心中的贪念,以致成为一种恶念?校方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在复杂的人性面前,尤其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面,对这些正在成长,正在构建人生观的学生而言,校方的做法是否有改进的作用?这些都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正是本题体现思辨性的关键所在。

层次四,是经微博传播,记者报道后,社会公众对此事件的热议。从命题角度考虑,该层次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有意设置的。一是希望通过“热议”一词的暗示,提醒考生对于上述事件,社会公众是有不同的议论的,换言之,考生也是可以有不同看法的。二是在对前三个层次的理解上,通过记者报道中标题的提示,考生应该围绕诚信,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自律等展开行文。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命题的核心事件,是广佛中学实施无门无管理员的自助式管理制度,围绕核心事件,提供了两个相异的结果,而且这两个结果的均存在一定可能性用语合理性。通过材料解读,理清关系。考生应给可以提炼、概括出与核心事件相关联的两个关键词:诚信、自律。只有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或其中之一进行的立意,就是符合题意的。考生既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由核心事件出发延伸至更大范围,例如社会国家的层面,围绕信任与诚信,自律与他律等发表看法,阐述理由而且在思想品质上,至少我们认为后者更有广度与深度。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本次一模作文命题,力求创设一个符合考生,认知水平的具体情境,通过客观的叙述,更通过矛盾点、冲突点的设置,激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于具体的现象行为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是本次作文命题的用意所在。而且这也是课标卷命题的趋势。

易错点

这类作文一般立意没有问题,但是写不出深度。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