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青岛市2016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9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提到元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蒙古人的征伐。尤其是近代欧洲强势崛起之后,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西方主流媒体,在看待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时,也一面倒地认为以破坏为主。

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如同西方文明席卷全球,我们也没有片面强调其侵略性一样。蒙古帝国的崛起,也给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蒙古人的征服,首先点燃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圣火。

与以往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冲击不同,蒙古帝国不是采取民族大迁徙式的征服,而是以蒙古高原为基地向外扩展疆土。因而,蒙古统治者十分重视梳理、连接被征服地区的通道,以确立行之有效的统治。在此之前,中国、波斯、欧洲之间的交流是少量、偶然、缓慢的。而蒙古人却以游牧的军队和开放的思想意识,打破了距离和国界、封闭的城墙和堡垒。

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第一次由一个政权所控制,长途旅行变得安全可靠。在中断了1000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踏入中东和东亚。由此,东西方贸易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蒙古人自己没有什么生产技术,但是却将所有被征服地区的文明和技术综合在一起,产生了更大的效益。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有了德国的矿工、俄罗斯的士兵、法国的工匠、波斯的胡萝卜和柠檬;波斯有了中国的工程师、水稻和以按指印为凭证的习惯;而欧洲拥有了中国的面条、纸牌和茶叶。

宗教和统治者的地位被彻底动摇,人文主义随之觉醒。正是这一时期,薄伽丘创作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谈》。在意大利小城帕多瓦的教堂中,文艺复兴的先驱们第一次将人类的情感,转移在宗教壁画中。而基督的圣袍上点缀的,正是蒙古人创造的“八思巴文”。

因此,有学者断言:欧洲首先是在“复兴”蒙古和由蒙古人带来的中国艺术,然后才是欧洲本身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而所谓“资产阶级萌芽”推动的文艺复兴,更是在这之后的事情了。更重要的是,欧洲文艺复兴离不开印刷术、指南针,尤其是火药的传播。而这一切,无疑都仰仗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

正如韩国出版的《千年历史人物》一书所评价的:“大地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家园,这是当今人类‘全球化’的新观念。然而,‘全球化’起源于成吉思汗的大一统。成吉思汗的经济政策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雏形;成吉思汗的驰马驿站,是当时通信业最佳、最快的形式,是当今世界因特网的前奏。”

(节选自刘军卫《走向海洋》)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欧洲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西方主流媒体一面倒地认为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以破坏

为主。

B任何事情都其两面性,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如此,不能仅看其破坏性的一面。

C西方文明席卷全球,作者既强调了其侵略性,也强调了其积极性。

D蒙古人的征服之所以点燃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圣火,主要是由于武力征伐的作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蒙古帝国采取的是以蒙古高原为基地向外扩展疆土的方式征服,不同于以往游牧民族

的民族大迁徙式。

B在蒙古之前,中国、波斯、欧洲之间已经有着长期而密切的交流,就是长途旅行不大

安全可靠。

C蒙古政权控制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为东西方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安全保障。

D如果没有游牧的军队和开放的思想意识,蒙古人很难打破距离和国界、封闭的城墙和

堡垒。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蒙古人的征服在某种意义上讲,唤醒了欧洲人文主义的觉醒,继而动摇了欧洲宗教和

统治者的地位。

B没有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就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更没有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

C《千年历史人物》一书认为,成吉思汗的经济政策表现了他“全球化”的思想观念。

D本文在强调蒙古帝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积极影响时,并没有美化其侵略性,而是实事

求是。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原文第二段中“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如同西方文明席卷全球,我们也没有片面强调其侵略性一样。蒙古帝国的崛起,也给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蒙古人的征服,首先点燃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圣火”因果表述有误。关系错误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条件关系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一)明确题干要求。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范围宽泛。(二)明确选项性质。选项是对文本句子的理解和判断。(三)找准对应区域,比对判断。对应信息主要集中于什么地方,比较时要找准具体位置,细致比较。

易错点

选项A的概括性比较强,信息跨度大,容易误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原文“在此之前,中国、波斯、欧洲之间的交流是少量、偶然、缓慢的。而蒙古人却以游牧的军队和开放的思想意识,打破了距离和国界、封闭的城墙和堡垒。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第一次由一个政权所控制,长途旅行变得安全可靠。在中断了1000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踏入中东和东亚。由此,东西方贸易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选项跟原文表述有出入,很明显选项曲解了文意。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一般一是比对跟原文内容的出入或差别;二是比对选项中表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关系错误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条件关系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是句子的一种特殊关系,又分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关系。表意应符合特定的关系,否则就是错误的。

易错点

A项易误选。因为是对原文信息的转换表述。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偷换了概念,B项表述太过绝对,C项无中生有。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读懂作者写作意图。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易错点

D.项易误选,进行了整合,考生容易理解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论根本策

石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黄巢伺唐之隙 伺:探察

B今欲息民之困 息:使……停止

C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 务:致力

D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居:居住

10.将文言虚词以此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

A因 也 以

B因 焉 之

C以 矣 于

D以 也 于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

“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得

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

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

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居:停留,存在。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文言文考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一般采用选择题形式,有时也会结合翻译题和文意理解题进行命题。选择题中,命题者给出四个文言词语(实词),将它们置于具体语境中,给出解释,要求考生选出解释错误或正确的一项(多是让选择解释错误的)。《考纲》中规定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大体可视为“常考文言实词”的基本范围,不过历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远超过这120个实词,考生须全面复习。考查的重点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把释义放到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如译得通顺,初步说明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当然,有时译得通顺,还是不能断定解释是对是错,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判断。

易错点

A项“务”,容易以今意解释古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以,介词,拿。也,句末语气词。于,引出后面对象。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高考中,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主要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了18个文言虚词外,高考也还有对其他文言虚词、兼词和复音虚词等的考查。对这些虚词,部分省市高考题中专门设题考查。而其他高考题对这些虚词的考查,一般不设专题,常在文意理解、断句和翻译等题型中体现。一般是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句子中,先确认自己熟悉和有把握的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代入另一句中,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从而比较异同。

易错点

“因和以”两个词义易混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正确标点: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译文:昏官庸吏不知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看待民众如草芥,看待民众如鹿豕,故而民众离心背离,天下国家倾覆灭亡。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时注意动词。

易错点

“民/故”之间容易连接,所以要准确划分。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C项“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有误。本文是石介给宋仁宗赵祯所上的《论根本策》的奏议。作者是说,当朝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陛下注重休养民众可谓尽心,爱惜民力可谓周到。是为当朝陈说解决办法而举的事例。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读懂原文,筛选题的答题方法基本上是排除法和比对判断法。常见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细读题干,明确要求。要明确筛选的对象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呈现的方式(如直接、间接)是什么。第二步,分析选项,剔除不是表现该主体(人、物、景等)的选项。第三步,分析剩余选项,理解主体的特征(如人物的性格特征、景色的特征等),判断是否与选项吻合。

易错点

D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卜算子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②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③力田: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

14.赏析这首词上阕所运用的主要手法。

15.词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 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作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 作者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考生如回答“用典”,并结合诗句分析,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篇是一首抒发感慨、讽刺时事的小词,上片通过汉代李广、李蔡才干高下有别然而遭遇却恰恰相反的强烈对比,借以痛斥南宋当局在人才使用上执行的佞谀升迁、真虎不用的原则。下片更借除草、灌溉方面的道理隐喻必须除旧布新,解决积重难返的问题。而结句写一个志在天下的英雄竟成为推举力田的对象,其具有的讽刺意味更加深刻。词中不论是用典还是设譬,极为简洁而洗练,准确而生动,表现了作者的语言艺术的功力。

小令中“李将军”“李蔡”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广者……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元狩二年,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全令的意思是:古代的李将军,受伤被俘后还能夺得匈奴的好马。李蔡的人品在下中等,却被封为列侯。除草要去根,盖房子要添新瓦。万一朝廷推举努力耕田的人。除了我还有谁呢!

小令的上片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人品在下中等,却能封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尖锐地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腐朽反动本质。它已为一群庸碌无能的投降派所把持,那些有志气、有才能的抗战志士却被排斥打击。这是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体现

小令的下片以“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作为起兴句,以“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揭露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政策。

小令以李广喻自己,指出象李广这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对此,作者是极为忿慨的,但他却反话正说,不说自己的忿慨,偏说“举力田”;在“舍我其谁”的严肃叙说中,表达了作者强烈愤慨和对南宋朝廷的尖锐嘲讽。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题干要求,赏析上片的表现手法。必须回到词中,根据所写的内容,然后进行判定。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作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同时作者以李广自比。

易错点

考生容易只回答手法而忽视结合诗句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最后—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反语), 作者通过“力田非我莫属”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解析

见上题解析。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中作者的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考生分析词最后一句所蕴含的的感情。“舍我其谁也”意思是“万一朝廷推举努力耕田的人。除了我还有谁呢!”这—句是反语,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易错点

考生因为对诗句内容和背景不结合,答题出现偏差。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在较长一段谂熟地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奢华/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位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瞧)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瑕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风起云涌/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蔓开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谂熟 不速之客

B瑕想 席卷而去

C相符 大相径庭

D弥蔓 悄然而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奢华 凑 风起云涌

B奢华 瞧 叱咤风云

C浮华 瞧 风起云涌

D浮华 凑 叱咤风云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段文字选自王安忆的《比邻而居》。原文段: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考查方向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见“解析”。

易错点

文段中“谂熟、弥蔓”,形近、同音字容易误判。稔熟:熟悉,稔知。谂熟,一个生僻词语,意指十分熟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文段中“有一种(奢华/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厨房(凑/瞧)热闹了;总是(风起云涌/叱咤风云)的气势”分别应该选:浮华 、凑、叱咤风云。因为,奢华,奢侈浮华,不合语境。瞧热闹更符合搭配习惯。风起云涌,谓狂风刮起,云层涌来,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不合语境。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见“解析”。

易错点

“奢华/浮华”近义词,容易误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语言文字规范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郭沫若绝对是个奇才。学医出身的他,一动手写诗,就成为诗坛巨星;一投笔从

戎,就官至高位;一搞学术研究,就拥有了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等

诸多头衔……他还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

B“一些人认为使用外国词汇能表现他们头脑开放和国际化,但是我不这样认为。”

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声称:“相反,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语言树立信心。人只有尊

重自己,才能指望别人尊重你。”

C南美文学受到西方的承认,并不是因其语言文化的独特性,说穿了是因为以马尔

克斯、博尔赫斯为代表的南美作家都受过西方现代文学教育,他们都能用西方的

语言写作(西班牙语、法语或英语等)。

D据英国“每日电讯报”3月20日报道,最近,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的一个遗传学

研究小组利用基因改造的方法,把一种蚊子成功转化为了“疫苗注射器”。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以来,杭州市民纷纷走进“末来科技城”,想要通过耳濡目染,来切身体验未来

之城的今天和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B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

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又可悲的境地。

C“我想让你们报道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好医生,她对病人的关心真是无所不为。”近

日市民王女士致电本报传媒热线6114124,想要感谢一位负责任的好医生。

DD.生活习惯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外,久坐和睡眠过少或过多也将增加患病及早亡风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对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

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B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因为怕麻烦而不戴眼

镜。

C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

二净。

D在国际宇航大会上,曾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提出中国

将于明年发射“天宫”二号小型空间实验室。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B该用逗号用冒号,C小括号位置不对,D该用书名号用引号)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根据语意间关系来进行判断。同时应该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和特殊标点的格式。

易错点

D项书名号,容易误判。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耳濡目染,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成语正误辨析,答题时要根据语义侧重点、根据语义范围、根据语义对象、根据感情色彩、根据意义轻重、根据语法结构、根据关键语素的不同来进行判断。比如,C项“无所不为”贬义词。感情色彩不符合。

易错点

必须结合语境,否则可能会导致误选。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主语不一致,可以再最后一个分句前加“使之”;C项,不合逻辑,“也许在两年后,甚至五年以后”递进关系不当。D.成分残缺,缺宾语,“提出……计划/设想”;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可以用语感审读法。这是一种凭语感直觉对句子是否有语病作出判断的方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分两步进行:1.直觉。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那些感到拗口别扭的地方,往往就是可以初步判断为有语病的地方。实际上,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第一直觉。2.审读。对感觉不顺畅、不符合一般习惯的地方复读几遍,仔细品味。比如,D项是缺宾语,应为“提出……计划/设想”成份残缺。

易错点

A项,成份残缺,容易误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3)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正确答案

(1) 善于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乱),而是看人民如何。

(2) 民众叛离,即便是一个普通民众犹能亡国,何况四夷呢!

⑶ 伊尹、吕望不忍心桀、纣的民众陷于水深火热,在耕田垂钓生活中决心努力,辅佐商汤、周武王,流放夏桀、讨伐纣王,是义勇之人啊。

解析

(1)采分点:“为”“治乱”“视”各1分。(2)采分点:“叛”“虽”“亡”各1分(3)采分点:“涂炭”“愤”“放”判断句式各1分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易错点

“治乱”“视”要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善于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乱),而是看人民如何。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天下即使混乱,民心没有背离,不足以担忧;天下即便太平,(如果)民心离散,足以忧虑。人们都说“天下国家”,什么是天下?什么是国家?民众而已。有民众就有天下,有国家;没有民众,那么天下就会空虚(不充实)了,国家只是个名号了。(国家)空虚就不能够长久存在,国家的名号不足以坚守。这样看来,民众大概决定天下的存亡啊!可能决定国家的衰盛啊!

自古以来,四方民族(骚扰、叛乱)不能够使国家灭亡,大臣(作乱)不能使国家灭亡,只有民众能使国家灭亡。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从没有根本灭亡可是枝叶(却)能够保存的。夏桀灭亡是因为(失去)民众,商纣灭亡也是因为(失去)民众,秦朝灭亡也是因为(失去)民众。汉朝虽然有汉高祖平城被围之危险、诸吕作乱、七国叛乱、王莽篡权,汉朝这期间没有灭亡,是因为民心没有离散。唐朝有武氏之变乱,安禄山谋反之祸乱,(史)思明、朱泚、宗权、希烈诸侯的反叛,唐朝这期间没有灭亡,是因为民心没有离散。

四夷(不臣服)、大臣(叛乱)并非不能使国家灭亡,而是民心还存在。观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他们都有用以团结民心使之坚固的方法。王莽篡夺夺位,西汉已经灭亡了,可是民众还在思念大汉的恩情,故而光武帝(刘秀)得以凭借民心由西汉衰微而中兴(建立东汉)。武氏、希烈变乱,大唐已经灭亡了,可是民众还在思念大唐的恩情未已,故而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王莽等人不能使汉灭亡,武氏改制、禄山等人入侵不能使唐朝灭亡就是这个道理。民众叛离,即便是凭借百里的土地,即使凭着一个普通民众,还是能使国家灭亡。商汤凭借七十里(大小)灭亡夏朝,周文王凭借百里灭亡殷商,陈胜凭借普通个人灭亡秦朝就是这个道理。哎!民众不叛离,即便是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使国家灭亡,何况一个普通民众呢!民众叛离,即便是一个普通民众犹能亡国,何况四夷呢!

哎!管理天下国家,可以不去致力(重视)民众吗?《书》上说:“值得敬畏的不是民众。”孟子说:“民众最值得重视,社稷江山次于民众,国君相比(民众、社稷)较为轻微。”孟子的这种说法,大概是说(君主)不敢凭借万乘之尊而轻视民众。所以古代的天子看重民众,不敢轻视、怠慢鳏寡之人。民众虽然是普通人,有义勇,也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都是义勇之人;陈胜是豪杰;黄巢是奸雄。伊尹、吕望不忍心桀、纣的民众陷于水深火热,在耕田垂钓生活中决心努力,辅佐商汤、周武王,流放夏桀、讨伐纣王,是义勇之人啊。黄巢等候唐朝衰亡的间隙,趁着民众饥寒,积聚士兵侵扰天下,是奸雄。哎呀!昏官庸吏不知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看待民众如草芥,看待民众如鹿豕,故而民众离心背离,天下国家倾覆灭亡。

哎!民众能够忽视吗?臣查看当朝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陛下注重休养民众可谓尽心,爱惜民力可谓周到了,然而天下民众困苦,这是什么原因呢?郡守县令过多,差使劳役繁重,供奉君王太疲惫了,土地兼并太厉害了,放纵懈怠众多啊。现今想要解决民众的困苦,在于选择郡守县令,减少差役,停止供奉君王,抑制土地兼并,责备那些放纵懈怠的行为。我谨慎地探求其中的利病,并且各自撰写在篇章里。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8分

语言文字运用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例如,无论是贤达的人还是不贤达的人,

都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用孔子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琵琶女

弹奏琵琶时余音袅袅、意韵无穷,起到了“无声”比“有声”更能引起读者共鸣的

效果。

(3)孟子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来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也总结出了两

句意义类似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一位高三学生毕业时写给自己老师的一封信。其中用词、句式、表达等方面有四

处不当,请写出不当处所在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

敬爱的老师:

您好!①您渊博的知识启示我的智慧,②您关怀的目光滋润我的心田,③我的行为

一直受到您亲切的话语的激励,④您无微不至的悉心教导伴随着我的成长。……⑤虽然

我毕业了,⑥但您永远是我的老师,⑦您的培育之情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⑧我会经

常光临寒舍看望您的。

祝您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

学生:XXX

X 月X日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

电影《一代宗师》上映,但导演王家卫肯定想不到,自己的电影上映后,    ①    。不少人狠批,且言辞极端:“巨烂片”,“垃圾片”、“稀奇古怪”……    ②    ,甚至还有不少人在网上号召大家“千万不要去看”。    ③   ,影片“完美”,“一如既往很王家卫,文艺范十足”……谩骂派斥力挺派为“装文艺”,而力挺派则将谩骂派定位为“土老帽”。    ④    ,大喷脏词,甚至有老友为此绝交。

19.阅读下列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给 “霾”下定义。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50字。

霾又称大气棕色云,是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增加、空气质量恶化导致的一种天气现象。它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及煤、石油等化学物质的燃烧有很大关系。霾天时,空气混浊,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浮游在空中,水平能见度常小于10公里。根据对空气质量污染的程度,分为轻、中和重三个指标。

霾天时,大气中的气溶胶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霾天还会使人们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易错点

“幽愁、逸豫”是关键字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启示”改为“启迪”;③改为“您亲切的话语激励我的行为”;④删去“无微不至”或“悉心”;⑦“光临寒舍”改为“登门拜访”。

解析

①为 搭配不当;③与上下文不对称,句式不整齐;④语意重复;⑦语言不得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得体、准确等,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题思路

辨析并修改病句时,要注意审题,题干中的要求即提示:其中用词、句式、表达等方面有四处不当。所以考生解答时从这个方面考虑。

易错点

不会在语境中进行语病的判断。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竟能引发如此两极化的评价(2)用各种负面评价宣泄感情(3)也有人大赞(4)双发各执己见

解析

第一处横线后面的内容,可知这里是关于电影评价的。第二处横线联系应该是对前面的内容总结,第三处是转折意,第四处是双方的评价面容总结。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语句复位型衔接题,答题时必须注意,答案符合显性要求,暗合隐性要求。

题目的显性要求主要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包括对象、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隐性要求主要是语体的风格、内容的拓展、情境的氛围、情感的褒贬等,往往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隐性要求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需要考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测与想象。如果答案符合显性要求,只能得到基本分;若答案同时暗合了隐性要求,则能得到高分。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霾是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恶化导致的、水平能见度低于10公里、对人身心造成危害的一种天气现象。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审题干,明确需要下定义的对象及字数等要求。(2)分析语段,删除无用信息,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3)明确需要剔除的信息,主要有:材料中的重复信息,比较信息,原因背景信息,描写信息,影响、意义、作用信息,举例信息等。(4)按照格式“被定义概念=种差(即事物本质特征)+属概念”,将重要信息连词成句。被定义词语和其内涵之间要用“是”连接。

考查方向

压缩语段。

解题思路

因此本题关于霾定义时,先定下主干,霾一种天气现象。然后介绍其危害,是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恶化导致的、水平能见度低于10公里、对人身心造成危害。

易错点

不知道定义的格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6分

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大利)  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竟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20.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1.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

你的理解。

22.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

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

23.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出乎意料,又在

情理之中。试作分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开头“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烘托了主人公焦急、忧虑的心情。 结尾“外面天亮了”象征着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与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相照应,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解析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①联系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在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在结尾:照应开头,营造余韵,升华主题等。②联系词语选用:用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可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效果。③联系描写对象: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有助于主题的表达。④联系情节发展: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可展示世态风情、暗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⑤联系作品主题: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形成,并决定人物的行为举止,它会体现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1)答题角度: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②人物(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③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丰富、深化主旨)。(2)答题格式:①××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氛围,定下了……的抒情基调;②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③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了……的发展,表达(深化)了……的主题。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文章从西西洛急着赶去看护父亲写起,行文处处紧扣西西洛对父亲的细心照顾和看护, 特别是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 这些情节都充分表现了西西洛的善良、充满爱心的美好品质, 进而表现出小说的主题:超越亲情的爱,是更美好、更高尚、更可贵的人间之情。 

解析

要求考生探究小说中的情节的作用。答题时分析(1)内容作用。 ①对环境: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③对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结构作用。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小说中的这个情节安排,人物形象上,充分表现了西西洛的善良、充满爱心的美好品质,主题上,说明超越亲情的爱,是更美好、更高尚、更可贵的人间之情。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你真是我的儿子吗?我怎么觉得你好像既熟悉却又十分陌生?到底是我病糊涂了,还是你认错人了呢?真是你吗,我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②谢谢你了,善良的孩子!谢谢你这些天的照顾!谢谢你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我亲人般的温暖!我就要走了,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回去吧,孩子,愿神保佑你,愿你幸福! 

解析

要求考生探究小说中的艺术手法的特色和作用。必须结合文本通过情节梳理来确定。探究要符合小说的情理,如①处应表现病人狐疑的心理,②处应表现病人感激的心理。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此类探究题解答时必须回到文中,结合情节来进行探究。同时根据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比如,狐疑的心理,感激的心理等方面均可。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小说的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分精巧。 西西洛悉心照料并且为之悲伤落泪了五天的“父亲”竟然不是自己的父亲,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都出人意料。 “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病人总是凝视着他”,以及西西洛的善良和爱心都使情节发展又在情理之中。

解析

要求考生探究小说中的艺术手法的特色和作用。必须结合文本通过情节梳理来确定。小说的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分精巧。回到作品中找到相关的情节来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此题解答时要从(1)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2)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②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③美国物理学家费因曼说:“我有一双神奇的手,一只不断重复,另一只不断地颠覆前人的理论。”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例文】

创新与模仿

如果要评选世界上最会模仿的国家,那么日本必定是当之无愧地占据龙头地位。大和民族,以其精湛的模仿工艺和智慧,在19世纪中后期,疯狂吸收了西方列强积累了上百年的科技文明,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一夜暴富”,成为了资本主义列强中的一份子:而若要评选当今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国家,日本人恐怕也是可以自豪地说前三甲中必有他们的位置吧!

没错。日本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既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而又兼有令人称道的创新意识。他们并非一味模仿他人所取得的成果,在吸收了外国人的经验后,他们也想方设法的改进,创造出一种更好更高效更便捷的产物,这或许便是日本这么个弹丸之地为何强盛的原因——模仿与创新。

模仿,一直都被世人所诟病,常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出息的表现。但是日本却用事实证明:模仿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呢!我只所以举日本一例,是因为他很好的诠释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这种日本式的模仿,并非只是单纯的接收,在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同时,也渐渐成为了主导者.正如三岁的孩子喜欢模仿父亲的一切,包括语言与动作一般。他们的模仿也好是如此乐此不疲,但绝不仅限于此。一旦孩子长大了,他也会在父亲的言语之上添加属于自己的元素,在继承的同时也很好地发扬光大。这正是日本人所做的模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非全盘接受而又有所继承。于是,日本人的创新也就应运而生。

由此可以看出,模仿与创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递进关系。在迷茫彷徨之际,模仿他人,试着照别人的路子走有时又未尝不是一种上策呢?尽管饱受他人非议,甚至于被认为是失去人格独立的表现,可回想日本的经验,若没有前期的模仿积淀,哪来现在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呢?我们甚至于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是创新的基石——当然,这里仅指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例如日本这样过去科技水平并不高的情况。而这种模仿,也并不是那种“模仿死了”的情况,而是我们所说的日本是模仿(当然,日本人的这种创新意识,也与他们本身的进取精神有关)。不过,倘若你是哪种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极强的人,那很好,走自己的路吧!但不可否认,在早期的创新时期,模仿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去嘲笑那些模仿者,也许他们明天也一样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忽而又想起我们的古老中国来,曾经的我们也有过相同的创新精神,也有过辉煌。当最终泯灭了。岁月的沧桑,使我们把自己所在了小屋子里,也是自己渐渐老去,失去了活力。而当我们变成学徒时,却变的只知一味模仿而不知创新了,以至于现在连一个电视节目,一段广告都得原搬照搬。短期内确实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可我们的长期呢?也许我们现在真得想日本人学习了,尽管人家学了我们十多个世纪。不过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找回自己民族的魂,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便是魂。倘若真是如此,中国崛起不远矣,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日子不远矣

解析

表面上看三则材料是决然相反的关系,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实两者看待问题角度是不同的:前者强调是在有了较好的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时不能重复自己或别人,要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艺术生命也就会终结,这种重复是可耻的抄袭。而后者强调的是必须夯实基础,要勤学苦练基本功。所以两者不矛盾。因此从立意上看,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如何看待和处理好“重复(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打好基础”与“求异创新”,“积累”与“创新”的关系等。《创新与模仿》、《“重复”是创新的前提》《可耻的重复》《创新是生存的唯一途径》《鸿雁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厚积而薄发》等。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本题属供材料作文题,写好作文的前提是对所给材料的理解和把握。由于所供材料是三则,审题的关键是找出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审题时,我们需要运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我们可以把事物的各种关联尽可能多地寻找并罗列出来。这一步可以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其次,在众多关系中选择最能支持观点的那一对。这一步要排除那些对写作没有作用的关系,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易错点

这类作文一般立意没有问题,但是写不出深度。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