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冯天瑜,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问的是“概括主旨”,提醒学生注意审题。本文主要以汉字及汉字文化为例阐明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特性及作用,论述了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的重大意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整体阅读全文,把握各段要领。然后比对各选项,应特别关注文章的主旨: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的重大意义。
易错点
选项D的误导性强,学生容易认为是主旨。其实只是强调中华文化元素的一个特性。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颠倒了“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与“中华文化元素”的关系;C项“唯一”的说 法没有根据;D项“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说法错误,原文是“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检索,然后比对,应特别关注文中重点词语及概念是否被偷换,要仔细认真。
易错点
选项D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一词误导性强,学生容易忽视“古文字”与“文字”这两个概念的范围。
正确答案
解析
据原文,“以‘孝’为载体的家同天下情怀”应属于“中华文化元素”而非“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文中的概念,把握各概念的领属关系。“中华文化元素”是大概念,而“以‘孝’为载体的家同天下情怀”、“文化事象、文化符号”是小概念。
易错点
选项A的误导性强,学生容易粗心,不思考这几个概念的关系。
品茶栊翠庵
当下贾母等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相迎进去。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老老,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骗茶吃。这里并没你的。”
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相关链接
①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红楼梦》第五回妙玉判词)
②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摘自《红楼梦》第十八回)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8.在“三玉一钗,吃梯己茶”这一场景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妙玉对宝玉的微妙心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9.《红楼梦》第五回中用《世难容》曲来暗示妙玉的性格和命运:“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但是也有人反对上述的观点,认为妙玉做作、虚伪、假清高。对以上两种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妙玉的评价。(6分)
正确答案
解析
C项;有洁癖的妙玉拿自己饮茶的茶具招待宝玉说明她对宝玉亲近,而非反感。 而D项:妙玉笑宝玉是和他开玩笑,并暗示其品茶的技巧。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这类分析概括题是小说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内容的概括、转述和分析,可采用比对法来解答,即把选项和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比对的内容多是:时间,地点,人物,关键词语,信息正误和因果关系等。
易错点
选项B的“虽隐身空门却通晓人情”一词误导性强,学生容易脱离文本思考,误以为表达错误。
正确答案
妙玉对宝玉充满好感,她渴望和宝玉接近(1分),但有怕人非议,所以刻意掩饰(1分),于是先是把自己平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来饮茶(1分),并通过品茶议茶时的高论来引起宝玉的注意。(1分)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细节描写。要从“妙玉对宝玉的微妙心态”着眼,寻找妙玉相关的言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析小说人物心理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入手;(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易错点
只把宝玉与妙玉理解为普通的朋友关系。
正确答案
示例一:赞同曲子观点: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气质高雅,但因为自幼在寺庙带发修行,所以对尘世的丑恶极为反感,形成了孤独清高的个性。(3分)但是寺庙清幽的环境和孤高的性格让她和世俗格格不入,花季芳龄却没有一个朋友,反而被人嫉妒和嫌弃。(3分)
示例2:赞同“假清高”观点:妙玉虽然自幼出家,但是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从她对贾母周到的招待和逢迎,可见她也是一个圆滑世故的人。(3分)她虽然身在空门,但是依然无法遏止青春的萌动,她对宝玉的“嗔怪”和取笑,其实是对宝玉的好感,她虽然身在空门,见到宝玉后也不免心猿意马,不顾自己的洁癖而把自己平常吃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所以,妙玉的孤高实际是假清高,虚伪和做作。(3分)
其它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层次清楚也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
如果赞同曲子观点,可从孤独清高的个性和被人嫉妒和嫌弃两个角度评价;如果不赞同曲子观点,可从妙玉的圆滑世故和对宝玉的好感评价。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首先研读题干中的曲子:“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然后确定赞成还是不赞成;最后从原文整合信息进行评价。
易错点
答案容易流于空洞。评价时要基于原文说出理由。
曾荫权:烦了就去擦皮鞋
曾荫权来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面对500多位北大师生,他先自嘲说自己40多岁才学说普通话,“讲得不好不要见怪”。然后开始用普通话讲起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
人到中年学说普通话,对曾荫权来说其实只是个小挑战。实际上,他一辈子都在和各种难题较量。
1944年,曾荫权出生于香港一个警察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一家8口全靠父亲当警员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曾荫权有6个兄弟姐妹,舅母早逝,舅舅家3个孩子也寄养在曾家。于是,母亲不得不在家中缝制尼龙袋贴补家用,曾荫权小小年纪也得做童工帮家里赚钱。他记得有一次,父亲辛辛苦苦攒了5块钱,交给母亲让全家人去酒楼喝茶。谁想到,顽皮的弟弟曾荫培把钱弄丢了。“我们哭作一团。母亲反过来安慰我们,说终有一天我们会去喝茶。”
因为经济压力大,曾荫权预科毕业后虽然被香港大学建筑系录取,却不得不放弃,加入辉瑞药行当西药推销员赚钱。他首次投考公务员失败了,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1967年,他终于成功考上了公务员。后来,他把握住机会,被政府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公共行政硕士课程,成为首位毕业于哈佛的政府高官。
在香港回归的过渡期,曾荫权协助时任香港布政司司长的霍德处理政务,崭露头角。香港回归后,曾荫权担任财政司司长。1997年7月中旬到1998年8月,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大鳄”联手冲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港元兑美元汇率迅速下跌,各大银行门前出现了一条条挤兑的长龙。曾荫权经常半夜睡不着觉,有一天醒来就哭了。他说:“当时的市场完全破坏了,不能不做事。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如果做错了,受苦的不单是我一个人,还有其他香港市民。”不过,曾荫权临危不乱,终于击退国际金融“大鳄”。
作为行政长官,无论施政对与错,总有人批评他。对此,曾荫权说,不应该将责任推给任何一方,他也不回避任何批评。“我无论如何都会被责怪,我不会介意。最重要的是看我们可以做什么。”
外界发现,每次曾荫权出席香港立法会答问大会时,都会遭到一些议员的无理抗议。香港市民从电视上看到,曾荫权在回答议员刁钻的问题之前,经常从西装左边内口袋里拿出一张粉红色小卡片匆匆看一眼,然后再放回去,情绪平稳了,再回答问题。人们议论纷纷:这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曾荫权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粉红色小卡片上是慈善家特蕾莎修女的照片,以及一些格言、警句。这正是他对付各种批评的“法宝”。他说:“我常常带着特蕾莎修女的相片。有她和我在一起,我领悟到她的宽容精神。人们很多时候不理性,以自我为中心。不论如何,我都会宽恕他们。”
但一向很有绅士风度的曾荫权,也有生气的时候。3月1日傍晚,他在香港出席辛亥革命100周年展览活动。刚抵达现场,便有数名激进的示威者向他喊骂。很快,这些人又与警员拉扯冲撞,有一名青年示威者突然越过警方防线,撞到曾荫权胸口。曾荫权不由自主叫了一声,样子非常痛苦。但他休息10分钟后,仍然坚持出席活动。当晚,他到医院验伤,发现左胸骨与肋骨之间有一个约10厘米大小红肿的伤痕,相信是被人重力冲击而致,幸好不属内伤。曾荫权气愤地说:“香港是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人都有和平表达意见的自由。但香港人不会支持任何暴力行为。”事发后,香港各界纷纷谴责示威者,认为不应容许这种行为再次发生。
面对压力,曾荫权也有解压“秘诀”,那就是擦鞋。他说,自己“闷的时候就拿一只皮鞋出来,然后再拿出最喜欢的鞋油,慢慢地擦鞋子”。他说,自己从小跟当警察的父亲学习如何擦亮皮鞋,数十年来都是自己擦鞋。而且,自己擦鞋的功夫很是了得,可以把皮鞋擦得“好像镜子般亮”。他还和香港市民分享自己的擦皮鞋心得,比如“要有耐心,要慢慢用力,然后点一点点鞋油,逐寸逐寸磨,而且要集中精力”。
除此之外,曾荫权也会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舒缓压力。比如,早上去教堂;下班回家,先在泳池里游半小时,才外出应酬。曾荫权说:“最不好的是一个人躲在一边,不断地想以前的事,这样压力无法解除,只会走入死胡同里。”
4.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5.文章以“曾荫权:烦了就去擦皮鞋”为标题,有何作用?(4分)
6.曾荫权缓解压力的方式有哪些?曾荫权的行为给了我们哪些启示?(5分)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因家境贫寒, 他首次投考公务员也失败了”属于强加因果; B项,“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大鳄”冲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是在“1997年7月中旬到1998年8月”,而非“在香港回归的过渡期”; C项,“对此他始终平心静气”错误,原文是“香港市民从电视上看到,曾荫权在回答议员刁钻的问题之前,经常从西装左边内口袋里拿出一张粉红色小卡片匆匆看一眼,然后再放回去,情绪平稳了,再回答问题”,即面对责难,有时候也有情绪波动,但他有克制自己情绪的“法宝”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检索,然后比对,应特别关注文中重点词语及概念是否被偷换,要仔细认真。
易错点
选项C的“始终平心静气”一词误导性强,学生容易脱离文本思考,误以为表达正确。
正确答案
①点明叙述的中心人物:曾荫权。②“烦了”,说明曾荫权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有烦恼和挫折,表明他承受的压力大。③指出解压方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结构上,与文章结尾呼应。 (每点1分)
解析
探究标题的选用,一方面要将其放在文本之中,从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角度,认真分析。另一方面要从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标题从故事情节方面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等角度进行探究。
考查方向
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阐述个人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把标题分解为“曾荫权”、“烦了”和“擦皮鞋”三个短语,分别对所提示的信息和作用进行分析,然后从全文的结构的角度谈作用。
此题的答题步骤为:(1)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2)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3)整合——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4)转换表述——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5)从不同的角度谈启示。
易错点
学生容易遗漏在结构上的作用。
正确答案
缓解压力的方式:①(1)粉红色小卡片上是慈善家特蕾莎修女的照片,以及一些格言、警句。这正是他对付各种批评的“法宝”。②面对压力,曾荫权有解压“秘诀”,那就是擦鞋。③他会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舒缓压力。比如,早上去教堂;下班回家,先在泳池里游半小时,才外出应酬。(每点1分)
启示:(1)面对困难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面对困难千万不要畏惧不前,只要敢于面对、积极解决,事业就会成功!面对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气,那么你永远注定是个失败者。(2)乐观豁达的态度:生活中,好的心态,可以使我们乐观豁达,战胜苦难,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3)有耐心,在艰苦环境下努力奋斗。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
解析
此题有两个要求:概括曾荫权缓解压力的方式,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曾荫权缓解压力的方式可从“粉红色小卡片”、“擦鞋”和“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三个角度概括。启示可从面对困难要百折不挠、乐观豁达和耐心三个方面谈。
考查方向
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阐述个人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
此题的答题步骤为:(1)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2)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3)整合——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4)转换表述——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5从不同的角度谈启示。
易错点
学生容易遗漏第三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即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舒缓压力,谈启示时流于空洞,没有考虑与文本的结合。
蔡子英,永宁人,元至正中进士。察罕开府河南,辟参军事,累荐至行省参政。元亡,从扩廓走定西。明兵克定西,扩廓军败,子英单骑走关中,亡入南山。太祖闻其名,使人绘形求得之,传诣京师。至江滨,亡去,变姓名,赁舂。久之,复被获。械过洛阳,见汤和,长揖不拜。抑之跪,不肯。和怒,爇火焚其须,不动。其妻适在洛,请与相见,子英避不肯见。至京,太祖命脱械以礼遇之,授以官,不受。
退而上书曰:“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臣鼎鱼漏网,假息南山。曩者见获,复得脱亡。七年之久,重烦有司追迹。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臣感恩无极,非不欲自竭犬马,但名义所存,不敢辄渝初志。自惟身本韦布,智识浅陋,过蒙主将知荐,仕至七命,跃马食肉十有五年,愧无尺寸以报国士之遇。及国家破亡,又复失节,何面目见天下士。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今陛下创业垂统,正当挈持大经大法,垂示子孙臣民。奈何欲以无礼义、寡廉耻之俘囚,厕诸维新之朝、贤士大夫之列哉!臣日夜思维,咎往昔之不死,至于今日,分宜自裁。陛下待臣以恩礼,臣固不敢卖死立名,亦不敢偷生苟禄。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余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或王蠋闭户以自缢,李芾阖门以自屠,彼非恶荣利而乐死亡,顾义之所在,虽汤镬有不得避也。渺焉之躯,上愧古人,死有余恨,惟陛下裁察。”
帝览其书,益重之,馆之仪曹。忽一夜大哭不止。人问其故,曰:“无他,思旧君耳。”帝知不可夺,洪武九年十二月命有司送出塞,令从故主于和林。
(选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10.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3分)
11.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 (5分 )
(2)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余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5分 )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原文的大意要弄懂,才能依据它断句。原句的大意是:而陛下以万乘的尊贵地位,成全一个平民的节操,不降杀头之罪,反而治疗我的病,更换衣冠,赐予酒食,授予官爵,陛下的气量是能够包容天地的呀。故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本句中的“万乘”“匹夫”等专有名词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易错点
选项C的误导性强,学生不容易发现“不降天诛反/疗其疾”读破了句子。
正确答案
(1)陛下利用时机,顺应天运,消灭群雄,海内海外,没有不归顺纳贡的。("乘时""宾 "贡 "各 l分,句意2分)
(2)如果 (陛下)体察到我的愚忠,成全我的志向,把我禁锢在海南,结束我的余生,那么即便死去,也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若""全""毕""虽"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通读全文,重点读译句前后的内容。然后尝试翻译,重心在“乘时”、“宾”、“贡”、“若”、“全”、“毕”、“虽”等词上。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译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
易错点
第一句中的“薄”“宾”,第二句中的“毕其余命”妨碍理解。
正确答案
解析
"害怕妻子骂他只好躲避不肯相见"于文无据,应是感到内疚而不相见。
考查方向
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理解。此类题有的是对原文的理解,有的是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答此类试题,阅读是基础,排除是手段。主要做法是:先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段落句子,然后将选项与之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点。抓住设置的“人物”不对号,侧重点有所偏移、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位等常见设误类型,一一与原文进行对照排除。
易错点
选项D的“不卑不亢”、“誓不相从”等词的误导性强,学生容易脱离文本思考,误以为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
解析
“乡试”错误,应该是“殿试”。
考查方向
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题思路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易错点
选项C的考查比较冷僻,容易认为是错误的选项。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15.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 “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错,基调是苍茫、悲怆之感。C项“形象而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错,应为“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鉴赏诗歌的情感态度,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其次是把握其情感基调,最后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易错点
选项C的“形象而直接地表达”一词误导性强,学生容易认为理解正确。
正确答案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每点2分,概括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解析
应结合经验,对“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直接感情作分析;然后思考为什么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再结合全诗,探究其它的感情。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易错点
分析思想感情,容易忽略题干中的“结合全诗”,仅就“剑歌行路难”分析。所以答案难以全面。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⑴《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⑵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 , 。
⑶《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⑴香远益清。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⑶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解析
第一句应注意“美名远扬”的暗示;第二句应注意“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这两个信息;第三句注意分别对应原句。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答好此类题,要浏览题干,弄清题目的方向,注意暗示性的词句;平时就要注意积累,要理解原句的意思,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答题时要细心,不要添减文字。
易错点
益、蜉蝣、渺、好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就是①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② ,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称之为③ 。
正确答案
①空白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②可以通过想象补充画面内容 ③诗歌中的空白艺术(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两句给3分,答对三句给5分)
解析
答题时注意分析横线前后表述的信息,①处,依据前文“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就是”可以推测答案;②处由前文“读者在鉴赏中”结合后文“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推测;③是对整段文字的总结,文段叙述主体是“空白手法”。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回答这类题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段的意思,二是空格前后的语句的意思。先找语段的中心句,再联系前后文的意思,注意主语的一致性。
易错点
第二处横线该填的内容。获得审美的体验以前必然要通过想象。
21.下图是某高中学生社团“溯源社”的社团徽章,请仔细观察该徽章,指出各个图样的象征意义,将徽标的简介补充完整。(6分)
溯源社徽标成正圆形,绿色的底色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① 和社团成员的青春活力;周边连续不断的绿色② 纹章象征③ ;古朴、雄浑的大钟象征④ 和社团的沉稳作风;钟上阳文隶书“追本溯源,薪火相传”揭示社团的⑤ ;钟下两条白色曲线代表长河奔腾不息,象征⑥ ,河流尽头的一轮红日象征社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
正确答案
①勃勃生机②黼黻③中华传统文化的连绵不绝④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⑤宗旨⑥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第4句答“理念”也可以。)
解析
完成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其次从带补写的语段最后分句“象征社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明确该社团的专注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再次认真观察徽标,展开联想,明确答案。注意徽标的细节及各符号的文化内涵。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注意横线前后的词句,注意中华文化中各事物的象征意义。
易错点
“周边连续不断的绿色”不容易看出是“黼黻”;即使有学生看出来了,字形也不容易写正确。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全不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将“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奉为圭臬的网络谣言制造者“秦火火”等人,因涉嫌犯罪被依法刑拘。
②辽宁抚顺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受灾严重,全省人民毁家纾难,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浓浓乡情给灾区人民带来无限温暖和抚慰。
③在那样的时代中,有的人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有人像瞿秋白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直面自己。
④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牢不可破,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⑤他气功充盈,有穿云裂石之力,更不用说小小的砖块了,于是他微微一笑,双手抱拳,开始了他绝妙的舞台表演。
⑥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上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正确答案
解析
奉为圭臬:圭:土圭,测日影器;臬:水臬,古时测量水平的仪器;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符合第一句的语境;毁家纾难: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词义较重,不符合第二句的语境;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符合第三句的语境;牢不可破:谓坚固、紧密不能摧毁或拆开。亦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或态度固执,不能动摇。不能直接形容“道理”;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与第五句的“气功”使用对象不合;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止:句末语气词。 意为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符合第六句的语境。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首先要准确把握成语含意、褒贬色彩,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判断。
易错点
第五句的“穿云裂石”一词误导性强,学生容易望文生义,误以为正确。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正确答案
解析
B这是由于……的缘故”和“这是由……决定的”套在一起而成。造成句式杂糅。改“由于”为“由”即可。C解析:“为配制……主要原料”后应接上“也是……都离开不的”,“都离不开它”的主语当为“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与前面的主语(柠檬醛)不一样,结构混乱 D “信息”不能“煽动”,属于动宾不当。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病句中较多出现的是结构上的语病,因此,要学会查找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查看搭配、语序、结构、成分等方面的问题。其次,要看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否简洁、明确。另外,还要考虑到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日常用法等。
易错点
第三句的结构混乱不容易被发现。可以通过逐句找主语来梳理,从而发现错误。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正确答案
解析
该题考查上下文衔接,即要求语句连贯,可结合语段句子,就5个小句子,逐一分析,并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语句排序遵循一个逻辑原则,即是“先言其物而后可言也”,空格后的“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句中提到的“遗址”,显然是在告知其前应是③;而③明显是从上往下看的景象,所以应在“箕顶”之后,即④②之后。排除法,即选D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做此类题目要注意:(1)话题要保持统一;(2)角度要一致;(3)思路要鲜明且连续不断;(4)语言的衔接要紧密;(5)语言的节奏和音韵要和谐。
易错点
容易忽略与横线后面的句子“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的衔接。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参考立意:一、不能强求别人的照顾;二、人人平等,任何人没有权力超越规矩;三、不能滥用别人的同情。
解析
材料分析:材料中通过四幅漫画列举了一些社会上的丑陋现象。有的是因为年纪大了就要求不排队;有的是因为是女孩子就要别人用车送回家;有的是为抄袭找借口,试图换得别人的同情;有的是为吸毒找借口。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想别人照顾和同情,都想超越规范(包括法律)。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内容,注意材料的导向作用,注意概括共同点。同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把握好立意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前提和关键。
易错点
提炼观点应从材料整体着眼,不要就其中的一幅漫画写;写作时应客观表达自己的观点,写作内容流于偏激,语言有失客观都会导致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