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德州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据《左传. 质誓》记载郑桓公和商人的一段话,“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据此可知当时郑国( )

A重视儒家学说

B实行重农抑商

C保护商家利益

D商人地位低下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材料的“无我叛”’“无强贾”容易明白:你不伤害我,我不强迫你。“宝贿”是宝贵货物,从材料前面的“郑桓公和商人”对话场景分析。材料语意是“你发了财,有利市宝贿,我也不干预。”由此可得出C项符合材料。选项A、B、D都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

考查方向

古代商业政策。

解题思路

注意材料涉及的主题,抓住关键词进行和理解读。

易错点

不能对材料正确阅读。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哪一事件(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清末新政

D戊戌变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最后一句是总结,是材料之关键。西方近代之所以富强是建立了与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制度,而材料评价的对象是对此“茫乎未有闻焉”,结合所学,容易得出答案为A。B学西方政治制度,C进行政治改革,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全面改革运动。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

解题思路

先要依据材料明白主题和考查意向,在结合所学准确判断

易错点

对所学知识迁移能力不足。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上海图书馆藏有三千多幅老年画,其中有不少旧校场年画。旧校场年画在艺术上海纳百川,融汇了中西绘画技巧;在选题上与时俱进,注重反映新事物、新风尚,充满了时代气息(见下图)。这不能说明(   )

A表现了新事物及日常生活的新面貌

B起到新闻报道和传播新观念的作用

C开埠后相当多的市民接受了西方文化

D兴办西学提高了民众娱乐欣赏水平

正确答案

C

解析

年画是反映与人民生活相关内容的绘画,从材料图文信息判断选项与材料关系,A、B、C项从材料两幅图信息可印证,C项不能反映“开埠”和“相当多的市民接受西方文化”的信息。

考查方向

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题思路

从材料的时代背景和信息判断选项。

易错点

不能准确获取材料信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中国财政,向来持量入为出主义;……其恃借债以救急,实在从近代同西洋各国交通后起,然而这不过济一时之急,在大原则上,收支还是相合的;其负担实在超出于财政能力之上,而靠借款以为弥缝,则从甲午、庚子两战役后起,然仍是为应付赔款起见,在内政上,仍持量入为出主义。至一变而为量出为入主义,而又不能整顿收入,乃靠借债以举办内政,则从清末叶的办新政起。”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自然经济的落后性使政府财政量入为出

B挽救统治危机的需求促使政府量出为入

C列强的入侵是政府财政政策调整的根源

D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正确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至一变而为量出为入主义,而又不能整顿收入,乃靠借债以举办内政,则从清末叶的办新政起。”判断清政府采取“量出为入”因为“办新政”,而新政为内政。依次对照各选项,A、D材料未及,C与材料“从甲午、庚子两战役后起,然仍是为应付赔款起见,在内政上,仍持量入为出主义。”矛盾。

考查方向

列强侵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对照选项即可。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不能有效获取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延安 13 年与改革开放 30 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

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定“依法治国”方略

B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C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D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在延安,抗日战争后期,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选项A、C、D不符“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息。故选B。

考查方向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建设成果。

解题思路

先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确定考查的知识,在对比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主旨不明白。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的历史现象是( )

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B人们日益追求人性的解放

C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基本完成

D民主制度建立并居世界主流地位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A项发生在工业革命时,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依次确立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可见该项不符“过渡社会”信息;C项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D是在19世纪60年代。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表现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发生在14——19世纪,和材料吻合。故选B。

考查方向

西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解题思路

弄清楚材料关键概念,根据材料主旨分析判断。

易错点

不能确定“过渡性社会”的时间范围。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涉及农业生产的卜辞。“年”,在甲骨文字中是由“禾”、“千”两个字上下组合而成,表示谷物累累丰收之意。卜辞中,常见“求年”及“求雨”、“宁雨”等内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当时谷物丰收是因为铁器牛耕的推广

B“求年”“求雨”反映了“天人感应”

C说明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D有利于当时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A选项与材料无关,且铁器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使用;B项中的“天人感应”是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的;D项是在战国时逐渐形成的。所以选择C项。

考查方向

考查先秦农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注意材料为该问题做的按语和铺垫,判断考查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的时间限制作出准确选择。

易错点

不能有效的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C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的“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都是元朝时边疆行省名称,唐设羁縻州管理到“今皆赋税之,比之于内地”(和内地一样缴纳赋税)说明管理加强了。A项与材料无关;B不符材料;C项虽符合材料事实,但不是“主要”的。

考查方向

古代政治制度、对边疆的管理

解题思路

先从材料信息中确定时空信息,再细读材料,分辨选项。

易错点

对选项之间缺乏对比分析。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 汪康年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乡试,因在“日月星辰系焉”(出自《四书·中庸》) 一题中,能“以吸力解‘系’字,罗列最新天文家言”,被主考官认为是“新旧学均有 根柢”,因此想把他列为第一名。这反映了(   )

A科举取士标准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

B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顺应了时代潮流

C戊戌变法的开展推动科举制度的变革

D中国向西方的学习逐步转向思想领域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1899年”“乡试”“出自《四书•中庸》”信息,可知进行科举考试。材料“新旧学”可见思想受西学影响有发展。B项与“出自《四书•中庸》”矛盾,排除;C项时间与材料不符;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有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学习思想是在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考查方向

科举制度的演变

解题思路

先据材料确定题目主旨,再结合所学判断各选项信息与材料信息的关系。

易错点

不能对材料信息准确提取;不能再认再现所学知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罗马婚姻家庭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的家长制。家长(称家父)由辈分最高的男性担任,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家庭财产和所属成员有管辖权和支配权。……结婚以后,妻便脱离父家而加入夫的家族,受夫权支配,其地位“似夫之女”,妻的财产不论婚前或婚后所得,一律归夫所有。”材料主要表明罗马法( )

A存有严重的男权意识

B极力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实行一夫一妻的家长制

D婚姻关系受法律的保护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妻”婚前婚后的地位来看,始终要服从“家长”或“夫”男性的权威,无平等可言。B项不符题意,C项不全面,D项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罗马法

解题思路

对材料的层次进行全面归纳,选择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的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准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 美国人口出生率统计表1940—1960年

——据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该材料(   )

A扭转了美国人口出生率长期持续下滑的局面

B说明了二战结束后美国女婴的数量持续增加

C意味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D表明了美国政府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的不断增长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A项并不能从材料获取;B项和材料有矛盾之处,1940年并非二战后;D项材料也无信息故选C项

考查方向

经济发展与人口出生率变化

解题思路

用选项和材料进行对比分析,逐一排除,找到正确答案。

易错点

不能对图表正确解读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到,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

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

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选项B中的欧洲关税同盟材料未提到;c与材料无关;D与材料无关,也不符史实。只有A项贴合材料。

考查方向

世界经济全球化

解题思路

把握材料主旨,对选项进行排查。

易错点

先入为主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16.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逐步发展。

材料  足球运动发展历程

阅读上表,对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并概括其特征。分析足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

正确答案

阶段和特征:①1863年以前,足球是英国贵族的游戏和工人的娱乐。②1863年——1888年,英国足球成为现代体育运动,并开始走向职业化。 ③19世纪90年代至今,足球由一国的体育运动发展为全球的体育运动。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职业体育创造了条件。 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集中了众多的人口,体育成为满足其娱乐和交流的一种形式,为足球的盛行提供了广泛的群体。 ③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为各地普遍参与足球竞技创造了条件。④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密切,足球也传遍世界各地。 ⑤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使足球观众群体不断扩大。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划分阶段并概括其特征”此类题要注意材料中表示过程性的词语,如“开始”“兴起”“标志”“成为”“发展”等。本题中“在英国贵族私立学校兴起”、“由贵族私立学校的游戏,变成劳工阶层的闲暇娱乐,在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开始流行”、“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开始招募职业运动员,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诞生”、“足球运在动欧洲大陆和南美开始流行”“首次运用电视转播”的信息,都表示过程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即可。体育运动的发展属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其产生和发展受着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本体结合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条件进行综合回答。1863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工人队伍的壮大,城市人口的增多,为足球体育提供了物质和人员的准备,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足球运动范围必然也扩展,其扩展、传播的形式随着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扩展。

考查方向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体育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中表过程的关键词,获取过程信息,进行综合;结合材料时间信息,联系所学,分析原因。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不能有效整合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东西方主流思想及其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春秋战国时期,领主的封邑大都被国君收去,封邑中的农奴,有的转化为地主的佃农,其余的则成为国君的佃农,这类农民在当时数量是较多的。《孟子》中载,小农一般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养八口之家”。地主经济在战国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领主经济仍未绝迹,《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由于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领主也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效仿拜占庭帝国。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但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是以和平的方式传入中国的。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13.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14.材料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15.概述材料三反映的主要观点,并结合17世纪以来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史实来说明。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农奴成为佃农;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影响:传统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统治权,加速了封建国家的形成;土地兼并之风出现;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地主经济的发展。 【分值】9分

解析

概括材料内容:材料一可分三层,第一、二、三句是第一层,叙述到战国末,由于土地买卖,造成贫富差距加快,促进新兴地主形成和发展;第四、五句为第二层,叙述佃农的形成;其余各句为第三层,叙述地主经济的产生发展。“简析”影响,要获取材料有关影响的信息:“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促进封建经济确立。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考查方向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

解题思路

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接。

易错点

问题分析过程中没有把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稍加展开而遗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自发性;独立性;连续性;自我性。成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延续;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长期占主导;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

解析

“特点”回答对材料的层次进行概括即可。材料有四句四层:“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分别归纳即可。“成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

考查方向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

解题思路

“特点”依据材料简要总结;“成因”要从影响文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要素思考回答。

易错点

对“特点”不知如何回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观点:对外来文化的主动学习和借鉴。

史实:“西学东渐”,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17-18世纪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借鉴了儒家的思想文化。

解析

材料“学习”、“借鉴”、“参照”、“模仿”、“效仿”信息就是文化之间相互促进,所以要注意交流学习借鉴。用史实说明要史论结合,注意材料“17世纪”史实。

考查方向

传统文化的演变

解题思路

对材料依据题目作答归纳要点,“史实”要结合所学,全面回答。

易错点

不能较好的明确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明继承唐朝“三司推事”制,遇有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称“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对于特别重大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则由皇帝令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称为“圆审”,但判决仍须奏请皇帝批准。此外,还有“热审”、“朝审”、“大审”等。

材料二: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成祖谕三法司官“天气向热,狱囚淹久,令五府、六部、六科给事中协同疏决,死罪狱成,秋后处决;轻罪随即决遣;有未能决者,令出狱听候。”但未形成制度,仅“止决遣轻罪”。正统十四年,命内臣一员会同三法司堂上官,会审见监听决罪囚,情重者,类奏处置,以后形成制度。“每年小满后十余日,司礼监传旨下刑部,会同都察院、锦衣卫复将节年钦恤事宜题请。通行南京法司,一体照例,审拟具奏。”

——张兆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史》

据材料回答:

17.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朝会审制度的特点。

18.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会审制度的影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制度不断完备;司法、行政合一 ;皇帝有最高裁决权;“慎刑”思想。

解析

概括特点先要弄清楚材料从几个方面叙述会审制度。材料一“明继承唐朝”-明初的会审制度;材料二“明成祖”时期、“正统十四年”会审制度,对不同时期进行对比综合。可知,各个时期都重视会审制度并不断完善。材料“最后由皇帝裁决”“由皇帝裁决但判决仍须奏请皇帝批准”、“一体照例,审拟具奏”信息表明最终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热审’、‘朝审’、‘大审’”“天气向热,狱囚淹久,令五府、六部、六科给事中协同疏决,死罪狱成,秋后处决;轻罪随即决遣;有未能决者,令出出狱听候”等信息,说明对裁决的慎重。三司官、六部、通政司、督察院众多的机构在皇权的统筹下从事司法活动,体现出重视的同时,司法不独立,是行政权的一部分,且处从属地位。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政治(司法)制度演变

解题思路

先要归纳材料相似类信息,在进行整合分类,概括回答。

易错点

缺乏对材料信息的综合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有利于司法制度不断完善,纠正冤假错案;便于皇帝控制和监督司法活动,强化皇权专制;对案狱审理的慎重和对刑罚处置的缓决,是统治者“慎刑”思想的体现;多方干预司法,相互牵制,效率低下。特别是宦官的操纵,使得司法更加冤滥。完全悖于设立会审制度的初衷。

解析

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司法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之一,其影响首先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比如皇权独揽,政治黑暗(朋党、外戚、宦官)影响,同时也与当时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有关。本题要结合“会审”制的特点具体分析,把所学和材料有机结合准确回答。要注意从主客观方面、积极消极方面全面分析。

考查方向

古代政治制度评价

解题思路

先从一般的思路出发,再结合具体题目。有的放矢回答。

易错点

不能结合“会审制度”,漫无头绪。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