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德州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2.据《左传. 质誓》记载郑桓公和商人的一段话,“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据此可知当时郑国( )

A重视儒家学说

B实行重农抑商

C保护商家利益

D商人地位低下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5.“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哪一事件(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清末新政

D戊戌变法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6.上海图书馆藏有三千多幅老年画,其中有不少旧校场年画。旧校场年画在艺术上海纳百川,融汇了中西绘画技巧;在选题上与时俱进,注重反映新事物、新风尚,充满了时代气息(见下图)。这不能说明(   )

A表现了新事物及日常生活的新面貌

B起到新闻报道和传播新观念的作用

C开埠后相当多的市民接受了西方文化

D兴办西学提高了民众娱乐欣赏水平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中国财政,向来持量入为出主义;……其恃借债以救急,实在从近代同西洋各国交通后起,然而这不过济一时之急,在大原则上,收支还是相合的;其负担实在超出于财政能力之上,而靠借款以为弥缝,则从甲午、庚子两战役后起,然仍是为应付赔款起见,在内政上,仍持量入为出主义。至一变而为量出为入主义,而又不能整顿收入,乃靠借债以举办内政,则从清末叶的办新政起。”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自然经济的落后性使政府财政量入为出

B挽救统治危机的需求促使政府量出为入

C列强的入侵是政府财政政策调整的根源

D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8.延安 13 年与改革开放 30 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

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定“依法治国”方略

B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C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D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0.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的历史现象是( )

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B人们日益追求人性的解放

C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基本完成

D民主制度建立并居世界主流地位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涉及农业生产的卜辞。“年”,在甲骨文字中是由“禾”、“千”两个字上下组合而成,表示谷物累累丰收之意。卜辞中,常见“求年”及“求雨”、“宁雨”等内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当时谷物丰收是因为铁器牛耕的推广

B“求年”“求雨”反映了“天人感应”

C说明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D有利于当时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C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4. 汪康年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乡试,因在“日月星辰系焉”(出自《四书·中庸》) 一题中,能“以吸力解‘系’字,罗列最新天文家言”,被主考官认为是“新旧学均有 根柢”,因此想把他列为第一名。这反映了(   )

A科举取士标准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

B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顺应了时代潮流

C戊戌变法的开展推动科举制度的变革

D中国向西方的学习逐步转向思想领域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9.罗马婚姻家庭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的家长制。家长(称家父)由辈分最高的男性担任,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家庭财产和所属成员有管辖权和支配权。……结婚以后,妻便脱离父家而加入夫的家族,受夫权支配,其地位“似夫之女”,妻的财产不论婚前或婚后所得,一律归夫所有。”材料主要表明罗马法( )

A存有严重的男权意识

B极力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实行一夫一妻的家长制

D婚姻关系受法律的保护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1. 美国人口出生率统计表1940—1960年

——据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该材料(   )

A扭转了美国人口出生率长期持续下滑的局面

B说明了二战结束后美国女婴的数量持续增加

C意味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D表明了美国政府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的不断增长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2.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到,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

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

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16.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逐步发展。

材料  足球运动发展历程

阅读上表,对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并概括其特征。分析足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东西方主流思想及其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春秋战国时期,领主的封邑大都被国君收去,封邑中的农奴,有的转化为地主的佃农,其余的则成为国君的佃农,这类农民在当时数量是较多的。《孟子》中载,小农一般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养八口之家”。地主经济在战国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领主经济仍未绝迹,《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由于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领主也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效仿拜占庭帝国。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但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是以和平的方式传入中国的。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13.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14.材料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15.概述材料三反映的主要观点,并结合17世纪以来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史实来说明。

分值: 2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明继承唐朝“三司推事”制,遇有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称“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对于特别重大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则由皇帝令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称为“圆审”,但判决仍须奏请皇帝批准。此外,还有“热审”、“朝审”、“大审”等。

材料二: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成祖谕三法司官“天气向热,狱囚淹久,令五府、六部、六科给事中协同疏决,死罪狱成,秋后处决;轻罪随即决遣;有未能决者,令出狱听候。”但未形成制度,仅“止决遣轻罪”。正统十四年,命内臣一员会同三法司堂上官,会审见监听决罪囚,情重者,类奏处置,以后形成制度。“每年小满后十余日,司礼监传旨下刑部,会同都察院、锦衣卫复将节年钦恤事宜题请。通行南京法司,一体照例,审拟具奏。”

——张兆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史》

据材料回答:

17.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朝会审制度的特点。

18.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会审制度的影响。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