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方竹图卷文
(明)李贽
①昔之爱竹者,以爱故,称之曰“君”。非谓其有似于有斐之君子①而君之也,直怫悒无与谁语,以为可以与我者唯竹□,是故傥傥:姑且相约而谩相呼,不自知其至此也。或日:“王子②以竹为此君,则竹必以王子为彼君矣。此君有方有圆,彼君亦有方有圆。圆者常有,而方者不常有。常不常异矣,而彼此君之,则其类同也,同则亲矣。”然则王子非爱竹也,竹自爱王子耳。夫以王子其人,山川土石,一经顾盼,成自生色,况此君哉!
②且天地之间,凡物皆有神,况以此君虚中直上,而独不神乎!传曰:“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已容。”此君亦然。彼其一遇王子,则踈(古同“疏”)节奇气,自尔神王,平生挺直凌霜之操,尽成箫韶驾风之音,而务欲以为悦己者之容矣,彼又安能孑然独立,穷年瑟瑟,长抱知己之恨乎?由此脱之,鹤飞翩翩,以王子晋世也③。紫芝烨烨,为四皓饥也④。物之爱人,自古而然矣,而其谁能堪之。
③今之爱竹者,吾惑焉。彼其于王子,不类也。其视放傲不屑,至恶也,而唯爱其所爱之竹以似之。则虽爱竹,竹固不之爱矣。夫使若人而不为竹所爱也,又何以爱竹为也?以故余绝不爱夫若而人者之爱竹也。何也?以其似而不类也。然则石阳之爱竹也,类也,此爱彼君者也。石阳习静庐山,山有方竹,石阳爱之,特绘而图之,以方竹世不常有也。石阳将归,难与余别,持是示余,何为者哉?余谓子之此君已相随入蜀去矣,何曾别。
【注】①有斐:有文采的样子。《诗经·淇澳》中有“有斐君子”之语。②王子:东晋王子猷。他雅爱竹子,有“何可一目无此君”之语。③王子晋:即王子乔,东周人,传说他成仙后乘白鹤升天。④四皓:指秦末隐居在商山的四位白发皓须老者。相传四皓作《紫芝曲》,中有“晔晔紫芝,可以疗饥”之句。烨烨,一作“晔晔”,美丽繁茂的样子。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22.分析文章第②段列举王子晋、四皓事例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4.第①、第③段画线短语意思相同,它们有何不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认为“凡物皆有神”,物也爱人,对此观点加以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耳:罢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语境,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判断。
易错点
虚词的用法掌握不牢,容易主观臆断。
正确答案
仙鹤为王子晋飞翔,紫芝为四皓疗饥,这样由竹子爱人推及到凡物皆有神,凡物皆爱人,使议论更加深入。
解析
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
易错点
语言啰嗦,没有条理。
正确答案
解析
B.是为了说明“物之爱人,自古而然矣”的道理。C.并非拟人手法D.并不是为了突出今之爱竹者狂放傲慢缺乏真爱。而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情感。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结合选项对应原文进行比较分析。
易错点
文章大意不理解,修辞手法掌握不牢。
正确答案
前者由物外形的不同,进一步阐明人性与物性相通,可以彼此视作同类的道理,为下面的议论张本。而后者以方竹在世界上不常有,说明石阳爱方竹、画方竹的原因。
解析
短语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前后句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析短语的不同作用。作用题,从内容和结构两部分分析。
易错点
角度不全面,不能结合文章内容。
正确答案
示例1:这种观点并不科学。人与物原本就不是同类,人能感知物的存在.而物不具备感知力,所谓的物爱人只不过是人的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移情效果,并非真正的物爱人。 示例2:这个观点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建立审美关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人与物之间的平等关系,如文中所说是“其类同”,人以平等真挚之情爱物,人能亲近物,物才能主动向人展示自身之美,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解析
开放式题型,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开放式题型,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易错点
角度不全面,不能结合文章内容。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①人类的心,是如何样发达完成的呢?人类最先应该只有知觉,没有心。换言之,他和动物一般,只能接受外面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具体的物质界,那些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外面的物质离去了,他对那些物质的知觉也消失了。必待另一些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再接触到他的耳目身体,他才能再有另一批新的知觉涌现。因此知觉大体是被动的,是一往不留的。必待那些知觉成为印象,留存不消失,如此则知觉转成了记忆,记忆是知觉他以往所知觉,换言之,不从外面具体物质来产生知觉,而由以往知觉来再知觉,那即是记忆。记忆的功能要到人类始发达。人类的记忆发达了,便开始有了人心。如此我们可以说记忆是人类精神现象之创始。
②人类又如何能把他对外面物质界的知觉所产生的印象加以保留,而发生回忆呢?这里有一重要的工具,便是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功用,可以把外面得来的印象加以识别而使之清楚化深刻化。而同时又能复多化。有些高等动物未尝不能有回忆,只是模糊笼统,不清楚,不深刻,或者限于单纯,不能广大,不能复多。何以故?因他们没有语言,不能把他们从外面接触得来的印象加以分别部勒,使之有条理,有门类。譬如你有了许多东西,或许多件事情,不能记上账簿,终必模糊遗忘而散失了。人类发明了语言,才能把外面所得一切印象分门别类,各各为他们定一个呼声,起一个名号,如此则物象渐渐保留在知觉之内层而转成了意象或心象,那便渐渐融归到精神界去了。也可说意象心象具体显现在声音中,而使之客观化。文字又是语言之符号化。从有文字,有了那些符号,心的功用益益长进。人类用声音(语言)来部勒印象,再用图画(文字)来代替声音,有语言便有心外的识别,有文字便可有心外的记忆。换言之,即是把心之识别与记忆的功能具体客观化为语言与文字,所以语言文字便是人心功能之向外表露,向外依着,便是人心功能之具体客观化。因此我们说,由知觉(心的功能之初步表现)慢慢产生语言(包括文字),再由语言(包括文字)慢慢产生心。达一个心即是精神,他的功能也即是精神。
③人类没有语言,便不能有记忆,纵谓可以有记忆,便如别的动物般,不是人类高级的记忆。当你在记忆,便无异是在你心上默语。有了记忆,再可有思想。记忆是思想的材料,若你心中空无记忆,你又将运用何等材料来思想呢。人类的思想,也只是一种心上之默语,若无语言,则思想成为不可能。思想只是默语,只是无声的说话,其他动物不能说话,因此也不能思想,人类能说话,因此就能思想。□,因你有思想,你始觉证到你自己像有一个心。生理学上的心,只是血液的集散处,生理学上的脑是知觉记忆的中枢。均不是此处说的心。从生理学上的脑,进化而成为精神界的心,一大半是语言文字之功。
④因有语言与文字,人类的知觉始相互间沟通成一大库藏。人类狭小的短促的心变成广大悠久,人类的心能,已跳出了他们的头脑,而寄放在超肉体的外面。倘使你把人心功能当做天空中流走的电,语言文字便如电线与蓄电机,那些流走散漫的电,因有蓄电机与电线等而发出大作用。这一个心是广大而悠久的,超个体而外在的,一切人文演进,皆由这个心发源。因此我们目此为精神界。节选自钱穆《精神与物质》,有删节
1.文中所指“人类的心”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文章第①段连用两个“换言之”,分析它们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①②段行文思路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但若放远看他的源头②依常识论③应该说人类因有语言文字始发展出思想来④而后发为语言和文字以表达之⑤应该是人心因思想了
5.分析第④段以电线蓄电池作比喻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全文,分条概括语言文字对人类思维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第一段最后一句话“人类的记忆发达了,便开始有了人心。如此我们可以说记忆是人类精神现象之创始。”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文章中筛选有效信息。
易错点
不能定位答题区域,凭主观臆断选答案。
正确答案
连用两个“换言之”更具体说明人类最先的知觉特点以及记忆的性质,从而深入浅出地阐明人类最先只有知觉而没有心的道理。
解析
词语选用的作用,与作者表达的观点的关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词语选用的作用,与作者表达的观点的关系。
易错点
不能看出前后内容是深入浅出的解释的关系。
正确答案
第①段总述人类的心从只有知觉到形成记忆的发展过程,第②段进一层说明人类形成记忆根本原因(条件)是语言文字。两段文字由表及内逐层深入展开阐述。
解析
行文思路的特点,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且这两段之间的关系都要写清楚。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段落写了什么内容,以及段落间的关系。
易错点
答案组织没有条理性,语言啰嗦。
正确答案
解析
语段内容上的安排是先现象后分析原因。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注意语段内容,注意每句话中的关键词的先后关系。
易错点
找不出句子间隐藏的关系。
正确答案
将语言文字比作电线与蓄电机,形象地说明了语言文字具有传输(传播)与累积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说明了语言文字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巨大推动作用。
解析
分析比喻修辞格的效果。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找出本体和喻体,分析本体与喻体间的关系。
易错点
答题笼统,语言啰嗦。
正确答案
(1)有心外的识别和记忆;(2)能思想;(3)形成人类知觉相互沟通的库藏(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文字对人类思维的重要性”,从全文找出相关语段然后分条概括。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按照关键词,找出答题区域。
易错点
照抄原文,概括不全,语言啰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
昭君怨
(宋)万俟咏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栏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伺处是京华?暮云遮。
【注】①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②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13.“昭君怨”是这首诗歌的( )
14.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赏析这首词曲折有致的构思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昭君怨》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吕氏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过片“莫把栏干频倚”,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昭君怨》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四十字,全阕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易错点
考生容易答成是题目。
正确答案
解析
见第13题解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考察作者写作的手法、情感。
易错点
不能准确体会情感。
正确答案
这首词先写随着春天到来,原本是元宵佳节的热闹与花开时节的春色,转而词人自己独自凭栏,感受雨后的寒意。情感为之一转。分明倚栏远望,下阕却转而又说莫倚栏,因为烟雨阻隔望而不见。但偏偏又远望京城心切,欲罢不能,最后以暮云遮蔽作结。构思曲尽其妙。
解析
见第13题解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构思特点,即词人的写作思路。
易错点
考生容易简单的回答,缺少条理性。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
苏廷评行状①
(宋)苏轼
①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日:“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白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②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③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③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④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注】①苏廷评:即苏序,苏轼之祖父。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府藏:通“腑脏” ③施施:形容语调平缓。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 ( )
(2)会皇考病没 ( )
(3)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 ( )
(4)吾儿当忧其不学耶 (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18.把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④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20.用自己的话概括苏序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卖 (2)恰逢 (3)因为 (4)自己
解析
结合语境猜测词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结合语境猜测词义。
易错点
不明词义。
正确答案
解析
考察古今异义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考察古今异义词
易错点
不能判断,主观臆断随意乱选。
正确答案
衣食稍微有积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送给他人,立即用完。因此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
解析
“稍”、“费用”、“穷困”,状语后置句,采点给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掌握句式、实词、虚词大意。
易错点
考生平时字词意思积累不多,语句不通顺。
正确答案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解析
按照句意、名词、代词等提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按照句意、名词、代词等提示。
易错点
考生平时字词意思积累不多,语句不通顺。
正确答案
(1)乐善好施;
(2)豁达开朗(旷达乐观,不拘礼法,大度能容、从容沉着)
(3)富有远见;
(4)正直磊落
解析
立足文本,理解文本大意,分析概括。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文中找出具体情节概括。
易错点
照抄原文,不会概括。
12.默写。
(1)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 ,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5)桐花万里丹山路,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6)巧笑倩兮, ,(《诗经·硕人》)
正确答案
(1)想佳人妆楼颙望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善假于物也
(4)何时倚虚幌
(5)雏凤清于老风声
(6)美目盼兮 【考查方向】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解说词:
从人类文明出现到2003年,所有存储下来的信息的总和仅仅相当于如今人类两天创造的数据量。全球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所有馆藏不足今天人类一天所产生数据量的万分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拥有了全然不同的价值内涵,有用才被记录的时代结束了,一切能够被记录的都会是有意义的
正确答案
。①联接成就意义 :一切能够被记录的都会是有意义的,这取决于数据能否被广泛的分享和交流,所以互联网时代让我们看到了联接的巨大力量,没有一个数据是无用的,就像没有一个人是一片孤岛一样,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发展网状思维是新时代下的必然趋势。 ②信息爆炸或者信息膨胀:为什么身处信息的海洋,我们却时常有信息匮乏之感,并非是信息的数量不够,而是信息的质量出了问题,所以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求真”依旧是悬在我们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莫让信息爆炸变成令人难以忍受的信息膨胀。 ③每一个“我”都是大写的“我”: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一个移动的自媒体,在网络空间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掀起一个巨大的蝴蝶效应,如何在这样的空间中把控“记录”的影响,如何管好大写的“我”,可以结合自身经验来谈。
解析
①联接成就意义 :一切能够被记录的都会是有意义的,这取决于数据能否被广泛的分享和交流,所以互联网时代让我们看到了联接的巨大力量,没有一个数据是无用的,就像没有一个人是一片孤岛一样,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发展网状思维是新时代下的必然趋势。 ②信息爆炸或者信息膨胀:为什么身处信息的海洋,我们却时常有信息匮乏之感,并非是信息的数量不够,而是信息的质量出了问题,所以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求真”依旧是悬在我们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莫让信息爆炸变成令人难以忍受的信息膨胀。 ③每一个“我”都是大写的“我”: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一个移动的自媒体,在网络空间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掀起一个巨大的蝴蝶效应,如何在这样的空间中把控“记录”的影响,如何管好大写的“我”,可以结合自身经验来谈。
考查方向
易错点
考生观点不明确,文章内容游离与主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