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28.据上海《青浦县乡土志》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俑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30. 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
26.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以上主张( )
31.一位军事院校的教员在讲述“隧道”一词时,因举了一个“纽约地铁”的例子,而受到上级严厉的批评,被指责为“崇美”,他被告知,应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该事件可能发生于中国的( )
32.《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神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表明罗马法( )
33.1882年,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高频交流电,在当时,更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却把这种沿用至今的伟大发明称之为“魔鬼的触角”,宣扬交流电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甚至会毁灭人类。这反映出( )
34.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民国时期的信仰危机要远远惨烈于了前两次,因为这一次远道而来的西方人无论是在物质上、制度上和科技上,最后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人,而且他们还保留了蛮夷的野蛮和残暴。这就使得中国人不仅面临着信仰的危机,而且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人与西方人并没有太大的差距,甚至中国还占据着优势,远道而来的西方人不仅无法征服中国人的精神,也没有办法灭亡中国这庞然大物┅┅但是当西方列强开始转变策略,扶持同在东亚的日本进攻中国的时候┅┅彻底摧毁了天朝的最后一丝颜面,中国人的天朝信仰彻底崩溃,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和恢复。——王诚《论中美各自命门》
材料二 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引发了信仰危机。
36.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10分)
37.依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西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点。(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漕运萌芽于秦汉,兴盛于唐宋,而明代则是漕运管理制度变革频繁的时代。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米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39.(选做题)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6分)
40. (选做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9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前,日军对中国的入侵和暴行首先成为了《纽约时报》报道的焦点,在接下来是报道中,美国公众不断从各类新闻里看到了中国各界自救自助令人振奋的形象,以及国民党和共产党不计前嫌团结抗日的光明前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纽约时报》的报道方针和策略侧重于对国民党军队和政府的大力突出,强调中美合作的同盟关系;对共产党军队的报道日趋减少,同时,也客观地报道了第一组外国记者访问延安的观察。
——据程廉《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的重构研究(1937-1945)——以<纽约时报>为例》
解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明朝)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尤其是浙江、福建两省,引起了百姓的恐慌和朝廷的担忧。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被调往浙东抗倭。戚继光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一再教导士兵要认识到自己是从百姓中来,为解除百姓祸患而战的;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要求士兵;强调“凡赏罚,军中要柄。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有患难也是扶持看顾。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十分重视士兵武艺的练习;针对倭寇的作战方式,参照东南沿海的地形,分析敌我双方的短长,创立了“鸳鸯阵”,机动严密、变化多端、调动便捷,阵外配上鸟铳手、弓弩手、火箭手,组成的步军大营机动、变化,在对倭作战中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新军经过戚继光严格而有效的训练,“无不以一当百也”。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又开赴福建、广东,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到1565年,东南沿海严重的倭患终于平息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41. (选做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军事思想的特点。(9分)
42. (选做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戚继光抗倭活动的历史意义。(6分)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