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滨州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 )

A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

B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

C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D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才选官制度。本题难度不大,由题干材料“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根据“强调”的题意,直接得出古代官员的选拔注重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D正确;ABC在材料上没有体现。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选才选官制度

解题思路

解读、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准确判断、直接选出正确的答案。故选D。

易错点

没有完整地解读材料和准确抓住题意而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的发展。材料强调宋代“有官、职、差遣之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意明确官职的职、权、位,这样才能将国家的内外事情办好。材料强调的是官僚的职权与分工,并没有反映具体的官僚体系,A排除;材料没有提到科举制,B排除;历代封建统治者设立和完善官僚制度的初衷无外乎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统治、加强君主专制,C正确;D属于现象,没有反映本质问题,C错误。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的发展

解题思路

提炼、综合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封建统治者设立和完善官僚制度的目的方面去分析,便很容易选出C。

易错点

(1)没有完整地有效地解读材料而误选A。

(2)没有能够从现象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而误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了( )

A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

B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C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D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一定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的,科举制兴起后,科举考试为广大士人知识分子步入仕途开辟了道路,学子们埋头只读圣贤书,甚至倾其一生、为之拼搏,科举考试及其结果影响了士人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文化心态。但科举路上毕竟充满竞争,免不了既有“金榜题名”、也会有“名落孙山”,这样才会有题诗中的不同感叹,A符合题意;B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与本题无关。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解题思路

一定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的,科举考试及其结果理所当然地会影响古代士人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化心态,故选A。

易错点

(1)没有完整地有效地解读材料而误选B。

(2)审题中只关注题诗内容本身、考虑问题思路狭窄而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 )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

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冲突和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人文主义,故A错误;中华文明一直延绵未绝,B不符合史实,错误;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冲击和破坏了原有的传统文明,一方面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C正确;D不符合史实,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后,如中国的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故选C。

考查方向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冲突、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题思路

用文明史观和近代化的视角看待西方工业文明传入造成的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冲突与破坏,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故选C。

易错点

(1)不能用文明史观及近代化视角分析问题而误选。

(2)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而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误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据统计,在从1961年1月开始的两年半中,全国职工精减与录用相抵共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其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城乡关系争取财政经济的好转

B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农业生产

C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

D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促进农业发展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等相关知识。由材料“从1961年1月开始”、“全国职工精减……城镇人口减少……吃商品粮人数减少”并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致使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1960年,从农村开始纠“左”,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减少城镇人口和精简职工、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等,故A符合题意;B与题干针对人民公社化的弊端而进行的调整不符,排除;CD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举措,不选。

考查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解题思路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所学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等相关内容,就很容易地选出正确的选项。

易错点

审题中没有注意到时间概念,没有正确、完整地解读材料而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A材料没有反映、且与史实不符;B无关题干主旨,排除;C属于主观因素、非客观条件,排除;19世纪以来,随着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加剧,故为缓和社会矛盾而出台了一些社会保障法律,故D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

解题思路

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建设的历史背景判断,故选D。

易错点

审题不清,看到题干材料的“福利政策”而没有注意设问句“客观上反映了”而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雍正二年(1772) 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 )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

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

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由材料“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可知与吏治无关,排除A;B为现象,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错误;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统治者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要求民间和被统计阶级不能逾越,C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能反映当时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等信息,D排除。故选C。

考查方向

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倡导节俭的民间消费

解题思路

充分调动历史思维,由点看面、由现象看本质,封建统治者的宣扬是维护其特权和等级制度的手段而已,故选C。

易错点

(1)只看见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而误选B。

(2)由“雍正二年(1772)”的时间即联想到“康乾盛世”、没有完整地解读材料而误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 据记载,因感到“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广州地区及粤省士子,参加“群众的政治运动”,并因而“蒙昧启辟”、“渐知天下大局之事”,从此滥觞。这一现象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综合材料信息和结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反映了该事件是在民族危机加重、人民日益艰困的背景下发生;“广州地区及粤省士子”,意为运动的组织者、发动者是来自南方广东等省的举人书生;“群众的政治运动”,指出了该运参与阶层多、社会影响大;“‘蒙昧启辟’、‘渐知天下大局之事’,从此滥觞”,指出了该运动具有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作用,并开始了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综合上述信息,可判断该运动为维新变法运动,排除ACD,故选B。

考查方向

维新变法运动的启蒙作用和制度创新

解题思路

正确解读、综合分析材料信息并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排除ACD,故选B。

易错点

(1)没有正确、完整地解读材料并综合材料信息而误选。

(2)受到“蒙昧启辟”的影响,因狭隘理解而误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 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这表明( )

A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作战

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D国民党重视国军的敌后作战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本题较难,需要结合材料及所学抗战历史的基础知识,用排除法分析、判别:此处强调国民政府重视、研究游击战术和山地战,并无信息反映放弃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同时A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抗战的相持阶段始于1938年10月与材料“从1939年初起”的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未体现国共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信息,排除 C;由材料“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研讨……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等信息,D正确,且排除ABC,故选D。

考查方向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和国共合作抗战

解题思路

正确、完整地解读材料,并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的选项,故选D。

易错点

(1)没有正确、完整地解读材料并综合材料信息而误选A。

(2)惯性思维,认为凡敌后抗战必然与共产党相关而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B体现了罗马法理性务实的精神

C抑制了罗马帝国集权的加强

D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罗马法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罗马法体系完备的是公元6世纪查斯丁尼颁布的《民法大全》,A错误;由“许多伟大的法学家……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可判断B正确;C与题意无关;古罗马法与近现代意义上的法制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排除D。

考查方向

罗马法

解题思路

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排除ACD,故选B。

易错点

审题中没有注意题干的时间,没有正确、完整地解读材料而误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反映了( )

A苏联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

B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导致苏联实力下降

C石油利益争夺使苏联经济全面崩溃

D国际政治格局即将进入重大调整阶段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争霸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A与题目主旨无关;和平演变是外因,B说法夸大;C说法绝对、材料也未能体现;结合所学可知,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苏攻美守”,而从80年代初开始,乘着苏联经济下滑,美国里根政府重新对苏强硬,双方呈现了“美攻苏守”的态势,这也成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的前奏,D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美苏争霸和石油危机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所学美苏争霸和苏东剧变的知识而选D。

易错点

(1)夸大“和平演变”这个外因的作用而误选B。

(2)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 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A与题干材料政府干预经济的信息不符,错误;由材料“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可知,早在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对经济就进行了部分的干预,B符合题意;C“实践了”题干没有充分反映,事实上“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是罗斯福新政,且凯恩斯主义是政策的理论基础而非政策的实质;题干的时间为“1929年”,说明罗斯福新政尚未开始,干预效果自然有限,D错误。

考查方向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已有信息并结所学历史背景可直接选B。

易错点

没有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没有注意“1929年”的时间概念,误认为题干讲述的是罗斯福新政而误选C。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示意图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3.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14.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教学内容由百家学说到儒家经典;办学形式由私学为主到官学与私学并行;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

原因:唐宋变革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第一小问,梳理、提炼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有所展开,可从教学内容、办学形式、教育体系、选才渠道等几个方面归纳其变化的表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及唐宋历史背景,联系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门阀世家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史实,强调科举制、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原因。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解题思路

本题要求能够梳理、提炼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历史背景对问题进行归类和综合分析。

易错点

(1)局限于材料本身内容、没有适当展开而有所遗漏。

(2)综合分析和对问题的归类能力欠缺而遗漏。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共同:课程内容设置重视西学;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开启民智,培养新式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教育近代化;

认识: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比较。第一小问,经对材料的梳理、信息的提炼,概括指出二者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时代背景、办学目标、教育特点等方面存在共性;第二小问,可从教育与时代的需要、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解题思路

梳理材料、提炼信息,联系、比较,适当展开、概括归纳即可。

易错点

(1)由于惯性思维,认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地主阶级洋务派观点必然相反而误答。

(2)不能紧扣“与时代的关系”而误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社会转型路径与模式,引用了如下公式:

R=(Mp+Ms)-C

其中:R(result)为社会转型成果、成效或绩效;Mp(primordial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Ms(secondary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继发性推动力;C(counteractant)为社会转型进程中形成的社会阻力。

根据该社会转型数学模型,社会转型进程可能会出现的三种绩效状态:

(1)当Mp+Ms>C时,社会转型顺利推进。

(2)当Mp+Ms=C时,社会转型停滞不前。

(3)当Mp+Ms<C时,社会转型倒退崩溃。

运用16—19世纪中国或西方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社会转型中一个或多个绩效状态的公式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正确答案

示例1:近代英国社会转型顺利推进。原动力:重商主义兴盛,殖民主义扩张与掠夺,工场手工业的发达,民主政体的确立,思想启蒙运动等;继发性推动力: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工厂制度的创立,科学技术的创新,议会改革等;社会阻力:守旧势力对改革的反对,传统文化保守等。小结:略

示例2:中国明清社会转型停滞不前。原动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达。激发推动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工商皆本”等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阻力:清朝统治者愚昧自大,闭关自守;重农抑商;君主专制强化;文化专制。小结:略

示例3:对公式进行补充修改R=(Mp+Ms+Me)-C 或R=(Mp+Ms)×Me-C

Me(exotic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的外在拉动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转型等相关知识。解读公式字母的含义,按照所选择的“绩效公式”的提示,先明确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与“原动力”(可理解为传统因素)、“继发性推动力”(可理解为新因素或活跃因素)、“社会阻力”(陈旧的、历史性反动因素)相关的史实即可。可以就社会转型中一个或多个绩效状态的公式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如:实例3中的“Me”可理解为“加速性因素”或“促成性因素”,如外在的“危机”、“改革”、“知识科技”等致使飞速发展的因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查方向

社会转型的路径与模式

解题思路

认真审题、吃透问题的主旨,联系所学知识,有效地组织文字、按问作答。

易错点

(1)将三种绩效状态都进行了分析而误答。

(2)概念不清,不能有效地将公式与史实有机联系地、再进行分析而遗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的州,远小于秦、汉的郡,但是疆域广大,刺史的权力也极其有限,朝官不愿外任,“京官不称职,方始外出”,故地方吏治也难以清明。用遣使出巡的办法,其使数年一出,如走马观花,使过奸复生,无法真正起到监察地方的作用。景云二年,置都督府之议虽罢,却采取了置十道按察使的措施,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按察使与以前的巡察使最大的不同点是:京畿、都畿道由两御史中丞分别兼领,其余诸道按察使有的是由有朝畿的省、寺职衔者担任,有的是以驻在州刺史的身份分领按察使,从而监察官与地方官融为一体。按察使成为中央派出的、常驻地方的、州之上道一级的监察官。道也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

16.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设立十道监察区;置按察使,由中央丞相及地方要员担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监察制度的相关知识。经对材料的有效梳理,提炼并获取信息,最后根据题意对要点进行逐一列举和归纳。

考查方向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解题思路

关注热点问题,梳理材料、获取信息,根据题意归纳要点。

易错点

(1)没有认真审题,将其它朝代与“唐朝”史实相混淆而误答。

(2)审题不清,误将“特点”当作“内容”而误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对地方行政及司法有效监察,加强中央集权;改善地方吏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地方行政机构;完善监察体制,为后世分道监察提供了借鉴。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监察制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根本影响、直接意义、历史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说明、分析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考查方向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适当展开,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按问作答。

易错点

局限于材料内容、没有适当展开作答而遗漏。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