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滨州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1.《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 )

A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

B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

C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D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了( )

A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

B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C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D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5.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 )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

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8.据统计,在从1961年1月开始的两年半中,全国职工精减与录用相抵共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其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城乡关系争取财政经济的好转

B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农业生产

C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

D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促进农业发展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0.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4.雍正二年(1772) 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 )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

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

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6. 据记载,因感到“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广州地区及粤省士子,参加“群众的政治运动”,并因而“蒙昧启辟”、“渐知天下大局之事”,从此滥觞。这一现象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7. 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这表明( )

A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作战

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D国民党重视国军的敌后作战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9.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B体现了罗马法理性务实的精神

C抑制了罗马帝国集权的加强

D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2.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反映了( )

A苏联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

B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导致苏联实力下降

C石油利益争夺使苏联经济全面崩溃

D国际政治格局即将进入重大调整阶段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1. 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示意图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3.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14.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分值: 2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社会转型路径与模式,引用了如下公式:

R=(Mp+Ms)-C

其中:R(result)为社会转型成果、成效或绩效;Mp(primordial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Ms(secondary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继发性推动力;C(counteractant)为社会转型进程中形成的社会阻力。

根据该社会转型数学模型,社会转型进程可能会出现的三种绩效状态:

(1)当Mp+Ms>C时,社会转型顺利推进。

(2)当Mp+Ms=C时,社会转型停滞不前。

(3)当Mp+Ms<C时,社会转型倒退崩溃。

运用16—19世纪中国或西方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社会转型中一个或多个绩效状态的公式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的州,远小于秦、汉的郡,但是疆域广大,刺史的权力也极其有限,朝官不愿外任,“京官不称职,方始外出”,故地方吏治也难以清明。用遣使出巡的办法,其使数年一出,如走马观花,使过奸复生,无法真正起到监察地方的作用。景云二年,置都督府之议虽罢,却采取了置十道按察使的措施,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按察使与以前的巡察使最大的不同点是:京畿、都畿道由两御史中丞分别兼领,其余诸道按察使有的是由有朝畿的省、寺职衔者担任,有的是以驻在州刺史的身份分领按察使,从而监察官与地方官融为一体。按察使成为中央派出的、常驻地方的、州之上道一级的监察官。道也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

16.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