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袁甫字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正字。入对,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
今之可惧者,端良者斥,谄谀者用,杜忠臣敢谏之门,可惧也;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虚,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次乞严守帅之选,并大军之权,兴屯田之利。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尺籍之单弱者,市民之失业者,皆曲轸之。又告于朝日:“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诏给度牒百道助费。帝亲政,迁秘书少监。入见,帝日:“卿久劳于外,笃意爱民,每览所陈,备见恳恻。”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
力主和议。甫奏日:“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不报。遂乞归,不允。授起居郎兼
中书舍人。殿中侍御史徐清叟论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汤巾等又争之,清叟亦悔。未几,改知婺州,不拜。嘉熙元年,迁中书舍人。入见,帝问边事,甫奏:“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时清叟与甫并召,而清叟未至。甫奏:“台谏风闻言事,初亦何心。今人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辞避实惟臣故,乞趣其赴阙。”翼日,权吏部侍郎。又奏边事,和议令边患踵至,疏留中不行。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皆辞不拜。时边遽日至,甫条十事,至为详明。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袁甫传》)
【注】度牒:由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唐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虚,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
(2)卿久劳于外,笃意爱民,每览所陈,备见恳恻
正确答案
解析
D项的解说有误。权:权摄,暂代官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易错点
文言词语积累不够,答题时容易出错。
正确答案
解析
“雨雪连月”是一个完整的组合,不可分开,可见AC两项明显错误,可以排除。“道殣相望”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不可读破;“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也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不可读破,可见B项划分错误,只有D项断句是正确的。正确的断句为: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答题时,要关注句式、句末语气词、句首的连词等等,还要注意句子的意思。
易错点
如果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障碍,会导致断句出错。
正确答案
解析
C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徐清叟在他做富沙守臣时弹劾他贪赃六十万”错误,应为“徐清叟弹劾他做富沙守臣时贪赃六十万”。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易错点
阅读文本需要特别细心,否则对于选项与文本表述的细微差别难以分辨清楚。
正确答案
(1)战争发动以后,粮饷供应不上,国家基础一旦空虚,就会有内乱的忧患,值得戒惧。
(2)你长期在外奔劳,一心一意地爱护民众,每次看你的陈述,都显可见诚恳之情。(
解析
翻译时,要把重点词语和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出来。本题需注意“兴”“馈饷”“萧墙” “笃”“恳恻”等词语,还有注意语句通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文言翻译虽然是主观题,但客观成分较强,答题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采用直译的办法,对文句进行准确翻译,不能任意扩充或想象,要求字字落实,兼顾词法、句法要求。在具体翻译时,允许语言转换的多样化。
易错点
不知道“萧墙”的典故,翻译时会出错。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
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中国文人画,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人画不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珠。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摘编自了庐《文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D项表述有误,概念扩大,“中国画家”应为“中国文人画家”。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做题时要找出每个选项对应的信息源,然后比较对照,找出不同点,如果不同点影响句意的表达,则选项与原文不符。要注意无中生有、言过其实、答非所问、曲解原意、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弄错时态、强加因果、递进倒置、武断绝对、把筛选当推断、把描述当解释、把必要当充要等雷区。
易错点
文章篇幅较长,考生如果不细心就会遗漏信息要点。
正确答案
解析
D项分析有误,强加因果,中国文人画并非因其在世界绘画史上的地位而能与晋唐书法、唐诗宋词比肩。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易错点
文本阅读必须特别细心,分析清楚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否则,容易发生错误。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有误,“追求作品出神入化”是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 “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艺术理念为要求” 的最终目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此类试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弄错时态、强加因果、递进倒置、武断绝对、把必要当充要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易错点
阅读需仔细,需要理清文章的脉络,否则 很难发现错误。
追风筝的人(节选)① 卡勒德·胡赛尼②
“把风筝给我!”阿塞夫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我停止了观看,转身离开了那条小巷。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手腕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意识到还有别的东西。我在流泪。就从刚才那个屋角,传来阿塞夫的狂笑。
我仍有最后机会可以做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或者我可以跑开。
结果,我跑开了。
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我害怕受到伤害。我转身离开小巷、离开哈桑的时候,心里这样对自己说。我试图让自己这么认为。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这是个公平的代价吗?我还来不及抑止,答案就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我沿着来路跑回去,回到那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我跌撞上一家小店铺,斜倚着那紧闭的推门。我站在那儿,气喘吁吁,汗水直流,希望事情并没有变成这个样子。
约莫隔了十五分钟,我听到人声,还有脚步声。我躲在那家小店,望着阿塞夫和那两个人走过,笑声飘过空荡荡的过道。我强迫自己再等十分钟。然后我走回到那条和冰封的小溪平行、满是车辙的小巷。我在昏暗的光芒中眯起眼睛,看见哈桑慢慢朝我走来。在河边一棵光秃秃的桦树下,我和他相遇。
他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第一眼看到的东西。时至今日,我无法扯谎说自己当时没有查看风筝是否有什么裂痕。他的长袍前方沾满泥土,衬衣领子下面开裂。他站着,双腿摇摇晃晃,似乎随时都会倒下。接着他站稳了,把风筝递给我。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哈桑伸手用衣袖擦擦脸,抹去眼泪和鼻涕。我等待他开口,但我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在消失的天光中。我很感谢夜幕降临,遮住了哈桑的脸,也掩盖了我的面庞。我很高兴我不用看着他的眼睛。他知道我知道吗?如果他知道,我能从他眼里看到什么呢?埋怨?
耻辱?或者,愿真主制止,我最怕看到的:真诚的奉献。所有这些里,那是我最不愿看到的。
他开始说些什么,但他有点儿哽咽。他闭上嘴巴,张开,又闭上,往后退了一步,擦擦他的脸。就在当时,我几乎就要和哈桑谈论起在小巷里头发生的事情来。我原以为他会痛哭流涕,但,谢天谢地,他没有,而我假装没有听到他喉咙的哽咽,就像我假装没有看到他身上的伤口一样。也假装没有看到,从他的伤口上滴下的血滴,它们滴下来,将雪地染成黑色。
“老爷会担心的。”他就说了这么一句。他转过头,蹒跚着走开。
事情就如我想象的那样。我打开门,走进那烟雾缭绕的书房。爸爸和拉辛汗在喝茶,听着收音机传出的噼里啪啦的新闻。他们转过头,接着爸爸嘴角亮起一丝笑容,他张开双手,我把脸埋在他温暖的胸膛上,哭起来。爸爸紧紧抱着我,不断抚摸着我的后背。在他怀里,我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那感觉真好。
【注】①节选部分背景: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小说中“我”(阿米尔少爷)的助手是“我”的仆人兼儿时唯一关系亲密的玩伴哈桑。“我”为了赢得爸爸的欢心,要在这场斗风筝比赛中获胜。在斗风筝过程中,“我”成功割断对手的风筝线赢了比赛,但要取得最终胜利还要捡到那只最后掉落的风筝。哈桑全力以赴替“我”去捡风筝,却遭到了阿塞夫等人的欺辱。
②卡勒德·胡赛尼,美籍阿富汗作家。
③哈扎拉人是在阿富汗长期受到普什图人歧视甚至迫害的少数民族,小说中哈桑就是哈扎拉人,而“我”是普什图人。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5.哈桑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小说加以分析。(5分)
6.小说节选部分的结尾处写到:“我把脸埋在他温暖的胸膛上,哭起来”,“我”为什么哭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正确答案
解析
C项分析有误,原文“我无法扯谎说自己当时没有查看风筝是否有什么裂痕”句一表明,“我”其实是查看了风筝是否有裂痕,而且“我”查看风筝与下文也不构成因果关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易错点
考生阅读需仔细,否则难以发现选项与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别。
正确答案
哈桑是一个勇敢忠诚、隐忍坚强、善良宽容的哈扎拉人。
(1)勇敢忠诚:作为“我”的仆人和玩伴,哈桑忠诚于我,真诚的为“我”奉献,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为“我”挺身而出,宁可自己受辱也坚持为我拿回风筝。
(2)隐忍坚强: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等人的欺辱后,克制忍耐自己的痛苦,既没有在“我”面前痛哭流涕,也没有向“我”诉说小巷里的发生的事情。
(3)善良宽容:哈桑对“我”没有站出来救助他,没有任何怨言,只是害怕老爷担心。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解析
根据小说情节可知,哈桑在斗风筝中,手被割得鲜血淋漓也不放弃;哈桑被三个恶少威胁殴打也毫不畏惧地保护风筝,可知哈桑是一个勇敢无畏的少年。根据原文追风筝和保护风筝的情节可知,虽然哈桑的手已经鲜血淋漓,但是为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追风筝,在被三个恶少威胁殴打时仍然保护着风筝,对“我”忠心耿耿。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易错点
文本内容较长,考生容易出现概括不全面的错误。
正确答案
(1)因为赢得爸爸的欢心,激动高兴而落泪:我赢得风筝比赛,就是为了赢得爸爸的欢心;终于看到爸爸的笑容,我忍不住高兴和激动而落泪。
(2)因为没能为对“我”忠诚的哈桑挺身而出,内心矛盾纠结而落泪。我在哈桑遭到阿塞夫等人欺辱时不敢为他挺身而出,事后又不敢直面哈桑,内心矛盾纠结而落泪。
(6分,每点3分,概述1分,分析2分。)
解析
风筝是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是“我”用以向父亲证明自己“非同凡响”的东西。“我”赢得风筝比赛,就是为了赢得爸爸的欢心;终于看到爸爸的笑容,“我”忍不住高兴和激动而落泪。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证明对主人(阿米尔少爷)忠诚和友谊的东西。“我”要哈桑把割断线的蓝风筝“带回来”,哈桑便不顾一切地保护那只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蓝风筝。“我”在哈桑遭到阿塞夫等人欺辱时不敢为他挺身而出,事后又不敢直面哈桑,内心矛盾纠结而落泪。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探究试题的设置可以从小说的某一情节、某一细节、某一人物、某一道具等任何一个因素入手,答题指向是一看是否符合情节逻辑,二看是否合乎性格逻辑,三看是否合乎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四看对小说主题是否起到积极作用。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出现脱离文本内容的空洞分析。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陈吉龙
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后来在父亲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点读了编年体通史《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与此同时,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一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文章、著作,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史作一鸟瞰。他读得很认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只是集部读了一半。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着重学习怎样阅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后来在经学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年功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的得力工具。1904年,他在邑人创设的“读书阅报社”听了元史专家屠寄先生的一次讲座,深受影响,开始研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的研究。那年他二十三岁,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如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上海圣约翰大学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志哀,以示对帝国主义的抗议。美籍校长卜芳济竞蛮横地将当时的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全校师生愤而离校,并谋创光华大学。张寿镛先生任校长,知名学者如钱基博、胡适等激于爱国热忱,纷纷执教光华。当时已应沪江大学之聘的先生,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生相伴。
他进光华后,每周上课十多节,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课极富魅力,很多受业学生认为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以刚劲挺拔的书法板书一二段提纲,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先生虽自称是个专门读书的人,但他历来反对死读书。他认为读书不能脱离实际,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当时他对女儿说:“我已年过半百,决不向日本人低头!”他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节凛然。那时候常州,城门口有日本兵的岗哨,行人经过时要脱帽,他“遂不帽,誓言吾必光复乃戴帽”。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光华大学复校,翌年他特地在上海买了一顶六合帽戴上,扬眉吐气,昂然归故乡。
(摘编自陈吉龙《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传》)
相关链接:
(1)吕思勉(1884-1957),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他学识渊博,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又极富获取新知的热情。治学领域广泛,在中国通史与多项专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树,并撰写了大量教学用书和通俗读物,同时关注国事,心系民生。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
(2)先生不喜走访知名人士,自述见名人辄自远,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没有学历学
位,无党无派,遵从父训,一生唯好教书授业,小学、中学、大专、大学都教过。1926年进入光华大学,不久即受聘为史学系系主任,遂自托为终身归宿,前后凡30余年。
——王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9.作为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治学成功的要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研读辽金元史是在屠寄先生的影响下进行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分析。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出现由于阅读文本不细心而导致的错选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吕思勉并没有结识康梁二人,也不是读了二人的著作,受其思想影响才奉其为楷模的。B应为“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D原文并没有他“不齿于行人”行为的意思。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分析。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出现由于阅读文本不细心而导致的错选。
正确答案
(1)父母启蒙指导,名家引领:吕先生读书受母亲启蒙,经父亲指导学会许多读书方法;治学中得到经学家丁桂征先生、史学家屠寄先生的指引影响。
(2)治学态度勤奋执着:吕先生治学中阅读了大量书籍,积累大量史学知识;潜心科研,五十年如一日。
(3)治学方法科学严谨:吕先生为了治史,还学习了经学、文字学,学习了阅读史书以及写札记的方法。
(4)治学领域广泛:他在光华大学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
(5)甘于平凡:不喜欢走访名士,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
(4分,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给满分;没有分析,酌情扣分。回答“做学问灵活,不死读书”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筛选整理“吕思勉先生治学成功的要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父母启蒙指导,名家引领;治学态度勤奋指着;治学方法科学严谨;治学领域广泛;甘于平凡。每一项要能找到原文中的记述作为依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综合信息筛选还是局部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出现归纳不全面的错误。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②湘灵: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⑤冯(ping)夷:传说中的河神。⑥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15.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6分)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水神的哀怨 。C“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此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诗歌鉴赏重点从诗歌形象,语言,手法,内容和情感四方面去鉴赏。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逐项去考察选项的正误。
易错点
干扰项迷惑性较大,学生容易选错。
正确答案
(1)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2)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3)动静虚实突转,出人意料: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一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解析
结尾两句的妙处: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据此整理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解答此类题,可结合着这诗句,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考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要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易错点
主要是从表达技巧上分析,如果对诗歌主旨和表达技巧理解不深,可能会出现归纳不全面的错误。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 ,_ _______”两句,进一步指出自己与群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自古皆然。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小的人,“ ”,我也应该跟从他以之为师。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___ _,_ _______”两句,正面揭示了边疆将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正确答案
(1)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每空1分,错一个字即不得分。)
解析
名句默写关键在于字形的书写,答题过程中一定要细心。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此题属于理解性的名句默写,不仅要求熟记背诵名言警句,还要收集古典诗歌、散文中的名句、成语;并且要求书写正确。
易错点
要注意“鸷”“固”“勒”等字的写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 ① ,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 ② ,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 ③ ,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正确答案
①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
②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③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其他答案,符合上下文语境,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根据前句,“文学家、艺术家不能……”和后句“告诉人们……”,可知第①空,要填“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根据前句“戏弄历史……”和后句“而且是……”,可知第②空,要填“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根据前句“只有……”,和后句“才能……”,可知第③空要填“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其他答案,符合上下文语境,也算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这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并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根据前后语境判断。
易错点
考生需要找出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否则答题容易发生错误。
21.观察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并描述画面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5个字。(4分)
(2)请用一句话揭示这幅漫画的寓意。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20个字。(2分)
正确答案
(1)标题:攀比
画面描述:画面上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指着三个戴眼镜的同学,对他妈妈说:“妈,他们都有眼镜,我也要买一副。”他妈妈一脸惊讶的表情看着他。(4分,题目1分,画面描述3分。)
(2)寓意:讽刺了当前社会一些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2分)
解析
根据画面的图形和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要以人为中心。分析寓意需要结合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正常现象进行。比如本题寓意是讽刺了当前社会一些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漫画题,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分析时要联系现实,分析画面背后的内涵。
易错点
分析寓意容易出现错误。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经典历史之作《万历十五年》的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黄仁宇自己又将之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
②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被多次提及,“创新驱动”更是成为会议炙手可热的焦点。
③中国式扶贫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描绘了波澜壮阔的脱贫画卷,奋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④跨越千年,重读苏轼,不仅因为他是鸿儒硕学,有极高的文化造诣,他那融坚毅、豁达于一身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
⑤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然而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让大堡礁陷入令人叹为观止的危险境地。
正确答案
解析
第①句,诘屈聱牙形容文章读起来不顺口。此处使用恰当;第②句,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此处使用不合语境;第③句,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此处使用恰当;第④句,鸿儒硕学,泛指学识博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此处使用恰当;第⑤句,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此处使用不合语境。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做此类题,要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句意,联系上下文语境来选择。 理解推断成语方法有: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易错点
“炙手可热”容易理解错误。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正确答案
解析
A中途易辙,应将“在”提到“大批子弟兵”前面;C两面对一面,应删掉“高雅”;D成分残缺,应修改为“加大……复制推广力度”。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易错点
中途易辙较难被发现。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的审美感受,总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人通过大脑的作用,依靠多种分析器的共同参与, ① 反映客观对象多种多样的特征和属性, ② 产生完整知觉。 ③在欣赏某些艺术作品时如此,在欣赏自然风景时亦如此。 ④ 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对文字的视知觉所占地位虽然并不重要,但文学形象所激起的美感,却是建筑在回忆的表象基础之上的, ⑤表象实质上又是知觉在记忆中概括的保留和复现。 ⑥ ,在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感受始终脱离不开知觉因素。
正确答案
解析
可用排除法。第①空,前后两句条件关系,没有递进关系,排除A。第②空与第一上一句是并列关系,排除B。第③空,根据下一句“在……上亦是如此”可知,这里不能填“不但”,排除C。这里要填“不仅”。所以D项符合要求。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地说,这里说的词语是关联词语,是虚词。关联词语体现的是词语、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语法关系,是语言严密性的体现。正确使用关联词语能反映一个人思维的严密。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易错点
复句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判断不慎,则容易出错。
22.作文
对于帆船来说,帆很重要,它能让帆船在航行中借助风力前行;但是帆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帆大,借助的风力就大,而风力太大,就有可能把船掀翻。于船而言,帆不是越大越好;那么于人而言,来自别人的帮助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和体会,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正确答案
【范文】
独立自主,方能远航
“对于船而言,帆虽然能帮助船前行,但当帆大时船却有可能被风力掀翻”,对于人而言,别人的帮助虽然能为你分忧,但当外力过大时你的未来却可能被断送。所以,只有学会独自主,不依靠人,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们都变得急躁不堪,对金钱、地位、名誉有着无止境的追求,人们总想着一夜暴富或是一夜成名,只想着被天下掉下来的馅饼砸中,或是乞求盼望着别人的帮助,而不愿付出自己的努力,于是,他们人生的航船往往行之不远就会倾覆。正如陶行知所说:“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一味依赖别人的帮助,只会让自己失去勇敢前行的能力,我们只有学会独立自主,我们的航船才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的人家即使家财万贯,但如果过多地帮助、溺爱孩子,最终也只能害了孩子。正如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从小他的父母就对他娇生惯养,拿他当宝贝一般,这才使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扭曲,最终走向了犯罪的不归路。虽然“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殊不知,如果外力太猛,也可能就会“天高任鸟栽,海阔凭鱼呛”啊!高尔基有言:“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诚如斯言,若是李双江没有给他那么多的“帮助”,李天一又怎于能走向毁灭的道路呢?
雨果曾说:“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是的,在这个“拼爹”主义盛行的时代,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却像一棵独立的树,在自己的原野傲然挺立——他没有继承父亲的产业,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自主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后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被人称作“音乐世界中的沃伦·巴菲特”。彼得·巴菲特没有辱没巴菲特这个光荣的姓氏,他就像中国现代诗人沈尹默写过的一句诗“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是的,我们要立着却不靠着,我们绝不能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他人的高枝炫耀自己;我们绝不能像顶峰上的松柏,借他人的高峰来张显自己……
独立自主,扬帆远航,让我们像塞万提斯所说的那样——“忍受那忍受不了的苦难,跋涉那跋涉不了的泥泞,负担那负担不了的重担,去探索那探索不及的星空和海洋”……
解析
本篇文章参考立意:1.自强不息,积极创造条件和利用条件,实现人生目标。2.放下包袱,成就梦想。无论是大船的远航,还是人生的出彩,都需要独立自主,放下与目标不一致的包袱,勇往直前,才能获得成功。3.敢于说“不”,对于过度的关爱与呵护,要勇于拒绝,敢于说“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1.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实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2.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3.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度广
度4.进一步深入阐述。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并进行简单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5.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易错点
学生写作需要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有所认识,如果撇开材料后面的问题来立意,就容易发生审题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