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
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选自《明史·康茂才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2)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正确答案
解析
正确标点为: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
本句的大意是: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口。太祖几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精锐部队。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时几个人名是关键,准确把握。
易错点
“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此处易断错。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的“衡阳”应指在衡山之南,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易错点
A项不易记清。
正确答案
解析
C项的康茂才没有亲自送信,是派仆人送的信。对应的原文是“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读全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从文中作者陈说的内容到说话的语气来进行判断选择。
易错点
B项涉及的内容较多,易误判。
正确答案
(1)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得分点:“以”“命”“兼”及句意)
(2)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得分点:“遮”“薄”“拔”及句意)
解析
“遮”这里是阻拦、拦住的意思。“薄”本为逼近、迫近的意思,这里是进犯之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大致理解要翻译的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信达雅的原则来做题。保证句子中的核心词语准确翻译,特殊的句式能都体现和调整;保证句子通顺流畅,不是病句,该增删的要增删,该调换的要调换;还要保证句子的语体风范与原文保持一致,尽可能地优美。
易错点
遮、薄易错译。
【参考译文】康茂才,字寿卿,蕲州人。他精通经书史籍,孝顺母亲。元朝末年,寇贼乱党攻陷蕲州,康茂才召集义兵保卫家乡。因此而立功,由长官晋升为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口。太祖几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精锐部队。康茂才又把军寨移至天宁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庆。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庆,于是康茂才率领他的军队向太祖投降。太祖释免了康茂才,并命令他仍统率旧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驻守龙湾。康茂才攻取了江阴马驮沙,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了一批船只。康茂才跟随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枞阳。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陈友谅攻陷太平之后,与张士诚协商联合攻打应天。太祖希望尽快将陈友谅引诱过来,一举破敌。太祖了解到康茂才和陈友谅有故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书信,欺哄陈友谅,表示愿做内应。陈友谅十分高兴,并问康公在哪里,回答说:“在守卫江东的木桥。”使者回来后,太祖把木桥改成石桥。当友谅来到桥边,看到石桥后十分惊讶,连声大叫“老康”,没有响应,急忙退回到龙湾。这时,埋伏的部队四面出击,康茂才和其他将领奋力冲杀,打败了陈友谅。太祖嘉奖康茂才的功绩,赏赐颇为丰厚。第二年,太祖亲自讨伐陈友谅,康茂才带领水兵跟随太祖,攻克安庆、江州,陈友谅向西奔逃。于是,康茂才奋起直追,连下蕲州、兴国、汉阳等地,沿长江攻克黄梅寨,夺取瑞昌,打败了陈友谅的八指挥,迫使他的二万士兵向太祖投降。康茂才晋升为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随即,攻打庐州左君弼,但未攻克。于是带兵增援南昌。彭蠡一战,陈友谅大败而死。
康茂才随太祖征伐武昌,屡立战功,晋升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一起再次攻打庐州,攻下庐州后,又乘胜夺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卫指挥使,并晋升为大都督府副使。张士诚进攻江阴,太祖带兵反击。到了镇江,张士诚却已焚烧瓜洲逃跑了。康茂才从北面追到浮子门。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攻取湖州,进逼平江。张士诚派精锐部队迎战,双方军队在尹山桥展开了激战。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战,结果张士诚的军队全军覆没。康茂才和其他大将一起合围平江,在齐门驻军。攻克平江后又夺取了无锡。康茂才晋升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征伐中原,夺取汴州、洛阳,留守陕州。筹划运输粮饷,营造浮桥渡运兵卒,并招降绛、解等州,扼守潼关,陕西境内的元军不敢向东进犯。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兴元。凯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谥为蕲国公,封号“武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春日登楼
(清)邵长蘅
杨花如雪,桃花如雨,帘幕尽教高卷。芳洲一带草痕齐,早青到姑苏台畔。
催归杜宇,重来燕子,惹起乡心历乱。凭阑干、万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
上片通过如雪的杨花、如雨的桃花、如茵的碧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图。上片点题,写出了诗人春日登楼所见,同时以乐景写哀情,与下片的抒情形成反衬。
解析
本题需要先概括生活图景,然后分析其作用,因此答案应该分为两部分。首先分析生活图景,根据词中描写的景物,有“杨花”、“桃花”、“青草”、“芳洲”、“姑苏台”概括起来,就是春桃江南,生机勃勃,万物更新的美景。这么写有什么作用呢?这就需要联系作品的主旨,也就是作者写作本词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为了抒情的需要,结合词题以及下阙,原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因此是为了下文抒情做铺垫,以春日美景来抒发春日思乡之愁情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理解题干考查的对象,在结合文本,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在诗词中,一般既有对意象、景物的描写,又有作者情感的抒发,而对景物的描写大都是为抒情或者议论服务的。
易错点
概括生活图景需要从景物的描写分析出发。
正确答案
先是触景生情(借景生情),眼见杜鹃啼叫、燕子飞回,不禁油然而生思归之意,接着化虚为实,将自己的春愁比喻成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春愁之多之重,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本题是同样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写作主旨和表达技巧,综合性比较强。第一问,抒发情怀,我们可以从词中的“乡心”得到重要提示,因此该作品主要是表达思乡念远之情的,然后结合文中的一些意象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分析即可。第二问,其实就是问考生,作者的这种情怀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结合第一小题,不难想到是触景生情,但还要想到,本是写愁,却出之以“万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将抽象的“愁”描摹地如此具体,因而是化虚为实的写法。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找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同时一定要注意给出的注释的信息,联系教材中出现的该作者的做品来分析探讨。
易错点
化虚为实这种表达技巧不易想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藏 獒
周国华
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眼前的毡房内外皆寂,静得怕人。唯一能让人略感心安的,只有远方隐隐约约传来的篝火晚会的声音。你知道,就在毡房的后面,既潜伏着可怕的对手,又有长久以来等待你实现的梦想。成败在此一举!你不禁想起好像有那么一首古诗:十年磨一剑……
你慢慢移动脚步,轻轻踩着松软的草地,就像行走在太空中。你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的区域,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
你太专注于眼前,竟没有注意到后面有条灰影悄悄向你靠近。
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腿上传来,你本能地丢下手中的弩机,扭身猛击那畜生。灰影怪叫着后退几步,前腿用力向后蹬地,脊背蜷成弓形,准备发起又一轮的攻击。你懵了,后悔自己太低估对手,本想出其不意,反被对方伏击。你抽出了背后的长刀,准备迎敌。
长刀在月光下闪了几闪,你看到了更为可怕的敌人,和两束逼人的幽光。
狼!竟然是头狼!
狼发起攻击,你手起刀落。狼躲开,一口叼住你握刀的手。你惨叫着丢下刀。赤手空拳的你和狼的肉搏战,本就没有悬念。没过多久,你就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惊恐地看着犀利的狼牙向自己的喉管咬来。
突然,一道黑影横空而过。未等你反应过来,那黑影已和狼纠缠在一起。
藏獒!你狂喜不已,想不到竟有它相救。
你见过这条藏獒,纯种的黑背黄腹“铁包金”,跟头小狮子似的。那天,你找这家主人要水喝。它就蹲坐在主人身边,目光警觉,一刻不离地盯着你,让你浑身发紧。
“铁包金”果然继承了祖先良好的基因,和能征惯战的狼相斗,丝毫不落下风。它们撕来咬去,渐渐远离你。藏獒不惧任何动物,只要领地被冒犯,不管是谁,都会遭到它的攻击。今天也活该那头狼倒霉,居然不结伴出来,没伤着人不说,还招来了强悍的对手。
你捡起弩机,向毡房走去,没走几步,又折回身。尽管它们出人意料地交起手来,但现在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你小心翼翼地靠近“战场”。
你听说过一条藏獒能抵三头狼的传言,但眼前的情景让你大惊失色。藏獒和狼一样满身是血,可它的喘气声越来越急,动作也越来越慢,每个回合下来,身上都会多几道伤痕。很显然,藏獒已经落了下风,而它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
你猛然明白过来,这条藏獒生育不久,难怪体力不支。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你举着弩机,却帮不上忙。藏獒和狼分开的时间很短,更多时间是厮打在一块儿,你怕误伤了藏獒。
藏獒终于倒下了。狼用尖利的牙齿咬向它喉管的时候,你终于找到机会出手。狼中毒箭,身子抽搐不止,倒了下去。你一刀结果了狼的性命。
藏獒的后腿已被狼咬断。它支起前腿,拖着沉重的身躯,艰难地向前爬去。
一道长长的血痕划向毡房。
藏獒爬到毡房后边,十几团肉乎乎的身影摇晃过来。幼獒!藏獒重重地躺下,幼獒们扑过来,含着母亲的乳房,欢快地吮吸。
你找来柴禾,点起火。你知道,没了藏獒,只有火光能吓阻凶残的敌人。
藏獒前腿扑地,头朝幼獒,缓缓舔着幼獒们的身子。而后,藏獒回头看了你一眼,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对你说什么。
不,它不说,你也明白。
幼獒们吃饱了,甜甜地倚在母亲身边沉沉睡去。藏獒用前腿拢起幼獒,以这个姿势永远地定格。你呆呆地望着它们。你认出其中那三只银灰色的幼獒,那藏獒中的极品。只有血统正宗的“铁包金”父母,才能生出这种罕见的生灵。相传,二十四万例中才有一例,价值不菲。
如今,幼獒们就毫无防备地躺在你面前。有了它们,你将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一夜暴富,还清巨额赌债,结束流浪的生活,和分别多年的妻儿团聚……
万籁俱寂。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12.小说第二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你”这一形象。
14.小说的另一种结尾是“万籁俱寂。突然间,你听见泪水叹息般的滑落声”。你认为与小说现在的结尾相比,哪个结尾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正确答案
解析
B.“情感主线”的说法错误。本文是围绕“你”准备准备袭击狼却被反袭击,后为藏獒所救,最终藏獒在搏斗中死去,将幼崽托付于“你”这根线索来展开的;
C.“讴歌”说法不当,本文主要讴歌的对象是藏獒的忠实与勇敢;
D.不仅包含感激,还有信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再结合选项的各个内容进行比照,重在理解。考题一般设计到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而细节和主人公往往是设题的重要对象,艺术特色主要就是文章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在阅读时要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
正确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渲染紧张气氛,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②“怕人”和“心安”构成对比,形成悬念,吸引读者。③同时也写出了人物的心情(即将得手的窃喜)。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写“静”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怕”的心理;写“篝火”是为了表达“心安”,同样是为了烘托人物心理的。另外环境还可以为人物提供活动的背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高考小说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对象不外是人物、环境、情节和主旨,考生只要围绕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即可。
易错点
对比、悬念不易答到。
正确答案
①潦倒落魄。欠下巨额赌债,无奈逃亡在外。②为改变境遇,去偷盗藏獒。借人们参与晚会之机企图盗取幼獒。③良知未泯。母獒的行为唤醒了他的良知;期盼结束流浪生活,与妻儿团聚。(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文章对这个人物描写的方法。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人物形象分析要抓住人物与环境、情节以及主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尤其是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看文章对人物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分别体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征,然后分成要点即可。
正确答案
观点一:小说现在的结尾更好。①具有开放性的结尾,使小说主题更耐人寻味,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②人物形象塑造更加丰满,凸显人物心灵面对选择时的挣扎。③照应开篇,结构严谨。
观点二:另一种结尾更好。①主题更清晰,更具艺术冲击力。②人物形象塑造上,通过“泪水滑落”这一细节,表现出“你”感动、悔恨和心灵复苏的复杂情感。③情节发展上,是经过情感发展到最后形成的必然高潮。
解析
根据全文的内容进行合乎理性的理解,需要从表达主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和艺术效果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无论选择哪一种结尾,均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要自圆其说。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自己的文本的理解,从小说三要素和主旨四个方面思考,指出运用该结尾的好处。
易错点
结合文本,不能架空议论。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
正确答案
C
解析
A“盖得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杂糅。 B成分残缺,在“传承人”后加“的认证”。D“提出号召”搭配不当,“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前加“这”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病句题,可以采用语感审读法,主干压缩法,理顺枝叶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标志规律法。考试时常用是是语感审读和主干压缩法。
易错点
D项难度较大。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生活方式绿色化”首先需要理念上的认同, 逐步让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为大众化的主流选择。
①在衣着的选择和穿用上,在一日三餐的制作和食用中,在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上,都要体现出绿色环保的行为和理念
②什么是绿色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要爱护自然和生命、崇尚节约、提倡再生利用的生活方式
③同时通过示范,让人们明白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
④其次,需要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⑤以自身主动参与和践行,带动和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崇尚和践行绿色生活新方式
⑥要引导人们自觉在生活细节上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
正确答案
A
解析
这段话主要谈如何使“生活方式绿色化”,先说理念上的认同,再说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最后强调要让这种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化的主流选择。沿着这个思路排列顺序,自然能得出正确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了解该段文字阐述的对象,在分析给出的句子讲了几个意思,进行归类,然后按照逻辑排列。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关联词。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这样一般可以排除两个选项,再找粘连句,哪两句是不能分开的,再次排除。根据横线后的句子内容确定最后一句。最后通读整段文字,进行确认即可。
易错点
②③两句的位置易排错。
19. 阅读下面这幅“合家吃西瓜”的漫画,用文字描述画面内容(50字左右,标点除外),并概括漫画主题(20字左右)
正确答案
画面内容——切好的西瓜摆在孩子面前,他咬掉西瓜最好吃的中心,把瓜瓣递给一旁的妈妈,妈妈咬一口,递给爸爸,爸爸递给爷爷,爷爷递给奶奶
主题:讽刺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错误教育观念(或:批判溺爱孩子的现象)
解析
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对象有三代人和不断传递变异的西瓜,从孩子这个地方开始,到奶奶那儿几乎变成了西瓜皮了,很明显是按照在家庭中位置的不同而先后分吃西瓜。关于主题,就要透过这种现象来揭示在现实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孩子摆在首位,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人人宠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因而具有讽世的意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描述画面内容,只需要把画面组成部分用记叙性或说明性的文字表述即可,不需要作评论或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寓意,不可超越漫画所给的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的东西。概括寓意,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粉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通常采用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易错点
画面内容概括吧精炼、准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有的社会生命经验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留的情感输出。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无疑极大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
而且这种反馈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一一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制乃至严刑重罚。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
其温情有三。一曰,强调情感反哺。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然而此时父母皆己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因此,孝道要求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年老体衰之身心更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二曰,顾及人伦纽带。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 《韩非子·八经》明确地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为了顾及这种情感纽带,于是实践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三曰,注重精神传递。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国家法律于是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禁止,对官员服丧进行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加以确认。
然而孝终究为人类朴素情感,应出自血缘亲情之自然流露。如纯以伦理观念加以宣扬倡导,或不至于出离孝道本旨。然而其后孝道法文化日渐强化,以法律强制手段要求人人皆要按照特定礼制履行孝道,实践过程中则难免有矫枉过正或流于形式之嫌。
其流弊亦有三。一曰,诱发人性虚伪矫饰。孝与不孝皆源自内心情感,法律无法拘束人心,只能对外在形式强求一律。如此就难免出现虽有其情而不愿为烦文缛礼束缚以致违法犯罪的情形,或出现徒有其表而内心虚伪的现象。如汉末就有“察孝行,父别居”之讽谣。二曰,漠视个体价值。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尊崇与顺从,本为矫正人性向下之弊。然而以法律相强制,久之则必然导致父权过度膨胀,相对而言子女自身正当之权利则极度萎缩。例如,其婚姻自主权要交由父母,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生命健康权亦不得对抗父母之教令权;乃至于以身代刑这种愚孝行为都得到了法律认可与社会褒奖。个体价值遭到法律之极大漠视。三曰,造成屈服之国民性格。孝道法文化过度强调子女恭顺、父祖权威,代代沿袭中,国民遂生出一种屈服、顺从之性格。少年老成、谨慎持重、禁锢保守、全无创造思维竞成为社会舆论推崇褒扬之优良德行。此实为对健全国民性格之压抑与扭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根据原文,应是“人类情感天然具有向下的趋势”属于“人性弱点”,而这根据作者的观点是需要矫正的。因此,它不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基础”。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明确题干要求,题干的概念是时“解释”、“说明”、还是“相关表述”,然后确定信息区间,审读原文中相关表述,将题枝与之比较、核对,关注表示时态、程度、范围等词语,看选项是否犯了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的毛病,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易错点
B项稍有干扰。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国人一直生活在父慈子孝的默默温情中”的说法与原文不符。从原文可知,古代也出现过“杀、殴、骂、告父母、供养有阙”等严重违反孝道的行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明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审读原文中相关表述,将题枝与之比较、核对,关注表示时态、程度、范围等词语,看选项是否犯了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的毛病,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易错点
C项的“完全无视”易让学生误选。
正确答案
解析
D项的“得失难分”错误,文中已清晰地指明了孝道法文化的三种“温情”和三种“流弊”。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明确题干要求,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要符合文本显性或者隐性的信息,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混淆是非、不能错判时态。然后确定信息区间,审读原文中相关表述,将题枝与之比较、核对,关注表示时态、程度、范围等词语,看选项是否犯了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的毛病,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易错点
B项有混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白居易通过拾碎麦的妇人的话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 ”和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样,都体现了古代将士的爱国情怀。
(3)李白《蜀道难》中,“ , ”,诗人用水流的急速和撞击崖壁发出的巨响衬托蜀道之险。
正确答案
(1)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第一句根据题干信息“拾碎麦的妇人的话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同情”,可以联想到诗歌中与之意思近似的诗句。第二句抓住核心信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样,都体现了古代将士的爱国情怀。第三句则根据“水流的急速和撞击崖壁发出的巨响”这个核心信息,可推知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提示的关键信息,引类联想即可。
易错点
豗、砯、壑三个字的写法。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梦、光盘、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十条网友们 的流行语入围“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网络流行语, 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 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 的作用。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网络流行语对于网友来说,应是经常听到和十分熟悉的。 顾名思义: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含义。出处《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或,助词。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但作为网络流行语,许多不上网的人却并不一定都知道。口授心传:指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传授,而网络流行语不是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传授的。通俗易懂:指不用解释就能 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而网络流行语只是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如 “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 、大V、 奇葩” 等,如果不作解释则是不能让广大群众懂得的。相沿成俗: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形成风俗习惯。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不可替代:具有唯一性,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成语的含义结合各句的语境来判断,一般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句中所承担的成分,如有的职能做状语,有的考验做谓语等。
易错点
相沿成俗与约定俗成两个词语易混淆。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试验。实验者以保育院的40个小朋友为对象,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在冬天的夜晚,实验者要求儿童去取柴火,发现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①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教育,② ,但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这个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 ③ 。
正确答案
①而大部分孩子怕黑,宁愿就近取湿柴
②敢于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
③儿童在勇敢方面是有差异的.
解析
本段文字是阐述“测定儿童的勇敢”的“教育性实验”。第一处,根据前文“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那么本处应该是另外一些孩子就近取柴。第二处,要根据“通过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勇敢”,因此要补写教育的效果。第三处根据“但”这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以及该处要补写这次实验的结果,应该是带有总结性质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给出的语句推断这段文字阐述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需要补写处的前后文来推测要填的信息,在结合句式特点来补写。
易错点
措词不准确。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又到樱花盛开的季节,很多中国游客选择这段时间赴日赏花,但日本媒体最近揭露,中国游客爬树、拉下树枝拍照,甚至摇晃、踹樱花树,以制造花雨的效果。继‘爆买’后,日媒再发明新词‘中国式花见(赏花)’。对此,有电视台主持人建议为中国游客设‘拍照专区’。日本媒体的做法引起了国人的激烈讨论,有人这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有人则认为这样做合乎情理。
对上面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赏花归去留余香
出国赏樱花,文明不能忘。日本媒体披露的一些中国游客“赏樱不文明”表现,通过国内媒体的“通风报信”,似乎又成了不少网友习惯性数落国人“游德游风”的自黑凭据。应该说,外媒的报道未必失实,但看罢消息,我却有了不同看法:对于这样的“赏樱不文明”,大可不必太轻信。
的确,按着日本媒体的判断视角,凡是没有跟本国民众保持一致的赏樱表现,可能都会被其大惊小怪、甚至吹毛求疵地归入“不文明”行为。而事实上,可能由于异国景区提示标牌的为数稀少,或是循着国内游玩时的普遍做法,中国游客偶尔闯进禁入区域拍照,以及摆出触摸花枝的拍照姿势,我看也真的算不得什么十分严重的“不文明”举止。如此这般,就再掀小题大做的“自黑声浪”,我看也太显内心脆弱了。
“赏樱不文明”也别太轻信。这是因为,最近还在口口声声要给中国游客免签待遇的日本政府,当然明白旅游这项“无烟产业”的巨大利益。那么,既然知道樱花盛开的季节,会有许多中国游客择期而来,他们的相关管理部门,就有责任未雨绸缪,精益求精地做好各种服务准备,包括引导众多游客的“入乡随俗”、文明赏花。若其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到头来还一味拿中国游客的“素质”说事,这难道不存“只懂赚钱,不懂服务”的责任缺位么?
值得一提的是,媒体宣传常会“以点带面”,像这次日媒报道的部分中国游客“赏樱不文明”,我看也不过是将一些游客的细小疏漏串连一起,然后大谈素养和素质。这当中,稍稍让人觉得不太像话的旅游陋习,也不过是有一位中国女子摘下樱花戴在头上,进而撒谎是地上捡的。说句不甚妥当的话,按照这样的“不文明群像”,虽说你岛国媒体要求挺高,但我们确实已经逐步在提升了。
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想,对于赏樱季节部分日媒揭短中国游客的素质,我们既要虚怀若谷、有则改之,但同时也不必妄自菲薄、自信寥寥。对此,报道中也提到,日本一些公园和景区为引导游人文明旅游,在提示牌上分别用英语、汉语、日语写着“请带回您的垃圾”、“请勿触摸枝杈”等字样,这当然可理解为提醒中国游客,但何尝不表明,包括日本游客在内,其他国家游人也有他们眼中的“不文明”之处?
解析
本则材料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我们需要先读懂材料的内容,然后进行分类,萃取核心立意,设立分论点。材料报道的是中国游客到日本赏花出现的不良习惯和行为,确实是不合适的,甚至体现了某些国人素质方面的问题。赏花本是高雅的行为,是良好素质的体现。可是偏偏有些国人,爬树、拉扯树枝、摇晃、脚踹,只是为了制造樱花雨,表现出自私的一面。但是换一个角度,日本的媒体却以偏概全,甚至带有歧视色彩,这是民族主义的偏见。一方面为了吸引中国游客,发展经济,为国人赴日打开绿灯,一方面在服务方面却思虑不周,继而大做文章,其做法自然也有不妥之处。考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立意,也可以辩证分析,综合立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提炼观点,设立分论点,运用论据分析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