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真题 语文 (上海卷)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74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7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地图与理论模型

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⑾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⑿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的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的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⒀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1.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B况且

C因此

D也许

2.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3分)

3.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                 。(2分)

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来源:学科网]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C第⑿段写到了“植物”“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3分)

6.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毕竟”一词所在句子前后关系的理解。分析“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 的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和“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送两个句子,可以发现,后一句可作前一句的原因来讲,而“毕竟” 一词常 放在肯定句中,就可以用来强调原因。“况且”表更进一层,用来补充说明理甶。“因此”后面表示 结构。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舍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题目看似辦析词语:实则是要求考生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考生要回到原文仔细辨 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清之后,再对选项所给的词语一一加以分析比较,填入或置换出最能表明句子 关系的词语。

易错点

“也许”表示不很肯定,此处本存在不确定的语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因为作者故意不使用大家默认的社会约定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一个把戏。

解析

该题要求考生分析文中的练习是把戏的原因,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本第九段加以分析,如果 没有这样的要求考生的答题可能就没头绪,但要要求结合第九段分析,实际上给考生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明确的是文中说到的把戏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人们看到地图上箭头指向的矩形图就认为那是建筑 物,但作者从图纸本身出发现,指出箭头指向的只是矩形图。第九段说人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 读地图,把地图上的矩形图说成是建筑物就是因力人们用了特定的社会约定来阅读地图,但作者故意不 用大家默认的社会约定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个小把戏。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C

解题思路

此题要求考生筛选出练习是把戏的原 因。其次,考生要明确筛选的范围区间,题干对此已有提示,它要求考生根据文本第九段对把戏加以分析。考生若能逐步分析,自然可以理凊当中的头绪。

易错点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考生筛选的时象。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类比分析手法的作用,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 出本体軎物特征,更浅显地加深对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 想,该文类比的作用在原文中已经明确说明,原文的第二段开头一句说“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 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因此,在空格中填人“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即可。

考查方向

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说明交各种说明方法十分了解,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还要熟悉掌握各类说明方法的作用,如举例子,它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軎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

易错点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说明交各种说明方法十分了解。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把握。 考生要读准题干;题干要求考生选出的是正确 的一项。A项用汽车模型的例子的目的力了与宴会模型进对比而不是类比,B项并未采用夸张的手 法,原文的意思就是人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

考查方向

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求考生把握说明文写作的各类方法,能够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解题过程中一 定要将选项放到原文当中加以对照,不被文本的细枝末节所干扰,要从章节和全文出发。

易错点

D项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扬沟例 只是力了说明,没有一张地图能够做到完全的楕确,而不是因力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本文语言还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如文中多次使用设问,使用“我们”“你”等人称代词,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科普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除了准确严谨外,肯定会 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等恃点,不板着脸孔说话,形式自由,运用记叙文采用的手法来 写,善于使用修辞。

考查方向

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合C。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凊楚知晓说明文语言待色。科普文的语言一般严谨准确,明晰平实,朴素自然 、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情感等。考生应根据文本具体分析。每列举一个特点,就应该从文中找出 相应的例子加以好析。

易错点

此题要求考生根据句中加点词语对科普文语言特色加以分祈,降低考生答题的难度,本文最大的特就是平易近人。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从文中看,理论模型的特点有:一、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但两者易于混淆;二、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三、理论模型需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四、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精确两方面。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题中已经提示筛选区间,“综览全文”,考生要从全文去 综合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通过一个个把戏,作者在第六段的最后说明,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的差别容易被人忽略,或表述为“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差别),但两者容易混淆(差别容 易被忽略)”,文本的最后一段表明“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那么考生把上述 地图的特点归纳出来,置换成理论模型的持点即可。其中包括三点:一、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二、理论模型需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三、理论模 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精确兩方面。加上前面第六段得出的一点,理论模型的特点一 共有四点。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首先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其次要确定筛选信息的區间。信息筛选的 依据主要是题目和文本

易错点

。做题时先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指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筛选区域,概括 重要信息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  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 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4.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来源:学科网ZXXK]

C“电掣”句用金蛇、灵  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15.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选B项:B项中用碧霄龙喻雨的表述错误。“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 一句并非 是用碧霄龙来喻雨,而是说山神有意力他安排的奇观,并唤来碧霄之上的云龙。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力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常训练的题型,难度不大。

易错点

解答是学生可根据题目的要求,从上阕中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描 写的对象,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划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解析

首先要分析画线的句子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然后联系作者的经历来考 虑。词中画线句中的“尘垢”指的是尘土与污垢,比喻微末卑污的事物,指尘世。“造物不言功”,写上 苍从未求我们表彰什么,从未向我们索取什么,此句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 作者涤污秽、恵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里;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 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當评价D。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鉴赏题,题目要求鉴赏画线句子手法。题目指向明确,要求鉴赏惜景抒情的手法, 学生可以沿着借景抒怀的思路进行思考,省去了对判断画线句子所用手法的判断,降低了难度鉴赏。

易错点

注意情景结合的特点,及感情的抒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⑼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⑽“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⒃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第(4)(5)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8.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4分)

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一道语段作用题,解答此题,应结合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根据段落位置,从内容和 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答。根据后文内容,作者用很多笔墨来写找人的困难经历,可知A项正确;尽管 天气恶劣,但我一直坚持找下去,表明此行在心里很重要,可知B项正确;在情节结构上为下 文写找人如何困难,如何受到老妇人的帮助,并受到老妇人的感染而改变初衷做了必要铺垫,可知D项正确;而C项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查方向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折综合C。

解题思路

常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文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 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易错点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耍牢记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解析

先找到答题区间,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几个词语,"扯、抓、跨”等,再分析作用,主要从 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考虑。

考查方向

分折作品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本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 重耍、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能突出人物特点 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本题中这几个动词,干脆有力,表现老妇人动作麻利和莹不犹豫,再 结合前文她正在和面做饭却能主动帮助“我”,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易错点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解析

此题考查体会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蹒跚”,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思想感情角度分析作答,注意结合表现手法。

考查方向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畐舍意,品味精妙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评价D

解题思路

“声音被托起”是比拟手法,“在空荡荡 的小街上蹒跚”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是通感的手法,“蹒跚”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緩摇摆的 样子,与“苍老”相照应,正是这一苍老而善民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易错点

赏析语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第一转变是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总结概括,注意结合心理描 写的句子。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能为分析综合,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力 分析综合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第1转变是在第10, 11段,注意关键词的提示,“我 心里咯噔了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平城市干什么”,第二 次转变是在第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重”“ 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 气的心思”,根据这些语句可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的言行対我的影响分析即可。

易错点

回到文中找到两次转变的地方,进行分析概括。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浸湿的纸巾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探究写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续写结尾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注意原文的提示,“我”在寻人这程中的有两次心理转变,由満 怀烦恼到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在此基础上合理想象即可

考查方向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力探究F。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探究写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要求给文章续写结尾, 必须尊重原作,合理想象。

易错点

在充分阅读交本的基础上,善于捕捉文章的暗示性信息, 认真揣测作者的 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语言上要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8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  ②饧:饴糖。  ③发摘:揭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当兴吾宗           (2)其俗颇质

(3)臣自分废黜         (4)聪令有闻者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儿有风骨       B。称其不能理化

B无复衣冠之望     D。招致山东大儒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间 的心理状态。(2分)

20.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6.(1)振兴(2)质朴(3)料想(4)美好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第一句中“当兴吾宗”的“兴”从语法意义上来讲属于使动用 法,故应解释为“使…兴”,第二句中的“质”联系后文的内 容,不同的地方他采取相同的手段,但结果不同,原因是岐州的民风很质朴,由此可以知道应翻译沟“质朴”,第三句中的“分”,从其在句中的位置可 以断定是动词。然后联系后面的内容,“无复衣冠之望”,可以翻译成,“料想”,第四句中的“令” 可以联系成语“巧言令色”可以知道应解释为“美好”。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又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

易错点

本题中的第一小题中的“兴”,对象是后面的宾语,故应活用力使动词。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可以将现在的意思代人文中,看其意思是否合适。A项

“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古今都一样。B项“理化”在文中的意思是“治理教化”,在今天指的是物理和化学科目。C项“衣冠”在文中代指官职,而令天指的是服装,D项“山东” 在文中指的是崤山以东,今天指的是省份。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即古今异。有的是词义扩大,有的是词义缩小,有的是词义转移,有的是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本题 所考查的四个词语都是双音节词语,这类词语如是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的解释就是把其拆开,逐一 进行解释。

易错点

“理化”可以解释力“治理教化”“山东”可以解释为“崤山以东”。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首先浏览句子,找关键词、句式、固定短语、 特殊句式。“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观令孔子庙”,这句 话中的关键词是“事”“阙”等,“为从弟所讼”中“为……所”表被动,“彦光 弗之罪”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彦光弗罪之”。

参考译文如下:

梁彦光字修之,安定乌氏人。彦光小时很聪慧,有很好的天赋,他的父亲常对亲近的人说:“这孩子有风骨,将会使我的家族兴盛起来。”西魏大统末年,彦光到太学学习,略略涉猎经史,循规蹈矩,自我约束,匆忙中举止也一定有礼节。开始做官当秘书郎时,年仅十七岁。北周受魏禅让,任舍人上士。武帝时,积功升官,担任小驭下大夫。因母亲丧事而离职,又因过于哀伤而身心憔悴。周宣帝即位,任命他为华州刺史。隋高祖文皇帝即位,让他担任岐州刺史,兼任岐州宫监。在任很有政绩,粮食连年丰收,还出口到别的州郡。开皇二年,隋高祖驾临岐州,很欣赏他的才能。以后几年又转任相州刺史。

彦光以前在岐州,那里民风纯朴,他以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那里,全州大受感化,上交的赋税连年最多,为天下第一。等到了相州府衙,还是沿用在岐州的办法。但邺都人口杂居,民风不纯,人很狡诈,给彦光编歌谣,说他不能治理教化这个地方。高祖听说后责备彦光,最终免了他的职。

一年多后,任命他为赵州刺史。彦光对高祖说:“我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说我是戴帽饧。我自以为官已罢免了,就不再抱做官的希望,不想皇上施恩,又起用我。我请求重新做相州刺史,改变以前的治理办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民风,以报答皇上的厚恩。”高祖同意了,彦光又出任相州刺史。

相州的豪强地痞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来相州的,没有不嗤笑的。彦光刚一上任,就揭发指斥奸邪之人的罪行,像有神灵指引一样,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相州全境大为震惊。当初,北齐灭亡以后,有身份的人都迁入关内,只有玩杂耍的、小商贩和说唱艺人住在相州城里,因此这里人心险恶,行为偏颇。他们毫无根据地编造谣言,诉告官员,行为变化无常。彦光想革除这些弊端,就用官俸从崤山之东请来大学问家,每乡都设立学堂,非圣人先哲的书不得教授。常在每季最后一个月召集他们,亲自进行考试。到学习有大的成就,就举行宾礼,贡于京师。又在郊外饯行,并用财物资助他们。于是人人都能励志学习,风俗大为改观。有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欢酗酒,侍奉父母礼数甚缺,被堂弟诉告到公堂。彦光没有对他问罪,而带着他到州学,让他到孔子庙去观看。在这时候,庙里有韩伯瑜被母亲杖打而不觉疼,于是为母亲没有力气而悲伤,就对着母亲悲泣的画像。于是焦通感悟了,既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教训了一通就打发他走了。后来焦通改正错误,行为规矩,最终成为善士。

考查方向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力层级理解B。

解题思路

本题可以参考交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易错点

令观孔子庙”,省略“之、于”。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胸有成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要想知道人物的心理状态,首先要理解划线句的意思,然后 看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句话,最后再来推测其心理状,“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 其风俗”这句话中有一个“复”意思是“重新”,联系上文应是他要求重新做相州刺史,改变以 前的治理办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民风来报答皇帝;而由前面的内容可以知道,他是遭到当地百姓的“讽刺”而被皇帝免掉当地的官职,现在还要求回到那个地方,说明他的心里应该已经有了主张;同 时题干中给出四个空,说明需要成语或四字词浯,由此可以联想到“胸有成竹”。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题干问的是:“第 ③段画线处反映了梁彦光当时……的心理状态,首先应到文中找到划线句;.然后明确划线句的意 思,再确定“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最后再分析此时说出这番话的心理状态。题中的四个空也是 一个提示,不能忽略。

易错点

本题首先要审题,审出问题,审出答题的区域和方法,还要审出答案的要求。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0.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导致失败。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另一方面立学兴儒,仪的化人,取得成功。

解析

首先应找到两次治理所使用的措施,再看两次的结果,最后从中分祈其原因。第一欠是“如岐州法”,也就是"以静镇 之”,却忽略了“邺都杂俗,人多变迮”这一民风,导致百姓“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皇帝听 说后“谴之,竟坐免”第二次是彦光一到任就“发奸隐让,让“狡猾莫不潛窜”,然后“用秩俸 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岁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最后的结果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折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要审出题目的要求和答案的模式,然后到文中按照要求找出相应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题干说“两次治理相州”那就要找到成功和失败的表现,“分析原因”,主要应看其做法。

易错点

题干问的是“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静者居记  (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余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埋怨堨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2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2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和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2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2.示例: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

解析

从内容上看,“竹树翳”“虚寂” “无露声”写出了 “静者居”的环境特点,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凊静;从结构上看,本文第二段属于文章开头部分,主要作用是启下;正 因为画线句子把“静者居”写得如此清幽安静,才有了后文“客”的赞呪和作者的议论,所以画线句 子起到了引起下文内容的作用。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级理解B

解题思路

从内容就是确定所给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 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结构上分析,就是思考一下,画线句子处于什么位置,一般如果在开头 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如在文章中间,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文章结尾部分, 一般有总结上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等作用。本题所考查句子所写内容明显,位置在第二段,属于文章开头部分,考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可很容易得出答案。

易错点

一般情况下,解答这类题目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分析。A项,从文本内容来分析,可知其章体现了一种“廉退”思 想,“欲静而未能”说的是想要具正的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B项,无中生有,作者的认识早已有之, 只是通过这篇记写出来。D项“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表达作者自己想要寻得真正安静的愿望。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所考查段落是文章最后一段,且语言简洁,而文言文阅读文章中最后一段,往往具有点明主旨,总结上文,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作用,所以, 考生就应该明白, 此题同时涉及时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考查,解答时也就要思考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写作 意图是什么,然后时照所给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解答时一般要思考文段共有几层,每一层含义是什么,然后归纳总结得出整段的内容要点。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上文来看,作者承接“客”的赞美先列举了有的人居所安静而实不静的现象,并批判 这种行为,由此可判断出③④的顺序,接看,作者写了居所不安静而真正静的现象,并赞扬这类人的 行为,甶此可判断出②①的顺序;最后与上文内容相呼应就可确定D项。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本题先在 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街接,思考前后话题是否一致,陈述角度是否一致,内容前后是 否照应,顺序是否合理,意境是否谐调,最后总结归纳。 本题就可先在小范围內将四个句子分类,一类静而不静,一类不静而静,然后结合上文,考虑上下文 的照应性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易错点

容易误选C项。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解析

本文是论说文,这类文章通常的写作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中, 作者先列出了“客”的观点,“客”认为主人所追求的静,是主人的居所“静者居”所提供的,作者 不同意,其观点,然后进行反驳。反驳是从两个角度分析的,先说为什么居所安静不一定就是, 再谈居不静不一定是真不静,然后提出“居仁而静”,层层展开、逐层深入。

参考译文如下,

静者居记(明)高启

①浔阳的张来仪君用“静者居”给他的住处命名,曾经嘱咐我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因我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

②一天,我和朋友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静者居,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静悄悄地没有喧嚣的声音。朋友赞叹说:“这个居所真美啊!让张君不经常在外活动,用来让自己快乐而成就这种安静的,不正是这个居所吗?”

③我对朋友说:“你怎么说的这么偏激呢?现在有的人,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住在幽深的树林之内,听不到兵器的声音,没有车马的痕迹,他的居所非常安静了。但心中却不忘追求功名和利禄的念头。对于穷困贫贱的忧虑,每每违背心中的理想,即使平静而镇定地前行,孤独地坐在那里,上下争夺,无异于奔忙追求于尘世,你说他是真的安静吗?还有的人,游走于大都市,在集市上建筑住宅,旁边有唱歌呼喊的吵闹之声,家门有拜访邀请之类的杂事,内心疲倦于应和酬答,身体劳累于迎来送往,他居住的地方不安静。却抱有谦让的思想,谨慎地对待进出和独处的事,虽然奔忙于人群中,但前进不急躁,不疏忽大意,看世上任意浪费财物,万事万物变化无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淡泊处之,不为所动,你认为他真的不是静处的人吗?所以说,安静是和人有关系,而不是和居所有关系。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静,这就是说居所安静不能给予人什么,而人的内心的安静也不依靠居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的,但不是这种说法。《传》说:‘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自己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仁”,主人恭敬地守护着它,至于看重它,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深邃沉静而不知其深浅,那么他是真正体查到了什么是静,所以说“仁者静”。张君的理想,大约就在于此,而借来命名他的居所,你难道没有思考这些吗?”

④朋友没有什么来回答的,张君站起身道谢说:“居所安静而内心不安静的,我明白他所警示的内容;居所不安静而内心安静的,我明白他勉励的道理。像你所说居所体现了仁,而内心安静,虽然不是我所能达到的,却愿意学习。你的话非常全面了,难道不足以来给我的居所做一篇记吗?请写下来。”

⑤只是我想要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姑且书写记下来,等待以后跟随张君追求安静。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中注意积累并掌握议說文常用的论证结构,并能结合具陣文段加以分析。

易错点

本 题题干中“层层推进”四个宇提示考生,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论证结构,那么考生就要分析凊楚文章 一共分为几层,后一层与前一层之间怎样体现递进就可以了。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7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正确答案

【参考范文】

造就和谐自我

海派在显摆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阿拉(我)那能(怎么样),那能”。想当年,即使“阿拉”钻着“鸽子笼”,但到外面也要西装领带,不管别人怎样的嘲笑他的假领头,但“阿拉”还是那样的不以为然,装着阔佬显牛逼,里子不重要,只要形象有了,面子也就有了。这也许就是最体现“阿拉”的“和谐自我”。

“和谐”一词还真是一个现代新词,且还极其的热门。从词义看,就是和睦谐调之意。从社会或群体层面看,反映了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如今海派要“造就和谐自我”,大概就是想抽身于这个背景或环境,独自来解剖自我。否则,作为一个个体怎样体现和谐关系呢?

人有七情六欲,若是某个因素出现了矛盾冲突,自然也就不和谐了。当然,有矛盾并不都是坏事,就人生而言,矛盾也是人生成长的对立统一。正如海派所悟的一样:“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不知当年海派领衔提出“解放思想”的口号,是因为自我的不和谐,还是因为需要被和谐呢?都说人有灵魂,正是人的灵魂主宰着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也正是因为人的情感和欲望经常出现矛盾,所以人的灵魂也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有两种人最富“和谐自我”,一是能自我超脱的人,常被人称为“乐天派”或“逍遥派”,但这种超脱也是暂时的,只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而已。另一种就是没有意识、没有灵魂、没有欲望,也不知疼痛、不知痛苦的疯子,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吃了“AX神经阻断药”的横路敬二。(日本电影《追捕》中的人物)

在“阿拉”的灵魂中是“那能”对待自我的情感与欲望,“那能”处理自我心中的“坚硬”与“柔软”的呢?终于从“阿拉”的历史教科书中找到了答案。崇尚英雄是否太坚硬,革命史矛盾冲突是否过于显现了,所以“阿拉”决心把他们剔出历史教科书。历史不是帝王将相写的,是人民写的,所以把领袖删除了,转而替代的盖茨又“那能”代表人民?意识形态少了,思想清空了,灵魂也就荒芜了,“阿拉”自然也超脱了,自我也就和谐了。“阿拉”不仅是这样造就自己,也是用同样的方法造就自己的门徒门生,并高喊着:

“阿拉,你看多么神奇的新干线,一直走,不要向两边看,你就会融化在时空隧道里!”

解析

今年上海题是一则材料作文,延续了近几年高考作文“两概念”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的路子, 引导语文教育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这类作文题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在设直好的范围中,此题看似比较开放,其实有些封闭。“坚硬”和“柔软”的两部分,无论如何权衡轻重、 把握分寸,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达到自身和谐。题目读起来并不复杂,但审好题很有难度,逻辑性很强。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其实就是“能”对“能” “否”对“否”,只 有协调好了,才能达到和谐。

易错点

注意文章辩证关系。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共6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2. 任选6空作答:超过五关空,按前6空评分。

(1)_______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总为浮云能蔽日,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雾失楼台,_____________,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_____________,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6)德不孤,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7)风乍起,___________。(冯延巳《谒金门》)

(8)___________,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正确答案

(1)积善成德(2)俯察品类之盛(3)长安不见使人愁(4)月迷津渡(5)随意春芳歇(6)必有邻(7)吹皱一池春水(8)都云作者痴

解析

本题所选的八篇文章以书本为主,解题时主要关注关键字的书写。8道小题中,第5、6题,不是课本中的内容,但是第8.小 题属于常识,一般学生都能答出。

考查方向

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本题设计的八道题侧重于书本篇目的识记背诵,而且灵活性比较大,虽有个别课外题,但是 有任选6空的要給学生带来了方便,为学生考虑,很不错,本次题型和上年相比没有变化,要求 也相同,解答是需要关注关键字的书写。

易错点

需要特别注意“俯察” “盛” “津渡”“歇” “皱” “痴”等字的书写。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