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好事近
(金)赵可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注]梅蕊,共此时萧索。
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注:胆瓶:指花器。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9.这首词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
“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雅致。而“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落寞愁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分析概括。分析词人的情感,要在整体理解该词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词语来分析。本词写作的主要对象是“雪”,可是却通过“听窗”来感知,而且似乎“午醉”醒来发觉的。这里可以探寻出词人闲散雅致的情怀。而“萧索”、“寒雀”等词语,则又流露出词人的落寞凄凉的心境。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找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同时一定要注意给出的注释的信息,以帮助理解。对于熟悉的作家,还可以联系教材中出现的该作者的做品来分析探讨。
易错点
“闲情雅致”可能会被忽略。
正确答案
①从多种感觉的角度写景。从听觉的角度写雪密,从嗅觉的角度写梅香,从视觉的角度写风吹雪飞、雀落疏篱。②动静结合。花器插梅枝、满疏篱寒雀是静景;风吹雪飞是动景。动静结合,表现了室内与室外不同的景象。③衬托。以屋内听雪,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
解析
本题考查作品的表达技巧。描写景物的角度,结合文本本身,逐句分析,“听窗知”是听觉,“闲看”是视觉,“人与胆瓶梅蕊”是嗅觉,“寒雀”、“飞雪”与“梅花”则是动静结合,还有就是词人窗前听雪,是为了写静。
考查方向
易错点
衬托手法的运用可能会没遗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11.不吸取经验教训会让人痛惜,《阿旁宫赋》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 , 。
1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 , 。
正确答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
第一句抓住“教师作用”给出的提示信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提示的关键信息,引类联想即可。
正确答案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第二句“不吸取经验教训会让人痛惜”可知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提示的关键信息,引类联想即可。
正确答案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第三句的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是提示信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提示的关键信息,引类联想即可。
易错点
“樯橹”二字的正确写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草原上的河流
刘庆邦
我多次看过大江、大海、大河,却一直没有看过草原上的河流。我只在电影、电视和画报上看见过草原之河,那些景象多是远景,或鸟瞰之景。在我的印象里,草原上的河流蜿蜒飘逸,犹如在绿色的草原上随意挥舞的银绸,煞是漂亮动人。这样的印象,是别人经过加工后传递给我的,它不断提示着我对草原河流的向往。
机会来了,夏天,我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终于见到了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那里的主要河流有伊敏河、海拉尔河等。更多的是分布在草原各处名不见经传的支流。如同人体上的毛细血管,草原铺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流淌不息的支流。与南方的河流相比,草原上的河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由。左手一指是河流,右手一指是河流,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想流到哪里都可以。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从眼前流过。我刚要和它打一个招呼,说一声再见,它有些调皮似的,绕一个弯子,又调头回来了。它仿佛眨着眼睛对我说:朋友,我没有走,我在这儿呢!
在河流臂弯环绕的地方,是一片片绿洲。由于河水的滋润,明水的衬托,绿洲上的草长得更茂盛,绿得更深沉。有羊群涉过水流,到洲子上吃草去了。白色的羊群对绿洲有所点化似的,使绿洲好像顿时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油画。
而南方的河流被高高的堤坝规约着,只能在固定的河道里流淌。洪水袭来,它一旦溃堤,就会造成灾难。草原是不怕的,草原随时敞开辽阔的胸怀,不管有多少水,它都可以接纳。水大的时候,顶多把草原淹没就是了。但水一退下去,草原很快就会恢复它绿的本色。绿色的草原上除了会增加一些水流,还会留下一些湖泊和众多的水泡子。从高处往下看,那些湖泊和水泡子宛如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明珠。
在一处坐落着被称为亚洲第一敖包的草原上,我见几个牧民坐在河边的草坡上喝酒,走过去和他们攀谈了几句。他们四个是一家人,父亲和儿子,婆婆和儿媳。在羊圈里剪羊毛告一段落,他们就带上羊肉和酒,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喝酒。他们没有带酒杯,就那么人嘴对着瓶嘴喝。他们四个都会喝,父亲喝一口,把酒瓶递给儿子;婆婆喝一口,把酒瓶递给儿媳。他们邀我也喝一点,我说谢谢,我们一会儿到蒙古包里去喝。我问他们河水深不深,能不能下水游泳?小伙子答话,说水不深,天热时可以到河里游一游。正说着,我看见三匹马从对岸走来,轻车熟路般地下到河里。马儿下到河里并不是都喝水,有的在河里走来走去,像是把河水当成了镜子,在对着“镜子”把自己的面容照一照。我又问他们,河里有没有鱼?小伙子说:鱼当然有,河里有鲫鱼、鲇鱼、鲤子,还有当地特有的老头儿鱼。老头儿鱼最好吃。那么,月光下的河流是什么样子呢?小伙子笑了,说月亮一出来,满河都是月亮,可以在漂满月亮的河边唱长调。
又来到一条小河边,我看见河两边的湿地上开着一簇簇白色的花朵。草原上的野花自然很多,数不胜数。红色的是萨日朗,紫色的是野苜蓿……。这种白色的花朵是什么花呢?我正要趋近观察一番,不对呀,花朵怎么会飞呢?再一看,原来不是花朵,是聚集在一起的蝴蝶。蝴蝶是乳白色,翅膀上长着黑色的条纹,一片蝴蝶至少有上百只。这么多蝴蝶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同行的朋友们纷纷做出猜测,有人说蝴蝶在开会,有人说蝴蝶在谈恋爱,还有人说蝴蝶在产卵。蝴蝶们不说话,它们旁若无人似的,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我想和蝴蝶做一点游戏,往蝴蝶群中撩了一点水。水珠落在蝴蝶身上,蝴蝶像是有些吃惊,纷纷飞扬起来。一时间,纷飞的蝴蝶显得有些缭乱,水边犹如开满了长翅膀的白花。蝶纷纷,“花”纷纷,人也纷纷,朋友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难得的画面。
我该怎样描绘草原上的河流呢?我拿什么升华它呢?我感到有些无能,甚至有些发愁。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们来到被誉为长调之乡的新巴尔虎左旗,听了蒙古长调歌手的演唱,感动得热泪盈眶之余,我才突然想到,有了,我终于找到和草原上的河流相对应的东西了,这就是悠远、自由、苍茫、忧伤的蒙古长调啊!长调的婉转对应河流的蜿蜒,长调的起伏对应河流的波浪,长调的悠远对应河流的不息,长调的颤音对应河流的浪花……我不知道是草原上的河流孕育了蒙古长调,还是蒙古长调升华了河流,反正从此之后,不管在哪里,只要一听到动人情肠的蒙古长调,我都会想起草原上的河流。
13.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14.作品在描写草原上的河流时,将其和南方河流进行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5.作品为什么以“我”的感慨和发现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6.作品的重心是草原上的河流,但是又用了很多笔墨写草原上的一家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的“埋下伏笔”应为“做铺垫”,我向往草原上的河流,下文写我终于成行,实现了这一愿望。B项牵强附会,从本文写作的题旨来看,作者是为了赞颂草原之美,草原宽广的襟怀的,而不是批判和讽刺的意图。E项“呈现出朋友们的浅薄”错,作者如此写,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表达草原之美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再结合选项的各个内容进行比照,重在理解。考题一般设计到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而细节和主人公往往是设题的重要对象,艺术特色主要就是文章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在阅读时要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
易错点
A项具有干扰性。
正确答案
①将草原上的河流和南方的河流进行对比,易于表现草原上河流的“自由”和草原上的“辽阔”胸怀。②将草原上的河流和南方的河流进行对比,对于大多数没有去过草原的人来说,可以借助南方河流去理解草原及其河流的特点。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
解析
本题是考查表达技巧的。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清南方的河流与北方的河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之处,对于表现主要对象起什么作用,还需要从对比这一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其艺术效果。草原河流流淌在广袤的草原上,不受约束,自有自在,襟怀开阔;南方的合理在流淌在山谷中,为山谷堤坝做阻碍。通过比较,没有去过草原,见过草原上河流的人可以获得一个直观的映像。从内容上来看,增加对比的内容,无疑使得文章更丰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小说“高考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即可。本题需要抓住河流所在区域的特点,对比手法的作用以及增加该内容与删除该内容的影响或效果有异。
易错点
丰富文章的内容这一点可能考虑不到。
正确答案
①内容上,由前文的直接描写到这里的别后抒情,耐人寻味;②思想情感上,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我”对草原上的河流的认识,表现了“我”对草原上的河流的深情。③艺术结构上,首尾照应,使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解析
本题其实是考查文章的结尾的作用。文章的结尾是抒发作者的感慨与发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很明显,感概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具有突出主题的作用;而从情节结构上看,前文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记叙自己的草原之行,至此顺理成章地得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具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而最后的发现,则照应了文章前文的内容,起到收尾照应,使结构更加谨严。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小说“高考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即可。分析结尾与情节、主旨、艺术效果、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易错点
本题难度较大,要注意解题的思路,即内容、思想感情和结构。
正确答案
写草原上生活的一家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是为了表现草原上的河流。①正因为河流的滋润,他们一家人才会生活得这么幸福。②这一家人喝酒时随意快乐的生活状态,与草原上的河流自由、不受拘束的特点是一致的。③他们请我喝酒,表现了草原人的热情,这与草原上的河流的宽广胸怀相似。④小伙子和“我”的交流,丰富了草原上的河流的内涵,这是“我”不能直接由河流感受到的。
解析
解析本题,要分清作者写作重心与草原上一家人之间的关系。很明显,写作草原上的一家人是为写草原服务的。从内容的角度看,使内容更丰富,草原充满了生机和灵气;从这一家人的生活来看,真是草原广阔胸襟的熏陶,才使得他们的心胸开阔,待人热情;从小伙子与我交谈看,则丰富了河流的内涵,加深了我对草原的认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理解文题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找准角度有条理地进行分析,增加了内容从哪些方面增加文章的艺术效果,抓住了这个线索,围绕本文写作的主要对象,便可以得出答案。
易错点
分析不深刻会导致失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① :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②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 ③ 。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正确答案
①人具有两重属性;②必须接受礼仪的规范;③这就与禽兽无异了。
解析
根据后面的文字,有两个“一种”,可见前面的内容应该涵盖这两个意思,应填“两面性”。第二处,强调的是“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因此要符合社会属性的人的特点和要求。第三处强调的是自然属性呢,自然属性的特点是什么呢,自然是兽性了 。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给出的文字,初步断定描写的对象以及作者对其态度,在根据上下文的提示信息,确定核心内容,敲定相应的句式即可。
易错点
第三处有难度。
21.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1 总要 ②却是 ③更 ④但 ⑤随着
正确答案
①(总)要夹上;②(却是)白字连篇;③(更)应该;④(但)同时;⑤(随着)中国
解析
首先通读该段落,然后根据每个小句子的含意,确定其关系。如第一小句,说的是学英语是好事,后面说重视母语,因此含有转折的意味,应该加上“但”或者“但是”;第二小句没有问题。第三句是将国家发展了,语言受到重视,这是伴生关系,因此用“随着”比较合适,而后面则是讲外国人重视汉语,那么作为中国人呢?自然是“更应该”重视了。第四句之处某些人的错误做法,习惯行为,因此加“总”,而后面的指出其表现,能用“洋文”,用母语“却是”白字连篇。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仔细分析每个小句子,小句子内部的关系和语气,在结合给出的这些虚词来查找并试填。
易错点
第②④均表示转折,易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暠传》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正确答案
解析
正确标点为: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 。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本句的大意是:开元初年,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和他的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尤其深厚。李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道,李暠就是如此清廉谨慎。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时几个人名是关键,准确把握。
易错点
“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此处可能不断。
正确答案
解析
C项的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这点我们可以从昭君出塞这个历史典故知道该选项是错误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易错点
D项“告身”不常见,考生易乱猜此项。
正确答案
解析
“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是金城公主的建议。这点可以从原文中的“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知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读全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从文中陈说的内容到说话的语气来进行判断选择,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易错点
C项涉及的语句比较晦涩,不易读懂,考生可能误选。
正确答案
(1)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
(2)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
解析
“但”,只是的意思。“殓”即入殓,也就是入棺的意思。“所历”是所到之处的意思。“风仪秀整”是风度仪容美好的意思。 伯:地方长官。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大致理解要翻译的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信达雅的原则来做题。保证句子中的核心词语准确翻译,特殊的句式能都体现和调整;保证句子通顺流畅,不是病句,该增删的要增删,该调换的要调换;还要保证句子的语体风范与原文保持一致,尽可能地优美。
易错点
“所历”的含意不容易准确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李暠,淮安王神通的玄孙,清河王孝节的孙子。李暠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侍奉母亲非常谨慎。唐睿宗的时候,多次升迁转任卫尉少卿。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因为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家人及关系密切的亲属从不曾看见他说笑。开元初年,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和他的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尤其深厚。李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道,李暠是如此清廉谨慎。不久任太长少卿,三次升职后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原府尹,同时任太原以北各军节度使。太原过去有个习惯,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黄坑旁边有上千条饥饿的狗,它们吃死人的肉,因为伤害小孩及体弱者,远近的人们为此很忧虑,前后官员都不能禁止。等李暠到任后,广泛告诉明了礼法制度,规定时间不准再犯,派兵捕杀群狗,太原旧俗于是得以革除。过了很久,转任太常卿,过了十五日,任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皇帝下令说:“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虽然吐蕃地势偏远;受命出使的人,必然是皇帝的亲信贤明的人。在当时这件事情很重要,礼节要比吐蕃要高,选择出使的人,都是在皇室内部才能杰出的人。工部尚书李暠体态柔和美善,识见意趣严明恰当,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是朝廷的楷模。金城公主已经到吐蕃和亲,大汉王朝不是没有能独自随机应答的人,对远在吐蕃的金城公主十分怀想,怎么能忘记呢,应该派遣使者持节前往吐蕃,准许按照标准规定出使吐蕃。”把公开以使节身份携带的一万匹礼物,私下以臣子觐见的两千匹礼物都用五彩装饰之后派遣出发。等到李暠回到唐王朝,金城公主建议今年九月一日在赤岭设立界碑,确定吐蕃、唐朝边界。设立界碑的时候,皇帝下令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一同前往观看。不久,吐蕃派遣大臣跟随唐朝使者分别前往剑南和及河西、碛西,告诉边境州县:“两国和好,无相侵掠。”唐朝使者也像这样告诉边境州县。因为李暠出使完成使命,转任吏部尚书。当时吏部的委任文书印鉴与朝廷一般官衙的印鉴相同,使用起来很混杂,难以区分,李暠奏请依准司勋兵部印文例的时候,加上“官告”两个字,到现在依然这样运用。
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多岁,赠益州大都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述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许多反面的证词。也就是说,新小说家不大论及他们接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而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反之,“五四”作家则大都否认他们的创作与传统小说有直接的联系,而突出域外小说的影响。关键不在于对吴趼人、林纾或者鲁迅、叶圣陶的说法加以辩证,而是必须说明,为何那么多真诚而且精明的作家,会同时产生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错觉”。
除了策略的考虑,作家们之所以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转化”,是在作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对于“五四”作家来说,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及明里暗里翻看《三国》《水浒》,只是一种必要的人文修养,或无功利的娱乐,并没想到从中学习什么写作技巧。而青年时代如痴如醉地啃读域外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这就难怪他们创作小说时,理直气壮地以域外小说为榜样。偶尔也会师法“传统”,但有意无意间将其西洋化进而合理化。一方是无意中接受,一方却是有意去模仿。尽管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五四”作家则大多只意识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还不只是前者“得来全不费工夫”,故视而不见,后者“踏破铁鞋无觅处”,故弥足珍贵;更因为传统文学更多地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趣味、一种眼光,化在作家的整个文学活动中,而不是落实在某一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无疑,具体而可视的“手法”,比起抽象而隐晦的“趣味”,更容易为作家和读者所感知。
新小说家的情况恰好相反。梁启超、吴趼人、刘鹗等人的实际创作,已经突破了旧的格局,可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大家似乎都有“以中化西”的愿望,只不过不像林纾表达得那么直白而已。在借鉴域外小说技巧的同时,尽量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对应物;一旦证明古已有之,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接受外来文化,本来就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以中化西”也无可厚非,只要不过于离谱。可这么一来,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并没接受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出土文物”。殊不知“文物”之所以“出土”,也必须借助新的眼光。不理解这一点,单从言论及术语判断,新小说可能显得很旧。
也许更重要的是,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接受的不仅仅是中国古典小说,而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单从小说的承传,确实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只有将其置于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才能纠正上述并不轻微的“错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汇中演进的中国小说,既不可能完全固守传统,又不可能被西方小说所同化,而是在诸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作用下蹒跚前进。(选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原因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答非所问,选项内容见于原文第三段,对应的语句是:且“作为后世的研究者也未能幸免”的表述有误,应为“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原因”的一项,这就需要分清原因与表现、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易错点
C项稍有干扰。
正确答案
解析
C项“新小说家在借鉴域外小说的技巧时,是有所选择的……”在文中无依据。该项在原文的倒数第二段,对应的语句是:新小说家“在借鉴域外小说技巧的同时,尽量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对应物;一旦证明古已有之,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可见,选项改变的原文的意思,因此是错误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的看似靠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而在表意上与原句存在及其细微的区别,有的则省略某些词语,乍看与原文差不多,实则已经偷梁换柱,稍不注意就可能让考生掉进设置的陷阱。有的题枝本身完全正确,但却不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这需要在做题时紧扣题干要求来解答。
易错点
B项改变了阐述的表达方式,较有干扰。
正确答案
解析
C项“只要……就……”表述有误,该选项对应于原文第五段,应为“只有…才…”;还有“将其说清楚”的表述有误,应为“纠正上述并不轻微‘错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选项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的看似靠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而在表意上与原句存在及其细微的区别,稍不注意就可能让考生掉进设置的陷阱。有的题枝本身完全正确,但却不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这需要在做题时紧扣题干要求来解答。
易错点
B项在表述方式上改变了原文的说法,但表意相同。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锦袋内掣出那管凤箫,李师师接来,口中轻轻吹动,端的是 之声。
②他的表情很细腻,可以说一丝不苟;嗓子也很响亮,唱几句真的是 。
③人民以胜利的欢呼,对我们历史上这一 的大事件,表示了他们的赞许。
正确答案
解析
穿云裂石:(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
响遏行云:指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石破惊天: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成语的含义结合各句的语境来判断,一般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句中所承担的成分,如有的职能做状语,有的可以做谓语等。
易错点
“穿云裂石”的使用对象易错。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与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金融机构落实存款实名制”换位置;B.“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两面对一面;C.在“旁观者”后加“主张”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病句题,可以采用语感审读法,主干压缩法,理顺枝叶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标志规律法。考试时常用是是语感审读和主干压缩法。
易错点
A项不易发觉。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民族太虚伪了, 。 。 , 。 ?我觉得关键的一点是,他们的作家有忏悔意识,敢于面对真实的内心世界。
①这是我们的作家最失败的地方
②我们的作家有一种“扬善”的美德,但也有一种“隐恶”的劣性
③俄罗斯为什么可以产生那么多一流的大作家
④缺少一种真正的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
⑤不敢叩问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人看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给出信息,我们可以知道本语段是将“我们这个民族”的“虚伪”与俄罗斯民族进行比较,指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从给出的五个小句来看,我们可以发现②⑤必须连在一起,因为⑤是紧承“隐恶”的,而①则是说这样做的恶果。③放在最后,与文段的最后一句相关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了解该段文字阐述的对象,在分析给出的句子讲了几个意思,进行归类,然后按照逻辑排列。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关联词。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这样一般可以排除两个选项,再找粘连句,哪两句是不能分开的,再次排除。根据横线后的句子内容确定最后一句。最后通读整段文字,进行确认即可。
易错点
D项有干扰。
22.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农夫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人运送货物。转过一块巨大的礁石,农夫突然发现前方有一只小船顺流而下——眼看就要撞上了,但那只小船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纵使农夫再三吼叫、呵斥、甚至准备发起进攻,那只小船依旧纹丝不动,一声不吭。于是,农夫只好手忙脚乱地撑了几下竹篙,就在他已经避开准备回头厉声呵斥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被自己大呼小叫地骂了半天的不过是一只挣脱了绳索而顺水漂流的空船。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与其抱怨 不如改变
一个农夫划船急着渡河,突然发现前面有一条船顺流急速地驶来,他大声疾呼怒吼,但那条船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似乎有意要撞上来。边喊边一阵手忙脚乱,两只船已经重重地撞在一起。农夫勃然而怒,对着对方船厉声斥责,可是当他怒目审视小船时竟吃惊地发现船上空无一人。在多数情况下,当你责怪、怒吼的对象只是一直空船。他们不会因为你的责怪、怒吼而改变,所以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祥林嫂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个可怜的女人一生坎坷,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她逢人便讲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逐渐被乡里人所厌恶,最后流落街头的祥林嫂,很快便结束了她贫穷、艰难的一生。祥林嫂开始确实获得了一些精神上的同情和一点物质上的帮助,但那不是因为她的抱怨,而是基于人们的同情,后来,她却因为过度的抱怨而让人厌烦,进而失去她的一切,最后连死去都无人悲伤。可见,麻烦不会因为你的厌烦抱怨而改变,多数时,是你自己的反应加深了麻烦的程度,我们责难、怒吼的对象,或许只是一艘空船。在这无尽的烦闷悲伤中也强化了自己受伤害的深度。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如果你热衷于抱怨,生活中就总有太多的事值得抱怨。如果你不去抱怨,那生活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抱怨。我们接受了生活带给我们的阳光种种和快乐,为什么就不能坦然接受另一面呢。抱怨于事无补会使事情变得更糟。最好的办法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要记得“阳光总在风雨后”。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生活会让一个人完全满意。虽然我们做不到从不抱怨,但我们可以应该让自己少一些抱怨,而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去努力进取。因为如果抱怨成了一个人的习惯,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生活就成了牢笼一般,没有了空间,处处不顺,处处不满,那样会很累的。与其抱怨,不如自由的生活着,自由生活着,其实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哪会有那么多的抱怨呢?
记得有位哲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多的‘东西’不外乎两种:穷人和抱怨,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鸡和蛋的关系——贫穷孕育了抱怨,抱怨又孵化了贫穷。人们越穷越抱怨,人们越抱怨越穷。”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与其抱怨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不如改变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和态度,用自己的行动点燃心中的蜡烛,照亮通往成功的旅途。
解析
审查材料,找到相对的几个方面,然后利用正确的价值观,辩证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