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2.坝上的雪有时候下得很认真,有时候又猛烈得忘忽所以。积雪很深,能(没/漫)了行人的膝盖。雪花由无数冰晶构成,所以什么颜色的光照在上面,就是什么颜色的反射光。结满雾淞的树林,随着太阳的升起、落下,(变幻/变换)出五彩纷呈的景致。晨间,阳光映照在落叶松上,光线的反射作用就让树林披上一层绛红。随着太阳的升高,光线的色温也跟着变化,树梢的颜色也渐渐变成淡黄,最后(呈现/显示)出晶莹剔透的雪白。傍晚,____,直至天际最后一缕蓝紫的暮光消失。无论是晨间或者傍晚,光线让人们享受着一场梦幻般的视觉盛宴,如同置身童话的世界,____。
谁言冬日的荒原都是一片肃杀景象?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没”:漫过或高过人或物;人或物沉下或沉没。漫:水过满,向外流;淹没。变幻:不规则地改变。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呈现:显出;露出。显示:明显地表现。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正确识记、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易错点
不能区分同音词不同的语素形成的不同意义。
3. 坝上的雪有时候下得很认真,有时候又猛烈得忘忽所以。积雪很深,能(没/漫)了行人的膝盖。雪花由无数冰晶构成,所以什么颜色的光照在上面,就是什么颜色的反射光。结满雾淞的树林,随着太阳的升起、落下,(变幻/变换)出五彩纷呈的景致。晨间,阳光映照在落叶松上,光线的反射作用就让树林披上一层绛红。随着太阳的升高,光线的色温也跟着变化,树梢的颜色也渐渐变成淡黄,最后(呈现/显示)出晶莹剔透的雪白。傍晚,____,直至天际最后一缕蓝紫的暮光消失。无论是晨间或者傍晚,光线让人们享受着一场梦幻般的视觉盛宴,如同置身童话的世界,____。
谁言冬日的荒原都是一片肃杀景象?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语言的连贯题要密切联系上下文语境,从上一句“随着太阳的升高”,“光线…”可见,陈述的对象是“光”,而且下一句写“暮光消失”,所以选D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
易错点
离开上下文孤立地凭语感分析。
6. 喜好翰墨有如相马,初始时必有人教,教一些用笔、结体的要素。笔画太长使之短,结体倾斜扶之正,速度快了使慢,墨汁浓了添水。所谓教与学,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可说的部分,使双方都具有一种真实不虚的感受。所谓学成毕业,也就是该讲的都讲了。清人宋湘《说诗》说得好:“学韩学杜学髯苏,自是排场与众殊。若使自家无曲子,等闲铙鼓与笙竽。”是啊,拜师学艺,往往看起来这一家那一派学了不少,热闹之余盘点,还都是一些皮毛之相。
清人钱大昕讲得比较辩证:“善相马者,妙在牝牡骊黄①之外,否则圉人厩吏②优为之矣。”圉人厩吏成日饲养管理马匹,过眼之马无数,也算得上对马有知的专业人才了,可是许多年过去,还是成不了一位善于相马者。因为他留意的只是马匹的增减、生死这一类琐事,深入不了马的内在。长年与马打交道,处在一种没有递进的平面认识中,是马堆里的“陌生人”。这很像一些人,把笔时日也够长了,每日勤苦,可是永远平平。若说笔墨技巧,也合乎矩矱,守于常道。可就是要神采没神采,要风骨乏风骨。此时已无人可以指教,亦无良方,缘于精神方面的不可说、不可教,只能自省、自处。明人董其昌颇有感触:“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向牧自柬处耳。”这种属于私有的感悟,即便公之于众,旁人听起来还是云里雾里。古人强调“自养”,缺什么养什么。宋人吕本中曾回顾自己:“读三苏进策涵养吾气,他日下笔,自然文字滂沛,无吝啬处。”这一养,时日就长了,和风细雨孤云淡月,闲中稽古静处观心,缓慢中渐进。何日养成又难以期待——也许有一日养成,笔墨渐变:也许养不成,终其一生笔墨依旧。每一个人的情怀、才气、悟性、灵气是何等复杂幽微,无可复制,再现,只能走一程算一程,这一点又很有一些宿命的味道了。
明人徐渭有“师心横纵”之说,因此他是“不傍门户”的,下笔不是“信手扫来”,就是“醉抹醒涂”。师心的最大审美价值就是充分地开发了内心的能量,依靠自己的悟性,走向吏加深邃的境界。越往后,依赖外在的引导越发减弱,那些恍兮惚惚的部分,无法言说,全然要倚仗自己内心活跃、敏感的程度去捕捉。心可以如止水,纤微不动:亦可以如江河之奔竞,波澜自阔,浩乎沛然。只有通过对个人内心的养护、挖掘,激活那些沉睡的部分,才可能凌空蹈虚,破坚发奇,有一些与故我不同,也与众人不同的玄妙。只是,即便要与外人言说,亦无法言说清楚。
这和伯乐、九方皋的相马有同理之妙。他们站在马的面前,都能得其精而忘其粗,入其内而忘其外。有人问如何相得如此准确,二人竟不知如何说才好。
(节选自朱以撒《谈艺随笔小辑》,有删改)
【注】①牝牡骊黄:牝牡,雌性和雄性;骊黄,黑色和黄色。②圉人厩吏:负责养马放牧的官员。圉,养马的地方。厩,马棚,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不能概括全文的主旨,只停留在表层意思。B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D项说法过于绝对。
考查方向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
易错点
A项的表述具有迷惑性,容易让学生认为表层意思是对的。
7.喜好翰墨有如相马,初始时必有人教,教一些用笔、结体的要素。笔画太长使之短,结体倾斜扶之正,速度快了使慢,墨汁浓了添水。所谓教与学,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可说的部分,使双方都具有一种真实不虚的感受。所谓学成毕业,也就是该讲的都讲了。清人宋湘《说诗》说得好:“学韩学杜学髯苏,自是排场与众殊。若使自家无曲子,等闲铙鼓与笙竽。”是啊,拜师学艺,往往看起来这一家那一派学了不少,热闹之余盘点,还都是一些皮毛之相。
清人钱大昕讲得比较辩证:“善相马者,妙在牝牡骊黄①之外,否则圉人厩吏②优为之矣。”圉人厩吏成日饲养管理马匹,过眼之马无数,也算得上对马有知的专业人才了,可是许多年过去,还是成不了一位善于相马者。因为他留意的只是马匹的增减、生死这一类琐事,深入不了马的内在。长年与马打交道,处在一种没有递进的平面认识中,是马堆里的“陌生人”。这很像一些人,把笔时日也够长了,每日勤苦,可是永远平平。若说笔墨技巧,也合乎矩矱,守于常道。可就是要神采没神采,要风骨乏风骨。此时已无人可以指教,亦无良方,缘于精神方面的不可说、不可教,只能自省、自处。明人董其昌颇有感触:“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向牧自柬处耳。”这种属于私有的感悟,即便公之于众,旁人听起来还是云里雾里。古人强调“自养”,缺什么养什么。宋人吕本中曾回顾自己:“读三苏进策涵养吾气,他日下笔,自然文字滂沛,无吝啬处。”这一养,时日就长了,和风细雨孤云淡月,闲中稽古静处观心,缓慢中渐进。何日养成又难以期待——也许有一日养成,笔墨渐变:也许养不成,终其一生笔墨依旧。每一个人的情怀、才气、悟性、灵气是何等复杂幽微,无可复制,再现,只能走一程算一程,这一点又很有一些宿命的味道了。
明人徐渭有“师心横纵”之说,因此他是“不傍门户”的,下笔不是“信手扫来”,就是“醉抹醒涂”。师心的最大审美价值就是充分地开发了内心的能量,依靠自己的悟性,走向吏加深邃的境界。越往后,依赖外在的引导越发减弱,那些恍兮惚惚的部分,无法言说,全然要倚仗自己内心活跃、敏感的程度去捕捉。心可以如止水,纤微不动:亦可以如江河之奔竞,波澜自阔,浩乎沛然。只有通过对个人内心的养护、挖掘,激活那些沉睡的部分,才可能凌空蹈虚,破坚发奇,有一些与故我不同,也与众人不同的玄妙。只是,即便要与外人言说,亦无法言说清楚。
这和伯乐、九方皋的相马有同理之妙。他们站在马的面前,都能得其精而忘其粗,入其内而忘其外。有人问如何相得如此准确,二人竟不知如何说才好。
(节选自朱以撒《谈艺随笔小辑》,有删改)
【注】①牝牡骊黄:牝牡,雌性和雄性;骊黄,黑色和黄色。②圉人厩吏:负责养马放牧的官员。圉,养马的地方。厩,马棚,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解析
C项“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就能达到登堂入室的创作新境地”与文意不符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考生辨析并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
易错点
审题不严,对其余选项缺少细致分析。
9. 上余青州书
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箠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佑集》,有删改)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任青州知州。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有两个常见词,两个生僻词,将他们的意思回归到原文,联系上下文来判断。本题A组的“高”是“以…为高尚”的意思。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运用能力。
易错点
选项C和D的词较生僻,不能联系上下文去推断。
10. 上余青州书
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箠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佑集》,有删改)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任青州知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表被动/介词,表比较;C项副词、于是/副词、竟;D项代词,代自己。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对比判断的能力。
易错点
没有掌握“其”的特殊指代意义。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座谈会上,大家就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____,积极踊跃,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②在《财经》杂志2016年经济预测与战略年会上,与会的经济专家和金融专家就如何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____,一时间难以达成共识。
③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川剧老艺术家____,回顾了自己几十年的从艺经历,就如何更好地传承川剧艺术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正确答案
解析
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意见。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三者都表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畅所欲言”重在说话尽情,“各抒己见”重在发表己见,“侃侃而谈”重在说话的语气和情态。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近义成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能力。
易错点
只关注了相同点,忽略细微的差别和不同地语境。
8.喜好翰墨有如相马,初始时必有人教,教一些用笔、结体的要素。笔画太长使之短,结体倾斜扶之正,速度快了使慢,墨汁浓了添水。所谓教与学,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可说的部分,使双方都具有一种真实不虚的感受。所谓学成毕业,也就是该讲的都讲了。清人宋湘《说诗》说得好:“学韩学杜学髯苏,自是排场与众殊。若使自家无曲子,等闲铙鼓与笙竽。”是啊,拜师学艺,往往看起来这一家那一派学了不少,热闹之余盘点,还都是一些皮毛之相。
清人钱大昕讲得比较辩证:“善相马者,妙在牝牡骊黄①之外,否则圉人厩吏②优为之矣。”圉人厩吏成日饲养管理马匹,过眼之马无数,也算得上对马有知的专业人才了,可是许多年过去,还是成不了一位善于相马者。因为他留意的只是马匹的增减、生死这一类琐事,深入不了马的内在。长年与马打交道,处在一种没有递进的平面认识中,是马堆里的“陌生人”。这很像一些人,把笔时日也够长了,每日勤苦,可是永远平平。若说笔墨技巧,也合乎矩矱,守于常道。可就是要神采没神采,要风骨乏风骨。此时已无人可以指教,亦无良方,缘于精神方面的不可说、不可教,只能自省、自处。明人董其昌颇有感触:“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向牧自柬处耳。”这种属于私有的感悟,即便公之于众,旁人听起来还是云里雾里。古人强调“自养”,缺什么养什么。宋人吕本中曾回顾自己:“读三苏进策涵养吾气,他日下笔,自然文字滂沛,无吝啬处。”这一养,时日就长了,和风细雨孤云淡月,闲中稽古静处观心,缓慢中渐进。何日养成又难以期待——也许有一日养成,笔墨渐变:也许养不成,终其一生笔墨依旧。每一个人的情怀、才气、悟性、灵气是何等复杂幽微,无可复制,再现,只能走一程算一程,这一点又很有一些宿命的味道了。
明人徐渭有“师心横纵”之说,因此他是“不傍门户”的,下笔不是“信手扫来”,就是“醉抹醒涂”。师心的最大审美价值就是充分地开发了内心的能量,依靠自己的悟性,走向吏加深邃的境界。越往后,依赖外在的引导越发减弱,那些恍兮惚惚的部分,无法言说,全然要倚仗自己内心活跃、敏感的程度去捕捉。心可以如止水,纤微不动:亦可以如江河之奔竞,波澜自阔,浩乎沛然。只有通过对个人内心的养护、挖掘,激活那些沉睡的部分,才可能凌空蹈虚,破坚发奇,有一些与故我不同,也与众人不同的玄妙。只是,即便要与外人言说,亦无法言说清楚。
这和伯乐、九方皋的相马有同理之妙。他们站在马的面前,都能得其精而忘其粗,入其内而忘其外。有人问如何相得如此准确,二人竟不知如何说才好。
(节选自朱以撒《谈艺随笔小辑》,有删改)
【注】①牝牡骊黄:牝牡,雌性和雄性;骊黄,黑色和黄色。②圉人厩吏:负责养马放牧的官员。圉,养马的地方。厩,马棚,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作者引用清人宋湘的《说诗》,意在说明艺术创作仅凭向他人学习而忽视自我感悟,往往无法达到高的境界。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作者的观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易错点
没能锁定“圉人厩吏” “涵养吾气”“师心横纵” 等概念结合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
11. 上余青州书
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箠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佑集》,有删改)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任青州知州。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以“穷者”为陈述的主体,抓住下文的对比关系来划分。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易错点
A项误把“辉光”当名词,做下一句的主语。
12. 上余青州书
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箠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佑集》,有删改)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任青州知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也借此讽刺了当政者的软弱无能,表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无中生有。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易错点
没有理清苏洵与子文、余靖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性格品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发现的中国迄今”应改为“中国迄今发现的”。B成分残缺,在“研发制造大型客机”后加“技术”。C项搭配不当, “完善”应改为“提升”。或将“水平”删掉。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易错点
没有把握常见的病句类型,不能准确把握句子的类型特点。
1. 坝上的雪有时候下得很认真,有时候又猛烈得忘忽所以。积雪很深,能(没/漫)了行人的膝盖。雪花由无数冰晶构成,所以什么颜色的光照在上面,就是什么颜色的反射光。结满雾淞的树林,随着太阳的升起、落下,(变幻/变换)出五彩纷呈的景致。晨间,阳光映照在落叶松上,光线的反射作用就让树林披上一层绛红。随着太阳的升高,光线的色温也跟着变化,树梢的颜色也渐渐变成淡黄,最后(呈现/显示)出晶莹剔透的雪白。傍晚,____,直至天际最后一缕蓝紫的暮光消失。无论是晨间或者傍晚,光线让人们享受着一场梦幻般的视觉盛宴,如同置身童话的世界,____。
谁言冬日的荒原都是一片肃杀景象?
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解析
A组的“忘忽所以”应为“忘乎所以”。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识记正确识记词语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易错点
单纯地记忆,缺少比较异同,用同音字代替是此类题常有的毛病。
21. 生命之灯
逄金一
在济南地图上,你一定能很快找到顺河高架路。它南北纵贯,状如一个发福中年男性的啤酒肚曲线。大约在这啤酒肚的肚脐眼处,由东向西挺出如小火柴棒一样的一条街,那就是馆驿街。
馆驿街是一条温暖的街。198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济南。济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大明湖,不是趵突泉,不是千佛山,不是泉城路,而是馆驿街。
我至今还记得那次和父亲走过两个开满丰满荷花的大池塘,那荷花拥拥挤挤却高高兴兴的样子,荷花长得好像比我还高。站在街口,父亲一字一顿地念:“馆——驿——街,嗯,走走看。”
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馆驿”,它带着古文明的胎记,带着汉文字的神秘感,指向古代,指向了大多数当代人看不清的远方。
“馆驿”让我想到“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下冯谖。孟尝君最初将他“置于馆驿”,不甚重用,后来冯谖唱《长铗歌》,吐槽自己“食无鱼,出无车”,终成孟尝君的高级食客。著名成语“狡兔三窟”也源于此人。典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馆驿”让我想到商鞅。这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驿不得”的可怜之人。他被迫逃亡到边境时,想投宿馆驿,却被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最终被逮捕遭车裂而死。
“馆驿’:还让我想到杜牧那首著名诗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那得得马蹄声,历久千年,犹自回响耳畔。
父亲和我就在那沙沙的长铗歌声中,在那慌慌的择路声中,在那隐隐的马蹄声中,像两簇小火,一步一步照亮这根充满神秘感的火柴棒。
多少年后,当我终于在这座城市落户,而所居住的地方恰巧就在馆驿街附近时,就每每想到与父亲共度的那些宝贵时光。现在,这条路只能由我一个人走了,火柴棒被我一次次孤独地擦亮,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他身上那淡淡的烟草气息就萦绕于鼻尖,他那略带低沉的声音就回荡在耳畔。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条街。
这是一根燃烧了六百多年的火柴棒。它最初出现在文字中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那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此地始设馆驿,名曰谭城驿。这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这根火柴棒正式成为一条街,是在清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将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才统称馆驿街。《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既为“咽喉”,那么我想,明代“后七子”领袖、大诗人李攀龙(今济南人)按理说也会从此街走过。因为他曾在今广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多地出任高官并多次回乡,一定有机会经过此街,而在极其重视迎送程序的古代中国,他在馆驿街上寒喧几句,当是必有的步骤。
这根火柴棒的东端为英贤桥;西端,也即它的红色磷头,是红瓦坡顶的德式建筑津浦铁路宾馆。我们在说这座建筑的时候,其实应该降低了声调,因为它可是一位业已107岁的历史老人。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它有很多荣耀的时刻,孙中山、胡适、泰戈尔与徐志摩均曾在此住过。
孙中山与胡适的这次济南之行,均曾抽时间游览了大明湖。从路线上考量,他们均可能走过馆驿街,只是未曾有确实的文字留下而已。一条街就是一条街,它平躺着,只供人走来走去,未必非得让人记住它,不像湖山胜景,或以水的形式低下头去一脸娇羞,或以碑、塔、寺、观的形式仰起头来一脸的正能量,让人在俯仰之间流连忘返。一条街,以正直为本分,沉默是它的声音,寂寞是它的命运。
从更大的视野上看去,这条街在现代史上,日本人的铁蹄踏过,国民党的军警皮靴踩过,解放军的步鞋丈量过。720米的长度,一部大历史的容量。
而今,我上下班都要穿过英贤桥,脚触馆驿街:我的孩子也曾每日路经馆驿街。而每次经过这条街,我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称它为街,实则好似省略了什么。在我眼里,它是一座以直线形式存在的高山,是一条以硬土方式存在的长河。它甚至也可视为典型山东人的一个隐喻:外表平凡、平实、平和、平静,而目光久远、沉稳老练、处变不惊。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燃烧着的火柴棒。它们默默燃烧,侍奉着岁月,滋养着时光。它们小到无名无姓,却大到能照亮一座城市、光耀一部历史。
它们,是能够点亮人们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
(选自2015年第10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本文引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历史资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正确答案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人文色彩,增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2)介绍了馆驿街的历史沿革,说明它尽管平凡平常,但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从而有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历史典故、历史资料意蕴丰富包含丰厚的知识,增强了“馆驿街”作为历史文化真实和厚重,而作为历史的见证,“它们是能够点亮人们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
易错点
没有把握对历史的“文化内涵丰富”与本文主旨的理解。
22. 生命之灯
逄金一
在济南地图上,你一定能很快找到顺河高架路。它南北纵贯,状如一个发福中年男性的啤酒肚曲线。大约在这啤酒肚的肚脐眼处,由东向西挺出如小火柴棒一样的一条街,那就是馆驿街。
馆驿街是一条温暖的街。198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济南。济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大明湖,不是趵突泉,不是千佛山,不是泉城路,而是馆驿街。
我至今还记得那次和父亲走过两个开满丰满荷花的大池塘,那荷花拥拥挤挤却高高兴兴的样子,荷花长得好像比我还高。站在街口,父亲一字一顿地念:“馆——驿——街,嗯,走走看。”
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馆驿”,它带着古文明的胎记,带着汉文字的神秘感,指向古代,指向了大多数当代人看不清的远方。
“馆驿”让我想到“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下冯谖。孟尝君最初将他“置于馆驿”,不甚重用,后来冯谖唱《长铗歌》,吐槽自己“食无鱼,出无车”,终成孟尝君的高级食客。著名成语“狡兔三窟”也源于此人。典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馆驿”让我想到商鞅。这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驿不得”的可怜之人。他被迫逃亡到边境时,想投宿馆驿,却被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最终被逮捕遭车裂而死。
“馆驿’:还让我想到杜牧那首著名诗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那得得马蹄声,历久千年,犹自回响耳畔。
父亲和我就在那沙沙的长铗歌声中,在那慌慌的择路声中,在那隐隐的马蹄声中,像两簇小火,一步一步照亮这根充满神秘感的火柴棒。
多少年后,当我终于在这座城市落户,而所居住的地方恰巧就在馆驿街附近时,就每每想到与父亲共度的那些宝贵时光。现在,这条路只能由我一个人走了,火柴棒被我一次次孤独地擦亮,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他身上那淡淡的烟草气息就萦绕于鼻尖,他那略带低沉的声音就回荡在耳畔。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条街。
这是一根燃烧了六百多年的火柴棒。它最初出现在文字中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那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此地始设馆驿,名曰谭城驿。这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这根火柴棒正式成为一条街,是在清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将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才统称馆驿街。《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既为“咽喉”,那么我想,明代“后七子”领袖、大诗人李攀龙(今济南人)按理说也会从此街走过。因为他曾在今广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多地出任高官并多次回乡,一定有机会经过此街,而在极其重视迎送程序的古代中国,他在馆驿街上寒喧几句,当是必有的步骤。
这根火柴棒的东端为英贤桥;西端,也即它的红色磷头,是红瓦坡顶的德式建筑津浦铁路宾馆。我们在说这座建筑的时候,其实应该降低了声调,因为它可是一位业已107岁的历史老人。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它有很多荣耀的时刻,孙中山、胡适、泰戈尔与徐志摩均曾在此住过。
孙中山与胡适的这次济南之行,均曾抽时间游览了大明湖。从路线上考量,他们均可能走过馆驿街,只是未曾有确实的文字留下而已。一条街就是一条街,它平躺着,只供人走来走去,未必非得让人记住它,不像湖山胜景,或以水的形式低下头去一脸娇羞,或以碑、塔、寺、观的形式仰起头来一脸的正能量,让人在俯仰之间流连忘返。一条街,以正直为本分,沉默是它的声音,寂寞是它的命运。
从更大的视野上看去,这条街在现代史上,日本人的铁蹄踏过,国民党的军警皮靴踩过,解放军的步鞋丈量过。720米的长度,一部大历史的容量。
而今,我上下班都要穿过英贤桥,脚触馆驿街:我的孩子也曾每日路经馆驿街。而每次经过这条街,我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称它为街,实则好似省略了什么。在我眼里,它是一座以直线形式存在的高山,是一条以硬土方式存在的长河。它甚至也可视为典型山东人的一个隐喻:外表平凡、平实、平和、平静,而目光久远、沉稳老练、处变不惊。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燃烧着的火柴棒。它们默默燃烧,侍奉着岁月,滋养着时光。它们小到无名无姓,却大到能照亮一座城市、光耀一部历史。
它们,是能够点亮人们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
(选自2015年第10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
正确答案
(1)人生可能有得意辉煌,也可能有失意落寞,都要坦然面对,宠辱不惊;(2)做人要正直平实,沉稳低调,甘于寂寞,不求外表繁华,但求内蕴丰厚;(3)要善于从简单、平凡的事物中汲取人生智慧,点亮生命之灯,指引人生航向。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以及探究阅读的能力。
解题思路
文章追寻往事,例举的历史人物,有成功有失败,有伟岸有平实,但无不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将他们的历史经历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并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去体会。
易错点
停留在历史故事的本身,没有抓住文章中关键语句。
19. 生命之灯
逄金一
在济南地图上,你一定能很快找到顺河高架路。它南北纵贯,状如一个发福中年男性的啤酒肚曲线。大约在这啤酒肚的肚脐眼处,由东向西挺出如小火柴棒一样的一条街,那就是馆驿街。
馆驿街是一条温暖的街。198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济南。济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大明湖,不是趵突泉,不是千佛山,不是泉城路,而是馆驿街。
我至今还记得那次和父亲走过两个开满丰满荷花的大池塘,那荷花拥拥挤挤却高高兴兴的样子,荷花长得好像比我还高。站在街口,父亲一字一顿地念:“馆——驿——街,嗯,走走看。”
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馆驿”,它带着古文明的胎记,带着汉文字的神秘感,指向古代,指向了大多数当代人看不清的远方。
“馆驿”让我想到“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下冯谖。孟尝君最初将他“置于馆驿”,不甚重用,后来冯谖唱《长铗歌》,吐槽自己“食无鱼,出无车”,终成孟尝君的高级食客。著名成语“狡兔三窟”也源于此人。典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馆驿”让我想到商鞅。这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驿不得”的可怜之人。他被迫逃亡到边境时,想投宿馆驿,却被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最终被逮捕遭车裂而死。
“馆驿’:还让我想到杜牧那首著名诗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那得得马蹄声,历久千年,犹自回响耳畔。
父亲和我就在那沙沙的长铗歌声中,在那慌慌的择路声中,在那隐隐的马蹄声中,像两簇小火,一步一步照亮这根充满神秘感的火柴棒。
多少年后,当我终于在这座城市落户,而所居住的地方恰巧就在馆驿街附近时,就每每想到与父亲共度的那些宝贵时光。现在,这条路只能由我一个人走了,火柴棒被我一次次孤独地擦亮,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他身上那淡淡的烟草气息就萦绕于鼻尖,他那略带低沉的声音就回荡在耳畔。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条街。
这是一根燃烧了六百多年的火柴棒。它最初出现在文字中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那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此地始设馆驿,名曰谭城驿。这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这根火柴棒正式成为一条街,是在清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将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才统称馆驿街。《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既为“咽喉”,那么我想,明代“后七子”领袖、大诗人李攀龙(今济南人)按理说也会从此街走过。因为他曾在今广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多地出任高官并多次回乡,一定有机会经过此街,而在极其重视迎送程序的古代中国,他在馆驿街上寒喧几句,当是必有的步骤。
这根火柴棒的东端为英贤桥;西端,也即它的红色磷头,是红瓦坡顶的德式建筑津浦铁路宾馆。我们在说这座建筑的时候,其实应该降低了声调,因为它可是一位业已107岁的历史老人。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它有很多荣耀的时刻,孙中山、胡适、泰戈尔与徐志摩均曾在此住过。
孙中山与胡适的这次济南之行,均曾抽时间游览了大明湖。从路线上考量,他们均可能走过馆驿街,只是未曾有确实的文字留下而已。一条街就是一条街,它平躺着,只供人走来走去,未必非得让人记住它,不像湖山胜景,或以水的形式低下头去一脸娇羞,或以碑、塔、寺、观的形式仰起头来一脸的正能量,让人在俯仰之间流连忘返。一条街,以正直为本分,沉默是它的声音,寂寞是它的命运。
从更大的视野上看去,这条街在现代史上,日本人的铁蹄踏过,国民党的军警皮靴踩过,解放军的步鞋丈量过。720米的长度,一部大历史的容量。
而今,我上下班都要穿过英贤桥,脚触馆驿街:我的孩子也曾每日路经馆驿街。而每次经过这条街,我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称它为街,实则好似省略了什么。在我眼里,它是一座以直线形式存在的高山,是一条以硬土方式存在的长河。它甚至也可视为典型山东人的一个隐喻:外表平凡、平实、平和、平静,而目光久远、沉稳老练、处变不惊。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燃烧着的火柴棒。它们默默燃烧,侍奉着岁月,滋养着时光。它们小到无名无姓,却大到能照亮一座城市、光耀一部历史。
它们,是能够点亮人们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
(选自2015年第10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文章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有何特点和作用?(4)
正确答案
第一自然段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馆驿街的地理位置及其形状特点;第二自然段以济南标志性的名胜来衬托馆驿街给我的印象深刻、影响深远,自然引出下文。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段的作用,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易错点
忽略了语段的特点或不了解语段作为开头所起的特定作用。
20. 生命之灯
逄金一
在济南地图上,你一定能很快找到顺河高架路。它南北纵贯,状如一个发福中年男性的啤酒肚曲线。大约在这啤酒肚的肚脐眼处,由东向西挺出如小火柴棒一样的一条街,那就是馆驿街。
馆驿街是一条温暖的街。198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济南。济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大明湖,不是趵突泉,不是千佛山,不是泉城路,而是馆驿街。
我至今还记得那次和父亲走过两个开满丰满荷花的大池塘,那荷花拥拥挤挤却高高兴兴的样子,荷花长得好像比我还高。站在街口,父亲一字一顿地念:“馆——驿——街,嗯,走走看。”
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馆驿”,它带着古文明的胎记,带着汉文字的神秘感,指向古代,指向了大多数当代人看不清的远方。
“馆驿”让我想到“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下冯谖。孟尝君最初将他“置于馆驿”,不甚重用,后来冯谖唱《长铗歌》,吐槽自己“食无鱼,出无车”,终成孟尝君的高级食客。著名成语“狡兔三窟”也源于此人。典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馆驿”让我想到商鞅。这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驿不得”的可怜之人。他被迫逃亡到边境时,想投宿馆驿,却被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最终被逮捕遭车裂而死。
“馆驿’:还让我想到杜牧那首著名诗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那得得马蹄声,历久千年,犹自回响耳畔。
父亲和我就在那沙沙的长铗歌声中,在那慌慌的择路声中,在那隐隐的马蹄声中,像两簇小火,一步一步照亮这根充满神秘感的火柴棒。
多少年后,当我终于在这座城市落户,而所居住的地方恰巧就在馆驿街附近时,就每每想到与父亲共度的那些宝贵时光。现在,这条路只能由我一个人走了,火柴棒被我一次次孤独地擦亮,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他身上那淡淡的烟草气息就萦绕于鼻尖,他那略带低沉的声音就回荡在耳畔。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条街。
这是一根燃烧了六百多年的火柴棒。它最初出现在文字中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那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此地始设馆驿,名曰谭城驿。这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这根火柴棒正式成为一条街,是在清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将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才统称馆驿街。《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既为“咽喉”,那么我想,明代“后七子”领袖、大诗人李攀龙(今济南人)按理说也会从此街走过。因为他曾在今广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多地出任高官并多次回乡,一定有机会经过此街,而在极其重视迎送程序的古代中国,他在馆驿街上寒喧几句,当是必有的步骤。
这根火柴棒的东端为英贤桥;西端,也即它的红色磷头,是红瓦坡顶的德式建筑津浦铁路宾馆。我们在说这座建筑的时候,其实应该降低了声调,因为它可是一位业已107岁的历史老人。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它有很多荣耀的时刻,孙中山、胡适、泰戈尔与徐志摩均曾在此住过。
孙中山与胡适的这次济南之行,均曾抽时间游览了大明湖。从路线上考量,他们均可能走过馆驿街,只是未曾有确实的文字留下而已。一条街就是一条街,它平躺着,只供人走来走去,未必非得让人记住它,不像湖山胜景,或以水的形式低下头去一脸娇羞,或以碑、塔、寺、观的形式仰起头来一脸的正能量,让人在俯仰之间流连忘返。一条街,以正直为本分,沉默是它的声音,寂寞是它的命运。
从更大的视野上看去,这条街在现代史上,日本人的铁蹄踏过,国民党的军警皮靴踩过,解放军的步鞋丈量过。720米的长度,一部大历史的容量。
而今,我上下班都要穿过英贤桥,脚触馆驿街:我的孩子也曾每日路经馆驿街。而每次经过这条街,我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称它为街,实则好似省略了什么。在我眼里,它是一座以直线形式存在的高山,是一条以硬土方式存在的长河。它甚至也可视为典型山东人的一个隐喻:外表平凡、平实、平和、平静,而目光久远、沉稳老练、处变不惊。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燃烧着的火柴棒。它们默默燃烧,侍奉着岁月,滋养着时光。它们小到无名无姓,却大到能照亮一座城市、光耀一部历史。
它们,是能够点亮人们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
(选自2015年第10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作者在文中写到父亲,看似闲笔,实则含有深意,试简要说明其用意。
正确答案
(1)通过父亲交代我与馆驿街相遇的缘起,而馆驿街有经常让我怀念其父亲,从而赋予了馆驿街人情温暖,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2)强调父亲与馆驿街一样,都给予我生命的启迪,是点亮我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含蓄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易错点
没有抓住我、父亲与馆驿街之间的关系。
14. 沙塞子①
朱敦儒
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风楼龙阀、又惊秋。
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
【注】朱敦儒,北宋词人。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1) 结合上阕的内容,简要说明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
(1)词人飘零异域触景生情,眼含泪水,借酒浇愁,徒增哀愁,表达了流落异乡的悲苦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故国不再,时光飞逝,回归无期,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怀国之情。
(2)一是借景抒情,借树木错杂缠绕,瘴云浮动而不见天日的蛮荒之景,抒发了词人沉郁伤感之情;二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紅蕉的明艳美丽和江水西流反衬了词人的内心悲痛之深。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对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易错点
(1)没有采用知人论世的原则来理解诗歌。
(2)没有锁定答题区间,表达技巧的太概括不够具体。
15.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晴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群鸟纷啼。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 ① , ② ”?春蚕和蜡烛,两个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开始工作后,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想安静、想放松时,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 ③ , ④ ”,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 ⑤ ? ⑥ ”。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愁绪稍稍放下一点儿,使我们的心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正确答案
(1)春蚕到死丝方尽(2)蜡炬成灰泪始干(3)采菊东篱下(4)悠然见南山(5)问君能有几多愁(6)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
易错点
不能准确的理解该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目前,我国军队建设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在武器装备上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处于劣势,军队组织形态、作战指挥机制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与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① ,向军事装备、军事理念先进的一切可学之国、可学之军学习借鉴。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我国军队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借鉴世界军事强国先进经验的过程。但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支军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每支军队都有自己的特殊军情。因此, ② 。否则,学习借鉴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正确答案
(1)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借鉴(2)学习借鉴必须同我们的国情军情结合才能有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易错点
没有把握语句之间的过渡关系和因果关系。
17.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艺术成就研讨会15日下午在京召开。来自文艺界、军政界的一百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们深情回顾了阎肃在重大文艺活动创排策划中的突出表现和独特建树,高度评价了阎肃在65年艺术生涯中所表现出的时代精神。
大家一致认为,阎肃同志是红心向党。追梦筑梦的忠诚战士:阎肃同志勇立潮头、奋斗不息,堪称时代先锋:阎肃同志是一个文艺标兵。他以服务部队、奉献社会为宗旨;他一向严于律己,是德艺双馨的道德楷模。与会代表一致表示,要以阎肃同志为榜样,高唱正气歌,齐奏时代颂,筑牢民族魂,振奋精气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正确答案
阎肃同志是红心向党、追梦筑梦的忠诚战士,是勇立潮头、奋斗不息的时代先锋,是服务部队、奉献社会的文艺标兵,是严于律己、德艺双馨的道德楷模。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易错点
没有把握语句之间的过渡关系和因果关系。
18.下面是某班级“探访留守儿童”活动的构思框架,请将这个构思用一段话说明。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正确答案
本次探访留守儿童活动,全班分为6个小组。准备阶段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要求全员参与,募集所需物品,实施阶段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向他们赠送玩具,并为他们表演节目。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
易错点
在“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内部活动,逻辑顺序容易混乱。
13. 上余青州书
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箠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佑集》,有删改)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任青州知州。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
(2)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
(3)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
正确答案
⑴那以后,恰逢南方的少数民族肆意放纵作乱,却没有人能够解救这危难。
⑵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禄之间忙碌追求,却不知道自行停止。
⑶那五六个人,我大都已见过;可是唯独不曾见过阁下您,常常认为是(或:把它当做)遗憾的事。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易错点
(1)“适”“会”“纵横”的翻译
(2)“纷纷”“自止”的翻译
(3)“略”“每”“恨”的翻译
附译文:
我听说,楚国人认为令尹子文的行为高尚,说:“三次任命他为令尹却不高兴,三次剥夺他令尹的职位却不愤怒。”他做令尹,楚国人替他高兴;而他不做令尹,楚人替他愤怒。我没期望做令尹,但令尹这个官位自己来了。那令尹子文难道只是厌恶富贵吗?知道它不可以求得,但安其所得,因此喜怒不触及到他内心,而别人却因此喧哗讨论。啊!难道这也不足够来看出自己的大度,而别人的小气吗?超脱的样子,被人抛弃,而不知道抛弃他是悲哀的事,忙乱的样子,被别人任用,却不知道任用是乐事。
以前,明公您刚开始振起于南海之滨,成为天下的名臣。正当得意之时,激昂慷慨,讨论得失,判定对错,左边揣摩西羌,右边揣摩契丹,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压强悍不屈服的外敌,你的辩才好像是决口的河流向东注入大海,名声在中原四溢,在戎狄等蛮夷中也显出磅礴气势,可说是最为兴盛。等到中间被罢黜,成为海滨的平民百姓,大概这中间有十多年,您对人无所求,而别人对您也无所求。那以后,恰逢南方少数民族肆意放纵作乱,却没有人能够去解救这危难。您于是在百姓的队伍中奋起,鞭笞他们,不多时间南方安定。您难道是有所求而做这事吗?恰好遇到重大事件而成就大的功业,功业成,爵禄自然到了。您对于出仕退隐之事,大概也是绰绰有余啊。
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禄之间忙碌追求,却不知道自行停止。得志的人,安于享乐,习惯做高高在上的样子,回头看四海之内忍受饥寒、走投无路之人,没有不皱眉皱额呕吐不高兴的。处境困难的人吃粗劣的汤羹却不饱,穿粗布衣服却不暖,习惯被贫贱的处境摧残折磨,仰望贵人的光辉则神魂颠倒惊慌失措。这两种人都不可以对他们说轻视富贵安于贫贱的事。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贫富贵贱的本质含义。只有天下那些习惯于富贵的荣耀,而且习惯于贫贱的耻辱的人,然才可以与他们谈论此类话题。我是四川西部的平民百姓,曾在当时有很大的志向,循规蹈矩不被知遇,以至于终老,然而曾想拜见的天下名士,大概有五六人吧。那五六个人,我大都已见过;可是唯独不曾见过阁下您,常常认为是遗憾的事。现在明公您来朝,而我正好在此地,所以不得不去拜见您。
在此跪拜,请您明察,真是庆幸到了极点!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人,他穿时尚的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开高档的车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精心装修家是为了让别人看,他选择从事的工作是为了让别人看,他送孩子读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的一切举动都是为了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品味、格调或成绩,他的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的眼光为唯一标准,这种人被称为“橱窗人”。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正确答案
解析
立意参考:(1)从别人的视觉出发:炫耀不是资本,不要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2)从自己的视觉观察:为自己而活,做真实的自己。
考查方向
【考查方向】考查考生能运用恰当的文体进行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