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 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 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 ,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 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 ,河阳三 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 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2)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8.本诗在写景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眼是诗歌中表达情感最精炼传神的词语,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象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她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的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脖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12.小说中三次写到插军旗的细节,这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3.会明是一位军人,但文中却详写了他养鸡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6分)
14.小说开头会明一直希望战争打起来,而到了最后战争没有打响,可他还是望着一连的人微笑,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些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个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16.吴文俊在数学研究领域取得的创造性研究成果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17.文章中有多处引用,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8.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什么吴文俊能有这么长久的学术生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直接表达自己忧愁、抑郁、孤独穷困的心情。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 ”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谱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3)苏轼《赤壁赋》提出:“ , ”,而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我们和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① 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 ② ,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鼓劲圣贤对话的乐趣……可以说,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 ③ 。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 珍珠一样的露水, 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②新近兴起的叫“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陈忠实决定性的影响,他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人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醍醐灌顶。
③小说开头寥寥几句的对话,安六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掷地有声,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④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
⑤小羽先前的一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更加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⑥顾灸武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毋庸置疑的。
2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 ① 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 ② 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 ③ 是很高的。这 ④ 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 ⑤ 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 ⑥ 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24.用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不时有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然起飞,优美的消失在远方。
5年前,东滩的景象可不是这样。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发生。然而,比偷猎者更可怕的是互花米草。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生”,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事物和休息地。如今,东滩的互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