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长治市2016年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

A本质上是爵位之争

B维护了当时的分封制

C瓦解了当时的宗法制

D促进社会制度变革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一方诸侯首领不是爵位,而且诸侯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A错误;破坏而不是维护分封制,B错误。争霸与血缘为特征的宗法制没有关系,C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解题思路

       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B项错误;诸侯战争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也与血缘为特征的宗法无关。

易错点

       不能准确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含义,容易误选B和C, 审题不清,没有从材料的文字描述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而误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古希腊建筑雄伟壮观,大多建造在山坡和高地,传递了接近上天神灵和营造公民对国家的情感,寄托和支撑着古希腊人的理想、精神。这不能表明( )

A希腊人勇于征服大自然

B希腊人的公民意识

C远离诸神的人文主义

D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正确答案

C

解析

       建筑雄伟壮观,大多建造在山坡和高地,能表明A.建筑雄伟壮观,营造公民对国家的情感,表明B和D. “传递了接近上天神灵”说明是接近而不是远离,故不能表明C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基本阅读、理解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解题思路

       古希腊的建筑大多建造在山坡和高地上,表明希腊人热爱大自然、征服大自然。公民对国家的情感,寄托和支撑着古希腊人的理想、精神,表明希腊人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操。从材料来看,应该是敬重诸神。

易错点

不能全面准确解读材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代议制民主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共同体是政治权力的最终;公共权力的使用应以社会共同体的同意为基础;由各等级或社会团体选派的代表组成的机构能够行使共同体的政治权力。代议制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    )

A人民主权

B天赋人权

C法律至上

D普选制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人民主权是代议制的前提和表现,排除A. 天赋人权又是人民主权的源泉,排除B,代议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与法律至上没有关系,排除C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运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解题思路

       选举制、普选制是实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根本途径、根本手段和方法。人民主权是表现,天赋人权是源泉,而题干与法律至上无关,故选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1922年,俄共中央认为:“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材料表明,当时俄共中央希望( )

A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C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加快苏俄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时间1922排除A和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2已经废除。D是斯大林上台所为。B与材料意思不符。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关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史实的记忆和理解。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中所给的时间“1922年”,并根据史实可知,这时已经停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D项是指后来斯大林上台后的农业集体化,时间不符合;根据材料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是指公有制,所以选C;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要求。

易错点

不能正确利用时间来排除干扰项A和D,不能准确理解材料而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联合国安理会2016年2月4日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坚持通过和平、对话和政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原则立场,同俄罗斯一道投了否决票。中国表示愿根据有关原则立场,积极、建设性地参与磋商,同各方一道,为推动通过政治对话妥善解决叙利亚问题而作出努力。中国的这一做法( )

A表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有关活动

B反映了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表明中俄结盟来共同对抗西方国家

D表明中国坚定不移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正确答案

B

解析

参与联合国活动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新时期中国推行不结盟政策,排除C.

D项前半句话“反对霸权主义”是错误的。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关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史实的记忆和理解。

解题思路

       材料主要表明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主张。中国的做法是依据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外交方针作出的。故B正确。中国的做法不是为了参与联合国活动而参加活动,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故A错误。新时期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故C错误。材料中中国的做法不是为了反对霸权主义,故D错误。

易错点

不能准确阅读和理解材料,不能准确理解和记忆课本。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下图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表,造成清代人口能够远远超过明代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政策的实施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税收政策的调整

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正确答案

B

解析

ACD是促进人口增长的才要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引进高产作物)

解题思路

       主要原因应该是海上丝绸之路从欧洲传入了高产作物品种,使得中国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足以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故B项正确。其它选项都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如康熙时期“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摊丁入亩”等。

易错点

不能准确记忆和理解课本知识,分不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始终是主流思想

B儒家思想本能排斥其它学说

C名家和佛教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D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特点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错在始终,从西汉开始才成为主流;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兼收并蓄,而不是排斥,如董仲舒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朱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等。佛教在一定时期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如魏晋南北朝。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解题思路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是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

       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吸收众家之长,故B项错误;

       佛教盛行本身就说明有一定社会需求,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荀子和韩愈等儒家学者对名家和佛教思想中不切实际的观点持批判态度,折射出儒家积极入世,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思想特点,故D项正确。

易错点

不能正确记忆和理解课本而误选ABC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在古罗马,指称法的有两个词:IUS和LEX。IUS指自然形成的法与习俗,它本身即含有潜在的完善性。LEX专指由世俗权利机构制定、认可的人定法。有关IUS和LEX表述正确的是( )

AIUS的含义比LEX要狭窄 B.LEX的中心意义只是命令、禁止

BLEX要尽可能遵循IUS D.IUS包含了自然、平等、理性等含义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论断本身错误,人定法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丰富,不能说人定法比自然法狭窄。B项说法不全面。.IUS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不能说平等,D项错。C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是罗马法。

解题思路

        IUS是自然法,LEX是人定法,人定法源于自然法、遵循自然法,所以选项C正确,A项错误。LEX的中心含义还有惩罚等方面,所以B项错误。D项中“平等”不正确。

易错点

不能全面理解罗马法的含义,不能理解法律的本质。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鸦片战争以后,来华商船日益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黄埔开设柯拜船坞。到60年代,英美商人在香港、广州、上海开设大小船坞近四十家。据此可知( )

A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产生

B列强对华已经开始资本输出

C英国的造船业遍布全球

D英国已经顺利完成工业革命

正确答案

B

解析

       题干说的是外商在华投资,A错。英美商人在华开设船坞不能证明英国的造船业遍布全球。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机器制造业,故排除D。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关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史实的记忆和理解。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中所给的时间“1845年”,并根据史实可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才产生,所以,排除A项;根据史实,英国早在19世纪四十年代已顺利完成工业革命,材料表述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满足其商品输出的需求而进行了早期的资本输出,所以,选项C、D不符合材料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出实用的发电机,电动机也很快发明出来;内燃机的诞生及卡尔·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A科技是引向战争的根本原因

B世界科技中心呈现多元化

C德国是当时世界科技中心之一

D德国的经济水平领先世界

正确答案

C

解析

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题干主要谈的是德国,未涉及其他国家,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领先,排除D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关德国科技与经济发展史实的记忆和理解。

解题思路

       材料涉及了德国一系列的物理学成就,体现了德国在科技上的突出成就,并未涉及其他国家的科技成就,所以不能说明B;根据史实,德国走向一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而非科技,排除A项;D项也不符合史实,所以,选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共经历了三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五四运动、延安整风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三次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犹如一股强风,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崭新的气象。下列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讨论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B有利于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C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D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正确答案

A

解析

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A认识不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毛泽东思想,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知识的考查。

解题思路

       由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新正确认识。故B、D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故A错误。

易错点

不能准确理解和记忆课本而错选BCD.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英国公投又一次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欧洲。“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

A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两极格局下已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两极格局已经瓦解,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BD错误。根据“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排除A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相关知识的把握。

解题思路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两极格局解体,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故B,D错误。由材料“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可知A错误,C正确。

易错点

不能准确理解和记忆课本,不能准确理解材料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风俗是指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作用下,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爱好、礼仪,这是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历史现象,形成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材料一  汉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剃发易服。……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许多人因此反抗满清,或者宁愿一死。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满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清兵在南方的屠杀,多因剃发易服而起。

——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

材料二 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于1912年3月5日发出《临时政府公报》第29号,规定令到之日限20日,军民一律剪掉辫子。此令发布后,大部分商民立即剪去了辫子。有的在剪发大会中与数千人集体把辫子剪掉,有的却被手持剪刀的军警以强制方式剪去。在1912年初,是否剪了辫子,成了革命与不革命的标志。新政府也用强制手段来速成改朝换代的“剪辫令”。最终在国民政府的推动下,促成了中国男性剪辫运动的高潮。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1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廷强迫各族人民剃发易服的目的及影响。

14.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人物主张“断发(剪辫)”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1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男性剪辫运动。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目的:维护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削弱汉族的民族意识,便于统治。

影响:强令官民剃发易服的举措引起汉人的普遍不满,激起了汉人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答题过程中应避免对材料一的材料信息提炼不够。同时注意答题时在行文中的规范要求。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运用学科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只要根据材料利用学科语言概括即可。

易错点

不能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导致答案不全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不同:孙中山:表明反满清的革命决心。黎元洪:革命潮流下投机以保全自己。袁世凯:民主共和潮流下投机以谋求权力。

解析

根据时代背景与近代人物的阶级属性,结合材料联系课本即可作答。

考查方向

主要考查有关辛亥革命方面的知识。

解题思路

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从人物的阶级属性方面予以回答。

易错点

不能从阶级本质,阶级属性方面回答问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

①剪辫运动是当时社会习俗近代化的重要表现(或近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②剪辫运动是当时摆脱落后,追求进步(或革命)的表现;

③剪辫运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撞击和融合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

④剪辫运动是中国由传统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缩影;

⑤剪辫运动带有政府的强制性,对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解析

评价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分为二,关键是看论据是否全面、充分、准确,需要学生调动大量所学知识予以回答。

考查方向

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解题思路

联系课本知识结合材料,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即进步作用占主导地位,消极作用次要地位。

易错点

不能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现象。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唐中期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大批小农失去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生计无着落,亡者过半,租庸调失去了征收的根据,国家财政随之发生危机。当时,政府为了维持浩大的财政支出,只得把租庸调旧额分派到虽已穷困不堪,但尚未流亡的农民身上,名之曰:“摊逃”。这样一来,未逃亡的农民也只好逃亡,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仅不能解决财政问题,而且使得经济秩序更加混乱,政府的经济实力严重削弱。

材料二 建中元年(780年),德宗采纳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1)以大历十四年(779)全国税收额作为新税征收的标准额分摊于各州,以后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确定应纳税额。(2)无论土著与外迁户,一律在现居地立籍纳税。(3)废除租庸调及一切杂税,主要依据田地及户等、资产征税,即主要征收地税与户税,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但丁额保留不废。(4)两税政府以钱计算税额,百姓则以实物折缴。(5)商人据其收入,征税1/30。(6)两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以六月末为限,秋税以十一月末为期。

17.根据材料一,指出颁行两税法的紧迫性。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作用。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土地兼并;均田制,租庸调遭到破坏;流民问题严重;国家财政紧张。

解析

概况材料有效信息,全面分析两税法之原因。

考查方向

两税法,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解题思路

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或背景,只要根据材料概括即可。

易错点

不能有效概括材料,要点不全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解析

考查两税法的作用,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其实作用就是针对背景而言的,作用就是看背景中的问题解决得怎么样。

考查方向

两税法,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解题思路

联系课本结合材料作答。

易错点

不能根据两税法实施之背景分析多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16.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以下组图,完成下列要求。

给上述图片拟定一个题目,然后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正确答案

题目:中国的保守与西方的进取

论证:明清中国小农经济已经持续2000多年,西方发生了伟大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经历了2000多年,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而西方则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民主进程;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经验技术方面,而西方近代科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概念、定律和及推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

考查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能力。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君主专制,传统科技和西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科技的对比。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根据课本,联系图片材料用学科语言作答。

易错点

不能从图片给出的现象揭示历史问题的本质。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