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
“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
正确答案
解析
后世贵族爵位等级主要分为公、侯、伯、子、男,而这些恰是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所冠以的名号。所以选择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需要了解后世贵族爵位等级的主要名称,抓住题目考查重点是强调商封赏贵族所冠以的名号与后世爵位等级名称的对应。
易错点
如果只注意题中对贵族的封赏,容易错选A。而实际上题目所强调的是名号。
5.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题中强调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反映了这一体制具有灵活性。所以答案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秦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为了实际的行政管理需要,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政治制度趋向完善的一种表现。故可得出A选项。
易错点
将随时调换错误的理解为不完善或随意性
7.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正确答案
解析
分析题意得知董仲舒思想既强调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阴对阳的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对立统一。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题干信息提示后世的经学大师对董仲舒思想“片面强调”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董仲舒思想中阴对阳的作用,说明董仲舒思想既强调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阴对阳的作用。根据所学两者相互作用所体现即辩证意识,所以答案选C
易错点
不能理解辩证意识的含义。
9.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这些都反映出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儒家思想强调“三纲五常”,强调忠君,强调等级,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统治。儒家思想也正是基于此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取得正统地位,得以发扬。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削弱,儒家思想也受到挑战。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提取题干有效信息得知魏晋时期儒学受到挑战,分析魏晋时期时代背景得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削弱了儒学借以保护的基础。
易错点
儒家思想自汉以来成为正统思想,并不是唯一思想,在有些时期会受到冲击。
10.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而魏晋门阀盛行,中正选官的标准多依门阀高低,题中所涉及的王、谢都是魏晋的世家大族,年未弱冠即可拜高官。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析题意可知魏晋时期门阀大族子弟年纪轻轻即可官拜高位,根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中正品评人才的标准往往是门第高低,世家大族凭门第垄断官位,所以答案选B。
易错点
不了解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及选官制度
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正确答案
解析
殖民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拓展统治区域,西周的分封制将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开疆拓土,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分封制的影响及殖民政策的含义,即可得出A答案。
易错点
题目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容易错误的将考察方向理解考查行政管理模式。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的意思是 放弃法术而凭主观办事,就是尧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不要规矩而胡乱猜测,就是奚仲也不能做好一个轮子,材料的整体是强调“法术、规矩”等,是法家韩非子的典型的思想主张,所以答案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法家思想的主要主张,主张法治,强调规矩。同时正确理解题中文言意思,即可得出答案B。
易错点
容易将题中文言翻译错误理解。
4.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
正确答案
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有很大的权利,随着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天子不能有效控制诸侯,导致春秋战国频繁的兼并战争,而秦正是通过兼并战争的胜利完成了统一,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必然要加强中央集权。而郡县制可以有效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分封制的弊端,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而郡县制可以有效的加强中央集权。
易错点
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县制就已经出现,并非秦朝开始。
6.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
正确答案
解析
《春秋》是儒家经典的代表,经董仲舒的努力,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正统地位,成为两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刑罚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自然获取了正统地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过题干提取信息《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进而得出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易错点
不能完整理解儒家思想,错误的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完全对立。
8.“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外朝制度又称内外朝制度,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郎中令等低级官职,参与决策,用以抵制以丞相为首的官僚系统,丞相逐渐被排除在决策权之外,沦为政策执行者,只掌握行政权力。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析题意得知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分野,实质是王权强化决策权力,排挤丞相的决策权,据所学知识,汉的内外朝制度参与决策的皇帝侍从地位较低,既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又抵制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实现了政治和行政的分野。
易错点
易混淆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含义。
11.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的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对相应的历史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
易错点
对教材的基础历史知识记忆不准确,对于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和各自的特点模糊,容易错选。
19.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仅说明苏州府吴江县农村市镇增多,没有体现苏州府的经济总值,因而不能说明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明朝工商业市镇增多,并不能体现开始兴起,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中期后江南农村工商业市镇增多,说明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紧密联系,故C项正确;材料中“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是指江南工商业市镇增多,彼此间隔距离较近,没有反映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的解读材料是做材料类的选择题的关键,要依据材料进行做题。
易错点
材料信息提提取错误是做错的主要原因,很容易选择B项,材料并未说明市镇“开始”兴起。
12.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并且“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B项符合题意。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政事堂不是独立于三省之外的机构,故A项排除。政务公开不符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故C项排除。唐朝仍然属于君主专制,不是集体决策,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的记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知道并区分开古代皇帝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措施。
易错点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其他机构的设立的目的分析不准确,不知道中央机构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容易错选D项。
13.北宋范仲淹提出:“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人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上述言论不能反映( )
正确答案
解析
古文大意为,向商贾征税没有多大的害处,向农民征税则会害农,可见此言论冲击了农税的主体地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即与其害农,不如向商贾征税,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是材料不能反映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材料又主张向商贾征税,体现了“三冗”冗兵、冗官、冗费中的“冗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茶盐商税获利较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教材的相关政策准确的理解,同时加强对材料的分析,根据材料作答。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皇帝的做法并不是有意识的发展商业,另外对古代的经济政策理解错误,对教材解读不准确,认为古代一直都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任何的改变,容易错选D项。
14.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据材料提到,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制度到宋代则大大强化,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从而影响到宋代文化生活的运行,故A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宋代的相关的历史知识应该准确的记忆,包括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在宋代得到很大的发展,世族实力大为降低。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不准确,读不懂不会分析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5.黄宗羲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依据材料中“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从中可以得出该先贤主张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结合所学知识,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究天理,故排除A、B选项;陆王心学主张理就在自己的心中,只要加强自己的内心修养就可体验天理的存在,不必外寻,故选C选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准确提炼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关键的地方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是做错的重要原因,容易选择B项。
16.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得出,省一级政府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且负责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权利,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而ABD均不能充分表达题干主旨。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此题易用排除法。ABD项不符合元朝的历史史实,因为行省制顾名思义是流动的中书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的。
易错点
对行省制的作用理解不准确,对材料不能全面的提取相关信息,因此容易错选。
17.苏州地区明清碑刻中常见“切铺均隶浙绍,在长元吴三邑各处,开张浇造烛铺,城乡共一百余家”,“职等原籍常郡……遵例领帖纳税,开设猪行”,“身等原籍溧水等邑,在苏开张水灶为业,缘异乡投苏,帮伙甚多”等文句。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在长元吴三邑各处,开张浇造烛铺,城乡共一百余家”“职等原籍常郡……开设猪行”“身等原籍溧水等邑,在苏开张水灶为业,缘异乡投苏,帮伙甚多”等信息均说明了当时很多来自同乡的人总是从事相同的行业,A 项符合题意;B 项不合题意,材料中无“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C 项“普遍”的表述不合史实;D 与题意无关。故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真正的明白材料的信息是什么,准确的提取材料的信息。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是做错的重要的原因。
18.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军机处没有军务处置权,军务处置权归皇帝,A项错误;“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是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B项错误;材料“俱应直达朕前”表明嘉庆帝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自己的至上权威而采取压制和限制军机处的举措,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中央集权是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管理问题,D项错误。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的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理解古代各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措施,不要混淆。
易错点
对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基本知识把握的不准确,不知道中央集权和皇权加强的措施,很容易选D项,。
20.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宋代限制各……规模”得出宋代未放弃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海外贸易征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政策和官商分利,故C项错误;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可见采取务实的政策,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准确的理解材料的意思,同时认真的分析选项,找到与材料信息相符的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读不懂,一知半解,很容易选择B项。
21.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这反映了山西(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又经营金融业。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的信息说明晋商从事金融业出现分离现象。故本题选D 项。A材料中没有体现;B中商业资本措错误;C中领先没有体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类的试题应该依据材料进行作答,充分挖掘材料的信息,同时仔细的分析选项,找到与材料相符的选项。
易错点
不能对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提炼相关信息,不能依据材料作答,容易错选.
24.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错误,仅从图表信息无法得出“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的结论;C项与图表“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仅从图表信息无法看出,亦不符合19世纪初史实,排除;B项表述比较客观,符合图表的描述和清朝对外政策史实,正确。故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找到每一条材料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发现规律。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不能对材料进行概括,容易选错。
25.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并没有对条款的内容做分析,故A项错误;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英国不会和中国保持和平关系,故B项错误;由“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说明重视人身权和财产权,故C项正确;为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故该题正确答案为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类的选择题要依据材料进行作答,所以读懂材料很关键。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不能依据材料进行回答,很容易选择D项。
26.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五口通商严重冲击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心理优越感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口岸一旦开放,影响将是长期的,故选A;割香港岛给英国和赔款2100万银元,涉及的面积和款额较少们,所以对民众心理冲击力小,排除BC。中英协定关税与民众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排除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仔细的读材料,充分的依据材料了的信息和要求进行回答。
易错点
对本题的问题要求分析的不准确,很容易选择D项。
27.“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想。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是指促进中国从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故C项正确;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析选项,找到与之符合的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的关键信息提取不准确,或者是读不懂材料,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28.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表明义和团因担心清政府的围剿而破坏铁路,可见义和团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故选B。破坏铁路等说明对外来文明是排斥的,排除A;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排除C;义和团运动没有放弃“扶清灭洋”初衷,排除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依据材料进行回答,材料主要讲的是什么,材料中的关键词要注意。
易错点
对选项中的迷惑项不能准确的分辨,很容易选择C项。
29.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辛亥革命推动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与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相符,故B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相关历史知识熟练掌握是做对此题的关键,包括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易错点
对材料分析的不准确和对相关历史知识记忆和分析理解能力不够,容易做错。
22.明朝初年,政府规定使用大明宝钞,“钞者制于官,帷上得而增损之”,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交易。明朝后期,白银普遍流通,“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这一变化( )
正确答案
解析
明朝后期,白银普遍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银价大幅贬值,排除 B;明初使用大明宝钞,禁止民间金银交易,明后期白银普遍流通,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官民争利”,排除 C;从材料“政府规定”到“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可见中央集权的削弱,故 D 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真正的理解材料信息,找到关键句进行解答。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准确,货币白银化,白银产于地方,因此削弱了中央集权。
23.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表明,官员德尔任命,原先“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现在“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说明清朝中央集权出现削弱,故选B;中国古代,皇权至上,排除A;材料没有突出“无力控制”,排除C;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的提取材料的信息,官员的任命开始是皇帝决定,后来是督抚决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下降,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提取不准确,缺乏比较能力,很容易做错。
30.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 )
正确答案
解析
“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可以看出这场起义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故排除AB;材料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期间为了换取帝国主义对革命派的支持,而做出的妥协,故选C;D不符合“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故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应该对历史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强化记忆,在相关知识比较中,很容易区分。
易错点
对相关的历史知识不熟悉,无法准确的区分,是做错的重要原因。
35.“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 )
正确答案
解析
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与材料中“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相符,故B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关键句“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一定要注意,这是做对试题的前提。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偏差,不能准确的把握材料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导致选错。
38.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苏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材料反映出商会(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 1908 年商会在解决商业发展问题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因此 A 项说法错误,近代化的主导力量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社会阶层,材料反映的时期中其主导力量是资产阶级;B 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D 项说法错在“政经一体化组织”,商会不是政治组织;C 项说法正确,当时“实业救国”思想正盛,商会的作用与“实业救国”主张相一致,本题答案为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充分理解材料的信息,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归纳,然后分析选项,找到与之相符的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把握的不准确,无法概括归纳,导致做错。
39.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材料主要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材料主旨体现出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发生的间接推动作用,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与题干主旨明显不符,排除;B项“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的说法本身具有片面性,题干信息亦没有提及,排除;D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数量的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明确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易错点
对材料和选项之间的因果联系分析错误,不能概括材料信息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40.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 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掀起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项错误,题干中的洋务运动不是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项错误,百日维新流产不能体现统治者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由题干描述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结果可知B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中的三个事件和他们之间的联系和所产生的影响应该弄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对材料现象的分析不透彻,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31.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这些报纸的创办(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没有表明“正常”的信息,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思想是由资产阶级民主派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集中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列举了一批政党和它们创办的报纸,作为各自的喉舌,报纸和党派名称中的“共和”、“民权”等关键词反映出它们存在并活动的立足点,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的革命任务是否完成在题干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到各种报刊的相同点,据此在分析找到合适的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缺乏概括能力,不能正确的整合材料,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32.1906年,章炳麟说:“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1913年,他却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 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代表人物章炳麟对革命的态度的发展变化,当时列强一直对中国加紧侵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体现的章炳麟借对老子的态度变化阐明自己的主张,不是说明老子思想影响的扩大,故B项错误;“尊孔复古”是袁世凯为称帝而进行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906年章炳麟主张社会发展是弱肉强食主张进行革命,而1913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则体现了对袁世凯称帝的反对,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应该熟练掌握,在遇到相关的材料类型试题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
易错点
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没有掌握,容易选择C项。
33.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
正确答案
解析
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影响在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据材料“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可知莫理循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故C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的理解材料是做材料题的前提,也是关键环节,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判断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的分析不到位,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容易错选A项。
34.《郑超麟回忆录》中写到:“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正确答案
解析
据材料提到,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八年是1919年,当时五四运动发生,体现了爱国救亡精神,故D正确。五四运动没有反映实业救国愿望,故A排除。五四运动也没有反映民主科学思想,故B排除。五四运动也没有反映社会主义思想,故C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需要掌握两点,一是材料时间,判断具体历史时间,二是该事件的伟大精神是什么。明白这些根据教材知识很容易选出。
易错点
对材料的关键词注意不到,不能正确的分析,或者是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很容易选错.
36.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说:五四运动与国民党的号召,并无彼此参与的关系,却有互相呼应的效果,为北伐铺设了民意基础。作者认为二者互相呼应是基于共同的( )
正确答案
解析
五四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爱国主义,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排除 A;五四运动具有彻底性,国民党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二者斗争策略不同,排除 B;五四运动的实践方式是“三罢”斗争,国民党是进行革命,排除C;五四运动与国民党的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都为北伐铺设了民意基础,故 D 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材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易错点
对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和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掌握的不熟练是做错的重要原因。
37.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不符合题意;江南制造总局无法反映整个上海经济的发展,C不符合题意;城乡经济发展情况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光绪、宣统年间工人籍贯多为广东、宁波、湖北等地,说明这些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甲午战后,劳工来自全国各地,说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中涉及到的前后两个时期变化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易错点
对材料读不懂,信息提取不准确是做错的重要原因。
4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题时抓住“辛亥革命”,由此可以判断出材料中“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指的是封建等级思想消失,“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ABD的表述均与题干无关,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要注意到,本题是“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从这可以看出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影响。
易错点
理解不清材料说的是思想领域的影响还是政治领域里的影响,导致错选。
45.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聘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某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主要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民国初期妇女到各个行业工作,表明当时妇女较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故答案为A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故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当时史实。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材料只能看出妇女参与了社会活动,妇女的地位问题和平等观念是不是深入人心材料并未涉及,因此BC项不能选。
易错点
对材料的信息理解的不准确,往往以偏概全和脱离材料无限的推理,导致错选。
46.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教案问题,不是反映救亡路径,排除 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不符合史实,排除 B;教案由“层出不穷”到“递减趋势”,再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反映了国人逐渐认清传教士的本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打压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故 C 项正确;“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与题干无关,排除 D。
考查方向
47.下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题时紧扣“侧面说明”,题干中电报在中国的设立从侧面说明了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人们对此有各种谣言的产生,C 符合题意;A、B 不符合题意,是从正面阐释,D“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与题意,故选 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看看材料到底说的是什么,据此进行分析,找到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点
材料信息比较长,对材料信息理解和分析的不准确是错误的原因。
41.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中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缺少货币主权的概念,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鸦片走私,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充分重视材料信息,对材料进行提取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易错点
不能真正的读懂材料,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做错的重要原因。
42.读下面图表,从中得出的正确理解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图表中两种柱状图差别很大,不是全面发展,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轻重工业严重不 平衡,可见民族工业的发展是畸形的,故 B 项错误;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畸形的原因,主要是 因为一战期间欧洲战争的需求,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没有改变半殖 半封的社会,民族工业的处境依然没有变化,故 D 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本题中的一张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即轻重工业的发展比较和一战期间工业发展的原因要知道。
易错点
学生对图示理解偏差,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容易被选项中的迷惑项迷惑,导致错选。
43.徐珂《清稗类钞》:“上海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鬬(斗)巧,日出新裁。其间由朴素而趋于奢侈,固足证世风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琐而趋于简便者,亦足见文化之日进也。衣由宽腰博带,变而为轻裾短袖。”材料根本上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无论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这说明西方文明已经影响到中国,从服饰的变化就能看出。故选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相关历史知识熟悉,知道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的特点。
易错点
社会史往往考查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现象不能准确的分析导致结论错误。
48.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为快呢!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抢光”是因为“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结合所学可以得知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多理解材料信息,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点
对材料和所学知识掌握的不熟练是做错的原因,解答此题要知道在古代女子并不能正常的接受教育,但是材料中明确指出了可以招录女同学,据此进行分析。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
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可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示例一: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2分)
表态:我赞成该观点。1
论证:如清朝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清政府由重农抑商转而鼓励近代工商业发展。政治上,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上,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维新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特征。(8分)
因此,“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1
示例二:
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2分)
表态:我反对该观点。1
论证:如晚明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君主专制强化并持续到清代。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思想上,李贽由于其“异端”思想,受到严重迫害,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8分)
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1
解析
此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题。总结材料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结合朝代后期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是否繁荣;朝代后期是否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等方面史实对确立的观点进行评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首先明确材料的关键信息,提炼材料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点
对材料分析不准确,无法理解材料的意思,得不出正确的关键,不能史论结合是失分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49.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12分)
50.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及启示。(13分)
正确答案
特点: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12分)
解析
据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得出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据材料一“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得出交流具有双向性;据材料一“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和材料二“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得出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据材料一中:“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得出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据材料一中“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得出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据材料一“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结合材料问题读材料,对材料进行逐层细读,切实找到每一层的意思在进行分析概括。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对材料不能准确的分析和归纳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变化: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传播媒介更加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变革。(9分)
启示:吸纳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反对全盘西化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4分)
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以及从徐光启、张之洞、严复的主张中可以得出西学东渐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据材料二中“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严复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得出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传播媒介更加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第二小问启示,涉及我们对民族文化和学习外来文化的态度,我们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所以我们应该吸纳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反对全盘西化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近代西学东渐的相关情况,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材料一的信息进行比较,得出二者的不同,然后根据不同谈启示。
易错点
不能对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和近代的西学东渐进行比较,对材料信息提取不充分或者是对材料不能宏观的观察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张謇主张从底层做起搞地方自治,认为救国应以兴办实业和教育为基础,逐步达到地方自治,并在其家乡江苏南通付诸实践。自张謇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一个以机器纺织为龙头的南通近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养活了数十万人,而且将南通带入近代工业先进的行列;为提高民众素养,他陆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设有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共36所学校逐一创办;为缓和社会矛盾,他兴办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包括养老院、育婴堂、济良所、戒毒所、贫民工场、游民工厂、栖流所等无所不包;同时为了移风易俗,他还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阅报社、妇女宣讲会、通俗教育社、公园等社会文化实业。这一别具特色的社会改革方案被后人誉为“南通式自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时的南通以“新”、“模范”、“现代”闻名于世、影响甚巨。
——据王敦琴《传统与现代:张謇经济思想研究》等
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所实践倡导的“南通式自治模式”的特征。(8分)
5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南通式自治模式”。(7分)
正确答案
特征:以实业求经济富足;以教育提高民众素质;以慈善和公益事业缓解社会矛盾;以文化礼乐移风易俗的全方位社会建设。(8分)
解析
可从张謇的个人经历来总结,“南通近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养活了数十万人,而且将南通带入近代工业先进的行列”可得出发展实业带动经济富足,“为提高民众素养,他陆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可得出办教育提高民众素质,“缓和社会矛盾,他兴办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可得出办公益事业缓和矛盾,“移风易俗,他还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阅报社、妇女宣讲会、通俗教育社、公园等社会文化实业”可得出文化礼乐移风易俗的全方位社会建设。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句子、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不准确,或者是读不懂材料,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评价:推动近代工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为后世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为近代政治民主建设进行有益的尝试;无法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实业和教育救国的主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前途。(7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需从贡献和不足两个方面作答,贡献可从第一问的特点逐一说明即可,通过以实业求经济富足;以教育提高民众素质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提供了城市建设的经验,为民主政治提供鉴等;不足可从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的改革来说明,他的主张即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分析提炼材料的信息,然后就这些信息进行评价。
易错点
不能对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导致评价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