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最近,国家海洋局审议批准了第25次南极 总体方案,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面有序展开,建设南极内陆站是这次科考活动的核心任务。
(2)朋友是一把伞, 不能遏制狂风恶浪, 也能撑起一方晴天,让你倍感真诚和友谊的难能可贵。
(3)苏轼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狂人日记》以十三节长短不一的日记连缀成篇,刻画了一位觉醒和反抗的狂人形象。狂人尖锐揭示出传统文化“吃人”的本性,热烈呼唤“真的人”的出现,并吁请全社会“救救孩子”,昭示着中国历史上现代“人”的意识的觉醒。《狂人日记》正可以看作是一篇五四时代“人”的宣言书。但是翻开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时时处处都晃动着“兽”的影子。小说开篇,狂人在月光下一出场,就遭逢到“赵家的狗”。随后又多次写到狗的眼睛、狗的叫声。除了狗,陆续出现在作品中的动物意象还有鸡鸭、鱼、狮子、兔子、狐狸、狼、海乙那、虫子、鸟、猴子等。连小说中的村子都是以“兽”的名字来命名的,叫“狼子村”。还有什么“铁一般青”的脸色、“青面獠牙”的面目、张开着的大嘴、“咬你几口”的话、“全是刀”的笑、“白厉厉的排着”的牙齿、“抹着人油”的唇边等,描写的是人,却分明又像是动物,因为这些词汇本来就是专以描摹动物的。《狂人日记》这样频频地、大量地出现动物形象(包括动物意象以及富有动物感性特征的词汇),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这看作是一种叙事的修辞选择,而忽视了它们在小说中所具有的本体意义。事实上,在鲁迅那里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作为叙事策略的修辞问题,而是其独特的人学思想的感性体现。
在与兽性的比照中对人性进行思考,这是鲁迅人学思想,也是鲁迅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色。这一点,已有学者注意到,王得后先生就曾指出:“鲁迅思想中的人性。是由动物进化而为人所生成的人性,是和动物性(他多用兽性,是动物性的贬义词)相比照而认识的。”他还说:“鲁迅思想和知识结构之一,是动物行为学及其与人类行为的比较。这在人类生命本体和对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的探索中,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文化意义。鲁迅经常作这样的比较。这不是杂文笔法,而是一种思想和思想方法,是对人类文化独特的考察。”王得后先生敏锐地发现了问题,但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在此,笔者拟通过对《狂人日记》的解读,着重探讨一下鲁迅关于人与兽关系的思考,以期对鲁迅独特的人学思想有一个新的认识。
中国传统上也惯于将人和动物对比来认识人,但是诸如“饱食媛衣逸居无教则近于禽兽”“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之类的“人禽之辨”,充满了道德说教,不可能达到对人的科学的认识。近代随着西方科学和文化观念的引入,中国关于人的认识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鲁迅较早接受了西方科学观念,1907年他在《人之历史》一文中对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的种族发生学的一元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由此而涉及到拉马克、达尔文等其他生物学家有关生物进化学说的一些重要内容。鲁迅是完全服膺于西方生物进化论的,由此,他在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上获得了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鲁迅那里常常存在着感性经验与理性观念的冲突。
“华夏大概并非地狱,然而‘境由心造’,我眼前总充塞着重叠的黑云,其中有故鬼,新鬼,游魂,牛首阿旁,畜生,化生,大叫唤,无叫唤,使我不堪闻见。我装作无所闻见的模样,以图欺骗自己,总算已从地狱中出离。”鲁迅正是“凭其敏锐的感觉,时常捕捉到事实上无数‘鬼’在现世跳梁、呻吟的情状”,“在人间看到‘地狱’,从人身见出‘鬼’影”,从而在他的小说文本中构建起一个人鬼纠葛的文学世界。小说《狂人日记》即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文本。
6. 根据本文内容分析,下列各项中对于《狂人日记》中“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7. 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8. 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杜五郎传
【宋】沈括
颍昌阳翟县有一杜生者,不知其名,邑人但谓之杜五郎。所居去县三十余里,唯有屋两间,其一间自居,一间其子居之。室之前有空地丈余,即是篱门,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
黎阳尉孙轸曾往访之,见其人颇萧洒,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 孙问其不出门之因,其人笑曰:“以告者过也。” 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 ?”问其所以为生,曰:“昔时居邑之南,有田五十亩,与兄同耕。后兄之子娶妇,度所耕不足赡,乃以田与兄,携妻子至此。偶有乡人借此屋,遂居之。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俱粥,亦有时不继。后子能耕,乡人见怜,与田三十亩,令子耕之,尚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食足。乡人贫,以医卜自给者甚多,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又问:“常日何所为?”曰:“端坐耳,无可为也。” 问:“颇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 问:“观何书?”曰:“ 曾有人惠一书册,无题号。其间多说《净名经》,亦不知《净名经》何书也。当时极爱其议论,今亦忘之,并书亦不知所在久矣。”
气韵闲旷,言词清简,有道之士也。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问其子之为人,曰:“村童也。然质性甚淳厚,未尝妄言,未尝嬉游,唯买盐酪,则一至邑中,可数其行迹,以待其归,径行径
还,未尝傍游一步也。”
予时方有军事,至夜半未卧,疲甚,与官属闲话,轸遂及此,不觉肃然,顿忘烦劳。
(节选自《梦溪笔谈》)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杜五郎父子处世卓异的一组是( )
①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 ②乃以田与兄
③尚有余力,又为人佣耕 ④端坐耳,无可为也
⑤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俱粥 ⑥未尝傍游一步也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游钟山
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14.《游钟山》中用了八个“山”字,有何意蕴?
答:
15.《钟山即事》一诗是如何体现出“幽”的?
答:
16.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答: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
译文:
(2)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
译文:
(3)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
译文: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山原旷其盈视, 。 (王勃《滕王阁序》)
(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3)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震四海。 (贾谊《过秦论》)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5)中国古代诗词中,“愁”不是一个抽象的情感。在诗人的笔下,“愁”就是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中的春水,荡漾着春天的气息;是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中那浩瀚无比的大海……然而,这些愁的形象物,大多还是比较静态的,和李煜在《虞美人》中的那
句写出“愁”的无穷无尽,极富动感的“ ,
”比起来,明显还是逊色了许多。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6~19题。
春游颐和园
沈从文
①北京建都有八百多年历史。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北京城郊建造了许多规模宏大建筑美丽的宫殿、庙宇和花园,留给我们后一代。花园建筑时间比较晚的,是西郊的颐和园。春天来了,颐和园花木都逐渐开放了,每天有成千上万来看花的游人。
②我们似可把颐和园分成五个大单位去游览。第一是进门以后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除中部大殿外,计包括北边的大戏楼和西边的乐寿堂,以及西边前面一点的玉澜堂。第二部分是长廊全部和以排云殿、佛香阁为主体、围绕左右的建筑群。第三部分就是湖中心那个孤岛上的建筑群,龙王庙是主体。第四部分是后山一带,建筑废址并不少,保存完整的房子却不多。第五部分是东路以谐趣园为中心的建筑群,靠西上山有景福阁,靠北紧邻是霁清轩。
③颐和园最高处建筑物,是山顶上那座全部用彩琉璃砖瓦拼凑作成的无梁殿。这个建筑无论从工程上和装饰美术上说来,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作。上山的道路很多:欢喜热闹不怕累,可从排云殿后的抱月廊上去,再从那几百磴“之”字形石台阶爬到佛香阁,歇歇气,欣赏一下昆明湖远近全景,再从后翻上那个众香界琉璃牌楼,就到达了。欢喜冒险好奇的,又不妨从后山上去。这一路得经过几层废殿基,再钻几个小山洞。行动过于活泼的游客,上到山洞边时,头上脚下都得当心一些,免得偶然摔倒。另外东西两侧还有两条比较平缓的山路可走,上了点年纪的人不妨从东路上去。就是从景福阁向上走去。半道山脊两旁多空旷,特别适宜于远眺,南边是湖上景致,北边园外却是村落自然景色,很动人。夏六月还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直延伸到西山尽头,到秋八月后,就只见无数大牛车满满装载黄澄澄的粮食向合作社转运。
④从北边走可先逛长廊,到长廊尽头,转个弯,就到大石舫边了。欢喜划船的游人,比较合适的是绕湖心龙王庙,就穿十七孔桥回来。欢喜从空旷湖面转入幽静环境的游人,不妨把船向后湖划去。后湖水面窄而曲折,林木幽深,水中大鱼百十成群,对小船来去既成习惯,因此也不大存戒心。后湖秋天在一个极短时期中,水面常常忽然冒出一种颜色金黄的小花,一朵朵从水面探头出来约两寸来高,花不过一寸大小,可是远远的就可让我们发现。至近身时我们才会发现柔弱花朵上还常常歇有一种细腰窄翅黑蜻蜓,飞飞又停停,彼此之间似相识又似陌生。又象是新认识的好朋友,默默地又亲切地贴近时,还象有些腼腆害羞。一切情形和安徒生童话中的描写差不多,可是
还更美丽一些。这些小小金丝莲,一年秋季只开花三四天,小蜻蜓从湖旁丛草间孵化,生命也极短暂。我们缺少安徒生的诗的童心,因此也难更
深一层去想象体会它们短暂生命相互依存的悦乐处。见到这种花朵时,最好莫惊动采摘,让大家看看。由石舫上山路,可经过画中游,这部分房子是有意仿造南方小楼房式做成,十分玲珑精致,大热天住下来不会太舒服,可是在湖中远观却特别好看。走到画中游才会明白取名的用意。若在春天四月里,园中好花次第开放,一切松柏杂树新叶也放出清香,这些新经修理装饰得崭新的建筑物,完全包裹在花树中。
⑤颐和园还有一个地方,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计算,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埂子。这地方虽近在游人眼前,可是最容易忽略过去。这条路是从谐趣园再向北走,到后湖尽头几株大白杨树面前时,不回头,不转弯,再向西一直从一条小土路走上小土山。那是一条能够满足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 路走去可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年月的马尾松,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地方特别清静,不会有人来搅扰他的工作。更重要还是从这里望出去,景物凑紧集中,如同一个一个镜框一样。若是一个有才能的年青画家,他不仅会把树石间色彩鲜明的红领巾,同水上游人种种活动,收入画稿,同时还能够把他们表示新生生命的笑语和歌声同样写入画中。其实这些画家在那里,本身也很像一幅画,可惜再找不出画他的人。
(选自《沈从文散文精选》,有删改)
18.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19.请分析文中两句划线句子的含意。
①夏六月还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直延伸到西山尽头,到秋八月后,就只见无数大牛车满满装载黄澄澄的粮食向合作社转运。
答:
②其实这些画家在那里,本身也很像一幅画,可惜再找不出画他的人。
答:
20.文章第四自然段在描写小莲花时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答:
2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22.根据下面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
①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引力波的存在。
②引力波以光速传播。
③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波动。
④时空曲率是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
⑤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曲率扰动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
引力波是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过年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抢红包’。”猴年春节,“抢红包”称为最热的话题之一。长辈给晚辈发,老板给员工发,朋友、同学相互派发,有的还玩起“红包接龙”,手气最佳的接着派发。“抢红包”游戏大有旋风席卷之势。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你如何看待春节期间的“抢红包”现象?
要求:①观点明确,语言简明连贯;②至少列出两条理由;③90字左右。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