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2.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正确答案
解析
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实行“中朝”制度,“中朝”又称“内朝”, 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他特意从身份 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 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 成为执行机构,权力受到削弱。故答案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的中心思想是丞相不断经常变化而且出身低微,主要是考虑丞相背景不复杂,不易形成自己的权力圈子。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够提取材料的中心思想导致错选。
4.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初中国人口问题与农业商品化趋势。材料反映了19世纪初部分农民通过市场购买粮食和棉布,不能体现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自然经济有解体的迹象,但是不足以称为"已经解体",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相当多的农户获得基本生活资料棉布和粮食的方式不是自给自足,而是通过市场购买,反映了商品经济对农村的影响,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
易错点
学生找不到材料的关键信息,不能依据关键信息作答时做出的主要原因。
8. 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法的主体”“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可知罗马法限制公权滥用,B项正确;A项强调的是法律与人的权力的关系比较,与材料信息不符,C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多读几遍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了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并且因为没有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缺乏对知识的运用的能力导致错选。
9. 以支持路德教的诸侯和信徒为一方,以罗马教廷及其追随者为另一方,德意志发生宗教内战。1555年内战双方签订和约,路德教成为合法宗教。由此可见,马丁·路德改革成功原因之一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以支持路德教的诸侯和信徒为一方,以罗马教廷及其追随者为另一方,德意志发生宗教内战。1555年内战双方签订和约,路德教成为合法宗教”的信息说明马丁•路德改革成功原因之一是但与封建王权实现了暂时结盟,故D项正确;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信仰的内容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中的诸侯等不是资产阶级;C中军事实力问题材料没有体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问的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成功的原因,要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到关键的信息,材料中的新教得到诸侯的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提炼不出材料的核心思想导致错选。
10. 1793年,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这一现象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并未提及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革命理想是自由平等,但这一现象以激进政治运动的形式粗暴干涉个人的自由平等,B项正确,故选B;这一非理性的做法违背了民主共和思想,C 项错误;1793 年正处于法国大革命中最激进的雅各宾派执政时期,结合材料中“行政命令” “激进” “强迫” “一律”等可知,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一方面要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事实有所了解,知道雅各宾派执政的时间和主要的措施已经会相应的评价,另一个方面要对材料能够细致的分析。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的能力,不能对材料进行准确的分析导致错选。
1.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需要对历史概念民族融合的理解。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从题干“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进行文化渗透”可知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故选 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基本的的历史知识,同时能够仔细的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
易错点
学生对分封制的相关内容不熟悉,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导致错选。
3. 明末清初,对“西学”的传入,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便是“西学源出中国”。
他们认为当下一些中学不及西学的事物,其实是中国古代已有而传入西方,但中
国本身反而失传的事物,王夫之也认为西学大多是“剿窃中国之绪余”。这从侧
面反映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差距,失去优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便是西学源出中国”“剽窃中国之绪余”的看法不会导致改造了中国的学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借西学来复兴传统儒学,故C项错误;材料中“他们认为当下一些中学不及西学的事物”表明部分认可西学的优点,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他们认为当下一些中学不及西学的事物”,找到关键信息容易作答。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导致错选。
5. 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材料表明革命派(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叙述了革命派要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交代了革命派是知识分子并且代表了民族资本家,但是并没有革命派代表中华民族的信息,故B项错误;反对帝制统治,体现对民主的追求,反对列强,反映民族诉求,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不能表明知识分子都是革命派,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政治派别,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孙中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并不是仅仅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中华民族的代表,维护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分析材料,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导致错选。
6. 1937年12月17日,蒋介石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中说:“敌如欲尽占我四千万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万万之人民,所需兵力,当为几何?敌之武力,终有穷时。”这表明蒋介石(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敌之武力,终有穷时是在强调日本不适合持久抗战,意在表明蒋介石对中日国情已经有所认识,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材料无从体现;选项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无法看出蒋介石正确分析了中日双方形势的情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敌之武力,终有穷时”是关键信息,能够说明蒋介石已经认识到日本的国情,和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概括分析材料的核心内容,不能对选项进行正确的分析比较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7. 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当时新中国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CD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这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易错点
学生不能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1. 在一些学者中曾流行过这样的观点:现代社会庇护“不适应环境”的成员,使他们免受自然选择,并因此弱化了社会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这表明进化论( )
正确答案
解析
题干材料中一些学者以进化论为依据分析、认识社会问题,这显然是错误的,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以说其是对进化论的曲解和误用,故D项正确。本题容易错选A项,该项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它与题干材料不符合,因为题干材料显示的是进化论对社会科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BC项与材料信息相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学生要明白,进化论是生物学的观点,不能应用到社会学领域,人类社会有自己的法则。
易错点
学生对进化论的相关内容不熟悉,不知道进化论的基本内容,也不知道进化论应用到社会领域所带来的影响导致错选。
12. 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图表信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图表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相关内容,同时具有对图示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易错点
学生对教材的基本内容不理解,不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同时又缺乏分析图示的能力导致回答错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摘编自黄达《金融学》
材料二 16、17世纪,从利物浦等海港出发的奴隶商船、海盗船活跃于非洲与美洲大陆,一本万利的“海上贸易”使英国的毛呢、布匹、高档酒价格急剧上升,拥有十多万只羊、酒窖千所、纺机百部的大农场、大工场遍布英国。同一时期,中国金银比价约为1:7,欧洲约为1:15.5,英国商人纷纷将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获利。1717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牛顿规定,将黄金价格确定为每盎司等于3英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牛顿创制了金本位的最早雏形。1821年,英国立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规定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英镑与其他国家纸币或铸币按各自含金量自由兑换,世界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了“英镑世纪”,在经历了一战、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摘编自彼得•马丁《资本战争》
13.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清时期中国银本位制度与19世纪英国金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15分)
1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与英国金本位制度衰落的共同因素,(4分)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发展的新变化。(6分)
正确答案
中国银本位制度: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扩大;巨额贸易顺差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四点8分)
英国金本位制度: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商套换中国黄金获利;政府机构推动与立法保障。(三点7分)
解析
中国银本位的确立原因可从“西班牙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分析出新航路开辟后东西贸易扩大、白银流入等因素;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赋税制改革的影响两方面分析;英国金本位确立的原因可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同一时期,中国金银比价约为1:7,欧洲约为1:15.5,英国商人纷纷将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获利”、英国皇家铸币局的措施等方面分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明白材料的意思,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明白材料中的概念,针对回答。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知道银本位和金本位是什么意思导致回答偏离材料的要求。
正确答案
共同因素:经济危机的冲击;战争的影响;美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扩大。(两点4分)
新变化: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推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6分)
解析
衰落的原因结合当时世界形势的变化,根据材料“在经历了一战、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二空前稳固”及美国经济实力的影响等分析概括。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相关内容可以依据所学知识直接进行回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仔细的阅读材料,真正的明白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关键信息。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提炼不出材料的关键信息不能准确的概括,同时不知道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相关内容导致回答错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图:
15.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图进行探讨。(说明: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正确答案
观点:三个层次(0分、1分、3分)
(1)写出“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得2分。
(2)写出“欧洲三大革命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或写出“欧洲对外扩张确立了对世界的霸权”得1分
(3)没有以上观点词语给0分。
论证:三个层次(史实、逻辑表述)
(1)7~10分: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②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2)5~8分:①能够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②对图中几个要素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3)0~4分:①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②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示例:观点: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2分)
论证:科学革命为欧洲近代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支持。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启迪和思想方法,进而推动了英美法等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及工业革命的开展;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2分)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欧洲的力量,为其确立世界霸权提供了必要性(对原料、市场的需求等)和可能性(坚船利炮、交通通讯等)。同时,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进一步创新并推动代议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完善。(2分)
欧洲各主要国家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为科学发展和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为政府的正确、合理决策奠定基础,进而使得欧洲在称霸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2分)
综上,发生在文化、经济、政治领域的三大革命,即科学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共同促成了欧洲称霸世界局面的形成。(2分)
解析
从图可看出工业革命、政治革命、科学革命三者之间关系是相互的,即对彼此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三者又共同作用于欧洲的霸权地位,故能够得出基本观点: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接下来分别论述三大革命的推动作用,且列举基本史实:在科技革命方面,可从科技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方面论述推动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论述,列举牛顿力学近代自然科技、电磁感应分别推动民主政治和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在政治革命方面,可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提供政治前提论述;在工业革命方面,可从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原料等强调对欧洲霸权地位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对科技、政治的反作用——要求政治更加民主、科技更加发达为经济服务,简单列举英国代议制的完善、法德代议制的确立的基本史实。最后得出结论:发生在文化、经济、政治领域的三大革命,即科学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共同促成了欧洲称霸世界局面的形成。
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菲德尔·卡斯特罗主要政治活动年表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20.根据材料,将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政治活动划分阶段,并说明划分理由。(6分)
21.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各阶段菲德尔·卡斯特罗政治活动的时代背景。(9分)
正确答案
阶段一:1945年~1959年,反对独裁,争取民主;阶段二:1961年~20世纪90年代,领导古巴政府和人民进行反美斗争,保卫革命果实;阶段三:1993年以来,探索古巴保持民族独立、发展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道路。(6分)
解析
对卡斯特罗的政治活动划分阶段,可以从卡斯特罗不同的时期从事的活动的不同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卡斯特罗在1945年到1959年主要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在1961年到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从事反美帝,保卫政权的斗争,在90年代以后则是积极地参与国际活动,融入全球化。
考查方向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的能力,不能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导致回答偏离材料的要求。
正确答案
背景:阶段一: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阶段二:冷战形势下美苏的对峙;阶段三: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速;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9分)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个时间段,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古巴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在第二个时间段则是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对峙局面,古巴成为了美苏冷战的前沿阵地;第三个时间段则是全球化加速的时期,古巴融入世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根据卡斯特罗从事政治活动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不能理解材料的关键时间所处的时代背景导致回答错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民国时期的税收史是税制体系从传统向现代演变的重要时期。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12年至1927年的北洋军阀时期。……先后试行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改革盐税、整顿厘金、整理矿税、推行印花税、整合烟酒税等努力,到1925年,逐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货物税、田赋为四大税种的税制结构。二是1927年至193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取得关税自主、财政统一的基础上,以关税、盐税为主体的国家税和以田赋、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初具雏形,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统税(货物税系)和所得税(直接税系)的税收架构,为流转税与所得税双主体结构税制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1937年至1945年的重庆国民政府时期。把地方税系划入中央,形成了融关税、盐税、货物税、直接税、土地税、地方自治税收等相对独立的税收系统。……四是1945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征特种营业税,并从立法的角度将关税、土地税、地方税等整合为一套完整的税制框架。
——摘编自《民国时期税收探析》
16.据材料概括民国税收改革措施的特点(8分)
17.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税收改革的影响。(7分)
正确答案
特点:国家与地方分税;税目由繁到简;政府主导,地方自治;征税项目
与方式变化较大;立法推行;体系(框架)日趋完善。(任答四点,8分)
解析
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第一个时期试行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根据“到1925年,逐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货物税、田赋为四大税种的税制结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征特种营业税,并从立法的角度将关税、土地税、地方税等整合为一套完整的税制框架”得出建立和完善税制结构;根据材料中各个时期的不同调整得出征税项目和方式不断变化,根据材料中四个时期可以看出都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立法的形式推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特点。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准确的概括材料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影响
积极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确立了分级预算
管理体制;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赋税体系;推动了我国税制近代化(建立了近代化税制的雏形)。(5分)
局限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互争税权,税收项目繁多,税制改革没有给人民带来实惠,反而加重了民众负担。(2分)
解析
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民国时期税收改革的影响可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积极性方面可以从税制改革,财政收入和政治统治等考虑;局限性可以从税制改革并未给人民带来实惠,加重了民众负担等方面考虑,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仔细的分析材料,明白国民政府改革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分析影响。
易错点
学生不能真正的读懂材料,不能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无法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内容上进行分析评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6 年的凡尔登大战使德国感到正在输掉这场战争,日德兰海战又使德国失去了海上决战的信心,同时德国国内经济状况的飞速恶化,使德国人对战争的结果开始感到恐慌。于是,德国一些海军将领夸大了潜艇战战绩,宣称“如果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六个月内就可以‘扼死’英国”。德国一些经济学家也错误估计,认为“每月击沉60万吨商船,连续5个月,就会把中立国的舰队从英国周边海域赶走,同时切断大西洋间英美的补给线,英国就会处于物资断绝的窘境。”于是,1917年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在一篇外交声明中宣称:“德国将自1917年2月1日,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
一一彭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德国经济战研究》
18.根据材料,分析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的原因。( 8分)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所产生的影响(7分)
正确答案
军事上接连失利的推动;国内经济恶化的促进;渴望快速结束战争的影响;打击英国经济的需要。(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从材料“战使德国感到正在输掉这场战争”“德国国内经济状况的飞速恶化”“夸大了潜艇战战绩”“英国就会处于物资断绝的窘境”分析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作战的原因。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明白材料的内容,找到关键句进行分析。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无法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导致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定程度上打击了英国经济;激化了德国与美国的矛盾;客观上促使美国加入了对德战争。(三点7分)
解析
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作战的结果和影响,要根据实施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作战,—定程度上打击了英国经济;激化了德国与美国的矛盾;客观上促使美国加入了对德战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需要仔细的分析材料并且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材料中提出了德国实施的一些做法,依据这些做法回答可能产生的影响。
易错点
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所学基本的历史知识不熟悉导致回答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