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青岛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

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

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正确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具体反映。根据材料中“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被摒弃”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表明知识分子对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担忧和渴求国家统一的理想。故正确答案选择C项。其它选项都不合题干主旨,全部排除。“古文运动”与其说仅是一种文体的焦虑,不如说更是一种政治的焦虑,是唐王朝国运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对唐王朝内重外轻的衰微局面的逆挽。骈文与散文表面上是文体的差异,实质上则是其背后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秩序的差异。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唐末藩镇割据

解题思路

“古文运动”与其说仅是一种文体的焦虑,不如说更是一种政治的焦虑,是唐王朝国运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对唐王朝内重外轻的衰微局面的逆挽。骈文与散文表面上是文体的差异,实质上则是其背后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秩序的差异。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不能正确运用基本原理,而导致误选或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 )

A体现了北洋政府崇尚宪政,重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

C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

D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正确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解读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的的国家经济政策对于“植棉制糖牧羊”“ 森林”“造林奖励”等农业、轻工业等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和奖励,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其它选项表述有误,应该排除。

考查方向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解读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的的国家经济政策对于“植棉制糖牧羊”“ 森林”“造林奖励”等农业、轻工业等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和奖励,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其它选项表述有误,应该排除。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不能紧扣材料信息,仅仅是想当然的选择,导致失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根据下列信息推断,荣誉军人王强伤于( )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正确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民国纪年法应用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材料荣誉军人王强是在民国27年7月在山东临沂受的伤,可以推断时间是1938年7月,正处于武汉、广州会战期间,故正确答案是C项。A项、B项都是1937年,D项是1940年,都应该排除。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武汉会战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民国纪年法应用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材料荣誉军人王强是在民国27年7月在山东临沂受的伤,可以推断时间是1938年7月,正处于武汉、广州会战期间,故正确答案是C项。A项、B项都是1937年,D项是1940年,都应该排除。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对民国纪年法运算出错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城市。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C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D政府政策的鼓励引导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我国50年代户籍政策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的主要原因有:受苏联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农业集体化需要;保障城市粮食供应。近年来放宽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城市的主要原因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化的推动;工业化的需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保障农民权利。而导致这种变化的是恰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故正确答案选择C项。其它选项的表述都是片面的。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1958”“近年来”这些特定的时间点。

考查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题思路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我国50年代户籍政策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的主要原因有:受苏联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农业集体化需要;保障城市粮食供应。近年来放宽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城市的主要原因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化的推动;工业化的需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保障农民权利。而导致这种变化的是恰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故正确答案选择C项。其它选项的表述都是片面的。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不能抓住时代背景来正确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从伏尔泰的自由和法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人民主权到康德的道德有限理论,这些观点( )

A来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

B构建了系统的民主思想体系

C没有解决民主制度的运作问题

D实现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

正确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思想主张特别是对思想核心“理性主义”的理解。启蒙思想家为将要取消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虽然对未来的政体设计上有所差异,但都主张实行宪政民主、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他们主张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愚昧迷信,提倡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和科学精神。他们力图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这是一种人事和社会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故正确答案选择B项。A项、D项与材料无关,C项表述不合史实。

考查方向

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

解题思路

“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所谓“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它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同时也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这里涉及了一个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的问题。启蒙的行为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去思考什么和怎样思考。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而要驱散现实的黑暗就必须使用理性的阳光。因此,所谓的启蒙完全是针对“中世纪只知道的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而提出的,而“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由此,启蒙思想家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剥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对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理解有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子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C“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D“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正确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文言文的大意是:“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这里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因此材料信息表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之间的延承性,即共性特征,故答案选择D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以及封建社会时期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都倡导“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统一理念,故D项正确;A项主张实行分封制;B是皇帝制度的特点;C体现了“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的思想。所以应选D.

考查方向

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文言文的大意是:“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这里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主旨意思的把握不准确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扫翻蓁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该诗反映了( )

A圣人之道存于经典,孔孟之要在于天理

B发明本心,尊我德性,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

C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以义制利

D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循章摘句,博览群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的大意是: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也只是这种本心。将精力花费到注解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精微大义,只会使人迷惘。这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B。A项、D项是程朱理学观点,B项是陆王心学方法论思想,C项是孟子思想,故正确答案选择B项。

考查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的大意是: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也只是这种本心。将精力花费到注解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精微大义,只会使人迷惘。这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B。A项、D项是程朱理学观点,B项是陆王心学方法论思想,C项是孟子思想,故正确答案选择B项。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

1.对材料主旨意思理解不准而误选;

2.对选项信息不能有效形成知识迁移而出现知识漏洞。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图5是一幅甲骨文体的书法作品,该作品创作的年代应是( )

A商朝

B东汉

C唐朝

D清末或以后

正确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A项明显错误,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成熟的古老的文字,但是纸张是东汉时期出现的;B项错误,东汉时期出现造纸术,但是并不能表明就是东汉时期创立了这幅作品,也可能是东汉之后;C项错误,唐朝书法作品较多,但是材料无法表明就是唐朝的作品;D项正确,甲骨文是清末的一项重要的考古发掘,仿照甲骨文的作品只有在清末之后进行。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和书画的发展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A项明显错误,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成熟的古老的文字,但是纸张是东汉时期出现的;B项错误,东汉时期出现造纸术,但是并不能表明就是东汉时期创立了这幅作品,也可能是东汉之后;C项错误,唐朝书法作品较多,但是材料无法表明就是唐朝的作品;D项正确,甲骨文是清末的一项重要的考古发掘,仿照甲骨文的作品只有在清末之后进行。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不能抓住材料中“书法作品”这个解题点来解题。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读图6,1723—1903年的数据变化反映了( )

A工商业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扩大

C农业的衰落

D税收负担的加重

正确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解读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723-1903年数据变化是清中晚期农工商税的变化:税收总额不断增加,农业税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工商总税出现不断增长,因此材料能够反映出工商业的不断发展。B项、C项、D项都不合材料主旨,理应排除,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项。

考查方向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中晚期农工商税变化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解读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723-1903年数据变化是清中晚期农工商税的变化:税收总额不断增加,农业税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工商总税出现不断增长,因此材料能够反映出工商业的不断发展。B项、C项、D项都不合材料主旨,理应排除,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项。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受教材基本知识形成的惯性思维影响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古希腊女性可以参加奥林匹亚赛会中的马赛,拥有自己的节日赫拉节,可以参加“大泛雅典娜节”。公元前451年,雅典公民大会通过了伯利克里提议的法令,规定享有公民权利之人仅以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为限。这说明( )

A古希腊女性没有公民权,不能参加公共活动

B古希腊城邦倡导男女平等

C古希腊城邦实行轮番而治,主权在民

D古希腊部分女性拥有公民权,可以参加一些公共活动

正确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解读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古希腊女性可以参加奥林匹亚赛会等公共活动,伯利克里时期提议的法令中也提到“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表明部分女性拥有公民权。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其它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应排除。

考查方向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解读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古希腊女性可以参加奥林匹亚赛会等公共活动,伯利克里时期提议的法令中也提到“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表明部分女性拥有公民权。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其它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应排除。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信息不能有效解读,仅仅根据所学知识来解题。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对图7时间轴所列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地理大发现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内在动力

B殖民扩张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化形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时间轴是从“1500-2000年”影响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历史事件,A项内在动力应该是工业革命,地理大发现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开端;B项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推动了全球化过程;C项逻辑关系混淆,D项全球化在今天仍然是世界趋势,表述有误。故正确答案选择B项。

考查方向

经济全球化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时间轴是从“1500-2000年”影响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历史事件,A项内在动力应该是工业革命,地理大发现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开端;B项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推动了全球化过程;C项逻辑关系混淆,D项全球化仍然是世界趋势,表述有误。故正确答案选择B项。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而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美国梦”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是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关于两种梦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追求幸福是其共同的奋斗目标

B两种梦想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C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两种梦想的不同

D两种梦想实现的路径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为国家的梦想,“中国梦”和“美国梦”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中国梦”旨在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美国梦”重在强调个人自由、民主、平等发展。客观而又辩证地看,“中国梦”“美国梦”两种梦想其实并无高下和优劣之分,因为二者皆源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道路,或者说分别奠基于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与文明结晶,是各自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美国梦的最重要的基石是个人主义,但同时有若干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相伴陪。同样,中国梦强调国家和民族,需要把国家和民族强盛与每个人的价值实现、幸福生活享有紧密结合,不因重国家、重集体而否定个体,我们的强盛之路可能走得更扎实。也就是说,两种梦想虽然起点不同,取向有差异,但发展到后来便趋同或一致,因为都要走到一个平衡点上来。故正确答案选择A项。B项、C项、D项表述错误,中国梦”是文化的传承,是文明的发展,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对曾经失败过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可以说,“中国梦”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中国不同于美国个人主义,中国更强调集体主义。所谓的“美国梦”实际上是其不断对外扩张、掠夺甚至侵略的不光彩历史,“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中国的和平崛起。

考查方向

“中国梦”“美国梦”评价比较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客观而又辩证地看,“中国梦”“美国梦”两种梦想其实并无高下和优劣之分,因为二者皆源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道路,或者说分别奠基于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与文明结晶,是各自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美国梦的最重要的基石是个人主义,但同时有若干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相伴陪。同样,中国梦强调国家和民族,需要把国家和民族强盛与每个人的价值实现、幸福生活享有紧密结合,不因重国家、重集体而否定个体,我们的强盛之路可能走得更扎实。也就是说,两种梦想虽然起点不同,取向有差异,但发展到后来便趋同或一致,因为都要走到一个平衡点上来。故正确答案选择A项。B项、C项、D项表述错误。

第II卷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结合能力不强而错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十三行与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美第奇家族与罗斯柴尔德家族

13.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并分析说明两个机构在19世纪中期消亡的原因。

14.根据材料二,运用大历史观分析美第奇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

(大历史观:从历史的纵横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属性:前者是清政府设立的外贸垄断组织;后者是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机构。

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被迫改变闭关锁国政策,开放五口通商,取消十三行贸易特权。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倡导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盛行;东印度公司政府保护、商业垄断、拥有特权、暴力掠夺等特点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被取消。

解析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对于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结合材料信息来进行回答即可,一个是闭关锁国下朝贡贸易的产物,一个是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对于东印度公司和十三行这两个外贸公司都在19世纪中期消失的原因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也就是:根据材料“19世纪初,贸易垄断权被逐渐取消,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逐步完成,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在国内开展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东印度公司已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须取消,根据材料“1842年,贸易特权被取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完成后,为了寻求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英国对外打着自由主义旗帜侵略扩张,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清政府被迫改变闭关锁国政策,对外开放,取消十三行贸易特权。_

考查方向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海禁”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对于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结合材料信息来进行回答即可。对于东印度公司和十三行这两个外贸公司都在19世纪中期消失的原因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也就是:广州十三行的消失是闭关锁国政策失败的缩影(两场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制度、思想及生产力的落后使当时的清政府无力维系其天朝上国的地位 ,当中国市场的大门被欧洲资本主义打开,广州十三行就不可避免的被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所代替);东印度公司的消失则是英国资本主义统治者主动地完成的,因为当英国完成对南亚次大陆的殖民侵略,并成功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东印度公司就失去了它成立时的意义(另外当时罪恶的鸦片贸易受到世界公正人民的抵制,而依靠鸦片贸易的发家的东印度公司使英国当局承受了很大的政治压力)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有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经济:美第奇家族通过手工工场、银行业为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投资铁路、钢铁、石油等,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金融业空前繁荣。

文化:通过资助文学艺术家和科学家,美第奇家族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进一步发展,罗斯柴尔德家族推动了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

政治:美第奇家族使意大利的权力中心不再由宗教和王权垄断,富裕商人(银行家)成为制约权力的重要力量;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金融财政影响了欧洲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和发展及欧洲19世纪政局的演变。

总之,美第奇家族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分别推动了工场手工业潮流和工业文明时代潮流的发展。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历史现象和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迁移能力。回答此题只需要根据材料中具体时空性来切入解题即可。材料中美第奇家族是13-17世纪称雄于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联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世界发展趋势等方面来分析其历史作用即可。而同样罗斯柴尔德家族是19世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金融家族,可以联系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世界发展潮流等方面来进行解题即可。

考查方向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次工业革命。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历史现象和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迁移能力。回答此题只需要根据材料中具体时空性来切入解题即可。材料中美第奇家族是13-17世纪称雄于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联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世界发展趋势等方面来分析其历史作用即可。而同样罗斯柴尔德家族是19世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金融家族,可以联系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世界发展潮流等方面来进行解题即可。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

1.时空定位不当导致失分;

2.作用分析角度单一不完整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初,原明朝“藩封之产”,或因战乱荒芜,或因藩王勋戚逃亡后,田地为农民所占有,也有不少田土为当地豪强侵占。康熙七年(1668),清廷为了加速垦荒,增加赋税收入,下诏将“废藩田房悉行变价,照民地征粮,其废藩名色永远革除”。次年,将土地无偿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照常征粮。这些“改入民名”的田土,因为承种者“止更姓名,无庸过割”,故“谓之更名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浙江《嘉兴府志》评价说:“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摘编自《明清史料》

16.根据材料,指出清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改革的意义。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实行更名田;固定丁税;摊丁入亩,实行地丁银。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根据材料中“这些“改入民名”的田土,因为承种者“止更姓名,无庸过割”,故“谓之更名地”。”可以提取出实行更名田的土地政策;根据“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可以提取出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根据“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可以得出实行地丁银制度。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经济-清前期的土地制度与赋役制度-更名田及地丁银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根据材料中“这些“改入民名”的田土,因为承种者“止更姓名,无庸过割”,故“谓之更名地”。”可以提取出实行更名田的土地政策;根据“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可以提取出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根据“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可以得出实行地丁银制度。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信息提取不完整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意义:更名田扩大了自耕农队伍,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朝前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固定丁税客观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也为摊丁入亩的实行奠定了基础;摊丁入亩,地丁合一,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由于不再以丁为征税对象,减少了民间户口隐匿,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根据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我们知道清前期的改革主要是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两个大方面的改革,对于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评价其积极影响即可。更名田,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朝前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实际上为雍正朝实行摊丁入地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徭役向赋税转化的重要标志。摊丁入亩的结果使人身依附关系也减轻了,人民可以自由活动了,不会因出门后的徭役而使家里遭到迫害;不移动的人口也不再因为交不上丁税而被迫服役了,劳动积极性因之提高了很多。“摊丁入亩”以后,中国经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最突出的反映是人口的增加。耕种面积增加了,手工业技术又有提高,国家的收入和储备有了增长。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经济-清前期的土地制度与赋役制度-更名田及地丁银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根据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我们知道清前期的改革主要是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两个大方面的改革,对于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评价其积极影响即可。更名田,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朝前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实际上为雍正朝实行摊丁入地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徭役向赋税转化的重要标志。摊丁入亩的结果使人身依附关系也减轻了,人民可以自由活动了,不会因出门后的徭役而使家里遭到迫害;不移动的人口也不再因为交不上丁税而被迫服役了,劳动积极性因之提高了很多。“摊丁入亩”以后,中国经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最突出的反映是人口的增加。耕种面积增加了,手工业技术又有提高,国家的收入和储备有了增长。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

1.对改革意义表述不能抓住材料信息来解题;

2.回答不全面,不完整。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尹宝云教授在《现代化的通病》一书中写道,在任何国家里,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痛苦过程,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在变化和发展,意味着静态的、停滞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解体。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从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事例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

赞成尹教授的观点,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结构逐步解体,社会变化和发展中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

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经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等。

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等。

社会生活:不缠足运动、剪辫运动等。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上从专制独裁逐步走向民主法制,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走向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上从愚昧迷信逐步走向科学化、大众化。

解析

此题作为高考文综第41题评述类开放性试题的一种变式训练,主要考查学生基本力学素养和历史评价能力。解答此题过程中,要紧扣“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题干限制性要求,围绕着尹宝云教授“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痛苦过程,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在变化和发展,意味着静态的、停滞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解体”的观点进行评述,在评述中,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多角度、多维度来解答。

考查方向

对近代化内涵和表现的评述

解题思路

此题作为高考文综第41题评述类开放性试题的一种变式训练,主要考查学生基本力学素养和历史评价能力。解答此题过程中,要紧扣“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题干限制性要求,围绕着尹宝云教授“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痛苦过程,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在变化和发展,意味着静态的、停滞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解体”的观点进行评述,在评述中,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多角度、多维度来解答。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

1.评述不能紧扣材料限制性条件;

2.缺乏答题格式方面的训练而导致答题规范性差影响判分。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