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据统计,1895-1898年间,(中国)一共报道过76个学会。大约三分之二是由士大夫建立的,按照宣布的目标粗略分类,其中1个学会致力于提倡儒家的教义;30多个学会或是按照新的实用精神研究传统的儒学,或是研究西方科学和翻译西方书籍;15个提倡社会改革;23个试图唤起士大夫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政治觉悟。这些学会的出现说明
9.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整理、编纂帝国法律大全。公元533年《查士丁尼学说汇纂》编成,共50卷,将历代罗马著名法学家的学说著作和法律解答分门别类地汇集、整理,进行摘录。凡收入的内容,均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10.民国大师蒋百里评论某一运动“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自个性之灵,光焰万丈;……自理知之刃,脱颖而出,其方向之趋于自然者,则科学之基础立焉”。这一运动是指
3.易中天评论诸子百家的理想社会之一是“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
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
蚁。”下列诸子的政治理想较为符合“蜂蚁社会”的是
6.20世纪初,梁启超在《杂答某报》中指出:“即行社会革命,建设社会的国家,则必以国家为一公司,且为独一无二之公司,此公司之性质,则取全国人民之衣食住,乃至所执职业,一切干涉之而负其责任。”梁启超针对的是
7.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曾提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 冈村宁次意在强调
12.1969年尼克松总统在全国电视讲话中提出:“在权力从人民和各州流向华盛顿达三分之一世纪之后,让权力、资金、责任从华盛顿流向各州和人民,实行新联邦主义的时候到了。”新联邦主义旨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1942年发表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是受战时内阁委托,负责起草的有关战后福利制度重建的报告。这个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贝弗里奇认为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紧张冲突,社会这个有机体并不能自我维持平衡,需要社会组织的协调才能够缓解社会冲突,达到社会和谐。……他指出社会保障的基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满足国民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国民的社会救助;超过基本生存需要的自愿保险。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应由国家所组织,目的是满足个人在收入中断、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额外支出时提供维持生存水平的保障,即保证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能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至于有些阶层需求的保障超出了最低生活的需要,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保险计划去解决。社会保障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消除贫困。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西方自由化、私有化政策造成新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放弃过去或者削减、或者扩大福利的做法,变福利政策为投资政策。通过在经济、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提高接受福利者进入市场的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就业,以防一些人滥用福利。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个人也要尽义务,“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寻求“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职责”的平衡。……吉登斯的理论被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克林顿、德国总理施罗德等政界人士所实践,在欧美形成一种社会思潮。
——以上材料摘自《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
13.根据材料一、二,概要指出贝弗里奇与吉登斯社会保障思想的不同之处。
1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贝弗里奇与吉登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对于研究社会变迁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以“英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述。
(要求:1.观点明确清楚。2.论述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368年,朱元璋发布硬性命令:“凡农民家有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如果有田十亩以上,则种植面积加倍。各级官吏要亲自督查,如果不种桑树,就罚他交绢一匹,不种麻和木棉的,罚他麻布、棉布各一匹。”
1394年3月,朱元璋命工部行文,令天下百姓,按帝国计划种植桑、枣。他硬性规定,每一百户农民要共同种二亩秧,并且详细给出了种植方式:每一百户共出人力,挑运柴草烧地,耕过再烧,耕烧三遍下种。待秧苗长到二尺高,然后分栽,每五尺宽为一垅。每一百户第一年二百株,第二年四百株,第三年六百株。“栽种过数目,造册回报,违者全家发边充军。”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材料二 国初最重农桑之政,令天下府州县提调官用心劝谕农民,趁时种植,计地栽桑,计桑科绢,府州县俱有定额。然地各有宜,两浙宜桑,山东、河南等处宜木棉,如永春则宜麻苎,当随地而取之。今有地不种桑,递年输绢,取办于通县丁粮。
——明《永春县志》
16.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初经济措施的特点。
17.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初的经济措施。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