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4.清代的《习斋记余》中谈到:“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可见作者反对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明清之际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几位思想家,尤其是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在清代影响很大,本题中的训诂指的是宋代以来的训诂学,而清谈、禅宗则偏向与精神世界。乡愿则是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均为脱离现实或者对现实没有积极作用的,所以作者才有“误苍生”的感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翻译原文“训诂学、清谈之流、佛家禅宗、俗家乡愿,有一个就能迷惑百姓,宋朝人却每个都有,怎么能不遮掩了古代圣贤的本意,以至于贻误、祸害百姓到如此深的地步。”即可得出选项。
易错点
:忽视题干中作者的本意,导致错误。
5.据统计,1895-1898年间,(中国)一共报道过76个学会。大约三分之二是由士大夫建立的,按照宣布的目标粗略分类,其中1个学会致力于提倡儒家的教义;30多个学会或是按照新的实用精神研究传统的儒学,或是研究西方科学和翻译西方书籍;15个提倡社会改革;23个试图唤起士大夫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政治觉悟。这些学会的出现说明
正确答案
解析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觉醒,纷纷走上了探索救国图存、谋求国家民族独立解放的道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年代和各项学会的内容、书目对比可以知道此为对近代思想解放的考查。A项在清朝这一项禁令并未废除;B项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应该是在明末清初。D项题干可以得知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而非广大民众。
易错点
:本题容易错选经世致用。
8.1961-1963年间,全国精简职工超过1800万人,加上其他非职工群体(如职工家属),
约超过2600万的城镇人口迁回农村。这突出表明
正确答案
解析
:1961年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家经济建设造成的巨大消极影响和破坏已经显露无疑,国家经济建设亟需调整,1962年开始我国开始调整经济,将大跃进过程中脱离农业生产,加入大炼钢铁等大生产运动的劳动力迁回原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把握时间段则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忽视时间,把精简职工联系为下岗。
9.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整理、编纂帝国法律大全。公元533年《查士丁尼学说汇纂》编成,共50卷,将历代罗马著名法学家的学说著作和法律解答分门别类地汇集、整理,进行摘录。凡收入的内容,均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正确答案
解析
:查士丁尼皇帝(公元527~565年)为重建和振兴罗马帝国,成立了法典编纂委员会,进行法典编纂工作。公元528~534年,先后完成了三部法律法规汇编。
第一,《查士丁尼法典》(Codex Justinianeus)。这是公元528~529年编出的一部法律汇编。它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进行整理、审订和取舍而成。
第二,《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又译为《法学阶梯》(Institutiones)。它以盖尤斯的《法学阶梯》为基础加以改编而成,是阐述罗马法原理的法律简明教本,也是官方指定的”私法“教科书,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又译为《法学汇编》(Digesta),于公元530~533年编成。这是一部法学著作的汇编,将历代罗马著名法学家的学说著作和法律解答分门别类地汇集、整理,进行摘录,凡收入的内容,均具有法律效力。
第四,公元565年,法学家又汇集了公元535~565年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时所颁布的敕令168条,称为《查士丁尼新律》(Novallae)。
以上四部法律汇编,至公元12世纪统称为《国法大全》或《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国法大全》的问世,标志着罗马法已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阶段。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可以将AB两项排除,又因为题干中的文献并非《査士丁尼法典》故将C排除。
易错点
:本题只有可能将题干内容等同于《査士丁尼法典》造成失误。
10.民国大师蒋百里评论某一运动“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自个性之灵,光焰万丈;……自理知之刃,脱颖而出,其方向之趋于自然者,则科学之基础立焉”。这一运动是指
正确答案
解析
:现代世界史普遍将世界近代史的历史分期定位为1500年前后;文艺复兴运动在14——16世纪的欧洲一方面是打击教会,促进了思想解放,宣传了人文主义思想,促进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同时也促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心说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而近代自然科学恰恰是从天文学开端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关键词在于“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从而确定为1500年左右,可以得出符合年代条件的正确选项B.
易错点
:本题容易被题干资料中的“理知之刃”误导成启蒙,造成错选。
1.秦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朝设置中朝、尚书,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的秘书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机构的设立反映了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国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立从秦代的三公九卿,直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建立。这里我们需要主义的是唐代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高峰,到了宋代开始过犹不及,而明清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也从本质上反应出封建专制统治已经走向衰落。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题干来看,其内容只局限与秦到唐代中央机构设置的发展变化情况。A项应该是东汉到魏晋南北朝,隋朝确立。C项与题干无关。D项社会机构范围过于宽泛。
易错点
:本题容易因为审题疏忽,错选A项。
2.图6和图7是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砖画,这反映出当时嘉峪关
正确答案
解析
: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原王朝日渐衰弱,生活在西北、北方、东北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大量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起来,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开始。由于战乱、内迁、人口掠夺等等原因造成了民族杂居,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也随着人口的迁徙传入之前的少数民族地区,甘肃嘉峪关地区正是这样一个在战乱纷纷年代中的局部和平的迁徙的目的地,(三国时代马超的势力范围。)造成了很多与少数民族杂居的边缘地带出现了放牧与牛耕同时存在的局面。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应注意两个因素即魏晋时期砖话,表明时代相同;嘉峪关表明应该至少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边远地带。,能分析出同时,就能得出正确项。
易错点
:容易因经验主义即先进取代落后,错选B
3.易中天评论诸子百家的理想社会之一是“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
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
蚁。”下列诸子的政治理想较为符合“蜂蚁社会”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原文是易中天评诸子百家中的“但可以肯定,韩非主张的无为而治,是有制度保障的。有此保障,君主便可 安居其所,自有臣民前来效劳尽力。 也许,这就叫“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由此造就的,是“蜂蚁社会” 。 没错。四体不勤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 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的结题点在于“中央的君主”和“按照法定程序”两句上,分析任何一句尤其是第一句就能得出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得出C项。
易错点
:本题容易错误理解为道家思想。
6.20世纪初,梁启超在《杂答某报》中指出:“即行社会革命,建设社会的国家,则必以国家为一公司,且为独一无二之公司,此公司之性质,则取全国人民之衣食住,乃至所执职业,一切干涉之而负其责任。”梁启超针对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梁启超先生是一个思想进步与时代合拍的人士,起初宣传维新改良,后来在辛亥革命时期又赞成民主革命。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时间为20世纪初则可断定为辛亥革命,又“全国人民之衣食住”则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
易错点
:容易被社会革命错误诱导选错选项。
7.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曾提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 冈村宁次意在强调
正确答案
解析
:岗村这段话实质上是在为抗日战争未能迅速灭亡中国反而将战争拖入相持阶段做解释;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因为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攻打上海吗,已经确定了日本企图消灭国民政府,灭亡中国的野心,故积极组织了四次大型会战,其中以台儿庄战役最能体现国民党军队当时对日作战的决心。而蒋介石审判韩复渠也将其抗日决心表露无遗。四次大型会战以及之后的几次会战,主要是在华中地区,属于国民党政府的心腹之地,故每次都有大量的中央嫡系部队参加,战况也十分惨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把握冈村宁次说话的主题和时间则可以得出正确选项。
易错点
:本题容易将题干内容的时间扩大话造成错误理解。错选A项。
11.霍布斯鲍姆认为:“19世纪中期,在西方先进的工业国家里,这一点已经显得越来越清楚,政治制度迟早将不得不让‘群众’占有一席之地。”这表明
正确答案
解析
:以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为例,英国制度的建立是得力于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势力的不断壮大,但是工业资产阶级普遍无权,但是在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英国在184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之后工人阶级壮大,工人运动又不断以合法的形式(宪章运动)使得政府提高工人待遇,保护工人权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权力的斗争普片都是经历了这个渐进的过程。即工业发展、无产阶级壮大、争取权力斗争、民主权利扩大。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题干的意思为,在19世纪的中期,西方工业国家的制度显现出一个民主向普通民主扩大的趋势。
易错点
:本题容易因为理解材料不清导致错选
12.1969年尼克松总统在全国电视讲话中提出:“在权力从人民和各州流向华盛顿达三分之一世纪之后,让权力、资金、责任从华盛顿流向各州和人民,实行新联邦主义的时候到了。”新联邦主义旨在
正确答案
解析
:二战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路线,建立健全福利制度,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造成了财政赤字巨大,入不敷出,生产在政府干预下生产积极性不高,竞争能力减弱。中央管理过死,影响了地方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通货膨胀提高的“滞胀”现象日益严重。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平衡财政、刺激经济发展,美国首先实施了减少干预、出售国有企业、等政策,经历了70年代成功的应对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石油危机)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年代和尼克松总统可以得出本题应该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新发展中的尼克松执政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相联系。即减少政府支出、缩减福利国家规模,出售国有企业,减少政府干预。所以选择C项。
易错点
:本题较为简单,产生错误的原因应该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1942年发表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是受战时内阁委托,负责起草的有关战后福利制度重建的报告。这个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贝弗里奇认为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紧张冲突,社会这个有机体并不能自我维持平衡,需要社会组织的协调才能够缓解社会冲突,达到社会和谐。……他指出社会保障的基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满足国民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国民的社会救助;超过基本生存需要的自愿保险。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应由国家所组织,目的是满足个人在收入中断、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额外支出时提供维持生存水平的保障,即保证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能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至于有些阶层需求的保障超出了最低生活的需要,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保险计划去解决。社会保障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消除贫困。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西方自由化、私有化政策造成新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放弃过去或者削减、或者扩大福利的做法,变福利政策为投资政策。通过在经济、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提高接受福利者进入市场的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就业,以防一些人滥用福利。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个人也要尽义务,“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寻求“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职责”的平衡。……吉登斯的理论被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克林顿、德国总理施罗德等政界人士所实践,在欧美形成一种社会思潮。
——以上材料摘自《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
13.根据材料一、二,概要指出贝弗里奇与吉登斯社会保障思想的不同之处。
1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贝弗里奇与吉登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正确答案
不同:贝氏思想以消除贫困为目标,注重弱势群体的生存需要,强调保障的全民性和普遍性,按需保障原则,以国家组织为基础保障政策落实。吉氏思想强调以投资代替福利,注重社会保障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发挥政府和个人的能动作用。
解析
:本题较难,二战后,受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欧美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走上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道路,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实施国有化战略。有效的干预生产。为战后经济的快速和发展,帮助一些国家渡过危机,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即财政支出过大,导致政府赤字严重,国家财政收入入不敷出,不得不提高税收尽可能的平衡收支;大量的国有企业资源浪费,效率极低,引起社会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由欧佩克提高油价引发的被称为石油危机的新一轮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缩减政府开支和社会福利的规模,出售大量国有企业给私人。因为要削减福利导致人民不满,所以政府将大量的福利内容转而交给保险业成为,先交钱后享受福利的模式,并很快在世界上流行开来。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材料题的顺序是先看问题,在看材料,如果问题需要紧紧依靠材料才能解答,则根据该题的具体得分,大致判断出所需要答的点数,在依次划分材料(一般是一句一点)总结出答案来。如果不需要的话就不需要在阅读材料了,直接作答即可。本题作答则需要依据材料,材料一“……他指出社会保障的基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满足国民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国民的社会救助;超过基本生存需要的自愿保险。……。社会保障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消除贫困。”分析出三个部分,然后与材料二做比较,发现,福利政策的内容基本相同,主要的承受者和福利制度的目的发生了变化。
易错点
:本题容易陷入对背景、和作用的比较,而忽视了对材料的分析和其内容的比较,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失分。
正确答案
评析:是在二战期间,对战前社会矛盾和战后社会稳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适应了经济发展的社会化要求,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奠定社会基础,但该理论也存在“牺牲效率追求公平”的问题,在实施中对英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针对经济衰退,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在批判借鉴前人社会保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有效调动社会资源,促进了美、德、英等国90年代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解析
:关于二战后的贝氏思想的内容,上面的解析已经很详细了,70年代之后,美国尼克松总统执政时期,采用了吉氏思想,并伴随着美元主动贬值,脱离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功的抑制了经济滞胀的发展,八十年代,美国经济从新走上发展的道路,到九十年代,美国新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克林顿执政时期的十年经济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奇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评析题的解答方法一般是背景和目的入手,以其发挥的作用,评价其是正确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还是错误的,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由此,根据上面问题一的解析,得出答案即可。
易错点
:读题不清,不能依据材料或者不清楚结题关键导致丢分。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对于研究社会变迁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以“英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述。
(要求:1.观点明确清楚。2.论述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
英语在中国逐渐被学习传播的历程既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又进一步推动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英语随之传入中国。随着西学的冲击,经济利益的诱惑(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需求,洋务运动的推动,清政府以及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知识分子求知的动力,推动英语在中国的学习、应用和传播。
英语的传播,也促进中国近代的文明进步——有利于推动外交的近代化,客观对待外来文明,有利于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学习西方文化,考察西方的社会思想和学术理念。也推动民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
解析
:语言属于风俗与文化的一部分,是对社会变迁的反应与记录,其本身又是促成社会进步,思想文化传播的动力;我国近代对英语的学习正是我国近代社会一步步走向开放(不论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总的来说,中国近代的开放是一个先被动后主动的过程,被动主要体现在清政府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弱势,导致西方列强强制我们改变。主动则是中国的爱国官僚和知识分子的危机中认识到西方的先进而产生的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要求,而更多地则是普通人在经济交往和联系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主动了解和认识西方的需求。这些情况综合促进了、带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首先审视时间,然后依次阅读相应时间的内容,从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反应角度出发来考虑每一个时间段的主要时间,大致上弄清原因和背景,即可解答此题。但是要注意的是本题解答不能以解释原因来进行,而应该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去概括。
易错点
:未能理解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原因,造成丢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368年,朱元璋发布硬性命令:“凡农民家有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如果有田十亩以上,则种植面积加倍。各级官吏要亲自督查,如果不种桑树,就罚他交绢一匹,不种麻和木棉的,罚他麻布、棉布各一匹。”
1394年3月,朱元璋命工部行文,令天下百姓,按帝国计划种植桑、枣。他硬性规定,每一百户农民要共同种二亩秧,并且详细给出了种植方式:每一百户共出人力,挑运柴草烧地,耕过再烧,耕烧三遍下种。待秧苗长到二尺高,然后分栽,每五尺宽为一垅。每一百户第一年二百株,第二年四百株,第三年六百株。“栽种过数目,造册回报,违者全家发边充军。”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材料二 国初最重农桑之政,令天下府州县提调官用心劝谕农民,趁时种植,计地栽桑,计桑科绢,府州县俱有定额。然地各有宜,两浙宜桑,山东、河南等处宜木棉,如永春则宜麻苎,当随地而取之。今有地不种桑,递年输绢,取办于通县丁粮。
——明《永春县志》
16.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初经济措施的特点。
17.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初的经济措施。
正确答案
特点: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具有高度计划性;经济指令详细;采取强制性手段,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保证实施。
解析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都采取了重农政策。明代作为一个由农民起义建立的朝代更是如此。在我国历史上的制度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个规律是:越是后面的朝代,其制度建设越完善,其政策措施、计划越周密,但是这些制度都建立在一个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强制性)的基础上。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紧扣题目,对材料进行分句概括;以8分为依据应该分为4点左右答题。
易错点
:容易迷惑于具体材料而忽视了对材料的概括性总结。
正确答案
评价:使明初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显示了新政权的强大执政能力,有效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使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是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的突出体现,经济政策强制性和计划性太强,未能因地制宜,限制、破坏了某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解析
:在我国封建专制历史上,国家政策一般因为君主专制的原因(尤其是到了宋元之后)都体现出个人(君主或者统治者)主观意志的强制性和盲目性,在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或大或小的弊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历史题中对于制度、改革、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一般都是两个方面或是积极与消极,或是有利与不利,进步与落后,促进与阻碍等等。只要把握材料的含义,进行对应评价即可。
易错点
:掌握规律不熟悉或者读题不清,使评价过于片面造成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