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林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孔子:“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

A行为规范

B施政之术

C人伦秩序

D价值准绳

正确答案

D

解析

“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施政之术”属于“仁”的范畴,故B项错误;人伦秩序说的是宗法观念、人们的辈分,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孔子认为君子以“义”作为内在的本质,孟子认为“义”大于生命,董仲舒意思是正其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所以说儒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规范,“仁”的精神,就必须以“义”为价值准绳,为衡量的标准,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明白了材料讲的是什么,“义”的意思就知道了。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理解材料的意思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

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正确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科技都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形成的,是道法自然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BCD项都是与材料无关,排除。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科技。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知道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同时对相关的历史知识熟练的掌握能够运用。

易错点

学生一方面不知道古代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另一个方面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理解能力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在评论某一事件时指出:“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这一评论(  )

A支持了国民革命

B声援太平天国运动

C肯定了南昌起义

D针对的是武昌起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政府命陆军大臣”这一官职,这表明应该清朝灭亡之前,国民大革命是1924年,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1853年开始,与“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发表评论”不符,故B项错误;南昌起义是1927年与“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发表评论”不符,故C项错误;“相见于江汉之间”表明斗争地点在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后,当时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前往武汉镇压,这篇评论以提问的形式指出了战争的性质,并且预言它的胜败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大局,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

解题思路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革命与专制战欤”,仔细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够看出材料的关键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从西方工业近代化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说明(  )

A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

B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

C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D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财政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中国工业近代化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背景下开展的,使其无法获得相应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保障,这与西方工业近代化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故C项正确;材料意思是应该借鉴西方的经验,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程的基本内容,知道洋务运动资金来源大都是政府划拨,往往面临着资金困难的局面。

易错点

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不熟悉,不能依据教材中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同胞发出“宁教白山黑山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的誓言,抗日救国义勇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十九路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纷纷痛击日军。这表明(  )

A军队力量壮大是抗日取胜之本

B民族矛盾的解决已成当时社会的共识

C日军速战速决的阴谋开始破产

D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已经拉开序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抗日取胜之本是全民族的抗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之后,还未形成全民族的抗战,所以不能说已经形成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是淞沪会战,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武装纷纷痛击日本,局部抗日打响,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理解材料的意思,,同时对二战的相关知识熟悉,能够熟练的运用。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概括和归纳材料的核心思想,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的不是对独立人格的培养而是强调公民的国家意识,故A项错误;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不是三位共同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三位哲人在当时看到希腊盛行的诡辩学派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流弊,他们提出教育理论及主张,想设法补救,体现他们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考察三人共同主张,而不是作用,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同时也要熟练的掌握教程的相关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不能总结比较苏格拉底师徒的主要观点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

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未体现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对重要的权力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是防止地方乱用职权,而“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外重内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行省制度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程的基本内容,能够对材料了进行分析阅读,进而形成答案。

易错点

学生一方面对关于行省制的教材内容不熟悉,不能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方面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归纳能力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影响是(  )

A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

B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

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体现东印度公司,故A项错误;台湾属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与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台湾经济结构转型,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可知闽粤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是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明末清初台湾的开发

解题思路

学生除了能够阅读材料,还要有对历史概念的分析能力。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无法看出大量的大陆居民和原居民在一起生活和劳动对台湾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的意义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这说明当时国家(  )

A以战略思维推进西部城镇化建设

B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注重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D工业建设重心已开始发生转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与推进西部城镇化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布局,不是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大力发展经济”可知是注重经济,“利于备战”可知是国防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工业建设的重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

解题思路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两个,一个方面在内地,另一个方面要备战。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不能提炼材料的核心思想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些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这说明在立法问题上,邓小平(  )

A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B倡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C注重地方与中央、点与面结合

D强调循序渐进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正确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有些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可以看出中国当时的立法工作体现了符合当时的中国的国情的特点,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故B项正确;ACD项都是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理论

解题思路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鼓励地方先行实践,一步一步的摸索,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不能提炼材料的核心思想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 这一现象(  )

A与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有关

B催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出台

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

D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杜鲁门是历史是的表现,材料考察经济方面,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经常项目顺差由1946年到1947年有所下降,可知美国顺差下降的原因是欧洲实力衰弱,缺少购买力,不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故美国制定了扶植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以恢复与发展欧洲市场,提升购买能力,故 B项正确;欧洲对美国的贸易逆差现象使欧洲经济萧条,从而激化欧洲社会矛盾,并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削弱,故C项错误;从美国对欧洲贸易顺差下降可知,不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马歇尔计划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数据背后的原因,同时知道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与作用。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的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新党增多,老牌执政党地位不断下降。选民总数不稳定,持不同历史立场的投票人数越来越多。这反映了欧洲国家(  )

A政党历史出现危机

B代议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C政府执政力受质疑

D广大选民对历史的理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西方仍是政党历史,所以政党历史出现危机不妥,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欧洲各国新党增多”、“选民总数不稳定,持不同立场的投票人数越来越多”可知民主得到了完善,所以代议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执政力度,故C项错误;选民对历史的理性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西方代议制的相关内容,能够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易错点

学生对西方代议制的相关内容不熟悉,不能分析相关材料导致错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类似医院的组织最迟在公元2年就已经有了。那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皇帝选址,设置医生和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公元162年,皇甫规率军在外作战,适逢军队疫病流行,便把病员集中起来治疗。公元491年,疫病流行,竞陵的王萧把自己的住宅拿出来,购买药物,收养贫苦病人。唐朝的医院都叫“病坊”,大多设在庙宇,不仅长安洛阳有,其他各州亦有。宋朝医院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而且设立门诊部。明朝几乎每县都有一所官办的惠民药局。

——摘编自任应秋《中国古代医院的演变》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英国历史上并没有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中世纪教会建立的“医院”主要负责收留和照顾病人,并不具备专业的治病救人功能。直到18、19世纪,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医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随着医院的兴起,出现了各类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弥补了以往医疗机构的不足,有了新的特点。首先,新建立的医院针对不同病人群体,有了专业分工;其次,针对不同的疾病,医院内部的治疗开始逐渐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医院出现全职的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并配有常驻的助理人员负责准备药材、管理外科手术器材、查看病人病情;再次,医院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使得新的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体系得以发展并且完善,培养了一大批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为医疗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摘编傅益东《浅谈18世纪英国医院的发展》

1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医院的特征,并分析其创办的原因。(16分)

1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医院和中国古代医院的主要不同之处。(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征:历史悠久;举办主体多元,以官办为主;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日趋完善。(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原因:防止疫病的扩散、传染;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儒家仁义、民本思想的影响;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12分,每点3分)

解析

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中“在公元2年就已经有了”、“皇帝选址”、“皇甫规率军在外作战,适逢军队疫病流行,便把病员集中起来治疗”“竞陵的王萧把自己的住宅拿出来”和“宋朝医院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可以概括出历史悠久;举办主体多元,以官办为主;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日趋完善;第二小问原因,从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思想原因回答即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医院的发展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真正的明白材料信息,概括归纳形成答案。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依据材料进行作答导致回答不符合材料的要求而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不同: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官办,而英国医院主要由社会机构创办;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医疗机构,英国医院兼有医疗、教育和科研等职能;中国古代对医生没有统一分类管理,没有专业机构对医生的培养,英国对医生进行了严格类别管理,注重对专业医生的培养,中国古代医院没有专业的分类,英国医院分类明显、分工明显。(9分,每点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从诊断、药用角度分析,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从医疗机构的主办方、职能、分类管理上回答。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英国医院的发展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能够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缺乏对材料的概括能力,无法提取相关信息导致回答偏离材料的要求。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1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评分说明:

(1)论题设置明确、合理,符合材料。(3分)

(2)能从不同层次、角度来论述,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

(3)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4)每个论述点给3分,只需答出3个要点即可。

示例一

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的相互影响。(3分)

论述:(1)大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成功摆脱困境,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盛行。(3分)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管理的合理成分,逐渐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为主,逐渐推行市场发展模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国家大多推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3分)

(3)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3分)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与探索。(3分)

论述角度:中国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的原因;(3分)改革与探索简单过程;(3分)改革与探索的作用或影响。(3分)

示例三

论题: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大经济探索与调整。

论述角度:说明两次调整的背景和特点,并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回答略)

解析

通过材料可以从资本主义政策和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关系入手提炼观点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的相互影响”,论述该观点要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危机后借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也借鉴了西方的市场经济,最后要得出结论,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分为资本主义政策和社会主义政策的调整,也可以把两种政策分别论述,从社会主义角度可提炼观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与探索”论述要答出中国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从资本主义社会角度可提炼观点为:“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大经济探索与调整”,论述可答出两次调整的原因、特点和各自的影响。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

解题思路

这一类试题是开放性很强的试题,回答首先应该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对观点进行史论结合的分析。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能找到材料的观点是什么,不会史论结合的分析导致得分较低。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15分)[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指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材料一 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从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到明清时期的“四辅官”、“内阁”制、军机处,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大部制”曾几经变迁,虽然各部门的名称可能会发生改变,但只能基本不变。

材料二 从1982年开始,我国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16.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17.根据材料二,概括“大部制改革”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并指出其重要意义。(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趋势:百官分权,皇帝集权(或分散、废除相权,加强皇权)。(3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长期存在;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需要;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的理论支持。(6分,每点2分)

解析

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中“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从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到明清时期的‘四辅官’、‘内阁’制、军机处”可知是君主专制加强、百官分权;第二小问原因,从历史上、经济上和思想上去回答。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是关键,要找到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关键信息有哪些,然后进行概括分析。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不能形成正确的答案。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转变: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2分)

意义:有利于深化历史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4分,每点2分)

解析

第一小问转变,据材料二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到“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可答出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第二小问意义:从历史上和经济上回答,分别答出有利于深化历史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多读几遍,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易错点

学生找不到材料的关键信息,不知道古代中国的“大部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的相关信息导致回答失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15分)[历史——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历史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资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据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材料二 恐怖主义狂潮冲击着世界上许多国家,但首当其冲、受害最深的当推美国。据美国国防部统计,1968~1985年,在72个国家里的美国人和设施遭到过恐怖袭击。美国的外交官遭袭击和暗杀者已达300多人。在世界上每年发生的恐怖事件中,以美国为目标的约占30%—40%。

——据吴华等《全球冲突与争端》

18.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6分)

19.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恐怖事件中“受害最深的当推美国”的原因。(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系。(6分,每点2分)

解析

据材料一中“美国主导下”、“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可答出答案。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真正的明白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能够对材料进行概括和归纳。

易错点

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不能依据缩材料进行分析导致回答错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美国推行强权历史,引发一些民族国家的不满;美国反恐引起恐怖势力的敌视和报复;美国在全球派驻了大量的机构和人员。(9分,每点3分)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对美国推行强权历史的不满,美国的反恐,据材料二中“72个国家”“300多人”可答出美国在全球派驻了大量的机构和人员。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恐怖主义狂潮对美国的冲击

解题思路

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相关内容学生应该明白,知道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历史是造成当今恐怖主义盛行的主要原因。

易错点

学生不明白当今国际局势中 泛滥的原因是什么,缺乏相关知识的支撑导致回答偏离材料的要求。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15分)[历史——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1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举义时,他向滇军将士泣血致辞:“袁势方盛,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1916年3月16日,蔡锷令右翼赵又新梯团自白节滩经双合场进攻纳溪侧背,为主攻;中路顾品珍梯团一部由渠坝驿沿叙永河向纳溪正面佯攻,朱德、张煦两支队从侧翼向兰田坝迂回前进,阻击泸州援纳之敌,刘存厚师进窥牛滚场,威胁江安守敌,掩护主力攻纳。17日,几路部队同时向敌发起进攻,连战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进到距泸州仅几公里的地方。经此一战,敌主力“第七师将校伤亡殆尽,士兵损失过半,已无再战能力。”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随之结束。

——摘编自白寿彝《白寿彝史学二十讲:近代前编》

20.根据材料,指出蔡锷在护国战争中的作为。(6分)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护国战争的历史意义。(9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作为: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面对危局,指挥得当,以少胜多。(6分,每点3分)

解析

据材料中“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几路部队同时向敌发起进攻,连战皆捷”等可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蔡锷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真正的做到看懂材料,然后依据材料进行做答。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找不到材料的关键信息,缺乏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导致回答错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意义: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捍卫了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一定程度上阻止日本独霸中国的计划;革命精神激励后人。(9分,每点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解析

据材料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随之结束”能答出历史意义,结合所学从思想角度和日本角度去回答。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蔡锷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知道护国战争在维护民主、反对专制中所起到的作用,结合材料进行做答。

易错点

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不熟悉,不能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对材料无法真正的分析理解导致回答错误。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