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南通市2017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高中毕业之际,同学们书写赠言相互激励,下列各项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C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正确答案

B

解析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及《庄子·外篇·天运》。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与“毕业赠言相互激励”无关。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诗句内容与语境的搭配,验证其当否。平时注意积累。

易错点

A项的干扰性比较强。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4.某校文学社准备根据以下主题挑选学生习作,下列各组习作与主题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主题一:月是故乡明 主题二:向青春举杯 主题三:和平的钟声 主题四:文化与传统

A《母亲的微笑》 《青葱岁月》 《我看辛德勒》 《奇妙的昆虫》

B《温暖的布鞋》 《成长的欢乐》 《人生驿站》 《肯德基印象》

C《游子折柳》 《年轻的梦想》 《华沙之跪》 《秦腔古韵》

D《风华正茂》 《原驰蜡象》 《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京的地坛》

正确答案

C

解析

A.《奇妙的昆虫》应该涉及昆虫的世界,与“文化与传统”

不符;B.《人生驿站》应该与人生感悟或聚散离别有关,与“和平”无关;D.《风华正茂》应该是说朝气蓬勃、书生意气的青春岁月,与“月是故乡明”不符。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标题与主题内容的搭配,验证其当否。建议用排除法。

易错点

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央电视台今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情感倾诉,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节目首先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再通过朗读的文字传递情感,为人们搭建起一座心灵的人文殿堂。

A转化 如沐春风 润色

B转化 动人心魄 润泽

C转达 动人心魄 润色

D转达 如沐春风 润泽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转达:指中间人而进行传递或传达转达问候;转化:将事物A通过某种方法或途径转变为事物B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此处是指“将文字转化为情感”。如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另外一种寓意是比喻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形容心情愉快舒服。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如沐春风”不能修饰“文字”。润色: 修饰文字,使有文采;使增加光彩。润泽:滋润;使不干枯。此处为“滋润心灵”之意,故选“润泽”。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易错点

学生对“如沐春风”、“润色”的理解不准确,可能会导致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有非常明显的群体特点。,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①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

②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

③但不甚浓厚

④所以引以为快

⑤中国人“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

A②③④⑤①

B②①⑤③④

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②①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根据语句内容相关性,⑤③句“虽”……“但”……,关联紧密,构成转折。 ②①④三句关联紧密, ①句解说②句,②①二句是④的原因,借助所空处的句号位置,当知⑤③句在前,②①④句在后。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本题解答时可先考虑主语的一致性,然后再考虑选项本身的和谐性即可得出答案。本题从前后照应性和语句的逻辑合理性角度考虑,可选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5.阅读下面的图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收发网络红包,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网民认可的一种春节娱乐方式。

B如果网民一味沉迷于收发网络红包,那么传统的年味就变淡了。

C热衷收发网络红包,对身体健康、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有一定的影响。

D支付平台在依靠网络红包拓展用户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履行其社会责任。

正确答案

A

解析

要认真分析题干提出的要求,注意抓住房子画面整体变化特点介绍,不能顾此失彼。图中只有近三成的网民认为网络红包基本没有问题,所以“绝大多数”不正确。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分析时要联系现实,分析画面背后的内涵。

易错点

D项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7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8分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双节堂庸训》自序

汪辉祖

《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中人以上,不待教而成;降而下之,非教不可。居士有五男。子,才不逮中人。孙之长者,粗解字义;其次亦知识渐开。居士扃户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凡先世嘉言媺①行及生平师友渊源,时时乐为称道,口授手书,久而成帙。

删其与颜、袁二书词指复沓者,为纲六,为目二百十九,厘为六卷:首《述先》,志祖德也,先考、妣事具行述者不赘;次《律己》,无忝所生,有志焉未逮也;次《治家》,约举大端而已,家世相承,兼资母范,故论女行稍详;次《应世》,寡尤寡悔,非可律几也;次《蕃后》,保世滋大,其在斯乎?以《师友》终之,成我之恩,辅仁之谊,永矢勿谖矣。

友之存者,儿辈耳熟能详,不烦录叙;且凛凛乎,有《谷风》阴雨之忧焉。居士自少而壮、而老,循轨就范,庸庸无奇行也。庸德庸言之外,概非所知,故名之曰《庸训》。冠以“双节堂”者,获免于大戾,禀二母训也。诸所为训,简质无文,皆从数十年体认为法、为戒,欲令世世子孙、妇稚可以通晓。自念身为庸人,不敢苛子孙蕲⑦至圣贤,而参以颜袁二书各条,则学为圣贤之理,未尝不备。

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可不慎欤?嗟乎!教者,祖父之分;率教者,子孙之责。苟疑训词为庸,而别求新异之说以自托,将有离经畔道,重贻身世之患者,是则居士之所大惧也。

【注】媺(měi):同“美”,美好,善。蕲(qí):同“祈”,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才不逮中人 逮:及,达到

B寡尤寡悔,非可俸几也 尤:抱怨

C保世滋大,其在斯乎 滋:繁衍

D率教者,子孙之责 率:率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序交代了《双节堂庸训》的写作目的、成书过程,介绍了书的内容、体例和语言特点,并说明了该书命名的缘由。

B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时删除了与颜、袁二书言词意旨重复的部分,认为这是教导子孙学习圣贤之理非常完备的书。

C作者认为,他的家世能够传承与母亲的德行有着很大关系,自己也承蒙两位母亲的亲切教诲,免于犯大的过错。

D作者自认为是个平庸的人,对子孙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但很担心他们另求其他新异学说,离经叛道,留下祸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4分)

(2)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可不慎欤?(4分)

9.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的意图。(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D项,率:遵从,服从。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立足文本,把语句放回原文,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即可。

易错点

B项的“尤”干扰性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原文说“参以颜袁二书各条,则学为圣贤之理,未尝不备”,所以该项不正确。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易错点

C项容易误选。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4分)和儿辈谈论探求坚守自己、经历世事的道理,有时揭示那些道理,有时引用事例规劝(验证)。

(2)(4分)假如人心中没有立志,不能有志于成为圣贤,那趋势必然变成没有才能的人,能不谨慎(慎重)吗?

解析

本题解答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得分点:持,坚守;涉,经历;证以事,即“以事验”,用事例规劝(验证);中立,心中立志;圣贤,名词作动词,成为圣贤;不肖,不才,没有才能;各1分,句意1分。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易错点

重点字词及句式的翻译。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牢记(歌颂)先辈美德;②强调律己治家;③希望家族兴旺;④感激师友恩谊。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的信息筛选。结合题干,回归第二段可搜索以下信息:“首卷是《述先》,记载的是祖先的美好德行”;“次卷《律己》”、“次卷《治家》”;“次卷《蕃后》,保持宗族世代相传,繁衍兴旺”;“《师友》卷,成全我的恩情,培养我仁德的友谊,永记不忘”。组织答案时,分条概括即可。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审清楚题干,结合题干要求,分析问题的重点,分析概括即可。

易错点

照抄原文内容,不注意分条概括。

【附文言文翻译】

《双节堂庸训》是我(龙庄,是汪辉祖的号)教育自己的儿子孙子所写的。中等人(常人,普通人)以上,不需要教育就成人;低于中等人以下的,非要教育不可。我有五个男孩子。儿子们,才能赶不上常人。长孙,粗略了解些字的意义;其余的智力见识也逐渐开化。我闭户养病,每天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和儿辈谈论探求坚守自己、经历世事(为人处世)的道理,有时揭示那些道理,有时引用事例规劝(验证)。凡是先代(有教育意义的)好言和善行以及我生平师友间(好的)交往关系,时时乐于向(他们)称赞叙述,通过口传手写,时间长了就结成集子了。

(在编写《双节堂庸训》时)删除了那些和颜氏、袁氏两部家训中言词意旨重复的部分,编为六纲,合计二百一十九目,整理成六卷:首卷是《述先》,记载的是祖先的美好德行,父母生平大略叙述详细而一点不赘余;次卷《律己》,我没有辜负、愧对自己的父母,有志向但也未能实现;次卷《治家》,大多列举的是重大注意事情罢了,家里世代传承,与兼受母亲德行风范影响不无关系,所以评论她的品行稍微详细一些;次卷《应世》,要求处世少抱怨少悔恨,不可侥幸的苗头;次卷《蕃后》,保持宗族世代相传,繁衍兴旺,大概就在他们身上吧!最后用《师友》卷结束,成全我的恩情,培养我仁德的友谊,永记不忘。

(我那些)还健在的朋友,你们都耳熟能详,就不烦劳记录叙述了;况且他们严整而令人敬畏的样子,有点《谷风》中阴雨连绵让人忧惧的感觉。我从年少到壮年,再到现在老了,一生循规蹈矩,平平庸庸没有特别(好)的德行。在平庸的德行和平常言辞之外,一概不知道,所以就命名它为《庸训》。在前面加上“双节堂”,是因为我一生免于大的过错,禀受二位母亲的教诲。书中所有列的家训,简明质朴没有文采,都是我从几十年实践中体会、认可的,可以作为准则、作为告诫的东西,想让我世世代代的子孙、妇女儿童可以知道明白。想想自己是一个平常之人,所以不敢苛求子孙努力成为圣贤,但是(我编写家训)参照了颜氏、袁氏两部家训中各个条目,那么学习、实践圣贤的理论,也未尝不完备。

假如人心中没有立志,不能有志于成为圣贤,那趋势必然变成没有才能的人,能不谨慎(慎重)吗?唉!教育(子女成人),是祖辈父辈的本分啊;服从(接受)教育,也是子孙们的责任啊。假如怀疑《家训》言辞平常,而另求其他新异学说来自我寄托,将会有离经叛道,严重留下世代祸患,这也是我最最担(我那些)还健在的朋友,你们都耳熟能详,就不烦劳记录叙述了;况且他们严整而令人敬畏的样子,有点《谷风》中阴雨连绵让人忧惧的感觉。我从年少到壮年,再到现在老了,一生循规蹈矩,平平庸庸没有特别(好)的德行。在平庸的德行和平常言辞之外,一概不知道,所以就命名它为《庸训》。在前面加上“双节堂”,是因为我一生免于大的过错,禀受二位母亲的教诲。书中所有列的家训,简明质朴没有文采,都是我从几十年实践中体会、认可的,可以作为准则、作为告诫的东西,想让我世世代代的子孙、妇女儿童可以知道明白。想想自己是一个平常之人,所以不敢苛求子孙努力成为圣贤,但是(我编写家训)参照了颜氏、袁氏两部家训中各个条目,那么学习、实践圣贤的理论,也未尝不完备。

假如人心中没有立志,不能有志于成为圣贤,那趋势必然变成没有才能的人,能不谨慎(慎重)吗?唉!教育(子女成人),是祖辈父辈的本分啊;服从(接受)教育,也是子孙们的责任啊。假如怀疑《家训》言辞平常,而另求其他新异学说来自我寄托,将会有离经叛道,严重留下世代祸患,这也是我最最担心的。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寒食

李山甫

风烟放荡花披猖①,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②泥醉乡。

【注】①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

10.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哪些景象?(5分)

11.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从景的角度描写了春风荡漾、春花纷飞(1分)的明媚春景(1分);(2)从人的角度描写了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2分)的欢快热闹的场景(1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概括内容。首联写了春风骀荡、春花飞扬、少女荡起高高的秋千,春景明媚而充满生机与活力;颔联写了男子驰马赏春景,广场斗鸡喧闹,一副欢快热闹的景象。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及意象特征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诗中意象读懂诗句,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之后,抓住意象的主要特征,仔细揣摩,进一步概括出意境的特征。

易错点

容易忽略“景象特征”的概括。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2分)

(2)①以乐景衬哀情(衬托),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美景和尘世的喧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冷清;②通过“自怜”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③通过“空脱荷衣”“泥醉乡”表达了内心矛盾的痛苦。(4分,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把握本诗情感主要要抓住“荷花”这一意象所具有的高洁品质;还要抓住“绣袍”“锦袖”所代表的纨绔子弟与诗人行为之间的对比,可见于春天的美丽与热闹中,诗人内心却是孤寂的;还可以在诗人的行为“空脱荷衣”“泥醉乡”中,见出诗人内心矛盾的痛苦。由诗句的分析中,诗人采用了衬托、细节描写、托物言志等手法来传情达意的。作答时,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概况即可。

考查方向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鉴赏表达技巧时,首先要积累一些表达技巧的专业术语;还要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易错点

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及表现手法。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山城

施蛰存

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她就有点不配这个称了。昆明的确是一个建筑在山国中的城市,但是我们如果要想像一个山城,那么像目下的昆明样地不缺少一切近代物质设备的城市是不会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我愿意把山城这个名词用之于良,用之于路南,甚至用之于大理,但决不是昆明。

我现在所住着的是一个离昆明一百余公里的小城。说她是一个小城,这是一个外省人的口吻她实在并不比我所曾到过的宜良、路南这些县城更小。她有邮政局和电报局,她能够供给你法国的脂粉,甚至德国制的注射剂。然而不管一切,她还是我所旅行过的许多县城中最配称之为山城地方。这是因为她还保留了一个山城所该有的特殊气息。

我在这里已经算是住下来了。早晨,我定首先看见妇女们在门口操作,或是扛了农具出城去当那些幸福的男子起床来,端一个矮凳坐在门口,吃茶、晒太阳的时候,一定是快要到正午了。正午,城里的街上是寂静的,年轻人都聚集在城外汽车站旁边的几家茶馆或小食铺里,等侯来往的车看热闹。无所事事的日子虽然好像很悠长,但终于到了黄昏,于是你可以听见牧人在吹起哨子赶着牛羊进城了;驻屯营里吹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打柴的老妇人伛偻的背上负着一捆柏枝或松毛从小巷里穿出来了……一排荒凉的雉堞渐渐没入黑暗的夜色中,于是这小城中惟一西街上是透露着光亮的地方,因为一切的店铺都在西街上,别的铺子虽然都早已关了门,而茶馆宵夜铺却正当热闹的时刻,何况茶馆及宵夜铺又占了所有的商铺的半数以上。

但是,它们虽则卖夜市,才过十点钟,所有的光亮便已全部熄灭掉。现在是狗的城市了。它们逐着,叫嗥着,在绝对的黑暗中,使一个不习惯早睡的旅客,在枕上会仿佛感到土匪来攻城的征兆赶街子是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这里的人从来不作每天的计划。“一日之在于晨”,这句古谚于他们是没有用处的。对于他们,每一个月并没有三十天,而是只有六天,因为他们每五天赶一次街子。一切的事情都得在街子天做。买鱼肉鸡蛋蔬菜米粮,均须到街子天,错过了这个街子天,就得等下一个街子,于是五天就很容易地过去了。医生什么人,也是赶街子的。人倘若生了什么病,五天之内没有变化是幸福的。医生给你诊了脉,给你留下五天服食的药,你就等到下一个街子天再请教他。警察也是赶街子的,当警察不够维持秩序时,不得不让过去被裁的警察来临时服务一下。这就是赶街子的警察,谁知道他们在非街子天做些什么事呢。

人们永远很迟缓,永远很闲懒,永远没有时间的观念。很少人家有一个钟或表。既然今天或明天都没有什么关系,上午与下午更有什么分别呢?你说,这不是赶惯了街子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吗?

我不喜欢,并且也不习惯于这种山城里的生活,但我既在这里住了几天之后,也似乎稍微发现了她一点好处。我常常会想起“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这一副对联,仿佛很可以用来贴在这里的城门上。然而这种和平与淳朴的好处,到底只堪从想像中去追求的,比如你身处于一个烦嚣的都会里,偶尔幢憬一下这样的山城生活,那是对你很有补益的。若果你真的来到这里住下去,像我一样,我想你倘若不能逃走,一定会苦闷至极的。然而你或许要问,为什么我终于没有逃离,而还在这里住下去呢?是的,请你凑过耳朵来,我将指点给你看一个地方,并且告诉你,那是怎样一个地方,会使我对于这寂寞的山城抱着希望。

(有删改)

13.文章开头从昆明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14.山城保留了哪些“特殊气息”?请简要概括。(4分)

15.作者为何详写赶街子的场景?请简要分析。(6分)

16.本文重点叙写山城生活,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通过否定昆明是真正的“山城”,突出宜良等地更具山城特色;照应文题“山城”;引出下文对真正山城的叙写;激发读者思考,引起阅读兴趣。

解析

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否定昆明是真正的山城,是为了突出强调宜良等地更具山城特色;从结构上看,既照应了文题“山城”;也引出下文对真正山城的叙写;从行文效果这一角度来看,这样开篇可以激发读者思考,引起阅读兴趣。

考查方向

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语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开篇点题,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等。

易错点

不能从内容、结构及效果三个方面回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社会环境和平安宁;生活节奏缓慢,有规律;民风淳朴;人们清闲慵懒。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及归纳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山城保留下来的“特殊气息”,据此可以理清文章思路:文章第二段末尾引出话题“这是因为她还保留了一个山城所该有的特殊气息”,下面的三、四、五、六段分别展开叙述“特殊气息”的体现。阅读三、四、五、六段,可以搜索到以下关键词句:“无所事事的日子虽然好像很悠长”、“让过去被裁的警察来临时服务一下”、“人们永远很迟缓,永远很闲懒,永远没有时间的观念”、“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这种和平与淳朴的好处”。最后仔细揣摩语段及词句后进行加工概括即可。

考查方向

筛选整合及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及归纳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先要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然后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主要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最后结合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进行信息检索与加工即可。

易错点

容易遗漏信息点。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赶街子场景具体写出了山城人迟缓闲懒、没有时间观念的生活特性;赶街子是山城人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以点带面,具体刻画出山城的生活状态,给人深刻印象。

解析

从内容这一角度分析,文章第三段详写赶场子的场景,是为了突出山城人迟缓闲懒、没有时间观念的生活特性,同时也道出了赶街子是山城人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从表达效果这一角度分析,这一段的详写,以点带面,具体刻画出山城的生活状态,给人以深刻印象。

考查方向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尤其要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表面意思及隐含的意思,切不可断章取义。

易错点

不能从内容和效果两个方面回答。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对和平淳朴生活的向往;对山城中人们迟缓闲懒生活的不满;小住山城,对自己单调乏味生活的苦闷、无奈;滞留山城,找不到更好去处,感到迷惘;身处山城,依然能在寂寞里抱有希望的自我安慰(自嘲)。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题,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可抓住文章写“山城的和平与安宁”,仔细揣摩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这里透露了作者对和平淳朴生活的向往);然后主要抓住文章最后一段进行分析,文末最后一段有这些关键语句:“我不喜欢,并且也不习惯于这种山城里的生活” 、“若果你真的来到这里住下去,像我一样,我想你倘若不能逃走,一定会苦闷至极的”、“ 那是怎样一个地方,会使我对于这寂寞的山城抱着希望”。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可知:作者对山城迟缓闲懒的生活有不满;对山城单调乏味的生活感到苦闷与无奈;滞留山城时,找不到更好去处而感到迷惘,同时又在寂寞里抱有希望的自我安慰(自嘲)。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要尊重文本这一基础。不能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胡乱地分析、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强调个性决不是不要文本、不要原则、无根据的乱发意见。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此外还要注重事理、讲求规律。应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努力追寻文本及作者的原初意义。

易错点

信息点概括不全。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8分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凌继尧

①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校歌是一件艺术作品,当年吟唱校歌的西南联大师生是校歌所描述的悲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吟唱校歌所体验到的那种心情正是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②悲剧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感情,因为它和崇高有密切的联系。悲剧是一种痛苦、灾难和牺牲,但是它又不让人感到沮丧和压抑。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庄严的感情。它好像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悲剧自有一种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韧性精神。在吟唱西南联大校歌时,郁积的痛苦、情绪受阻的挫折感得到自然的宣泄和表现,因此会产生一种快感。

③悲剧具有英雄气概,然而光凭英雄气概还不能产生悲剧效果。悲剧效果必然含有怜悯和恐惧,英雄气概只是令人鼓舞而不会首先令人恐惧,它产生坚决的心情,而不产生悲愤的心情。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发生的悲剧事件。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祖国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正像联大校歌所描述的那样,“九州遍洒黎元血”。人们吟唱联大校歌,会产生悲剧的怜悯。但这种怜悯不是指向外在客体的道德同情,而是一种审美同情,即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感受。

④除怜悯外,悲剧感中还有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日常生活中面临生命危险时的那种恐惧,也不是胆怯、懦弱的畏首畏尾。悲剧中的恐惧是一种哀伤或忧郁的情调,是一种忧患意识。悲剧中的恐惧是面对强大的邪恶力量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感觉。然而,他们在吟唱校歌时,感到压抑和震惊,也感到反抗和振奋。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恐惧成为一种强烈的刺激,唤起应付危急情境的非同寻常的大量生命力。它使心灵震惊而又充满蓬勃的生气,所以也包含着一点快乐。”

⑤联大校歌歌词与岳飞《满江红·写怀》多有比照。冯友兰先生在联大校歌中把《满江红·写怀》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改为“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冯先生幸而言中。今天如果再讨论这四句话,杨振宁先生建议改为:“千秋耻,既已雪。中兴来,需人杰。”从“终当雪”到“既已雪”,这是多么痛苦、多么艰难的历程;我们在缅怀浴火重生的血泪史时,一种悲愤而坚决的心情不觉油然而生。

(有删改)

17.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

19.西南联大师生吟唱校歌时,会产生哪些“现实中的悲剧快感”?(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悲剧让人在宣泄了郁积的痛苦和挫折感后(2分),唤起灵魂中一丝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崇高庄严的感情,让人产生悲剧快感(2分)。揭示了悲剧的意义(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它打开我们的心灵”,是说悲剧可以让人宣泄郁积的痛苦和挫折感;“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意为悲剧能唤起灵魂中一丝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崇高庄严的感情,让人产生悲剧快感;整句揭示了悲剧的意义。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B。

解题思路

作答此类题,一是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二是从文中找出对应的答题区间,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与概括。

易错点

学生容易主观臆断,断章取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首先提出“悲剧效果中还有恐惧”的观点;接着阐述悲剧中的恐惧的内涵;最后引用名言揭示悲剧中的恐惧的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思路。首先,提出问题——“悲剧效果中还有恐惧”;其次,分析阐释悲剧中的恐惧的内涵;最后,引用名言揭示悲剧中的恐惧的作用。

考查方向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论证思路题目,注意围绕首先提出什么观点,然后分析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观点等。

易错点

只有术语,没有分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宣泄痛苦、挫折感时产生的崇高庄严感;②把个体命运与祖国、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产生的审美同情;⑨感到压抑、震惊(或深感忧患)而反抗、振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西南联大师生吟唱校歌时,会产生“现实中的悲剧快感”,具体体现可从文章第二、三、四段搜索信息:第二段——“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庄严的感情”、“在吟唱西南联大校歌时,郁积的痛苦、情绪受阻的挫折感得到自然的宣泄和表现,因此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三段——“即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感受”;第四段——“他们在吟唱校歌时,感到压抑和震惊,也感到反抗和振奋”。作答时,对以上信息进行加工概括即可。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作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问题关键,本题实际上是梳理作者的观点;然后根据问题,锁定答题区域进行信息检索;最后再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概括。

易错点

此题要点较多,考生在概括答案是容易要点不全或内容重复。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8分,共8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5),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7)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正确答案

(1)信誓旦旦

(2)发愤忘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猥自枉屈

(5)高者挂罥长林梢

(6)弃掷逦迤

(7)自缘身在最高层

(8)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解答本题时候要注意字字落实,不可以出现错别字,尤其要注意下列重点字的正确书写:愤、鳝、猥、罥、逦迤。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易错点

愤、鳝、猥、罥、逦迤。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7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小溪是怎样一路流进大海的呢?遇到高山,它机智地绕过;遇到深涧,它一点点地积蓄力量去填平;遇到断崖,它勇敢地纵身一跃,化作壮美的瀑布……就这样,涓涓细流融入江河,扑向大海的怀抱。

正确答案

勇敢面对困境

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面对淋漓的心血,做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强者,困难与挫折是人生的伴侣,困境是现实存在的,这本是生活常理。可是对于我们阅历还不够多的中学生来说,对此体验和领悟的还不太深刻。但历史的教科书中,我们可以听到先哲和伟人们的一个共同的声音:“人生之路无坦途,走出困境天地宽。”勇于面对困难,你也就不怕挫折。

当失败与困境紧紧相逼,精神与物质的打击接踵而来,将要面临的似乎是一个走投无路的绝境。然而,相同的境遇投射到不同的心之屏幕上,便会映照出不同的结局。

楚汉之争的历史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庄王项羽被刘邦的四路大军围困于垓下,面临绝境。曾欲称霸天下的项羽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绝望地拔剑自刎于激浪滔滔的乌江之畔。这是一个英雄末路的故事。为后人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遗憾。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完全有可能夺回江山。可他却被“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愧和“此天之亡我”的绝望所击败了,最终遗恨千古。

中国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这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是颇耐人寻味的。应该说,人生不存在绝境。所谓“绝境”只产生于一个人精神上的绝望,产生于一个人主观世界的自我否定与封闭。其实,任何一种看似走投无路的客观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发生转变。正如邱吉尔所说:“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

春秋战国时期勾践在沦为阶下囚时,“身为臣,妻为妾”以保存自己,卧薪尝胆以积蓄力量,终于在20年后一举消灭吴国。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写出来以后曾先后被40多个出版商退稿,但他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信心,费尽周折自费印刷了这部诗集,最终使世界文学宝库因之而增添了新的瑰宝。古今中外的事实告诉我们,无论面临怎样的人生困境,惟有那些意志坚强、胸怀宽广、顽强拼搏的强者才能够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成功,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佳境。

那么面对困境应该怎样做呢?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人生活着不是为了调整纠正自己的生活,克服自己的成见,扩大自己的思想胸怀,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罗曼·罗兰这句话不正是对“人类最大的困难是战胜自己”的最好诠释吗?因此,面对困境,首先要的是自我审视,这是一种在生活中寻找自己位置的最佳方法。其次要想走出困境还需要有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毅力、勇气与信心。只要精神不死、希望不灭,跨越一个个人生的坎坷,渡过一条条生活的激流,那么胜利的彼岸就会展现在眼前,成功的花朵就会向你开放。

总之,困境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它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但关键还是要靠个人主观努力,适应社会,改造环境,才能走出困境。在某种意义上说,困境与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能使人清醒,教人搏击,催人奋进。让我们正视困境,战胜困境,走出困境吧!

解析

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讽刺。这类材料,读懂寓言,弄清寓意是关键。表面上是讲事物,实际上是指向人生。做这一类作文要多角度思考,由果溯因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小溪有明确的方向,冲破一切阻碍奔向目的地。它为什么要奔向大海?是归宿,是理想,是目标,是成就伟大,是融入集体。总之,完成了从平凡到伟大的转变,哪怕伟大的只是一个集体。遇到高山,它巧妙地绕过它。原来,面对障碍,除了征服,我们还可以智慧地避开它;遇到深涧,它一点一点地去填平它。原来,当我们还很渺小时,我们可以一点一点地积蓄自己,让自己不断强大,强大到比自己的对手还要强大;遇到断崖,它纵身一跃把自己化作壮美的瀑布。原来,面对绝境,勇气和无畏可以帮我们绝处逢生,变得更强大、更壮丽;如果一个人拥有小溪的智慧心、进取心、无畏心,也能成就一片壮阔的人生大海。作文时,可参考以下立意:机智;积蓄力量壮大自己;勇敢面对困境;不断进取;目标坚定;个体融入集体等。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这是一则以寓言为材料的作文题。这类作文写作中要注意: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易错点

没有吃透材料,选择一个好的角度。论述不能联系现实。文章没有深度。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