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汉中市2016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使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虽然各家说法不同,但其实质相同。

B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C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从而使得国学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

D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确理解“求是”能够更好地理解“致用”。

B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对推进国学自身的完善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C不能用实用主义来对待国学。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

D国人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就能够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与精神取向追求,普及并传播中国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的固有缺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B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不仅要着眼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

C国学的使命在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D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我们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国学研究和普及创造出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空谈心性,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从而使得国学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因果关系不成立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并关注题干中表示原因、条件、结果的关联词或动词。

易错点

B项的后半部分是不正确的,考生容易出错。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传播中国文化”在文中没有提及。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为 B级和 C 级。

解题思路

对这类题型要分析、比较、选择,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环境,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要点,进行筛选。

易错点

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从原文来看,该选项信息范围在第四段,“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对国学普及的意义的思考,而非“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为 B级和 C 级。

解题思路

仔細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岀来。

易错点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条件,用逻辑关联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7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范仲淹《渔家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正确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思路

本题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易错点

漏字、添字;字迹潦草、笔画不清。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5分

19.下面是“圆梦1+1”爱心助学公益活动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正确答案

要素:图案为一个人扶助另一个人,右下角为活动主题“圆梦1+1”。寓意:将两个人组合形成一个心形,表达了爱心公益活动的主旨;两人手挽手以象形“+”号相连,象征着爱心团体或个人对困难群体的关爱和帮扶,凸显出“圆梦1+1”公益活动的主题。

解析

必须把要素和寓意解读清楚不遗漏。

考查方向

图文转换。

解题思路

要认真分析题干提出的要求,“圆梦1+1”爱心助学公益活动标志主题,图文要结合起来介绍,不能顾此失彼。

易错点

对图文信息解读不到位,内容的概括不注意顺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作监主簿,肄业西学,群试常第一。冲戒之曰:“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多上人。”自是不复试。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进士第,调襄城尉、宜城令,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韩琦读其诗,叹誉之,引为诸王府侍读。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永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吏亦如之。神宗问:“此法既下,吏尚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议复肉刑,事下永。永奏曰:“刻人肌肤,深害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神宗曰:“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不果行。

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枢密位以待。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永裕起陵,许、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改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赙金帛二千,谥曰康简。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范纯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

(节选自《宋史•孙永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B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C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D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增谥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永在小学进修学业,考试常常取得第一名,祖父告诫他要谦逊,他从此不再参加此类考试,直到祖父去世,服丧完毕,更换了考试名衔,考中进士。

B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策,后来因为新修的刘家堡失守被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C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他认为刻坏人的肌肤,只会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汉文帝在位时都不忍心这样做,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D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高明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到枢密院虚席等待。范存仁和苏颂都称赞他有治国之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

(2)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或悖于理”的主语是“事”,不能断开;“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中状语“于色辞” 修饰“形”,也不能断开。

考查方向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用客观题的方式考察断句,可以避免考生解答主观题时混乱现象以及对阅卷人造成的困扰,对考生而言有降低难度的意味。

解题思路

本题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一项。命题时的具体做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

易错点

考生没有注意“疏陈四弊” ,意味着下文应当有四项对应的弊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拜 ”和“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无提升之意

考查方向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

在阅读材料中选择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

易错点

“拜 ”和“除”在课文中有涉及,考生没有认真迁移课本知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神宗到枢密院虚席等待”理解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于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思路

首先要把握阅读材料内容,然后注意四个选项的表述是如何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的。

易错点

B项的表述前后逻辑关系颠倒,考生判断失误。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处在敌人必争之地,军队孤立无援,这是兵法所说的不能守。归罪别人来免除自己的责任,对我来说能心安吗? (2)虽然有强盗罪刑的人要判死刑,但仍然还有很多人愿意当强盗,何况发配为奴隶呢?要使人畏惧法令却不革除私心,即使是府史,也不敢保证他们以后不再犯法。”

解析

(1)居,处在;“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判断句;尤,归罪。(2)犹,仍然;革 ,革除,改变;虽,即使。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尤其是对实词的理解。

易错点

“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翻译没有体现判断句式; “尤”不会翻译。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渔 父

(南唐)李中①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注:①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述。

9.“稚子争窥犬吠声”,此句历来颇受诗评家的青睐。请简述此句的精妙之处。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描写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人情画,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潺溪水,在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打鱼人家打开房门出来迎接我的到来,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我的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花白,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袍,笑着提着一条红鲤鱼来换乡村里的酒喝。渔人殷勤的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打渔船也归来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体现了淳朴民风,令人陶醉。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意。

解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寻访:一个偶然的日子里,朝着芦花丛中行去,但见波光粼粼,山色青青,好一派晚晴秋色!着一“偶”字,可见并非常来,而是忽然发现这宜人之处,就更显其风光优美了。用一“深”字,大有一种曲径通幽、诱人前往的情趣,其芦花飘飞、芦叶瑟瑟之景跃人眼帘。“行”字令人浮想联翩,诗人也许是乘着一叶扁舟而来的吧,或是独自闲步信走?不管怎样,总是一路观赏、一路欢愉,雅情逸致溢于言表,从中亦可想见渔人生活之诱人。

后两句写渔家迎客:诗人的行踪,惊动了渔村里的狗,它叫了起来。于是村舍里的大人急忙打开门户,迎接远来的客人,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看个究竟。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特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题思路

要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然后准确答出本诗抒发的情感。

易错点

不能准确答出本诗抒发的情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犬吠声”起,于水乡宁静的氛围中,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争窥”二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孩子们的形象,其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神情漾然纸面。这首诗,取材平易,只是渔家寻常事,但写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浓,不做作,无斧凿,使人觉得纯朴的民风迎面吹来。

解析

诗人先写“开户”,再言“犬吠”,足见渔家迎客速度之敏捷,感情之殷切,而且“犬吠声”起,于水乡宁静的氛围中,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争窥”二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孩子们的形象,其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神情漾然纸面。这首诗,取材平易,只是渔家寻常事,但写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浓,不做作,无斧凿,使人觉得纯朴的民风迎面吹来。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

必须答出精妙之处。

易错点

答题没有分要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菊 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人,爱得如醉如痴,小说以菊花象征老菊头,表现了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B小说开头两段写菊花,而后由菊引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

C老菊头侄女的男友曾经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侄女来到老菊头家中,但其想得到“绿荷”目的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D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也因为它极难培植,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多方面概述了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12.小说一开始不写老菊头对菊花的痴心,而是介绍“绿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3.小说是如何来写老菊头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4.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B,C,D,E

解析

A项“表现了老菊头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说法错误;C项“目的是想得到正宗的绿荷”和“但其用心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说法也不正确。D项“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说法不当,只是传闻说“绿荷”出自清廷,“正宗” 也只是老菊头的看法。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此类题目涉及的考点较多,要求考生从总体上把握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解读。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绿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小说内容全都围绕“绿荷”而展开。

②“绿荷”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凭借,作者正是通过写老菊头对“绿荷”的过度偏爱,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③“绿荷”是小说表达主旨的依托,小说的主旨正是通过写老菊头痴爱“绿荷”导致“绿荷”死亡含蓄地揭示出来。

解析

“绿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绿荷”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凭借;“绿荷”是小说表达主旨的依托。

考查方向

小说开头的作用。

解题思路

小说开头的作用: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易错点

没有整体阅读,对“绿荷”作用把握不全面;归纳不简洁;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比较严重。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通过第三人称来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故事情节紧凑;通过其屋里屋外的环境来刻画其菊痴的形象;通过老菊头的个人生活及日常生活来塑造其形象特征,如:单身,爱菊,拒绝参加花卉展等;通过老菊头的心理描写来展现其性格特征;通过对侄女婿的态度衬托其形象。

解析

“单身,爱菊,拒绝参加花卉展等” 刻画出菊痴的形象;老菊头的心理描写来展现菊痴性格特征;通过对侄女婿的态度衬托菊痴形象。

考查方向

鉴赏评价欣赏作品的形象。人物形象分析是历年必考题,解题时要回归到文本自身去思考。

解题思路

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点鉴赏: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易错点

本文用第三人称来写老菊头形象,要考生鉴赏有难度,容易漏答。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老菊头除了菊花,其他一概不管不顾;为了菊花,他竟然一辈 子单身。他对菊花的爱超过了度。

②爱要讲究方法。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属于偏执、狭隘的溺爱和占有,正是这种溺爱和占有导致了绿荷的死亡。

③应该坚守事物的纯正品质,但不能保守和封闭。老菊头不愿参加花卉协会,不允许任何人动他的菊花,生怕名菊不保,终使绿荷死亡,教训应当记取。

④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不能无端猜疑。老菊头对侄女及其男友疑神疑鬼,生怕人家夺走他的名菊,竟导致绿荷绝种 ,很有讽刺意义。

解析

“凡事要有度”与“爱要讲究方法”是要求考生简要回答和概括;老菊头不愿参加花卉协会,不允许任何人动他的菊花,生怕名菊不保,终使绿荷死亡,概括出要坚守事物的纯正品质,但不能保守和封闭;老菊头对侄女及其男友疑神疑鬼,生怕人家夺走他的名菊概括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不能无端猜疑

考查方向

赏析作品的内涵;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解题思路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易错点

脱离文本, 随意发挥。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

②________________。苏轼偏不在乎,它不仅爱好美食,还极爱下厨房,

③________________,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正确答案

①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②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③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

解析

①由后句的“品鉴美食”得知必须填上与“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有关的语句;②由后句的“苏轼偏不在乎,它不仅爱好美食,还极爱下厨房”判断出应该填上“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的类似句子;③句由“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得出相关答案“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语句复位型衔接题,答题时必须注意,答案符合显性要求,暗合隐性要求。

题目的显性要求主要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包括对象、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隐性要求主要是语体的风格、内容的拓展、情境的氛围、情感的褒贬等,往往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隐性要求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需要考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测与想象。如果答案符合显性要求,只能得到基本分;若答案同时暗合了隐性要求,则能得到高分。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6.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改革的有序推进,社会保险双轨制下“待遇差”的矛盾将逐步得到化解,社会保险将更好地体现制度公平、规则公平。

B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就在于它能否适应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水平,能否适应社会现实生活对法律制度的要求。

C中国高铁不仅运营规模大,而且还具有系统技术全面、造价低、建设速度快的优势,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D传统年俗的式微,不但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淡,更重要的是附在这些年俗上的文化也随之湮灭了,延续了上千年的春节越来越不像春节了。

正确答案

B

解析

B.一面与两面对应不当

考查方向

辨析语病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易错点

结构混乱不会分析。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_________。

②企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但不可过于繁琐,弄得_________,困住自己的手脚。

③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_________,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A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正确答案

A

解析

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作茧自缚: 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近义成语的辨析,答题时要根据语义侧重点、根据语义范围、根据语义对象、根据感情色彩、根据意义轻重、根据语法结构、根据关键语素的不同来进行判断。

易错点

必须结合语境,否则可能会导致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当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①从文明的传承来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

②农耕时代是手工时代,工业文明是机器时代

③所以说,手工是一种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④机器的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在转型的过程中抛弃手工在所不惜

⑤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

⑥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文明转型_______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A⑤①⑥③④②

B⑤①③⑥②④

C④⑤②⑥①③

D④⑥①②③⑤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逻辑判断,依据前2句,判断出⑤应该是第一句;依据“于是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应该判断最后一句是④;④的前一句是②;⑥的前一句是③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和衔接,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一般用排除法解答此类题目较为简单。注意横线前话题的一致。

易错点

不注意话题的统一。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0.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一日,大漠刮起了沙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这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长途飞行数百公里,终于发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仍然幸存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要求:请根据你对这则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标题自拟,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立意:开拓进取,除旧布新;主动求变,改变人生;走出逆境,走向成功;告别现在,追求美好;绝 处逢生,破釜沉舟;进与退,祸与福。

解析

可从以下几方面立意:①除旧布新,推陈出新。要丢弃禁锢自己的老思想,打破固有的生活模式,冲破原有的生活圈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道路,开创一片新天地。②要不懈追求,不安于现状。当鸟儿安于现状的时候,只能艰难度日,当它被迫寻求安身之地时,却发现了绿洲,找到了更适合生活的地方。③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学校,逆境和挫折是磨砺人的最好利器。当鸟儿赖以生存的老树被连根拔起以致走投无路的时候,它反而有机会去开辟另一片天地。④生活最终要靠自己过,不要依赖别人,人要靠自己奋斗。鸟儿依赖老树,其结果是当老树被连根拔起时它失去了安身之所;而当它历尽艰辛长途飞行后,却发现了一片绿洲。所以,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无往而不胜哦。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这则材料反映了鸟儿迁徙前后的命运不同。审题时要抓住对象,看变化、析异同、究原因、探本质。注意联系人生来立意。

易错点

对材料审读有偏差;作文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观点容易偏激。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