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深圳市2016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2.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4.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5.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这些外钞以中国银本位作为计值单位,因携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受,在东南沿海省份广泛流通。80年代,仅(英资)汇丰银行在厦门一地发行的钞票就有六七十万。这一现象( )

A有助于近代中国通货市场的规范

B使英国垄断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

C体现经济发展对币制改革的需求

D一定程度减轻了清政府的外债压力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8.以下哪一教育方针最符合我国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国情( )

A“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B“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C“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

D“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据此推断当时( )

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

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

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6.1922年,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呼吁好人“不要清高”,要组织“好人政府”,在政治改革中坚持三条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和“有计划的政治”。这一主张( )

A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B体现各阶层联合斗争的要求

C要求彻底推翻封建军阀统治

D反映了精英分子的政治诉求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7.《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抗战初期的主要纲领,它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准绳,要求全国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及蒋介石领导之下,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纲领,坚持抗战并同时完成建国。该纲领( )

A顺应中华民族抗日的基本要求和愿望

B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C核心思想是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D表达了国民党民主建国的意愿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9.有观点认为:战国李悝的《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大致同时出现,但是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罗马法注重的是“可以做”的权力性规定。由此可知( )

A罗马法注重诉讼陪审的形式

B中国古代法律讲求以礼入法

C罗马法更加注重自然法精神

D中国古代注重将道德法制化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0.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这主要因为( )

A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

B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渐入人心

C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1.有观点认为: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而美国的经验,则显示了把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代议制民主

B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并重

C主权在民的原则

D两党“和平竞争、轮流坐庄”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2.图5是某著作第一部的目录,根据前后章节的内容判断,第四章的标题可能是( )

A迈向工业世界

B第三世界与革命

C黄金年代

D自由主义的衰落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专注于以“情”写史,著《情史》二十四卷,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他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据何悦玲《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整理

材料二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法国除了革命和动乱,就是几乎无时不在的激情和焦虑。到处都在揭露社会的虚荣,在巴尔扎克、司汤达或是托克维尔的作品里都得到体现。这是一种急于想过上好生活的焦躁不安的期待,一种对复兴思想的痴迷和继帝国时期思想荒芜之后心灵极度的焦渴。面对这种焦渴,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立足于人性统一性来重建社会的秩序,他认为,社会秩序立足于由情感、行为和理智构成的人性统一性,其中情感起决定作用;利他主义这种“仁慈之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积极力量。

——据郭景萍《孔德:社会秩序视野中的情感研究》等资料整理

13.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14.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焦虑情绪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指出孔德思想的历史价值。

15.情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分值: 2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政治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观察下列影响政治发展的组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相关史实,

注:社会动员主要指新兴社会群体力量的聚合。

——据(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整理

16.论述这些组件是如何影响政治发展进程的。(要求:史实准确,结论合理;论述的组件要求至少在三个以上。)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乾隆20年(1755),“裁驿丞归州县”,“将驿站钱粮归各州县经管”。驿站经费大量被地方官员截留。嘉庆道光以后,清朝邮驿呈现出种种的衰落景象。1840年后,日趋衰落的古邮驿又受到新挑战,邮驿无法满足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后的社会需求。郑观应说:“盖电报设而驿差轻其半,轮船通而驿差轻其七八,若铁路之干枝渐次告成,而驿传势难再留。”

兴起于英国的近代邮政履行普遍服务,方便公众用邮。张之洞称其“取资甚微,获利甚巨,权有统一,商民并利”。一些有识之士如郑观应、王韬等主张裁汰驿站,兴办近代邮政。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首先改革旧有驿站,设立官、商、民皆可使用的邮政,成效卓著。《清会典》载,当时全国各地驿(站、塘、台、所)近2000处,递铺13935处,这种网络系统为近代邮政提供了局所、人员、经费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1896年清政府正式降旨开办邮政。

——据张青林《确立新制度:晚清新式邮政研究》等论文整理

17.根据材料指出晚清邮驿制度存在的问题。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晚清建立近代邮政制度的有利因素。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