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2.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中刺史汇报工作的对象由尚书省变为节度使,可见刺史更重视地方道的长官节度使,中央的尚书地位不被重视。所以C项较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提到皇权,A错;B、和D也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准确理解材料,弄清楚“变化”的主体是刺史;再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易错点
没弄清变化的主体
3.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迁移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材料未提中书省,A错;材料没有民族的信息,B错;材料中提到的是“地方政务”裁决形式,可见D是错误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当材料较陌生时,可以边对比选项边进一步理解材料。
易错点
忽视材料中的“地方”信息
4.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绢价的下降有可能是技术改造,也有可能是供大于求。绢生产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技术唐宋时期已经很成熟,那就应该是产量大,供过于求,A宋朝时期已完成;C、D会导致物价上涨的,与材料矛盾。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要对材料的现象有理性判断,再结合选项逐一比对,做出选择。
易错点
不能准确分析材料信息
5.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这些外钞以中国银本位作为计值单位,因携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受,在东南沿海省份广泛流通。80年代,仅(英资)汇丰银行在厦门一地发行的钞票就有六七十万。这一现象(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分析判断能力。材料的中心信息是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以中国银本位为记值单位的纸币,其流通的原因材料说明是“携带比银两铜钱方便”。只有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量大,人们才选择纸币,东南沿海鸦片战争后就开放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B、D并不能从材料信息得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从材料获取内容信息,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
易错点
不能抓住材料核心
8.以下哪一教育方针最符合我国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国情(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结合所学分析能力。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完成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也是新民主义建设时期,《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此时,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D项错误;题干强调“建设”,B、C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正确理解题目主旨,再结合选项判断。
易错点
弄不清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概念
1.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据此推断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别子:宗法制度称诸侯嫡长子以外之子。材料的意思是:别子是他的后代的始祖,继承别子的嫡长子就是大宗,继承别子之庶子的是小宗。以此判断A、B项中A项符合题意;C、D项材料没有信息支持,故错。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从材料获取内容信息,再结合各项进行对比。在提取材料信息时一定要注意材料中注释。
易错点
对材料不理解
6.1922年,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呼吁好人“不要清高”,要组织“好人政府”,在政治改革中坚持三条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和“有计划的政治”。这一主张(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能力。材料的人物信息排除A项,他们不是共产主义者;材料没有其他阶层的信息,B错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推翻军阀统治,与材料主张人物没有关系C项排除;故选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获取信息,“弄清材料核心信息”,结合选项判断
易错点
对材料主旨没掌握
7.《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抗战初期的主要纲领,它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准绳,要求全国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及蒋介石领导之下,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纲领,坚持抗战并同时完成建国。该纲领(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此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时间是“抗战初期”,便可排除B项,不符史实和材料信息;C项材料并未信息支持,故错;A项和D项,结合材料时间信息和内容“要求全国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及蒋介石领导之下……坚持抗战并同时建国”,“民主建国”的结论有些勉强。故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注意材料的时间和事件信息,再结合各个选项结论做出判断。
易错点
不能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9.有观点认为:战国李悝的《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大致同时出现,但是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罗马法注重的是“可以做”的权力性规定。由此可知(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核心是两国不同法律的制定所体现的原则.A、B、D项中的内容材料都没有提到。所以选C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提取材料的内容核心:“法律体系中”“义务性要求”“权力规定”,判断考查意图;再比较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的核心内容不能准确把握
10.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这主要因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能力。印刷术、指南针13世纪传入欧洲,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打破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从材料“15世纪”排除A、C、D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想提取材料关键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
易错点
没弄清所学知识的时间信息。
11.有观点认为: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而美国的经验,则显示了把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是在比较三国的“革命”过程的特点。A是革命的结果,三者相同;C是三国革命爆发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制度原则;D项是革命后政党政治的发展。故选B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获取材料的中心,再结合所学进行合理的归纳。
易错点
不能判断材料主旨
12.图5是某著作第一部的目录,根据前后章节的内容判断,第四章的标题可能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上分析问题能力。从材料“大灾难的年代”和章节信息判断“全面战争的年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大革命”是指十月革命;“经济大恐慌”指1929-1933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A项是指工业革命,但与材料无关;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经济危机,与选项B无关,C描述的是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所以选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把材料信息与所学结合分析材料和选项的所指,再进行比较。
易错点
不能提取材料围绕的中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专注于以“情”写史,著《情史》二十四卷,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他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据何悦玲《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整理
材料二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法国除了革命和动乱,就是几乎无时不在的激情和焦虑。到处都在揭露社会的虚荣,在巴尔扎克、司汤达或是托克维尔的作品里都得到体现。这是一种急于想过上好生活的焦躁不安的期待,一种对复兴思想的痴迷和继帝国时期思想荒芜之后心灵极度的焦渴。面对这种焦渴,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立足于人性统一性来重建社会的秩序,他认为,社会秩序立足于由情感、行为和理智构成的人性统一性,其中情感起决定作用;利他主义这种“仁慈之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积极力量。
——据郭景萍《孔德:社会秩序视野中的情感研究》等资料整理
13.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14.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焦虑情绪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指出孔德思想的历史价值。
15.情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正确答案
特点:强调“情”的主体地位,以“情”维系“理”,实现“情”“理”的和谐统一。
背景: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宋明理学思想的僵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道学家的虚伪。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归纳信息能力。材料由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及背景组成。注意主张信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地位。”“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注意背景信息“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结合所学,思想的产生也有其时代的政治、经济因素。冯梦龙生活在晚明时期,封建专制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观念开始变化,宋明理学日显僵化。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再结合时代背景完整回答
易错点
不能全面分析原因。
正确答案
时代特征:跌宕起伏的政治革命、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推动着法国社会转型(或向工业社会、民主法治社会过渡);社会转型造成的社会断裂和社会阶层分裂,使社会矛盾尖锐。
历史价值:孔德主张以利他主义的“仁慈之爱”重建社会道德,将人性的统一与政治秩序的稳定有机结合,这对缓和社会矛盾、以政治妥协的方式确立民主共和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法国除了革命和动乱”,表明法国处在大革命时期,经济上处在工业革命时期,整个社会处在大的变革和动荡时期。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或否定,新的思想观念尚未确立,社会需要新的社会道德的重建。而孔德的新的社会道德主张的出现,适应了资产阶级政治的需要,这也正是其价值的体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从材料时间信息对应时代特征,再依据时代特征和材料概括历史价值。
易错点
对“历史价值”不能理解
正确答案
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的情感都与历史文化紧密相关(或专制环境下,人们的情感普遍受到压抑;民主环境下,人们的情感开放);理性的情感有利于社会进步,非理性的情感阻碍社会发展。要理性地看待人类的情感。
解析
考查综合概括能力。对上面两问背景、主张价值、特点进行归纳。一定时期的文化、思想是由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决定的。思想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正如材料孔德所言“社会秩序立足于由情感、行为和理智构成的人性统一性,其中情感起决定作用;利他主义这种“仁慈之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积极力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对前两问进行综合,再结合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分析回答
易错点
不能从思想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上去思考
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政治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观察下列影响政治发展的组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相关史实,
注:社会动员主要指新兴社会群体力量的聚合。
——据(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整理
16.论述这些组件是如何影响政治发展进程的。(要求:史实准确,结论合理;论述的组件要求至少在三个以上。)
正确答案
示例一:经济增长——社会动员——新思想——民主法治——政治发展
以辛亥革命的爆发及成果为史实展开论证
示例二:国家建设——经济增长——思想/合法性——政治发展
以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及成果为史实展开论证
示例三:国家建设(滞后)——(阻碍)经济增长——思想/合法性(受冲击)——社会动员(革命)——政治发展
以大革命的兴起及成果为史实展开论证
解析
考查对知识整合、分析、阐述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要素,三者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思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史论结合的说明论证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结合材料确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思路,再结合所学知识史论结合论证。
易错点
不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辩证分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乾隆20年(1755),“裁驿丞归州县”,“将驿站钱粮归各州县经管”。驿站经费大量被地方官员截留。嘉庆道光以后,清朝邮驿呈现出种种的衰落景象。1840年后,日趋衰落的古邮驿又受到新挑战,邮驿无法满足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后的社会需求。郑观应说:“盖电报设而驿差轻其半,轮船通而驿差轻其七八,若铁路之干枝渐次告成,而驿传势难再留。”
兴起于英国的近代邮政履行普遍服务,方便公众用邮。张之洞称其“取资甚微,获利甚巨,权有统一,商民并利”。一些有识之士如郑观应、王韬等主张裁汰驿站,兴办近代邮政。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首先改革旧有驿站,设立官、商、民皆可使用的邮政,成效卓著。《清会典》载,当时全国各地驿(站、塘、台、所)近2000处,递铺13935处,这种网络系统为近代邮政提供了局所、人员、经费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1896年清政府正式降旨开办邮政。
——据张青林《确立新制度:晚清新式邮政研究》等论文整理
17.根据材料指出晚清邮驿制度存在的问题。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晚清建立近代邮政制度的有利因素。
正确答案
问题:邮驿管理体制有漏洞;邮驿无法满足自然经济解体后的通讯需求;受电报业、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冲击。
解析
考查从材料提取信息,概括问题能力。归纳下列材料信息:“驿站经费大量被地方官员截留。嘉庆道光以后,清朝邮驿呈现出种种的衰落景象。1840年后,日趋衰落的古邮驿又受到新挑战,邮驿无法满足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后的社会需求。”“郑观应说:‘盖电报设而驿差轻其半,轮船通而驿差轻其七八,若铁路之干枝渐次告成,而驿传势难再留。’兴起于英国的近代邮政履行普遍服务,方便公众用邮。张之洞称其“取资甚微,获利甚巨,权有统一,商民并利”。”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在材料找出反映“问题”的句子,再进行缩写即可。
易错点
不进行归纳,照搬原句
正确答案
有利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有识之士的倡导;台湾省建立近代邮政的成功经验;原有的邮驿网络系统作为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近代邮政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考查结合材料、迁移知识的能力。“晚清”西方的影响日益深入到各个方面,客观上促使了中国各方面的近代化。再加上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推动,社会物质生活不断进步。材料信息明确有:“一些有识之士如郑观应、王韬等主张裁汰驿站,兴办近代邮政”“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首先改革旧有驿站,设立官、商、民皆可使用的邮政,成效卓著。”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结合“晚晴”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面思考,再结合材料信息完整作答。
易错点
不能全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