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佳木斯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史的等级制度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下列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

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思想

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材料“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信息一致,故①正确; “民贵君轻”强调统治者要重视百姓,与材料无关,故②错误;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思想,与材料“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信息一致,故③正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主要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材料没有涉及,故④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和董仲舒的思想

解题思路

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如宗法制和董仲舒的思想等.

易错点

多选项组合题往往因为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全面或者是不准确导致错选或者漏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料强调的是(  )

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

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可知,商朝在王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主要的标准是“能继位者”,而不是嫡庶之制,故A项错误;根据“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可知,材料只是说到了宗法制的起源不是周公制礼,而是宗庙制度,但是不是说宗法制与周礼无关,周礼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故B项错误;材料列举商朝的宗法制的只是为了说明,“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并不是说宗法制起源于商朝,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起源于西周,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可知材料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

解题思路

材料类的试题解答实试题的关键是阅读材料了,读懂材料的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盖兴于宗庙制度”.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理解不准确导致错选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3.观察下图,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C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得以加强

正确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左图反映的是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右图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两者相比,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秦朝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A明显错误;C和D不是成立体现主要信息,排除。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

解题思路

图片的关键信息是图一的几个大的封国和图二的郡县,据此进行分析.

易错点

对图表信息解读不准确或者是解读不出来,无法形成准确的结论导致做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4.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

A立法权

B财政权

C军事权

D监察权

正确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秦代的时候,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史称三公。而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材料“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应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题思路

考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做对试题的前提。

易错点

对教材的基本知识记忆不准确导致做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西周、秦朝、西汉

B战国、秦朝、西汉

C秦朝、西汉、三国

D秦朝、西汉、唐朝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指的是秦朝暴政导致有造反的老百牲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有叛国而无叛郡”指的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指的是唐朝发生平乱的过失不在于设置州县而在于藩镇拥有重兵,那时有反叛的藩镇将领而没有反叛的州县长官。因此材料分别反映的是秦朝、汉朝、唐朝,故选D。其它三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秦到唐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题思路

熟练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进行材料的解读并得出准确的答案。

易错点

基础历史知识没有掌握和材料信息解读不准确是做错的主要原因,容易错选其他各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8.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由表格中出身“平民”“贫寒家庭”的进士比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巩固统治,故B符合题意。而依据材料中表格数据可得出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所以D是错误的;AC的表达与题意不符。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

解题思路

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准确的解读材料信息,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易错点

对科举制度相关的知识点不熟悉是做错的关键因素,科举制的影响掌握的不准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9.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熟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始创“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A项需错误。唐代实行集体的宰相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项错误。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掌握宰相的行政权,分割宰相的权力,C项不正确。明朝内阁被废除后朱棣设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没有约束力,所以中央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政治制度

解题思路

宋代三司掌握财政权,知道这点很容易做对。

易错点

对宋代的历史知识掌握的不准确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1.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正确答案

B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军机处并不是内阁的协理机构,军机处是一个相对单独的机构,并不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军机处并不掌握军政要务决策 权,但是军机处保密性强、处理问题速度快,能够大大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分析材料到底讲了什么信息,然后分析选项找到合适的答案。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是做错的主要原因,同时对教材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也是做错的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5.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

A实行分封制

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C实行郡县制

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

正确答案

C

解析

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中“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相符,故C项正确。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即三公,属于中央官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B项错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即皇帝制度,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

解题思路

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做对试题的前提。

易错点

考查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对基础知识记不住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0.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汉解决王国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且不属于最主要的认识,排除。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推恩令

解题思路

对于教材中的加强皇权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应该准确的记忆。

易错点

学生对加强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能准确的区分和记忆是做错的原因之一。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7.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  )

A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

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

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故C项正确。宋代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相权的制衡,但皇帝权力有所削弱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皇帝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不一定导致行政效率出现下降,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政治制度

解题思路

要依据材料进行作答,材料中明确体现的是对皇权的限制,而不是行政效率的问题。

易错点

不能依据从材料进行作答,想当然的直接照搬教材的基础知识是做错的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4.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正确答案

C

解析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题思路

一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代表的是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易错点

不能掌握耕作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这一规律,导致做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5.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可以看出,宋代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所以答案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土地经营方式

解题思路

材料明确说明佃户退佃时地主不能阻挠,这是说明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信息是做题错误的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9.有学者认为: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  )

①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③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  ④士大夫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社会状况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①揭示的是宋代科举制选官制度下的“重文轻武”治国理念,正确;②揭示的是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正确;③揭示的是宋代理学,正确;而士大夫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是在明清时期,与题干中的时间“宋朝”不符,B项含有④,排除;C项含有④,排除;D项含有④,排除;①②③符合史实和题意,即A项正确。故选A。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社会状况

解题思路

全面的把握宋代的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与文化等,宋代的相关知识考查的相对较多。

易错点

对宋代的基本社会状况掌握的不好,不全面,容易错选或者是漏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8.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要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的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根据“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说明行会的出现加强了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手工业

解题思路

材料选择题的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材料,要多读几遍材料,找到材料中的管家信息,本题的关键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2.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类似。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选B。ACD均与材料意思相差很远。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农业

解题思路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方式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也是基础知识应该掌握。

易错点

古代农业的几个特点不能准确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读不懂材料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正确答案

C

解析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所限,使占有一定财力和人力的铁犁牛耕(当时是二牛三人进行耕作)受到了阻碍,而锸、锄则适应了小农生产的需要,因而以此为主导,C项正确。冶铁技术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A项错误;铁犁牛耕的推广有利于精耕细作,B项错误;耕牛的减少虽影响了牛耕的推广,但这并非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小农经济

解题思路

准确的解读材料信息,材料说的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很难推广的原因,理解了这一点做题相对容易了。

易错点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考试的重点,学生记不住或者是不理解和应用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6.《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

A

B青铜

C黄金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铁在西周晚期出现,A项错误;夏商周是青铜时代,铸鼎主要是青铜,故B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手工业

解题思路

理解材料中的概念,材料中的“金”不是黄金,古书上有“美金”和“恶金”之说,应该知道。

易错点

对历史中各个阶段主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制作原料掌握的不清楚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7.(战国《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这表明(  )

A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

B冶金业高度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D小农经济的推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可知,这反映了古代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故A项正确。冶金业只符合“攻金之工”,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故C项排除。小农经济与手工业分工细密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排除。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应该对教材知识进行掌握同时会灵活运用,看到材料能够和教材知识相对应。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理解不准确,不知道材料说的是什么是做错的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0.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商业革命”的影响。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直接因素”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A项“粮食产量的增加”,不是促成题干变化的直接因素,排除;B项属于思想方面,而且是“存天理,灭人欲”,与题干信息明显不符,排除;D项提及的是对外交流,与题干“一日三餐”的习俗明显不相关,排除;商代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突破,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C项即属于“直接因素”,正确。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商业革命”的影响

解题思路

熟练地掌握宋代的基本历史知识,同时对相关材料能够准确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

易错点

材料读不懂,提取不出材料的信息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2.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  )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宋代城市的发展,关键信息是“金银铺、兑房、宅舍”。材料反映了宋代大城市中“设有”和“出现”商业机构,不能得出“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宋朝对经商方式的规定,无法判断经商方式是否受限制,故B项错误;宋朝时期虽然商业环境有所放松,但是重农抑商仍是政府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出现了城市商业服务机构,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的发展,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城市的发展

解题思路

教材中的“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意思要准确的把握。

易错点

对材料相关历史知识不理解导致做题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3.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上升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梁氏认为英国商人势力强是由于数百年英国都处于战乱中,解决战乱和与欧洲争霸都需要商业的支持,中国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小,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材料比较长,要多读几遍材料,充分理解材料的意思,同时具备一定的比较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材料,容易错选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4.“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   )

A孔子

B韩非子

C老子

D墨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民畏严刑,民恶重刑;以所畏、所恶,禁其衰、防其奸”;这样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这种观点赞赏用严刑酷法来治理国家,属于法家。所以答案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法家思想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多读几遍,找到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找不到材料的管家信息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6.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

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

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

正确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中可知,独尊儒术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的转变。所以答案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题思路

材料类的选择题首先应该明白材料讲的是什么,找到与之对应的教材的基础知识进行解答。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的不准确,或者是看不懂是做错的关键因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7.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

A“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理学家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答案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解答此题。

易错点

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点比较难理解,但是好在知识点并不是很多,材料主要是讲的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读懂材料很容易做题。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9.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 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a处:秦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思想统一

Bb处:西汉改造了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

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宋明儒家学说的上升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以及被统治阶级重视和利用。宋明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对儒家学说批判出现在明末清初。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等。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说法军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演变

解题思路

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对材料进行准确的分析解读,掌握知识体系。

易错点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掌握的不清楚,在头脑中形不成体系,容易做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30.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中国古代的农书基本都记述了主要耕作方法、农具、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内容。这可以佐证(   )

①科研方法注重实验观察  ②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③农业发展达到很高水平  ④科技成果多源于经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总结,农业生产精耕细作且水平发达,西方近代重科学实验,①表述不符合题意,含有①的ABD三项均排除,C项正确。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解题思路

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在识记的基础上加强分析问题的训练。

易错点

教材知识比较零散,学生记忆不牢固,导致不能准确的辨认、提取和分析相关知识,导致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1.(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5)“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至明清时期,“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粮荒”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

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C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

D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以及酿酒等消耗巨额粮食的产业的发展等原因,苏浙地区已经由粮食输出区逐渐转变成粮食输入区,粮食已经无法自给,出现了“粮荒”,故答案选B。A不是主要原因;C说法错误;D发生在近代,排除AC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材料的关键信息要注意到,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苏湖熟,天下足”。

易错点

材料信息背后的相关历史知识学生掌握的不充分,不知道粮食缺少的原因是什么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5.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与这一观点不相符的是(  )

A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天意与人事交相感应

C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D儒家试图约束皇权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因此A.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错误,故选A。BCD都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思想

解题思路

熟练掌握董仲舒的思想,特别是其“天然感应”思想,理解材料的意思,进行分析选择。

易错点

对教材中董仲舒的思想不能准确的记忆,不能对材料进行全面的阅读把握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8.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C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陆王心学。依据所学,李贽是明末的思想家,故排除C项;早期的“西学东渐”影响甚微,排除D;A.表述与史实不符;这一时期,陆王心学备受推崇,成为显学。所以应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

解题思路

正确的理解材料类信息,读懂材料是做题的关键。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不准确是做错的重要原因,材料明确说明“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就是说大都改变了自己的信仰的哲学,学生读不懂材料导致错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4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儒家思想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对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 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宋)王应麟《三字经》

“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汉书·霍光传》

材料二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有所变化。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这和当年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打倒孔子的说法是有区别了,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34.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汉朝统治者治国的影响。(8分)

35.依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怎样新的认识?(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异同。(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思想:仁义、中庸、孝悌、修齐、平治。(2分)

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的学说,有利于加强君权;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汉朝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巩固了家、国一体的统治秩序;孝廉成为汉朝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6分)

解析

第一小问思想,《三字经》短短几句,强调“仁义、中庸、修齐、平治”,《汉书》强调“孝”,由此可概括出儒家的核心思想;第二小问影响,至少要求回答三个点,第一,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第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见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第三,汉代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第四,汉朝“以孝治天下”,第五,察举制和征辟制等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主要是孝廉。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及对西汉治国的影响

解题思路

充分的理解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作答,多读几遍材料,找到主旨意思。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信息,无法准确的提取材料信息导致做题失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认识: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别,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2分)

相同:都属于儒学范畴;都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都积极入世,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答出其中两点可以得4分)

不同:原始儒学更多的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不同程度上都吸收和借鉴了其它思想;汉儒、宋儒都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出其中两点可以得4分)

解析

第一小问认识,依据材料二“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信息可知,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别,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第二小问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学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宋代理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需要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熟练的运用,还要对材料进行准确的解读,要求较高。

易错点

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的运用,对材料信息读不懂,导致做题失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主体,中华文明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标志,率先以治理的“高端策略”摆脱了“低端策略”,即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这是东方文明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第一次赶超西方世界,并最终在隋唐时期领先世界,并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

31.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先秦所谓治理的“低端策略”包涵哪些重要的制度(2分)从秦到隋唐所谓治理的“高端策略”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哪些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遗产: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均田制等。(4分,任答4点即可)

解析

第一小问“低端策略”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可从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高端策略”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等角度思考作答。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题思路

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体系,本题考查的就是主干知识,应该对此进行重视,现在考试的大多是主干知识和关键知识。

易错点

对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制度缺乏全面的认识,一知半解,导致回答错误或者是不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6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

——搞编自昊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任何有现代意识的扩张主义者回顾诸如此类的成长和创造力时,可以想象到,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这当然是想入非非了,但也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阻滞了艾尔文( Elvin,1973)所说的中国的“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继续发展?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

——摘编自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

3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8分)

3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的表现,并分析阻滞它继续发展的原因。(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表现:郡国并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征辟制;重农抑商,盐铁官营。(8分,每条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注意材料一信息“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从地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政策、选官制度以及经济政策的角度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题思路

注意教材的基本知识和框架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宏观上把握历史,并进而对历史进行分析。

易错点

对教材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充分,不全面,导致回答不全而失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市镇开始出现;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街市、晓市和夜市,乡村允许设市贸易;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海外贸易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娱乐场所。(4分,答出2条即可)

原因: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理学的兴起。(4分。第1条必须答,其余4条,答出3条即

解析

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二信息“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可见“中古时期经济革命”实际上是指宋代经济的发展, 结合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以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宏观上把握材料信息,明确材料中的中古时期的经济革命指的是什么,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点

对材料没有读懂就进行做题,不能准确的提取材料信息,没有搞懂中古世纪经济革命具体指的是什么导致回答错误。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