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林则徐在1545年日记中记录他在某地的见闻:“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并之利为之也”。关于“卡井”的表述有误的是
6.近代中国内优外患,历届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条款所属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
②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③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④ (戊)依照……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条款,对于汇兑加以限制……
8.政府的政策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措施有
①根据商人集股数额授予不同品级的顶戴 ②设立实业部
③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 ④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11.《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认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对“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理解最准确的
2.唐代统辖全国行政大权的宰相一职实行复数制,由数名宰相组成集体领导班子。召开宰相会议的地点叫政事堂,开始时政事堂设在宫城内的 里。后逐渐由议政场所演变为行政机构。划线部分应填入的是
19.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l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13.有国际政要在他的问忆录中写道:(1970年)“我向国会提出了第一个外交报告。关于中国问题的那一段是这样开始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这位国际政要应是
14.广州是中国重要的城市。下列关于广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秦朝时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②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此
③ 鸦片战争后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④ 改革开放后开辟为经济特区
15. 《中国瓷都章程》写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在
16.读下表,表中数据所反映现象的成因
1990-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
①“九二共识”的达成
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的通过
④《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发表
20.在英国使团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中有一精美陶器,该陶器由一家新式工厂生产,该工厂开办于1769年,每个工人只完成一道工序,从而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这家新式工厂的创办人是
26.【加试题】有学者认为,判定任何一制度的得失要根据其实际利弊,因此必须知道此制度实施时期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此种意见叫作“历史意见”。待时代隔得久了,后代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的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它并非是全不合真理,据此推知,该学者认为
30.【加试题】1598年,汤显祖的《牡丹亭》塑造了不顾生死追求爱情的杜丽娘的经典形象。约三年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翁之口说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这一历史现象能够说明
23.截高乐将军在著名的“6月18日号召”中讲到:“我,截高乐将军,此刻在伦敦,我请现在或即将在英国领土上的、带着武器或不带武器的法国军官和士兵……我请你们与我联系。不论如何,法国抵抗运动的烈火不应熄灭,也不会熄灭。”这一号召发表的时间最早应该是在
27.【加试题】“秦皇汉武”是诸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书写的历史人物,两位君主历史活动的相同之处有
① 修长城,抵御北方匈奴入侵 ② 罢百家,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③ 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④ 重经济,推行铁业官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大儒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诸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并且鼓吹经世致用和端正学风有其自身现实的目标,即造就一种将有利于推翻满清统冶的健康学术氛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1年)
31.(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清初大儒提倡的学风。(4分)
32.(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大胆之创论”的最精彩处,简述梁启超对黄宗羲“此等论调”的认识。(6分)
【加试题】翻译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也可以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倘若拿河流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永不枯竭的原因之一在于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从“印度来的水”注入中华文明的顶峰时期是唐代。“从西方来的水”在近代中国的注入则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
——根据季羡林《中国翻译词典·序》等整理
材料二:维新时期的近代翻译活动中,有两种历史现象值得探讨:
①l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西书为强国第一要以”,由此形成了“翻译强国”思想
②有学者统计,1896年至1911年,共翻译日文图书1014种,是晚清时期翻译图书总数的1/2。所翻译的日本图书,多数是日本学者译自西学著作。
——摘自冯志杰《中国近代翻译史》等
35.(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唐代高僧玄奘为“大注入”做出的重要贡献。(4分)
36.(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请您选择上述历史现象之一加以阐释。选择现象①,请结合时代背景,评价“翻译强国”思想。选择现象②请结合所学,简析这种现象发生的背景。 (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战败时的日本经济,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普通钢材的月产量10月份为五千吨,是战前的1.4%,煤炭的月产量11月份为五十三万吨,相当于战前的14%。从战争结束到10月上旬的两个月间,被工厂解雇而失业的人数达四百一十三万之多,到10月为止,由于战败而离开岗位的人数共达一千三百万以上,即使作为就业而留下来的人们,其世纪工资也由于通货膨胀而日益下降。
——摘自小林义雄《战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进入战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为了迎接和引导经济发展的高潮。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一系列经济计划,具有代表性的计划是《经济自理五年计划》,《新长期经济计划》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下降,但是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据《世界史》、《历史》必修教材等整理
33.(1)根据材料一,概括1945年战败时日本经济“困境”的主要表现。 (4分)
34.(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指出冷战结束后,经济发展推动日本面向国际社会提出的主要政治诉求。简述这一诉求付诸实施对国际政治的消极影响。(6分)
【加试题】希腊、罗马创造出了辉煌的古代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宙斯神庙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建筑物。它起源于公元前515年,但直到公元129年才由于崇尚希腊艺术的罗马皇帝哈德良建造完成,据说未毁坏前有104根壮观的列柱。
——摘自《西方艺术风格》
材料二: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冶文明的杰出成就。雅典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与近现代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有着历史的传承关系。
——摘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37.(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两处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建成的代表性建筑。并分别指出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4分)
38.(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与近现代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历史传承关系”。(6分)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