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1.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孔子的仁,强调的人与人的关系,核心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爱无差等,阶级之间、国与国之家无差别的“兼爱”。而老子、荀子、韩非子等的思想主张都没有类似的主张。故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材料关键信息“群体的仁”中联系所学的有关“仁”有关知识,再由“仁”联系到“爱”,锁定墨子。
易错点
不能结合材料,先入为主错选B。
4.“由光绪29年至宣统3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光绪33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该材料可以反映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没有等级强化的词句,而奖励实业则是对原有等级的冲击,所以,A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反映的时间不一致,故B 错;材料并无有关买办的信息;工商业者历来被政府限制,人们对工商业从业人员历来鄙视,但材料却给与奖励,D项合适。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材料的时间、空间、内容信息全面掌握,材料与选项的时间、空间、内容对比得出。
易错点
不能结合材料信息准确判断
5.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理念。A、B项以“我”为中心,故错;D项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与材料主旨不符。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抓住材料主旨,然后比较材料与选项的异同。
易错点
不能有效提取材料主旨
7.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从会议召开的时间“1927年4月至5月9日”可知。当时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已经背叛国民大革命,在血的事实面前中共开始反思,B项正确。A项”正确”有误,资产阶级并非全部叛离;C项“彻底摆脱”错误,此时并没有进行坚决斗争,说明还没有彻底摆脱右倾错误,后面又发生“七一五”反革命事件;D项中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应是指毛泽东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但时间是1928年,所以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材料获取关键的时间信息,再结合史实判断各选项。
易错点
过分注意材料中有关会议的具体内容
9.某同学构思一篇关于二战后世界局势的论文,他的提纲中有一个标题为“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下列史实适合在此标题下展开论述的有
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 ②不结盟运动兴起
③勃烈日涅夫的经济改革 ④北约轰炸南联盟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华约(1955年)的建立,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①是二战后期1944年7月召开,排除②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在两极格局时期 ③是苏联时期改革,属两极格局时期④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不属两极格局时期事件。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从材料获取两极格局的时限,再以时限来逐一判断。
易错点
不清楚两极的时间时限。
10.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1945年以后,莫内、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判断问题的能力。时间信息:1945年,空间信息:欧洲,内容信息:“新的经济结构”是相对于“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旧的经济结构而言的。即可排除A(这种经济结构苏联早已实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罗斯福新政特点);排除B(1944年形成);排除C(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确立);所以选择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提取材料时空、内容信息,再结合选项排除。
易错点
对所学知识不清楚
2.据东汉崔寔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比较能力。材料的时空信息是东汉记载的西汉武帝时期农耕技术状况。犁耕在东汉时先是二牛抬杠,,后发展为一牛挽犁,依此排除A、D;选项答案B,曲辕犁是唐朝是出现。对比材料“一人将之”,和C 吻合,故选C项。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牛耕的发展。
解题思路
先结合材料的时空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忆再现知识,最后结合选项对比分析判断。
易错点
不能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一人将之”的特点;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准确。
3.一位美国学者评价中国古代火药发明时说:“还有什么能比人们想寻求长生不死丹而结果却找到了能杀死千百万人的物质更具有讽刺意味的呢?”下列也具有这种“讽刺意味”的史事有
①造纸术的传播 ②清末“新政” ③英法“绥靖政策” ④罗斯福新政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结合材料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材料对火药的发明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的背道而驰的“讽刺意义”的信息为史事标准对选项进行分类。清末新政以“自救”为目的,却进一步暴露了其反动的本质,加速社会矛盾激化,加快了革命的步伐;英法推行无原则妥协和纵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却自食其果。故选C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弄清材料主旨,依此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认识。
易错点
对所学知识不能再认识
6.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年一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迁移知识能力。A项是梭伦改革的意义,故错;B项和材料信息“保护压迫者的法律”不符;罗马帝国公元1世纪形成,与材料时代不符,C错了;雅典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民主制度,结合材料可知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获取材料的关键信息,用选项对照材料分析、
易错点
对所学知识迁移能力不足
8.认真阅读下幅《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它反映了当时
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有成功的探索:1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有失误:过分强调主观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成功探索时,国民生产总值就增加,失误时,国民生产总值就下降。和曲线变化一致的选项是B。A项不能全面反映曲线图信息,错误;C项内容是文革时期的政治路线;D项为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容,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图中获取时间信息,在结合曲线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易错点
不能全面准确获取材料信息,错选A项。
12.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2000年以来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下列图片是微电子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体现。微电子技术所导致的经济发展趋势必然是
车载摄像图 芯片 手机银行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电子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重工业比重增加;第三次工业革命使服务业,也叫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依据以上信息。可以选择D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提取材料信息,抓住材料主旨,结合所学,排查选项。
易错点
对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没有掌握。
11.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判断分析问题能力。“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打开一半”“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综合上述信息。D项是正确的。A、B、C项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分析材料的核心信息,再逐一排除。
易错点
不能正确区分内容和实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1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
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特点”从材料归纳即可,材料可分五层,前四句每句一层,后面为一层,叙述科举制度与户籍制度加强的历史。“历史作用”从第五层中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还要注意:科举制作为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影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特点”主要通过对材料划分层次归纳;“作用”材料和所学结合从制度本身发展以及对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几个方面全面回答。
易错点
不能结合所学全面分析。
正确答案
新变化: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
解析
考查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新变化”通过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即可得出答案,实际是比较封建社会户籍制和近代资本主义化户籍制。具体做法就是从第二材料归纳要点,和第一材料对比确定答案。“原因”要结合近代社会政治(政策、西方影响)、经济(民族经济)、文化(民主思想)的变化分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两个材料对比,要学会以一个为参照来比较;一切原因的分析一定要结合时代,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
易错点
不能准确找到比较点和原因分析的突破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1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正确答案
示例一:
人的名字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强盛时期,当时名人名家的名字起得威武雄壮,如班超的“超”字,扬雄的“雄”字,这些名字是当时大一统政治趋势的反映;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些人的名字也与我国重大建设事件相关,如“跃进”“计划”等。人的名字虽然是一个符号,但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关联。
示例二
人的名字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主要文化思想。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晚晴与近代,面对列强侵略,振兴中华成为当时主要思想,人的名字中就出现了“有为”“兴”“挺”“韬奋”等字;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呈现多元化,既有反映家庭美好希望的“俊杰”“春莲”等名字,也有反映开放创新的“安娜”“丽莎”“唐柳”等名字或姓名。总之,中国人的名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文化含量却非常丰富。
解析
考查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历史的能力。起名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时代密切相关的。要分析其原因,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分析,而一个时代的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分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观点的提炼要简练、明确,解释要全面。
易错点
不能全面分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面对世卿世禄下的慵政局面,魏文侯向他询问治理之道,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农业是当时国家的根本,李悝向文侯建议“尽地力之教”,鼓励农耕,“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国家如何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也是当时比较棘手的问题,“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李悝认为,“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为了国家稳定,建设良好治安秩序,李悝还根据各国法律,撰写了《法经》,他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法经》共六篇,“皆罪名之制也。”李悝的这些建议,都被魏文侯采纳推行,魏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组编自《说苑》《汉书》《晋书》等
16.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17.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李悝变法的原因。李悝变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颁布“尽地力”的教令,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制定刑法,建立法律制度。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归纳”要求弄清材料语言结构,分层归纳要点。第一句为结论,中间是证明他是改革家的史实,即改革措施。最后一句为改革的作用、效果。改革的主要内容材料有分号明显区分简要归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弄清材料层次,再简要归纳。
易错点
不能准确概括
正确答案
原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代替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权力;战争频繁,各国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时代特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解析
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要从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分析客观原因,也要从目的方面分析其主观原因。战国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被土地私有所替代,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也崩溃、代表不同政治、文化派别的思想家展开激烈的思想论战,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一个动荡、变革、发展的时代。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分析(政治、经济、文化)
易错点
分析不全面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英国议会下院开会时,会议大厅里只有一张桌子,这张长条桌子从中间将大厅一分为二,执政党和反对党各坐一边,隔桌相望。更特别的是,两边前排就坐的议员连头衔都一一对应,一边是执政党的内阁成员,另一边则是与内阁成员相对应的“影子内阁”成员。1907年,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从此,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的做法成了英国沿用至今的宪法惯例。“影子内阁”的最终目标是寻找机会取代执政党的地位,转为正式的内阁。这种潜在的“替代危险”对执政一方起到制约作用,“影子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摘编自《民主与法制时报》
材料二 “影子内阁”与真实内阁面对和研究同样的问题与事项,有针对性地对执政党的政策提出建议或批评。英国两党制下,“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不能为反对而反对,反对执政党的政策时必须提出可替代性的方案。因为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
——摘编自周淑真《从比较的视角看中西政党制度》
18.根据材料,概述英国“影子内阁”的特点。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子内阁”作用。
正确答案
与执政党职责分明,责任清楚; 有效监督执政党执政;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归纳问题的能力。“更特别的是,两边前排就坐的议员连头衔都一一对应,一边是执政党的内阁成员,另一边则是与内阁成员相对应的“影子内阁”成员。”“种潜在的“替代危险”对执政一方起到制约作用,“影子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为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对这三点进行归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找出表示特点的句子,然后进行归纳。
易错点
归纳不准确
正确答案
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执政党科学决策的,减少失误;有利于在野党积极参政;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英国代议制的作用:通过权力的分工制约维护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不断发展完善。从材料中找出表作用的句子:“ ‘影子内阁’与真实内阁面对和研究同样的问题与事项,有针对性地对执政党的政策提出建议或批评。”“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影子内阁’的最终目标是寻找机会取代执政党的地位,转为正式的内阁”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对材料“作用”类句子进行归纳,再结合英国代议制的作用回答。
易错点
不能结合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