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1.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材料说明宋代( )
正确答案
解析
题干所述大意为社会地位卑贱的人都开始崇尚奢侈,逾越制度的制约。所以穿衣戴帽这一套,地位高的和地位低下的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材料说明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故D正确。A材料并没有涉及理学影响,故不选。B材料中也没有没有体现政府的监管,不选;C项材料根本没有提及,也不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 “衣冠之制,上下混一”,结合商品经济发展思考。
易错点
理学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是冲击封建等级制度,A项易错选。
2.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行省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在这段材料中,钱穆先生认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从这句可以得出结论行省是是为了军事控制,故D正确。A 项与 “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的意思相反,因此不选。BC 都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或曲解,也都不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题干的关键句子为省略号后边的“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据此排除答案。
易错点
行省制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不是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易错选A。
4.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在这里,《十二铜表法》( )
正确答案
解析
由题干中“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得出《十二铜表法》强调了法律的公平性,由题干中“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可得出《十二铜表法》
强调了法律程序,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和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可以选择答案。
易错点
材料未体现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A易错选。
5.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与题干无关,故错误;题干说的是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并没有强化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依据“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可以看出,政府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活动,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利于公民的个性发展,故C项错误、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所述的雅典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再结合雅典的公民政治可以得出答案。
易错点
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不会抑制公民的个性发展,C易错选。
7.学者认为,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官办企业是主体;第二阶段,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第三阶段,民营企业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酝酿全面启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题干中学者的观点应是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官办企业是主体,是以洋务运动为开端;第二阶段,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第二阶段到甲午战争为开端;第三阶段,民营企业主导发展,在清政府的新政中中国的现代化酝酿全面启动,故A 正确。B项的民族资产阶级应该是第二阶段的主力,因此不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开始、初步发展、春天、清政府的新政等相关知识来解读材料。
易错点
对三个阶段的民族工业的发展理解不清,易混。
9. 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61年5月”,再结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解决粮食根本问题的论述,可知此时正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时期,A正确;B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B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注意材料时间“1961年5月”和准确解读材料的相关信息。
易错点
对材料解读不准确,易解读为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和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易错选CD。
3.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年间,浙西所产的米不足供应本地人吃,根据所学知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项错误;材料仅仅体现了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接济,但不能体现苏州是交通枢纽,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但体现不出开始,C项错误;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粮食作物的种植减少,经济作物增加,A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材料“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可以排除答案。
易错点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易错选D。
6. 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说明参议院的作用是制约众议院的,答案是C。A B D 未涉及。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美国参众两院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众议院议员任期与国会任期相同,每两年全部改选。参议员任期六年,每届国会届满时改选三分之一。众议院名额按各州人口的比例分配,参众两院除了立法,各自有一些特殊的职责。例如,总统任命内阁高级职务和最高法院法官,要经过参议院听证来确认。 而涉及国家财政、税收的议案则必须由众议院提出。
易错点
材料中“参议院的作用”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B。
8.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悟儒家日新之旨”等信息,可以看出李大钊一方面指出儒学的弊端,同时也表明儒学对改造社会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悟儒家日新之旨”,可以看出辩证观点。
易错点
本题对材料理解不透,易解读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自相矛盾,易错选B。
10. 西方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的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对以上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题干中“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可知反映的是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趋势,符合题意的是A项,BDC项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材料的关键句“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结合社会背景可以解答。
易错点
促成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的是马歇尔计划,材料未体现。
11.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与题干无关,故错误;题干没有强调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六十年代苏联继续坚持以重工业为中心,产品主要是重工业的,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的执政者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他们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材料所述的思想来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易错点
容易把“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错误的理解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没有分清产品产量的构成中有重工业品和轻工业品,轻工业品与生活才真正密切。
12.“对美国政府有利的事就是对通用公司有利”是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谚语。这则谚语揭示了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A项正确,BC与其无关,可以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美国政府有利的事就是对通用公司有利”这句话表明了大企业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
易错点
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的扩张这是全球化的实质,材料未体现,易错选B。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材料三
13.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8分)
14.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8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6分)
15.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3分)
正确答案
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2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中“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由此可以总结权力监督的特点:时间早、建立法规并不断完善、行政制度体现了监督理念。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权力监督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权力监督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注意准确和全面解读材料,要学会从材料中寻找关键句,学会归纳概括和综合材料的能力。
易错点
对材料的解读和概括不全面,对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本质认识不清。
正确答案
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8分)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通过《权力法案》限制王权,从皇权至上到法律至上,到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典型的代议制国家,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故第一小问应该从《权力法案》颁布之后到18世纪中叶的重大事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英国政治体制中的势力组成有:议会、内阁、政党。结合所学,总结回答问题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注意准确和全面解读材料,要学会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和综合材料的能力。
易错点
对材料所列的事件概括不全面,不注意材料的时间。
正确答案
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或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3分)
解析
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近性、灵活性,体现在制度机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中,根据时代发展而不断做出调整。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过程可知,如英国国王的权利由限制王权到统而不治;下议院的权利的不断加强;责任内阁制的不断完善;选举权的不断扩大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渐进性和灵活性,结合英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的进程的相关事件来说明即可。
易错点
注意渐进性和灵活性的含义,再要熟悉英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的进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经济凋敝,1949年,城市经济陷入严重困难之中,失业严重。1950年7月,仅登记失业的工人即达166.4万人,占当时城市职工总数的21%。人民政府本着“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的精神,对官僚资本企业的工人实行了“包下来”的政策。由于城市失业人数太多,政府不可能都“包下来”,因此在努力恢复生产以增加就业的同时,实行“安置与救济并重”的政策。从1950年4月起,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救济城市失业工人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7月到1953年底,以工代赈达280万人次,领取失业救济金者达460余万人次。到1951年底,城市有220万失业人员重新就业。1952年,全国职工人数比1949年增加了97.5%。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16.阅读材料,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城市平民改善生活状况的措施和成效。(12分)
正确答案
措施:“包下来”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恢复生产增加就业。对失业工人实行救济实行“以工代赈”。(6分)成效:失业人员重新就业。职工人数大量增加。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6分)
解析
学生解答此题首先从材料中找到政府帮助平民改善生活的措施,从“实行了‘包下来’的政策”、“实行‘安置与救济并重’的政策”、“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救济城市失业工人的活动”概括即可;第二问学生从“失业人数减少”、“全国职工人数比1949年增加了97.5%”、“生活水平得以改善”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只要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归纳既可。
易错点
对材料所列的事件概括不全面,概括不全。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又说,熙宁时期“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扰出于所学,章子厚(俘)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指出:“国民之交敞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国疟民,而尚未足以亡……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缩、章俘、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同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摘编自《宋大事记讲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17.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忠和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观点相同之处。(6分)
18.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9分)
正确答案
相同:一方面认为王安石变法急于求成、增加民众负担,本身有问题;另一方面它引起激烈的“党争”,导致北宋的灭亡。(6分)
解析
这道题从材料一吕说“引用小人自安石始所以致原之祸”可见其任用小人,以至于引起“党争”,导致北宋灭亡;王夫之说“国民之交敝也,至苛政始”可见其认为王安石变法 急于求成,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要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归纳,然后从变法的结果和对政治的影响来思考。
易错点
对材料所列的事件概括不全面,概括不全,不会概括吕忠和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观点的相同点。
正确答案
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具有近代改革的意识;
为改良寻找历史依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9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据材料二“梁启超说道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 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实为国史上, 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得出梁启超对其评价之高,也从侧面说明了王安石变法具有近代 革命意识,梁启超推行维新变法,就利用了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意识;从梁启超自身角度看,他所处 的时代,西方进步思想已经传入国,资产阶级也有了一定发展。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梁启超的阶级属性,然后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梁启超本人的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文明的影响等方面来思考。
易错点
不注意梁启超的阶级属性,没有用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