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潮州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2.下列与癌变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

B免疫系统能监控并清除人体内的癌变细胞

C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可导致癌症,因此癌症可遗传

D癌变前后,细胞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正确答案

C

解析

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才能导致癌症的发生,根据大量病例的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监控并清除人体内的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B正确。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可导致癌症,但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不可遗传,C错误。癌细胞的特征之一就是形态结构发生明显改变,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癌变的原因、特征以及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解题思路

结合癌变和免疫功能的基础知识,分析各选项,作出正确判断。

易错点

本题易在分析癌症是否可遗传时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3.现有2个取自同一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的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成熟细胞,将

它们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

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

中,正确的是 ( )

A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大

B2min时,甲、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

C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都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D本实验若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材料,则现象更明显

正确答案

B

解析

2min内,甲、乙溶液中细胞液泡直径都很快减小,说明二者都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2min后甲溶液中细胞液泡直径逐渐增大直至复原,说明甲溶液中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而乙溶液中细胞液泡直径减小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变化,说明乙溶液中细胞的质壁分离并没有自动复原。

刚开始乙溶液中细胞液泡直径减小比甲溶液中细胞慢,说明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小,A错误。在2min时,甲、乙溶液中细胞均失水而导致细胞液浓度高于初始值,B正确。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乙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而甲中细胞10min前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不能再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C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不容易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失水以及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物质跨膜运输、细胞代谢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1、获取题干信息,读图分析甲、乙溶液中细胞液泡直径变化情况,得出正确结论。2、结合上述结论分析各个选项,作出正确选择。

易错点

本题易在分析甲、乙溶液中细胞液泡直径变化情况发生的原因时发生错误,易忽视甲溶液中细胞可自动复原。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携带多种氨基酸

C蛋白质盐析时,空间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变化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核糖体上合成的组蛋白、RNA聚合酶等蛋白质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A错误。tRNA分子具有特异性,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B错误。向某些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无机盐溶液后,可以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作盐析,是物理变化,可复原,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基因表达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回忆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功能、合成等的基础知识,分析各个选项,作出正确判断。

易错点

本题易在蛋白质盐析时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上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4.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植物向光生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有两重性

B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在花期喷洒高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

正确答案

B

解析

植物向光生长是因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而生长较快,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都是促进生长,不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有两重性,A错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缺乏氧气导致有氧呼吸减弱,供能减少,从而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高浓度的2,4-D抑制花和果实的生长,即促进落花落果,C错误。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及其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并不能改变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得到多倍体,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应用,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分析各选项提供的情境,结合生长素的作用等基础知识,作出正确选择。

易错点

本题易在分析植物向光性机理时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错误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正确答案

B

解析

肺泡与气管、鼻腔直接相连,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正确;人体血液中含有H2CO3/HCO3-等缓冲体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维持PH稳定,B错误;PM2.5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C正确;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只有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普遍关注的PM2.5污染的问题。

解题思路

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分析各个选项,作出正确判断。

易错点

本题易在血浆具有缓冲体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维持PH稳定时发生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6分

6.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乙病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C就乙病而言,男性和女性患病的概率相同

D1号和2号所生的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3

正确答案

C

解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1号的父母均无甲病,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却患甲病,可以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号的父母均患乙病,但他们分别有一个女儿、儿子不患病,可以判断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A、B错误。常染色体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和女性患病的概率相同,C正确。1号正常,其父母不患甲病但有患甲病的孩子,所以1号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2号患乙病,且其父母均患乙病但有正常孩子,且题干有“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的信息,则2号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概率分别为1/3、2/3。1号和2号所生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零;不患乙病的概率为2/3×1/2=1/3,患乙病的概率为1-1/3=2/3。D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特点等,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变异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1、分析遗传系谱图,1号的父母均无甲病,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却患甲病,可以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号的父母均患乙病,但他们分别有一个女儿、儿子不患病,可以判断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再根据每个选项的情境进行判断,选出正确选项。

易错点

1、本题易忽略题干中“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的信息,无法正确判断遗传方式2、本题易在1号和2号所生孩子的患病概率时忽略乙病为显性遗传病而发生错误。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4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为了探究日照长短对某种植物开花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植株顶端的叶子全部去掉,实验的温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A组:全株受长日照处理,不开花。B组:叶子短日照处理,顶端长日照处理,开花。 C组:叶子长日照处理,顶端短日照处理,不开花。D组:全株受短日照处理,开花。

回答下列问题。

7.该实验说明植物的开花受到 信息的影响。若要使该植物提前开花,必须使该植物的 接受光照的时间 (填“延长”或“缩短”)。

8.每小时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该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条件均适宜),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光照条件下,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 ℃。如果温度保持35℃不变,在光照条件下,该植物能不能生长?判断并说明理由:

9.测定该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获得3个重复实验数据分别为2.1mg/g、3.9mg/g和4.1mg/g,为提高该组数据的可信度,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物理 叶 缩短

解析

日照长短属于物理信息。根据四组实验的处理方法,将A实验分解为叶子长日照处理、顶端长日照处理,与B组对照,说明顶端长日照处理不开花。将D组实验分解为叶子短日照处理、顶端短日照处理,与C组对照,说明顶端短日照处理不开花。然后再将A、C组对照,B、D组对照,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叶子短日照处理可使植物开花的结论,也就是说要使该植物提前开花,必须使该植物的叶接受光照的时间缩短。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以及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及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照实验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解题步骤如下:1、根据四组实验的处理方法,选择正确的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2、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实线代表光照下吸收CO2,即净光合速率;虚线表示黑暗下释放的CO2,即呼吸速率。在光照条件下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即净光合速率最大时的温度25℃。如果温度保持35℃不变,在光照条件下,该植物能不能生长?判断并说明理由再根据曲线图分析温度保持35℃不变植物能否生长。3、分析已经测得的三组数据,回答提高数据可信度的合理处理方法。

易错点

1、第一问中因对照实验的分析错误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5 能。35℃时净光合速率大于零,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多于分解的有机物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以及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及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照实验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解题步骤如下:

易错点

1、第一问中因对照实验的分析错误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2、第二问中对两曲线的交点含义理解不正确而得不到正确结论。3、第三问会因为习惯思维而错答“取平均值”。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随机取样进行重复测定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以及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及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照实验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解题步骤如下:

易错点

1、第一问中因对照实验的分析错误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2、第二问中对两曲线的交点含义理解不正确而得不到正确结论。3、第三问会因为习惯思维而错答“取平均值”。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人体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会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毒。请分析回答:

10.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     )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 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11.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 ,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导致尿量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12.B细胞受到H7N9病毒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 细胞,产生抗体。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H7N9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 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上述两个过程都属于特异性免疫,它的特点是: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体温调节 甲状腺

解析

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说明机体体温调节不正常,而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使产热增加的激素除肾上腺素,还有甲状腺激素,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命活动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基础知识。

解题思路

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基础知识,运用正反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回答不同情境下的问题。

易错点

本题须注意运用生物学术语准确表述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渗透压感觉器 减少

解析

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说明机体体温调节不正常,而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使产热增加的激素除肾上腺素,还有甲状腺激素,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冲吸收增加而导致尿量减少,因此导致尿量增加应该是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命活动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基础知识。

解题思路

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基础知识,运用正反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回答不同情境下的问题。

易错点

本题须注意运用生物学术语准确表述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浆(效应B) 效应T

不是生来就有的(后天获得),只针对某一种病原体起作用(有特异性)

解析

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说明机体体温调节不正常,而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使产热增加的激素除肾上腺素,还有甲状腺激素,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冲吸收增加而导致尿量减少,因此导致尿量增加应该是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B细胞受到H7N9病毒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而产生抗体的细胞为浆 细胞。效应T细胞能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反,即不是生来就有的(后天获得),只针对某一种病原体起作用(有特异性)。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命活动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基础知识。

解题思路

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基础知识,运用正反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回答不同情境下的问题。

易错点

本题须注意运用生物学术语准确表述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下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若在良好条件下,该动物种群每年以λ倍“J”型曲线增长(如下图所示)

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

。动物种群按“J”型曲线增长需要满足的良好条件具体是指

14.如果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Ⅰ所示,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应该是 。如果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Ⅱ所示,则当曲线Ⅱ趋近K1时,对该动物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种群密度 Nt= N0λt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在良好条件下,种群每年以λ倍“J”型曲线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 N0λt。动物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按“J”型曲线增长。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知识,也考查了理解题干信息、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从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干、题图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后,结合种群的基础知识,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科学解答。

易错点

本题第二问在分析种群环境容纳量时容易出现错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K2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 基因频率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在良好条件下,种群每年以λ倍“J”型曲线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 N0λt。动物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按“J”型曲线增长。如果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Ⅰ所示,则该种群的数量达到稳定时在环境容纳量值上下波动,所以的环境容纳量应该是K2。如果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Ⅱ所示,则当曲线Ⅱ趋近K1时,种群数量较少,应该采取的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图中阴影部分是由于自然选择淘汰了部分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知识,也考查了理解题干信息、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从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干、题图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后,结合种群的基础知识,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科学解答。

易错点

本题第二问在分析种群环境容纳量时容易出现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玉米的甜度由等位基因D、d控制,DD、Dd表现为非甜味,dd表现为甜味。玉米的糯性由等位基因G、g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现以甜味非糯性玉米和非甜味糯性玉米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

15.在玉米的糯性性状表现中,显性性状是

16.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

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的个体本应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非甜味糯性的性状。

17.甜玉米比普通玉米蔗糖含量高,基因e对d起增强效应,从而形成超甜玉米。研究发现,d位于9号染色体上,e对d增强效应的具体表现是:ee使蔗糖含量提高100%(非常甜),Ee提高25%(比较甜),EE则无效。研究者为了探究e是否也在9号染色体上,设计了如下实验:用普通玉米(DdEe)与超甜玉米(ddee)杂交,取所结的子粒,测定蔗糖的含量,若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时,则e不在9号染色体上;若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时,则e在9号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非糯性

解析

甜味非糯性玉米和非甜味糯性玉米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非甜味非糯性,说明非甜味、非糯性为显性,F1基因型为DdGg。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析、解决遗传和变异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1、获取题干信息,分析杂交实验结果,确定亲本及子代的基因型。2、根据问题情境,推测甜味糯性性状未出现的原因。3、理解e基因对d基因的效应,结合e基因可能的位置,推导杂交实验的结果。

易错点

1、对题干信息的理解错误。2、第三问中队实验结论推理不正确而不能得到正确结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甜味糯性 ddgg

解析

甜味非糯性玉米和非甜味糯性玉米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非甜味非糯性,说明非甜味、非糯性为显性,F1基因型为DdGg。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理论上F2应该出现四种表现型非甜味非糯性、甜味非糯性、非甜味糯性、甜味糯性,比例为9:3:3:1,但实际上F2并未出现甜味糯性的个体(基因型为ddgg),而F2非甜味非糯性、甜味非糯性、非甜味糯性的比例为9:3:4,即ddgg表现出非甜味糯性的性状。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析、解决遗传和变异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1、获取题干信息,分析杂交实验结果,确定亲本及子代的基因型。2、根据问题情境,推测甜味糯性性状未出现的原因。3、理解e基因对d基因的效应,结合e基因可能的位置,推导杂交实验的结果。

易错点

1、对题干信息的理解错误。2、第三问中队实验结论推理不正确而不能得到正确结论。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普通(非甜):比较甜:非常甜=2:1:1 普通(非甜):非常甜=1: 1或者普通(非甜):比较甜=1:1

解析

甜味非糯性玉米和非甜味糯性玉米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非甜味非糯性,说明非甜味、非糯性为显性,F1基因型为DdGg。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理论上F2应该出现四种表现型非甜味非糯性、甜味非糯性、非甜味糯性、甜味糯性,比例为9:3:3:1,但实际上F2并未出现甜味糯性的个体(基因型为ddgg),而F2非甜味非糯性、甜味非糯性、非甜味糯性的比例为9:3:4,即ddgg表现出非甜味糯性的性状。根据题意,D_Ee、D_ee表现为普通玉米(非甜),ddEe表现为比较甜,ddee表现为超甜(非常甜)。用普通玉米(DdEe)与超甜玉米(ddee)杂交,若e不在9号染色体上,即D、d基因和E、e基因自由组合,则其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普通(非甜):比较甜:非常甜=2:1:1。若e在9号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则D、d基因和E、e基因连锁。若D与E、d与e连锁,其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普通(非甜):非常甜=1: 1;若D与e、d与E连锁,其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普通(非甜):比较甜=1:1。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析、解决遗传和变异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1、获取题干信息,分析杂交实验结果,确定亲本及子代的基因型。2、根据问题情境,推测甜味糯性性状未出现的原因。3、理解e基因对d基因的效应,结合e基因可能的位置,推导杂交实验的结果。

易错点

1、对题干信息的理解错误。2、第三问中队实验结论推理不正确而不能得到正确结论。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该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部分流程如下图。

请回答:

22.①代表的是__________过程。为获得A基因表达载体,需用 酶对A基因和运载体进行酶切。除质粒外, 也可作为运载体。将A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动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

23.为获得A基因,还可根据A蛋白的 序列,推测出A蛋白的基因序列,据此可利用化学方法合成A基因。

24.过程③采用的实验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的X叫____________细胞。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大的优越性是

25.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的 制备疫苗。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用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逆转录 限制性核酸内切 噬菌体(或“动植物病毒”) 显微注射法

解析

①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代表的是逆转录过程。用限制酶对A基因和运载体进行酶切后方可构建A基因表达载体。除质粒外,λ-噬菌体、动植物病毒也可作为运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

解题思路

1、获取题干、题图信息,结合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的知识技能性分析。2、参考题图,根据问题情境,运用生物学术语作答。

易错点

第四问中不理解确诊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的原理而不能得到正确结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氨基酸

解析

①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代表的是逆转录过程。用限制酶对A基因和运载体进行酶切后方可构建A基因表达载体。除质粒外,λ-噬菌体、动植物病毒也可作为运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为获得A基因,还可根据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A蛋白的基因序列,再利用化学方法合成A基因。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

解题思路

1、获取题干、题图信息,结合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的知识技能性分析。2、参考题图,根据问题情境,运用生物学术语作答。

易错点

第四问中不理解确诊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的原理而不能得到正确结论。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动物细胞融合 杂交瘤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解析

①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代表的是逆转录过程。用限制酶对A基因和运载体进行酶切后方可构建A基因表达载体。除质粒外,λ-噬菌体、动植物病毒也可作为运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为获得A基因,还可根据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A蛋白的基因序列,再利用化学方法合成A基因。过程③是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采用的实验技术是动物细胞融合,获得的X即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主要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

解题思路

1、获取题干、题图信息,结合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的知识技能性分析。2、参考题图,根据问题情境,运用生物学术语作答。

易错点

第四问中不理解确诊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的原理而不能得到正确结论。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蛋白  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解析

①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代表的是逆转录过程。用限制酶对A基因和运载体进行酶切后方可构建A基因表达载体。除质粒外,λ-噬菌体、动植物病毒也可作为运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为获得A基因,还可根据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A蛋白的基因序列,再利用化学方法合成A基因。过程③是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采用的实验技术是动物细胞融合,获得的X即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主要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因为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所以可选用图中的A蛋白制备疫苗对健康人进行免疫预防。若该传染病疑似患者被确诊,则其体内含有该传染病的病原体,而该病原体的主要抗原是A蛋白。因此,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用图中的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

解题思路

1、获取题干、题图信息,结合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的知识技能性分析。2、参考题图,根据问题情境,运用生物学术语作答。

易错点

第四问中不理解确诊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的原理而不能得到正确结论。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废纸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左下图是工业上利用废纸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8.自然界中①环节需要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    的环境中。②中获得的酶是    酶。

19.若从土壤中分离出上述微生物,应以 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并加入 形成红色复合物进行筛选,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20.接种后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右上图所示,推测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

。向试管内分装含琼脂的培养基时,若试管口粘附有培养基,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是

21.生产中可以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      。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为该微生物的生长提供 。从玉米胚芽中提取的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 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富含纤维素(或“落叶较多”等) 纤维素

解析

废纸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①是培养产酶微生物,即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自然界中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或落叶较多)的环境中。②中获得的是纤维素酶。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利用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生物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生物技术,解题步骤如下:1、从题干、题图中获取信息。2、根据情境,结合相关生物技术,分析作答。

易错点

1、第三问中易忽略接种方法的失误。2、第三问中不能理解对试管口粘有培养基需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纤维素 刚果红(CR) 透明圈

解析

(1)废纸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①是培养产酶微生物,即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自然界中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或落叶较多)的环境中。②中获得的是纤维素酶。(2)若从土壤中分离出上述微生物,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利用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生物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生物技术,解题步骤如下:1、从题干、题图中获取信息。2、根据情境,结合相关生物技术,分析作答。

易错点

1、第三问中易忽略接种方法的失误。2、第三问中不能理解对试管口粘有培养基需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涂布不均匀 避免培养基污染棉塞

解析

(1)废纸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①是培养产酶微生物,即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自然界中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或落叶较多)的环境中。②中获得的是纤维素酶。(2)若从土壤中分离出上述微生物,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3)根据平板上的菌落分布图可推测,该实验结果可能是因为接种时涂布不均匀造成的。若试管口粘附有培养基,棉塞可能被培养基污染,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净,以保证无菌操作。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利用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生物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生物技术,解题步骤如下:1、从题干、题图中获取信息。2、根据情境,结合相关生物技术,分析作答。

易错点

1、第三问中易忽略接种方法的失误。2、第三问中不能理解对试管口粘有培养基需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酵母菌 碳源 压榨(或萃取)(2分)

解析

废纸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①是培养产酶微生物,即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自然界中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或落叶较多)的环境中。②中获得的是纤维素酶。若从土壤中分离出上述微生物,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根据平板上的菌落分布图可推测,该实验结果可能是因为接种时涂布不均匀造成的。若试管口粘附有培养基,棉塞可能被培养基污染,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净,以保证无菌操作。

④环节是使糖类发酵生产乙醇,可以满足要求的常见菌种是酵母菌。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为该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萃取法或压榨法提取。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了利用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生物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生物技术,解题步骤如下:1、从题干、题图中获取信息。2、根据情境,结合相关生物技术,分析作答。

易错点

1、第三问中易忽略接种方法的失误。2、第三问中不能理解对试管口粘有培养基需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