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700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异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即蒙元和满清。二者都是文明相对落后的民族靠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建立的。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后,仍想以落后的制度继续统治中华;而满清只以武力征服了中原的土地,自己的内心却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折服。因此,元朝虽强大一时,却不足百年;而清朝享祚近三个世纪,确实发人深省。
从民族政策来看,元朝按照种族和地域,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至治二年,禁汉人执兵器出猎,禁习武艺。至元三年,禁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同年,右丞相伯颜向皇帝建议,屠杀张、王、李、赵、刘等五姓汉人,好在顺帝没有同意。同年,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兵器养马。早先,中使别迭等就向成吉思汗建议:“虽然得到汉人,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将其斩尽杀绝,只要留下空地,使草木畅茂,我们可以改作牧场。”若不是耶律楚材极力劝阻,此种族灭绝的建议就可能成为国策。据马可·波罗记载:“所有的中国人都厌恶大可汗(元世祖)的政体,因为他所派地方行政首长多为鞑靼人(蒙古人),尚有色目人,其视中国人(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为奴隶,使之无法容忍。”
而清入关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康熙十九年,谕绿旗部队:汉族叛乱只用汉兵平剿。清朝作战皆重用汉人。满族人虽然武力征服汉人,却在精神上崇尚汉化。满汉民族起码在法律上平等。满人世袭旗籍,汉人和蒙古人照样可投旗入籍。
在对待汉语的态度上,元代诸帝多“不习汉文”。世祖之时“江淮一行省无一人通文墨者”。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向右转而向左转,“见者为笑”。陶宗仪《辍耕录》载曰,“今为官者蒙古色目人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元朝的儒臣为向皇帝“进讲”,须先翻译蒙古文。世祖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仍不能脱离翻译。只有最后两代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尚可。
而清朝早在入关之前49年,龚正六(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就给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当师傅,并兼任太祖诸子的老师,受到最高的礼遇。太祖亲信侍卫中有许多汉族读书人。太祖“精通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
太祖身边尚须翻译,顺治皇帝已经无须翻译。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少年康熙只有在亲切地称呼外国传教老师汤若望为“玛珐”时,有使用满语的记录。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只有看到八弟胤禩、十四弟胤禟谋逆罪状时大大震怒,才失口用满语大骂“塞斯黑”“阿其那”(意为猪狗)。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清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诸皇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国学大家。整个满清是满人保持主动汉化的态势,并且比前朝的国学氛围更浓。
(选自王丹誉《元清两代制度得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偷换概念,混淆时序。原文是禁止汉人学习武艺,并未禁止南人学习武艺,且时间有限定。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注意选项与原文中概念的区别以及表时间、结果的关键词。
易错点
选项B概念扩大且在时间上不符,可能误导考生。
正确答案
解析
信息以偏概全。“不懂汉语”错,“文帝和顺帝汉语尚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词。
易错点
原文“元代诸帝多‘不习汉文’”,“多”“都”一字之差容易产生错误。
正确答案
解析
范围扩大。文中提及的“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的不是所有清朝统治者,而是清太祖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读懂作者写作意图。
易错点
选项D的表述与原文发生了范围的变化,可能误导考生。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金朝灭亡后,金朝将领武仙在邓州溃败,余党逃散于太原、真定之间,占据了大明川,使用金朝开兴年号,人数达到数万,抢掠数千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
易错点
“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中的“亡其将”容易误导不仔细的考生错选C项。
正确答案
解析
将“权臣或辅政大臣”改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
易错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命为“制”,令为“诏”。后因谓即位执政为“称制”。临朝称制是指古代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称国王,日本称天皇)执掌国政,如果男性代理国政,太子称监国,其他男性称摄政。
正确答案
解析
偷换概念,“杀人之夫而夺其妻”的是郭千户而不是刘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易错点
比对不细致而致错。
阅读下漫画,根据漫画的立意和题后的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漫画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略
解析
①从两只狗立意 a.坚信自我,不为外物所扰b.学会正确认识自我c.外在事物可能并非事实和本质
②从镜子立意:a.评价和反馈的重要性 b.教育上的两种方法和两种效果
(1)一 定要点下漫画的内容,否则扣5分
(2)一类立意48分左右,完全走题30以下。
(3)字数700字以下少每100字扣10分,标点和文字错一个扣1分。
考查方向
易错点
部分考生容易将漫画内容局限死,不能联系到人和社会现实。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皮日休①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释:①皮日休:是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②水殿龙舟事: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9.这首诗既以“赖通波”来论大运河之功用,又以“共禹论功”来论隋炀帝之功德,似乎是赞扬隋炀帝,你认为呢?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①借古讽今:通过讽刺为一己淫乐而倾尽国力开凿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的隋炀帝警示当朝统治者。②先扬后抑:“千里赖通波”是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功绩的肯定,是扬;“若非”则表明作者对他的批评,是贬。(答到一点给3分,答到两点给5分)
解析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
此诗第一句就从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辩驳。诗中说:很多追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广:“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奇,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容易的。
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耀,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只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坐实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褫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正,斥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运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是寓有深意的。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颖、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题干要求明确,问的是表现手法。就此分析答题难度不大。
易错点
考生对诗歌中表现手法不很熟悉,未能准确指出或答题时只写手法不结合诗文简析。
正确答案
我认为不是赞扬,而是讽刺。(1分) “千里赖通波”肯定了大运河在客观上仍是后世福祉,“共禹论功”也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德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看似赞扬隋炀帝,其实蕴含着深刻的讽刺。(2分)因为诗中对隋炀帝与大禹的论功有一个前提,即“若非”。“水殿龙舟事”深刻地揭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在主观上并非与大禹治水为民谋福相同,而是为一己之享乐。(3分)
解析
见第8题解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目实际考查的是对主题的认识,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据文分析。
易错点
看似开放性的题目,其实是有限制的,学生答题如过于开放没有明确观点则极易失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少男少女
钟丽思
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遗忘在地铁上,才走出路面,就有只小手扯我的衣角:“哈罗,中国人!您丢东西了。”
我转过身来,见一张白如粉团的脸蛋儿正朝我笑:“我翻过提包了:一个身份证,一件衣服,一本书,不是么?”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
我一面道谢,一面伸手去接那个背包。
“请等等,”她好敏捷地将背包藏在身后,说,“您付多少钱?”“50法郎。好么?”“不够的。”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摇摇头,问我,“您知道去警察局补领一个身份证的价钱是多少么?”“知道知道,是160法郎。”
“那么.我应该挣得80法郎——等于您有一半我让一半。不是么?”我哈哈大笑,身上却只有50法郎。
我请她跟我回家去拿,来回10分钟就可以了。
“那么,您就要多付10法郎了,因为您将耽误我的工作。”
我们一起回家去。“您可以叫我乌阿玛哈小姐。”她说,一本正经地。一路上,她告诉我,她是阿尔及利亚人。姐弟共6个人,大哥大姐15岁,小妹才2岁。
这不正是该上学的年龄么?“我们当然读书!”她口齿伶俐得很,只是带了些微北非口音,“放了学就工作呗,嗯,当然,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干两个工作日。”
她告诉我,大姐去杂货店收款;13岁的二姐去餐馆洗碗;8岁的四妹抱了两岁的小妹去闹市讨钱;她刚满12岁,到地铁卖唱。
到家时,我去揿门口的密码,她转开了脸,不看。
拉开抽屉,我才发现家里也没有零钱,便又递给她一张50法郎。她为难地瞧瞧我,说是无法找我10法郎。我说不要紧的。她先是嘀咕了一句“这不公平”,随即一拍巴掌道:“哎!我为您唱支歌好吗?为您一个人唱,用心唱。”说着就把条粗粗的褐色大辫往后一甩,轻轻唱起来。歌声清清甜甜,很美,带着些许忧伤……我送乌阿玛哈下楼时,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你父母干什么呢?”“父亲死了,两年前。”她说,眼圈儿便红了起来,“他是位商人,去贝鲁特做生意时死于战乱。妈妈只在家照管我们,干不了工作。”
“那——你哥哥呢?”“哥哥跟大姐是双胞胎,在学校专心读书,跳过两级的,明年就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了。”小姑娘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你哥哥课余又干什么工作呢?”“我哥课余就到蓬皮杜图书馆看书,他读得很多很多。”
“他怎么可以这样?!”
“哥哥是男人,对我们穆斯林来说,男人是家庭的荣光,不是么?”我正思量应该如何回答,她又追补一句:“你们中国人也这样,不是么?”
三天后,我刚踏入地铁,乌阿玛哈就跟了进来,她冲我甜甜一笑就开口,一开口,就吓了我一跳——那嗓门儿干干巴巴,口齿倒依旧伶俐:“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不得不打扰你们。我是罗马尼亚人,因为国破家亡来到法兰西……”我分明记得前几日她才对我说是阿尔及利亚人,怎么忽又变成罗马尼亚的了呢?“……如今为大家唱支我家乡的歌。”她正眼也不瞧我,张口便唱。天哪!那嗓子又硬又粗!当乌阿玛哈唱完时,只见乘客都不约而同长长吁出口气。
“罗马尼亚语,”有先生说道,“我还听过她唱阿富汗歌哩!”说着,“噗”地笑了起来,“我发现哪个国家发生动乱,她就说她是哪个国家的。也怪,这孩子还真不知去哪儿学这些歌来唱,居然都是原文的。”
乌阿玛哈拎只做工精巧的小陶罐,一路收起钱来。
我满肚狐疑,见她下车,便不由得匆匆跟了追着问:“嘿!你的嗓子出什么事了?”她脆脆一笑,清清朗朗对我说:“哎呀您!地铁里噪音那么厉害,就是认真唱,别人也无法听。我粗声粗气,人们为了图个耳根清净也会赶紧掏钱打发我的。”忽地,那张美丽的脸庞严肃起来,“哎呀糟糕!您会觉得我这样做不正派,不是么?”她又仰了脸,款软地求我:“您可以见见我哥哥么?”
“那应该付你多少法郎呢?”我想开个玩笑,话一出口,却又后悔。
她已是红了脸,红了耳根,不过依然仰起头看着我的眼睛:“不,不是您付账。我请您喝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好么?”我暗自叹息,便干脆请他们翌日上我家小聚。
第二天,乌阿玛哈如约候在我家门前。一见面,她就神采飞扬地将兄长介绍给我。那兄长,是个目光深沉英气勃勃的卷毛小伙,举手投足都很见教养。他送给我一盒录音带,说:“希望您给予我这种荣幸——向您介绍我故乡的音乐。”
我冲咖啡招待我的客人。妹子就去扯哥的衣角:“你快点提问题,别浪费时间呀!”小伙子开始提问了,问及中国风貌,问及中国习俗,然后问及儒、道、佛之宗义……我越来越惊诧于他的思路之清晰与兴趣之广泛。便忍不住打断道:“乌阿玛哈先生,您了解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将来去中国经商。”
“经商?”“经商。如果与中国人交谈时,能对中国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就会使对方从感情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感情上越契合,签约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喝彩。
夜色越来越重,谈兴却越来越浓,我便留这兄妹俩吃饭。
饭后,乌阿玛哈小姐手脚麻利地收拾残局,她的兄长端坐着喝茶,我忍不住向他提了个问题:“您知道您的母亲和姐妹为您所做的一切么?您心安理得么?”少年那黑色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我知道一切,也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会怀疑我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成为家庭的光荣。我是男人。”
“我为您唱支歌,好么?”那妹子又轻轻地拉我的衣角,“唱支罗马尼亚民歌。”我不懂罗马尼亚文,但知道那确是一首罗马尼亚民歌。乌阿玛哈如上次那样,微微靠在墙上,用心唱,表情幽默,音色亮丽。
(摘自《最感人的小小说》,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12.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13.小说在刻画乌阿玛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做简要分析。
14.小说三次写到乌阿玛哈唱歌,每次唱歌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都不同,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的错误在于乌阿玛哈的家庭固然艰辛,但作者主要是表现他们在艰辛中充满乐观、坚忍顽强的生活态度,而非借此批评社会。B项的错误,在于错误地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性,乌阿玛哈捡包后要“我”付钱,固然不值得提倡,但决算不上“敲诈”,而且,她没10法郎找“我”,也决不是“借口”,因为“我”说不要紧时,她觉得“不公平”。C项理解基本正确,但是,对那位先生的话解读片面,他还赞赏了乌阿玛哈学到不同国度的原文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进行比对,在原文中找到根据。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正确答案
①作为叙事的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②作为人物命运的观察者和见证人,见证了人物的言行举动,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 ③作为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我”的心理感受与情感变化,揭示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
解析
结合文章内容对“我”在小说结构、主旨上的作用进行简单分析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有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易错点
作用分析不全面。
正确答案
①坚忍乐观。身经忧患,志气不灭,12岁就在上学之余卖唱养家,脸上一直挂着笑容。②活泼大胆。跟陌生人交往毫无惧色,主动请求“我”见她哥哥,提醒哥哥向“我”提问。 ③聪慧狡黠。在地铁里故意粗声粗气地讲话唱歌,哪个国家发生战乱就谎称是哪国人。④自尊自省。不看“我”揿密码,不白要我多给的10法郎,反思自己粗声唱歌“不正派”。
解析
每点2分,答出三条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如“精明老练”“早熟懂事”“热爱家庭”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但要注意概括的是性格特点,而非形象特点, 如“口齿伶俐”“容貌姣好”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3.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4.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题考查的是性格特征。
易错点
要么要点不全,要么要点重复。
正确答案
①第一次是为我一个人认真唱歌,因为没有10法郎找“我”,觉得不公平,唱歌补偿“我”;第二次是在地铁里,谎称罗马尼亚人,故意粗着嗓子唱歌,是因为她觉得这样要钱更方便;第三次是在“我”接待他们兄妹以后,请求为我唱歌,是因为我回答了她哥哥的问题而报答我。(6分,每点2分)②三次描写,前呼后应,首尾圆合,使小说结构严密;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揭示了乌阿玛哈的形象,使之丰满真实。(2分)
解析
题目实际上有两个问题,一是表现和原因的不同,二是这样写的效果。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首先得阐明“表现和原因”,再结合文本分析写的效果。
易错点
只分析其表达效果而把最基础的“表现和原因”忽略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17.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填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句是( )
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心理学家分析,人离开母体,来到这个纷繁扰攘的世界后,便有一种回归母体的冲动,每当遇到挫折、痛苦与烦恼,回归母体便成为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 ________,而故乡则是这种回归冲动的曲折反映。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①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②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③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19.从下面一段材料中提取信息,概述3D生物打印血管的过程。(不超过60个字)
据央视10月26日报道,我国“863计划”3D打印血管项目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个3D生物血管打印机由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来。
据介绍,3D生物打印的核心技术是生物砖,即一种新型的、精准的、具有仿生功能的干细胞培养体系。它以含种子细胞(干细胞、已分化细胞等)、生长因子和营养成分的“生物墨汁”,结合其他材料层层打印出产品,打印后经培育处理,形成有生理功能的组织结构。
据介绍,该款血管打印机性能先进,仅仅2分钟就能打印出10厘米长的血管。不同于市面上现有的3D生物打印机,3D生物血管打印机可以打印出血管独有的中空结构、多层不同种类细胞,这是世界首创。
正确答案
解析
不瘟不火指的是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A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B从善如登:从善如同登山那么不容易,比喻学好很难、此处语义不合适。D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此处应为千钧一发。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可以适当地使用排除法。
易错点
对“箭在弦上”的理解不清楚,它不能用来形容局势,可能会导致误选。
正确答案
解析
A语序不当,应将“不仅仅”与“更是”的内容调换。B句式杂糅,去掉“之外” D中途易辙,应改为“在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后”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见“解析”。
易错点
选项A句子的递进关系的语序把握学生容易出错。
正确答案
解析
前文是心理反应,可以思考会想念母亲的什么东西才会有心理反应,后文是回归冲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可以使用排除法,或是直接排序,或是句子关系组合法。
易错点
容易误选C。
正确答案
①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
②其中以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
③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名家高手的原因。
解析
填对一处给1分,填对二处给3分,填对三处给5分。意思对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上下文确定所要填的意思,然后组织语言。
易错点
上下文意未能明确,选用的语言不够简明、连贯、得体造成失分。
正确答案
利用“生物砖”技术,以“生物墨汁”结合其他材料层层打印出产品并加以培育处理,形成有生理功能的组织结构。(6分)
解析
见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需要先找出有效信息区间,即材料第二段。材料第二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讲3D生物打印机打印血管所利用的核心技术第二句话具体介绍利用该技术打印血管的过程,考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即可。
易错点
信息筛选不到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2)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正确答案
(1) (杨惟中)宣扬国威,发布政令,让他们都登记户口设置属官,(然后)才返回,皇帝于是有重用他的意图。(“俾”“籍”“用”各1分,句意 通顺2分)(5分) (2) (杨惟中)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在书院讲学,他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慷慨激昂地想用圣贤之道助益国家。( “延”“慨然”“济”各1分,句意通顺2分)(5分)
解析
详见原文。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易错点
对“俾”“籍”“用”;“延”“慨然”“济”等采分点翻译落实不到位。
10.(三)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样描写景物早晚明暗变化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后人”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
(3)屈原《离骚》中用景物表现自己“修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考查方向
易错点
第二名虚词“也”容易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