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700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异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即蒙元和满清。二者都是文明相对落后的民族靠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建立的。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后,仍想以落后的制度继续统治中华;而满清只以武力征服了中原的土地,自己的内心却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折服。因此,元朝虽强大一时,却不足百年;而清朝享祚近三个世纪,确实发人深省。
从民族政策来看,元朝按照种族和地域,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至治二年,禁汉人执兵器出猎,禁习武艺。至元三年,禁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同年,右丞相伯颜向皇帝建议,屠杀张、王、李、赵、刘等五姓汉人,好在顺帝没有同意。同年,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兵器养马。早先,中使别迭等就向成吉思汗建议:“虽然得到汉人,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将其斩尽杀绝,只要留下空地,使草木畅茂,我们可以改作牧场。”若不是耶律楚材极力劝阻,此种族灭绝的建议就可能成为国策。据马可·波罗记载:“所有的中国人都厌恶大可汗(元世祖)的政体,因为他所派地方行政首长多为鞑靼人(蒙古人),尚有色目人,其视中国人(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为奴隶,使之无法容忍。”
而清入关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康熙十九年,谕绿旗部队:汉族叛乱只用汉兵平剿。清朝作战皆重用汉人。满族人虽然武力征服汉人,却在精神上崇尚汉化。满汉民族起码在法律上平等。满人世袭旗籍,汉人和蒙古人照样可投旗入籍。
在对待汉语的态度上,元代诸帝多“不习汉文”。世祖之时“江淮一行省无一人通文墨者”。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向右转而向左转,“见者为笑”。陶宗仪《辍耕录》载曰,“今为官者蒙古色目人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元朝的儒臣为向皇帝“进讲”,须先翻译蒙古文。世祖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仍不能脱离翻译。只有最后两代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尚可。
而清朝早在入关之前49年,龚正六(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就给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当师傅,并兼任太祖诸子的老师,受到最高的礼遇。太祖亲信侍卫中有许多汉族读书人。太祖“精通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
太祖身边尚须翻译,顺治皇帝已经无须翻译。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少年康熙只有在亲切地称呼外国传教老师汤若望为“玛珐”时,有使用满语的记录。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只有看到八弟胤禩、十四弟胤禟谋逆罪状时大大震怒,才失口用满语大骂“塞斯黑”“阿其那”(意为猪狗)。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清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诸皇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国学大家。整个满清是满人保持主动汉化的态势,并且比前朝的国学氛围更浓。
(选自王丹誉《元清两代制度得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漫画,根据漫画的立意和题后的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漫画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皮日休①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释:①皮日休:是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②水殿龙舟事: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9.这首诗既以“赖通波”来论大运河之功用,又以“共禹论功”来论隋炀帝之功德,似乎是赞扬隋炀帝,你认为呢?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少男少女
钟丽思
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遗忘在地铁上,才走出路面,就有只小手扯我的衣角:“哈罗,中国人!您丢东西了。”
我转过身来,见一张白如粉团的脸蛋儿正朝我笑:“我翻过提包了:一个身份证,一件衣服,一本书,不是么?”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
我一面道谢,一面伸手去接那个背包。
“请等等,”她好敏捷地将背包藏在身后,说,“您付多少钱?”“50法郎。好么?”“不够的。”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摇摇头,问我,“您知道去警察局补领一个身份证的价钱是多少么?”“知道知道,是160法郎。”
“那么.我应该挣得80法郎——等于您有一半我让一半。不是么?”我哈哈大笑,身上却只有50法郎。
我请她跟我回家去拿,来回10分钟就可以了。
“那么,您就要多付10法郎了,因为您将耽误我的工作。”
我们一起回家去。“您可以叫我乌阿玛哈小姐。”她说,一本正经地。一路上,她告诉我,她是阿尔及利亚人。姐弟共6个人,大哥大姐15岁,小妹才2岁。
这不正是该上学的年龄么?“我们当然读书!”她口齿伶俐得很,只是带了些微北非口音,“放了学就工作呗,嗯,当然,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干两个工作日。”
她告诉我,大姐去杂货店收款;13岁的二姐去餐馆洗碗;8岁的四妹抱了两岁的小妹去闹市讨钱;她刚满12岁,到地铁卖唱。
到家时,我去揿门口的密码,她转开了脸,不看。
拉开抽屉,我才发现家里也没有零钱,便又递给她一张50法郎。她为难地瞧瞧我,说是无法找我10法郎。我说不要紧的。她先是嘀咕了一句“这不公平”,随即一拍巴掌道:“哎!我为您唱支歌好吗?为您一个人唱,用心唱。”说着就把条粗粗的褐色大辫往后一甩,轻轻唱起来。歌声清清甜甜,很美,带着些许忧伤……我送乌阿玛哈下楼时,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你父母干什么呢?”“父亲死了,两年前。”她说,眼圈儿便红了起来,“他是位商人,去贝鲁特做生意时死于战乱。妈妈只在家照管我们,干不了工作。”
“那——你哥哥呢?”“哥哥跟大姐是双胞胎,在学校专心读书,跳过两级的,明年就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了。”小姑娘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你哥哥课余又干什么工作呢?”“我哥课余就到蓬皮杜图书馆看书,他读得很多很多。”
“他怎么可以这样?!”
“哥哥是男人,对我们穆斯林来说,男人是家庭的荣光,不是么?”我正思量应该如何回答,她又追补一句:“你们中国人也这样,不是么?”
三天后,我刚踏入地铁,乌阿玛哈就跟了进来,她冲我甜甜一笑就开口,一开口,就吓了我一跳——那嗓门儿干干巴巴,口齿倒依旧伶俐:“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不得不打扰你们。我是罗马尼亚人,因为国破家亡来到法兰西……”我分明记得前几日她才对我说是阿尔及利亚人,怎么忽又变成罗马尼亚的了呢?“……如今为大家唱支我家乡的歌。”她正眼也不瞧我,张口便唱。天哪!那嗓子又硬又粗!当乌阿玛哈唱完时,只见乘客都不约而同长长吁出口气。
“罗马尼亚语,”有先生说道,“我还听过她唱阿富汗歌哩!”说着,“噗”地笑了起来,“我发现哪个国家发生动乱,她就说她是哪个国家的。也怪,这孩子还真不知去哪儿学这些歌来唱,居然都是原文的。”
乌阿玛哈拎只做工精巧的小陶罐,一路收起钱来。
我满肚狐疑,见她下车,便不由得匆匆跟了追着问:“嘿!你的嗓子出什么事了?”她脆脆一笑,清清朗朗对我说:“哎呀您!地铁里噪音那么厉害,就是认真唱,别人也无法听。我粗声粗气,人们为了图个耳根清净也会赶紧掏钱打发我的。”忽地,那张美丽的脸庞严肃起来,“哎呀糟糕!您会觉得我这样做不正派,不是么?”她又仰了脸,款软地求我:“您可以见见我哥哥么?”
“那应该付你多少法郎呢?”我想开个玩笑,话一出口,却又后悔。
她已是红了脸,红了耳根,不过依然仰起头看着我的眼睛:“不,不是您付账。我请您喝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好么?”我暗自叹息,便干脆请他们翌日上我家小聚。
第二天,乌阿玛哈如约候在我家门前。一见面,她就神采飞扬地将兄长介绍给我。那兄长,是个目光深沉英气勃勃的卷毛小伙,举手投足都很见教养。他送给我一盒录音带,说:“希望您给予我这种荣幸——向您介绍我故乡的音乐。”
我冲咖啡招待我的客人。妹子就去扯哥的衣角:“你快点提问题,别浪费时间呀!”小伙子开始提问了,问及中国风貌,问及中国习俗,然后问及儒、道、佛之宗义……我越来越惊诧于他的思路之清晰与兴趣之广泛。便忍不住打断道:“乌阿玛哈先生,您了解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将来去中国经商。”
“经商?”“经商。如果与中国人交谈时,能对中国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就会使对方从感情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感情上越契合,签约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喝彩。
夜色越来越重,谈兴却越来越浓,我便留这兄妹俩吃饭。
饭后,乌阿玛哈小姐手脚麻利地收拾残局,她的兄长端坐着喝茶,我忍不住向他提了个问题:“您知道您的母亲和姐妹为您所做的一切么?您心安理得么?”少年那黑色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我知道一切,也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会怀疑我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成为家庭的光荣。我是男人。”
“我为您唱支歌,好么?”那妹子又轻轻地拉我的衣角,“唱支罗马尼亚民歌。”我不懂罗马尼亚文,但知道那确是一首罗马尼亚民歌。乌阿玛哈如上次那样,微微靠在墙上,用心唱,表情幽默,音色亮丽。
(摘自《最感人的小小说》,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12.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13.小说在刻画乌阿玛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做简要分析。
14.小说三次写到乌阿玛哈唱歌,每次唱歌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都不同,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四、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17.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填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句是( )
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心理学家分析,人离开母体,来到这个纷繁扰攘的世界后,便有一种回归母体的冲动,每当遇到挫折、痛苦与烦恼,回归母体便成为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 ________,而故乡则是这种回归冲动的曲折反映。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①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②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③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19.从下面一段材料中提取信息,概述3D生物打印血管的过程。(不超过60个字)
据央视10月26日报道,我国“863计划”3D打印血管项目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个3D生物血管打印机由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来。
据介绍,3D生物打印的核心技术是生物砖,即一种新型的、精准的、具有仿生功能的干细胞培养体系。它以含种子细胞(干细胞、已分化细胞等)、生长因子和营养成分的“生物墨汁”,结合其他材料层层打印出产品,打印后经培育处理,形成有生理功能的组织结构。
据介绍,该款血管打印机性能先进,仅仅2分钟就能打印出10厘米长的血管。不同于市面上现有的3D生物打印机,3D生物血管打印机可以打印出血管独有的中空结构、多层不同种类细胞,这是世界首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2)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10.(三)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样描写景物早晚明暗变化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后人”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
(3)屈原《离骚》中用景物表现自己“修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