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1.“宾萌”是上古时期对游士的称呼,《韩非子·诡使篇》记载:“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也,而士卒之逃事状(藏)匿以为宾萌,付托有威之门以避徭役,而上不得者万数。”由材料可知(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生产关系变革。A项从材料中没有反映;材料没有说明生产力进步的词句,B项错误;秦国在韩非所处时代还没有完成社会转型,所以D项错误;在井田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上不得者万数”,是因为士卒“付托有威之门”导致,周王“专民力”的局面结束,以此判断C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揭示历史现象看本质,并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C。
易错点
没有完整、正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
2.《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题干核心为政事堂的变迁,而B项说的是三省六部制,故错;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枢机构有没有变化,材料没有涉及,C选项错误;D选项与材料无关。从政事堂的变迁是因人而异,可见制度的制约力下降。所以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细心比较各选项以及各选项与题干之间关系,得出答案。
易错点
没有完整、正确地解读材料而只依据教材知识盲目判断。
4. 钱穆在《阳明学述要》记述王阳明对学生曰:“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此事,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此是我立言宗旨 。”这表明王阳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材料并没有特意区分恶念还是善念,A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到良知问题,B项错误;由题干材料“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可知,主张“念”即为“动”的主观唯心思想,故C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内容,并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
易错点
必能结合课本知识完整、正确地解读材料而误。
5.对表1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贸易。A与题干无关,排除;B选项不符合历史史实,材料也未及,故错;C项与材料信息矛盾,错误;依据时间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进口棉纱发展近代棉纺业,客观上抵制了棉布的进口。故D应是正确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揭示历史现象看本质,并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D。
易错点
不能结合时代对材料进行合理解读。
7.1931年11月1日至5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党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会上,中央认为苏区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这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主革命道路问题。由题干时间和“苏区”和对苏区的否定,可以判断出,毛泽东在苏区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遭到了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如下判断:从时间看,此时中央还在上海,王明“左”倾错误还没有在苏区全面泛滥,A项错误;B项与当时史实不符,错误;当时中共是受共产国际直接领导的,是他的一个支部,C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利用题干时间信息准确联系所学知识,全面获取材料信息,大胆排除。
易错点
没有对所学知识不能准确再现,错选A;对材料没有准确把握,错选B、D。
9.苏格拉底作为陪审团的一员,他一个人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8位将军竭力辩护,但最终法庭仍以多数票处死了他们。由此可见(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A、D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叙述的是“他一个人”Y与多数人的对抗,最后正确的“个人”仍然被多数所遏制。C选项中的“效率”材料并没有提及,故正确的是B选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揭示历史现象看本质,并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D。
易错点
没有完整、正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AD。
3.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 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 这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发展。材料么没有说明属地,A错误;“四民之业,唯士为高,然若不成,不如农贾”可以得出B正确;C、D材料未及。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内容,正确解读材料。
易错点
不能完整、正确地解读材料。
6.从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晴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主政治的演变。A与材料无关;B选项正是材料谈论的主体,故正确;近代宪政道路艰难,但总趋势是进步的,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揭示历史现象看本质,并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B。
易错点
没有完整、正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
8.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当代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作为城市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材料内容和教材的内容是一致的。可见,A选项是正确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开始,故B选项错误;C项说的是对外开放,与题无关;D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从材料的时间和内容判断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系,进而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不能把材料和课本知识结合有完整、正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
10.备受世人推崇的《美国1787年宪法》解决了邦联的弊病,但在宪法正文中根本没有出现slave这个词,更没有涉及解决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以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的代议制。要求“理解最准确的”,材料列出宪法存在的问题,理解它就要结合宪法的的原则和精神。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体现的是制约与平衡的原则,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精神。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答案选D。宪法没有给奴隶民主,但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利益,A选项错误;B项不是黑人是否享有民权的合理解释,排除;C项完全否定,是不符史实的错误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准确评价。
易错点
不能准确理解所学知识,利用知识分析问题。
12.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这能看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问题。A项与材料矛盾,错误;材料中“博弈”说明B项错误;C中提到的“不平衡”一直出现,只不过“空前扩大”,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这些问题出现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可见欧洲一体化缓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故选D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揭示历史现象看本质,并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D。
易错点
没有完整、正确地解读材料而误选BC。
11.表2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图,由此可见(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A、C两项材料体现不出,错误;材料图示是“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不涉及农业和第三产业,故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二战后,第三次产业革命迅速发展,新的科技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揭注意材料中的时空信息,在分析图中的项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
易错点
不能正确的是图表,审题忽视时间提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3.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1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正确答案
表现: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市坊打破);海外贸易较发达;金融服务业(或商业信用)出现并使用。背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政策较为开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题目难度不大,答案中“表现”源自于材料,对材料的语言结构层次弄清,再进行概括即可。本材料先总说后分说,答案在第一句总说之后的几句。按照句号分层即可,第2、3句为第一点,第4、5句为第二点、第6、7句为第三点。商业发展的背景依照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思考,结合题目和具体时代进行整理取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可梳理材料、提炼信息,进而归纳要点、结合所学。
易错点
问题概括不够全面准确,知识再现再认不够顺畅。
正确答案
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题目难度不大,答案中“阶段”源自于材料,注意材料的关键词句“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依次信息概括即可。阶段特征要结合所学,一般来说工业化不同阶段可从技术、规模、资本、市场、劳动力的生产力要素和生产组织、人与人关系等生产关系要素考虑回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可梳理材料、提炼信息,结合所学,适当展开归纳要点。
易错点
阶段性特征分析不全面而有遗漏。
15.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请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正确答案
(1)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2)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新政协召开、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3)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严复创办《国闻报》,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学会、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相关知识。题目难度不大,与所学知识相关度较大,主要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概括归纳。近代化包括经济近代化,即工业化;政治近代化,即制度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民主化;物质生活方面的城市化、平民化。本题归纳时注意空间上的限制,依次对知识进行有的放矢的取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可根据自己占有知识实情确定答题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全面简练概括。
易错点
归纳不够全面,忽视题目空间限制。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1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1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正确答案
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题目难度不大,但答题要注意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材料中“基于此”之前是背景信息,有两层:“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两层即两点了,再结合所学答案确定。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可梳理材料、提炼信息,进而归纳要点、结合所学即可。
易错点
问题分析过程中没有注意材料与所学结合而有疏漏。
正确答案
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流动,客观上减轻了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和社会公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宋户籍制度改革的评价。本题只要求回答积极作用。作用一般要结合改革的背景、目的来回答。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类似改革来思考。材料中的“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先充分发掘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最后总结升华。
易错点
问题材料信息没有充分利用,评价缺乏升华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