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普遍追求,但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价值和民主形式。民主的价值,应在一个社会价值体系中恰当定位并得到体现;民主的形式,是在与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有机匹配中内生性建构的。
美式民主是世界上众多民主形式中的一种。它根植于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甚至与其相对超然的地理位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些因素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可能拥有也不可能复制与模仿的。美式民主是维持美国既有强大地位的有力工具,这是政治现实。不过,这一工具主要不是甚至根本不是通过积极作为让美国更强大,而是通过让其他国家更虚弱、更动乱来维持其强大的。它的运作方式在于,把只适用于、有利于美国的美式民主包装成“普世价值”“必由之路”,向世界其他国家推销。
当一些国家简单地把关式民主等同于国家强大并视之为灵丹妙药时,悲剧就已降临。美式民主扩张动摇他国的文化之根和价值之脉.美式民主不仅扰乱一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动摇其文化之根、价值之脉。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都孕育了自己的文化、积淀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不是单线的,文化发展更是多样的。只有这样,文化才有活力,才能生生不息,才会有人类发展的无限可能。但美式民主的全球扩张改变了这种局面。当美式民主依凭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而在一些国家和民族粉墨登场时,这些国家和民族不能从历史发展逻辑与国际关系格局中认清自己落后挨打的原因,而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文化出了问题,无能,落后,不存在生命力了。
美式民主往往口惠而实不至。当一些国家和民族发现美式民主许诺的国家强大、社会安定、民众富庶无法实现,而是带来更多动荡、混乱、贫困和耻辱时,一种人们更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宗教极端势力反弹。这是经济政治上弱势的国家和民族对强势文化恶意侵蚀的病态回击。如果不是美式民主及其背后强势文化的粗暴干涉,改变其既有社会及其文化的演进轨迹,就不会导致其文化的病变。宗教极端势力反弹的初衷是针对美式民主及其价值观的,结果却对整个世界带来伤害。当美式民主偏执到走火入魔时,宗教极端思潮中就又多了一个品种:美式民主在全球扩张中那种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自恋心态,化区域经验为“普世”准则的自大心理,见不得差异、容不下不同的僵化作为,与宗教极端势力的所作所为有何差别?只不过是一个披着“文明”的外衣、装扮成“普世”的角色,一个肆无忌惮、赤裸裸罢了。
美式民主在美国或许是橘,也许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可以留下一笔:但当它硬要走向全世界、包打天下时,就不可避免地变味为枳,甚至会变成为害世界的“恶之花”。
(选白2015年6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以偏概全,文中说“如果不是美式民主及其背后强势文化的粗暴干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最后一个选项中“只要美国不粗暴干涉……”说法不准确,原文是“如果不是美式民主及其背后强势文化的粗暴干涉,改变其既有社会及其文化的演进轨迹,就不会导致其文化的病变”。
易错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用语准确性,也要注意内容的准确性。
正确答案
解析
偷梁换柱,极端宗教势力错,原文中是说“宗教极端势力反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说法不准确,原文是“美式民主往往口惠而实不至。当一些国家和民族发现美式民主许诺的国家强大、社会安定、民众富庶无法实现,而是带来更多动荡、混乱、贫困和耻辱时,一种人们更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宗教极端势力反弹”,所以选A。
易错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选项中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否恰当,以免张冠李戴、偷换概
念、偷梁换柱。
正确答案
解析
强加因果,二者不是因果关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选项因果倒置,原文是“这些国家和民族不能从历史发展逻辑与国际关系格局中认清自己落后挨打的原因,而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文化出了问题,无能,落后,不存在生命力了”。所以选(B)。
易错点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乱加因果,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季羡林:鲁青未了,懿范长存(有删节)
吕绍刚
第一次知道季羡林,还是在上高一。当时读到一篇《赋得永远的悔》,怀念母亲和故乡的散文。年少之时,懵懂无知,世间各种情分,唯独对亲情的体味最浓。所以,一位老人的悔,比年轻人更平淡却来得更深沉的爱,瞬间击中了一位少年的心。第一次见到他,已经是若干年后。我在北京求学,学校举办《胡适全集》的发布会。他依旧穿着那套中山装,依旧精神矍铄,面带微笑,坐在主席台上。
师长们曾对我说,季老最爱在未名湖边散步,带着他的猫,悠然自得。我没有亲见,但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成为了北大精神的一种象征。
他一生求知不已,学问渊博,视野高远,深刻地契合了北大守正创新,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情怀。他待人和蔼,与人为善,为文恬淡,意境悠远,代表着北大的博大与平和。他一生以学术为业,以师者为尚,桃李满园,是百年北大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典范之一。时至今日,在北大,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勤奋笃学.涵养深厚的老师们还有很多,是他们扛起了中国文化脊梁的一角. 季老广为人知,源于他一系列的回忆散文、学术谈片。即使是一位普通的老人,走过了近100年,总有些东西,可圈可点。季老的不普通之处,在于他见证了百年中国知识流变史。
跟同时代人相比,他的学术成就或许并非顶尖。然而,他以健康与乐观,见证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从留德十年,到解放前夕回国,创建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再到如今提倡传统文化,他的经历几乎可以符号化地阐述中国近现代以来,几代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从西出洋关,到洋为中用,再到反求诸己,树立中国意识,甘苦备尝的艰难历程。
总理曾去看望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他却依旧关心天下时事,每天坚持听助手读《人民日报》,并写下《病榻思绪》,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位老人的智慧。他曾经与朋友相约,“何止于米(八十八岁),相期以茶(一百零八岁)”。后来又修改了目标,“要活到150岁!因为中国国富了,民也强了。”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也传达出每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于是,我在思考,一个人如何才能长寿。除了先天的身体素质和后天的养生保健,恐怕还需要一股浩然之气,一种博大的胸怀,一个远大的理想,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与民充分结合的果决。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住岁月的磨洗,才能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不放弃自己的初衷,才能在泰山压顶的时候,也能超越一己之私,积极进取,进而拥有一个豁达、丰沛的人生。
从这层意义上说,季老不仅是北大的财富,是文化的财富,还是国家的财富。他的远去,是一份巨大的损失,这是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虽然,季老公开撰文请辞大师的头衔。可以料见,他的逝去,类似中国如何才能产生大师的话题,又将浮现在公众面前。
渴望大师,也是渴望知识,渴望一份在浮躁的时代里能让自己心如止水的景仰。这样的一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然而,正如季老坚信“只要我们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悲,我们是大有可为的”一样,我们应该看到,还有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以奔涌的热情、坚韧的意志、踏实的工作、默默的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肝脑涂地。多年后,再回首,人们会发现,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大师的时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局与长足发展,注定了这一点。
季老曾写过一首《泰山颂》,“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表达着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相信,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相信。
如今,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在纷纷扰扰的百年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一个人,安安静静。
相关链接:
①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②“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③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季羡林·学术大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5.文章前面说季羡林“要活到150岁”,结尾又说“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为什么?(4分)
6.“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联系文章概括季羡林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5分)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是同国后创建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分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注意语言表述的不同。(D)选项“留学德国期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错误,原文是“到解放前夕回国,创建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所以选(D)。
易错点
因果关系、无中生有、曲解文意都是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经常出错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前面说季羡林想要活到150岁,是因为他有一份赤子之心,虽然国强了,民富了,但仍想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智慧(2分);结尾说“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是因为他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2分)。
评分细则:4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文章,再筛选和题干句子有关的信息,并归纳。此题的相关信息在第五段和后两段。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上,结合题干,分析概括即可。原文第⑤段,季羡林“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他却依旧关心天下时事”,并且想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智慧,“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也传达出每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所以他“要活到150岁”。原文第⑨段季老的《泰山颂》“表达着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季老相信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文化会长长久久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所以“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易错点
分析不到位,答题不完整。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①求知不已,笔耕不辍,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②有信仰,有梦想,将个人命运与国与民充分结合;③有博大的胸怀,能放弃一己之私,有浩然之气,敢说真话;④待人和蔼,与人为善。
评分细则:5分。任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答对三点满分。
解析
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再筛选和题干句子有关的信息,并归纳。此题可筛选文中对人物评论性的语言,相关信息是第三段和“相关链接①”中温家宝对季羡林的评价。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文中找出描写季羡林优秀品质的语句及有关事件,分析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条理性。原文第③段“他一生求知不已,学问渊博,视野高远,深刻地契合了北大守正创新,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情怀”表明他一生不断学习,以天下为己任;“他待人和蔼,与人为善”,季老待人和善;原文第④段“他以健康与乐观,见证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表明他有健康乐观的心态;第⑥段“一股浩然之气,一种博大的胸怀,一个远大的理想,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与民充分结合的果决”表明季老有正气,有胸怀,能够“超越一己之私”,有理想,有抱负,能够“不放弃自己的初衷”,将自己命运与国家、人民结合在一起。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易错点
要注意审清题意,合并同类观点,答案全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昭俭,字仲宝,京兆长安人。曾祖嗣复,唐门下侍郎、平章事、吏部尚书。祖授,唐刑部尚书。父景,梁左谏议大夫。
昭俭少敏俊,后唐长兴中,登进士第。解褐成德军节度推官。历镇、魏掌书记,拜左拾遗、直史馆,与中书舍人张昭远等同修《明宗实录》。书成,迁殿中侍御史。
天福初,改礼部员外郎。晋祖命宰相冯道为契丹册礼使,以昭俭为介,授职方员外郎,旋加虞部郎中,俄以本官知制诰。不逾月三拜命,时人荣之。又为荆南高从诲生辰国信使,赐金紫。使回,拜中书舍人,又为翰林学士。
时骄将张彦泽镇泾原,暴杀从事张式,朝廷不加罪。昭俭与刑部郎中李涛、谏议大夫郑受益抗疏论列,请置之法.疏奏不报。会有诏令朝臣转对,或有封事,亦许以不时条奏。昭俭复上疏日!“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迭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御史台纪纲之府.弹纠之司.衔冤者固当昭雪.为蠹者难免放流.陛下临御以来,宽仁太甚,徒置两司,殆如虚器。遂令节使慢侮朝章,屠害幕吏,始诉冤于丹阙,反执送于本藩。苟安跋扈之心,莫恤冤抑之苦。愿回睿断,诛彦泽以谢军吏。”由是权臣忌之。会请告洛阳,不赴晋祖丧,为有司所纠,停官。
未几,起为河南少尹,改秘书少监,寻复中书舍人。时河决数郡,大发丁夫,以本部帅董其役,既而塞之。晋少主喜,诏立碑记其事。昭俭表谏日:“陛下刻石纪功,不若降哀痛之诏;搞翰颂美,不若颁罪已之文。”言甚切至,少主嗟赏之,卒罢其事。周世宗爱其才,复召入翰林为学士。岁余,改御史中丞,多振举台宪故事。未几,以鞫狱之失,与知杂御史赵砺、侍御史张纠并出为武胜军节度行军司马。
开宝二年,入为太子詹事,以眼疾求退。六年,以工部尚书致仕。太宗即位,就加礼部尚书。太平兴国二年,卒,年七十六。
昭俭美风仪,善谈名理,事晋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节选白《宋史·杨昭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刻石纪功,不若降哀痛之诏;搞翰颂美,不若颁罪己之文。(5分)(2)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5分)
正确答案
解析
原文: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文言断句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解答断句题,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如名词、虚词、固定结构等。就本题而言,“懋建”是名词,“今则”“而”是虚词,“君临四海”“日有万机”都是固定短语,“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句子结构一致,再结合文段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本题的断句就不难了。所以选(B)。
易错点
考生可能因为不懂句子的含义,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解析
进士第: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还要
结合语境理解分析。(A).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易错点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不够。
正确答案
解析
原文“会请告洛阳,不赴晋祖丧,为有司所纠,停官。”并非得罪权贵。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再用排除法。(C)选项“因为得罪权贵,被停官”错误,原文是“会请告洛阳,不赴晋祖丧,为有司所纠,停官”并非得罪权贵。所以选(C)。
易错点
考生可能因为不懂句子的含义,而导致判断失误。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1)陛下刻石碑记录功绩,不如发布哀痛的诏令;写文章颂美,不如颁布白责的文章。(2)然而言辞锋利喜欢讥讽人,执政大臣害怕他陷害诽谤,大多委屈白己顺从他的意思。
解析
评分细则:5分,关键词“纪功”“降”“罪”各1分;句意2分。译出大意给3分,关键词“利口”“构谤”“徇”各1分;句意2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
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
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
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
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易错点
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关键词翻译不准确。
译文:
杨昭俭,字仲宝,京兆长安人。曾祖父杨嗣复,在唐朝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吏部
尚书。祖父杨授,在唐朝为刑部尚书。父亲杨景,在后梁为左谏议大夫。
杨昭俭少年时聪明英俊,后唐长兴年间,登进士第。出来为官任成德军节度推官。历
任镇、魏掌书记,授为左拾遗、直史馆,与中书舍人张昭远等人一同编修《明宗实录》。
书编成,升迁为殿中侍御史。天福初年,改为礼部员外郎。晋祖命令宰相冯道任契丹册礼
使,让杨昭俭为副,授职方员外郎,随即加官虞部郎中,不久以本官为知制诰。不超过一
个月就三次授官任职,当时的人赞扬他。(紧接着)又做荆南高从诲生辰国信使,赏赐他
金紫。出使回来,授官中书舍人,然后又做翰林学士。
当时骄横的将官张彦泽镇守泾原,残暴的杀死从事张式,但朝廷没有加罪于他。杨昭
俭与刑部郎中李涛、谏议大夫郑受益上书直言论说,请求依用法律处置张彦泽。疏奏没有
答复。正逢有诏令叫在朝的大臣依次对答政事,有人上呈密封的章奏,也允许随时分条陈
奏。杨昭俭再一次上疏说:“天子统治天下,日理万机,设直言谏诤大臣,弥补政治的缺
失。当今则是谏诤的大臣虽然设立,而向朝廷进言的道路不通畅,药石般谏议的话不能传
到圣上的耳中,而奸邪谄媚之徒在左右讨好。御史台是执法的官府,弹劾纠察的部门,喊
冤的人本来应当得到昭雪,作恶的人难以避免被流放。陛下统治天下以来,过于宽厚仁
慈,白白地设置了两司,几乎如同虚设。于是让节度使轻视侮辱朝廷的典章,屠杀幕府的
官吏,本来最初是向朝廷申冤,反被送回当地审理。这样是苟且安抚跋扈之心,而不能体
恤冤屈之苦。希望陛下重新判决,杀掉张彦泽向军吏谢罪。”因此权臣忌恨杨昭俭。碰巧
他请求到洛阳休假,没有奔赴晋祖的丧事,被有关部门检举,停了他的官。
不久,起用他任河南少尹,然后改迁为秘书少监,很快再任中书舍人。当时黄河决口危及数州,大量征发壮丁民工,杨昭俭以本部长官主管这次劳役,很快把决口堵住。晋少主高兴,下令立碑记录这件事。杨昭俭上表进谏说:“陛下刻石碑记录功绩,不如发布哀痛的诏令;写文章颂美,不如颁布自责的文章。”言辞很恳切,晋少主赞赏他,最终停止了这件事情。周世宗爱他的才能,又征召他入翰林为学士。一年多以后,杨昭俭改为御史中丞,努力整顿御史台的旧典章制度。不久,由于审讯案件的失误,与知杂御史赵砺、侍御史张纠一起出朝任武胜军节度行军司马。
开宝二年,杨昭俭进朝任太子詹事,因为眼病请求辞官。六年,以工部尚书退休。太
宗即位,就地加任礼部尚书。太平兴国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杨昭俭风度仪表优美,善于谈论名理,事奉后晋有正直的名声。然而言辞锋利喜欢讥
讽人,执政大臣害怕他陷害诽谤,大多委屈自己顺从他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赵古泥
邵孤城
赵古泥自幼学印,得虞城名家李翰章点拔启蒙,李引荐其入一代宗师吴昌硕门下,追随多年。在吴昌硕的悉心教导下,赵古泥不仅治印技艺大进,而且触类旁通,对书法也有了很深的造诣。
当时虞山印派已经绵延百载,与吴门和徽派三足鼎立,以讲究刀法和篆法闻名,汇聚着一大批当世的治印高手。赵古泥回虞城后,一改虞山印派的传统,非古不学,主要涉猎甲骨、钟鼎、小篆等古文字,且不流于模仿,而是取其精华而化之,更显精湛。其印古朴圆拙,浑然天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江北有位商贾,喜欢附庸风雅,听说赵古泥的印刻得好,托李翰章的关系辗转找上门来。这人的名字有点怪,叫唐驼。马字旁的“驼”字在小篆中是没有的,看在李翰章的面子上,赵古泥便以人旁的“佗”字取而代之。花了一夜的工夫,很快将印章送到唐驼手上。唐驼见印上“驼”字有误,命人将印退回。赵古泥毫不客气地当众将印章磨掉,并淡淡一笑说:“想不到唐某人不想做人,反要做畜生。”
有一次文人雅聚,虞山印派不少名家参加。其中,赵古泥启蒙老师李翰章的侄子李遒,也得到了邀请。李道是当时虞山印派的后起之秀,并深得其叔父治印的精髓,在当时虞城已经小有名气.
李遒与赵古泥谈刻印之法,说:“高手治印,只要一刀。”
赵古泥笑笑:“那不成了刽子手了。”
李遒又道:“师兄学古,不免拘泥。”
赵古泥又笑:“当世之风,论刀法则形似神缺,论篆法则以姿媚世。不如以古为典,从头开始.”
赵古泥这番话说的,正是虞山印派印家的通病,很快就传到了李翰章的耳朵里。
李翰章非常生气。
在李翰章看来,赵古泥这小子到外面转了一圈回来,眼睛就长到脑门儿上了。本来李翰章就为唐驼一事对赵古泥颇有微词,再加上他这样口出狂言,就把李翰章给彻彻底底得罪了。
李翰章在文化人圈子里还是很有威望的,他要整个人,办法也很多。他不说赵古泥不好,他只是逢人说赵古泥还欠火候,“坯子虽好,打磨得还不够精致。”
好在赵古泥的字也不错,学艺的时候,他专门临摹同乡翁同穌的书法。翁同穌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又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帝后之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翁同穌的书法淳厚中蕴潇洒,苍劲中显丰泽,时人誉为“乾嘉以后书法第一人”,虽然言过其实,却也的确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倾向。学翁书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学到其神髓的,万里无一。赵古泥的字,却几可乱真。赵古泥遭乡党排挤,靠篆刻显然糊不了口了,但这并不妨碍前来向他求字的人依然如过江之鲫。当时地方上很多人,都以挂一幅翁同穌的中堂为荣。赵古泥的小日子反而过得更加滋润了。
一天,赵家来了个不速之客,操一口京腔,举止神情不似常人。赵古泥不敢怠慢,将其延请至书房招待。来人并不表明身份,只说有事相求,随后打开随身携带的一只小匣,是两锭金子。
“事成之后,另当重谢。”来人漫不经心地说,“对先生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
赵古泥正待细问,来人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先生只需以翁体重新抄誊这封信,这两锭金子,就归你了。我不日来取。”说完,便转身离去。
信是写给康有为的,信中历数朝政腐败,太后一手遮天,为今之计,仅变法一条道路可行,望康有为等人能念国家兴亡,揭竿而起,助光绪一臂之力,推翻慈禧政权。这封信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入木三分,直把赵古泥看得忍不住击节赞叹。
这个神秘人为什么要用翁同穌的名义给康有为写信呢?会不会是翁同穌的政敌无中生有布下的一个陷阱呢?想着想着,赵古泥那嘴角边的微笑慢慢僵硬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两天后,那位神秘的客人再度光临。赵古泥取出誊好的信交给他,他从头至尾仔仔细细看了一遍,看完,便皱起了眉头问:“怎么只有三分像?”
“三分本事接不来七分差使,”赵古泥恭恭敬敬捧起那两锭金子,“酬金原样奉还,请另请高明。”
来人拂袖而去.
此后,凡上门求翁书者,赵古泥统统避而远之。他的字也改走何绍基一路,再不写翁体了。
(选白《2007中国年度小小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8.文章多次写到了赵古泥的“笑”,请简要分析。(4分)
9.对文中学生赵古泥得罪启蒙老师李翰章这件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正确答案
解析
答对一项得2分,多答不得分。B项“最终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得罪其师”不符原文。D“目的在于激励赵古泥在治印上要精益求精”不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以及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分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注意语言表述的不同。B项“最终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得罪其师”不符原文,原文是“本来李翰章就为唐驼一事对赵古泥颇有微词,再加上他这样口出狂言,就把李翰章给彻彻底底得罪了”;D项“目的在于激励赵古泥在治印上要精益求精”不对,他是在整赵古泥,原文是“李翰章在文化人圈子里还是很有威望的,他要整个人,办法也很多。他不说赵古泥不好,他只是逢人说赵古泥还欠火候”。所以选BD。
易错点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因果关系,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①面对唐驼退印之事,赵古泥当众磨掉,且淡淡一笑,表现他对附庸风雅的唐驼的蔑视和毫不在意。②与师弟谈刻印之道,赵古泥始终微笑,这既体现他与人和善的性格,又体现他的从容和白信。③看信件时,他微笑是因为此信句句在理,句句人木三分,他欣赏,赞叹;微笑消失,是因为他似乎看到背后的陷阱,差点陷别人于不义。
评分细则:4分。每点1分,三点4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第一次“笑”是“唐驼见印上‘驼’字有误,命人将印退回”后,“赵古泥毫不客气地当众将印章磨掉,并淡淡一笑说:‘想不到唐某人不想做人,反要做畜生’”,由赵古泥的语言可知“淡淡一笑”是对唐驼的蔑视和不在意。第二次“笑”是“李遒与赵古泥谈刻印之法”时,“笑笑”“又笑”表现了赵古泥与人交往时的和善,同时表现了他的从容自信。第三次的“微笑”是因为“这封信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入木三分,直把赵古泥看得忍不住击节赞叹”。“微笑慢慢僵硬了”是因为想到了“不会是翁同穌的政敌无中生有布下的一个陷阱呢”。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时,首先在文中找出赵古泥“笑”的位置,再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即
可。赵古泥的“笑”,第一处在文中第③段“淡淡一笑”,唐驼喜欢附庸风雅,见印章上
“驼”字有误,便要退印,而此时,赵古泥淡淡一笑,表明了对唐驼的蔑视和不在意。第二处在文中的第⑥段和第⑧段,赵古泥和李遒谈治印之道,李遒与赵古泥有不同的见解,赵古泥边笑边解答,表明他是一个待人和善的人,也表明他对自己见解的自信。第三处在文中的第⑱段,“这封信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入木三分,直把赵古泥看得忍不住击节赞叹”,所以赵古泥微笑,但此时赵古泥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陷害翁同穌的圈套,而自己差点成了帮凶,所以他的微笑“僵住了”。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易错点
分析不全面。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①从学生角度看:作为学生不能忘本,要有感恩心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内心要感激老师、尊敬老师;但也不能一味盲从、屈从,学术上是学生,并不意味着在人格上低老师一等;有继承才能发展、才能超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应当鼓励。
②从老师角度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没有否定就没有进步,即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应该高兴;不能有门户之见,要允许学生学在术上有异见、创见,抱残守缺必定顽冥不化,固步白封就会夜郎白大;做老师的不能托大,不仅在学术上做人老师,更要在道德上为人楷模,有大学问,还得有大德。
评分细则:6分。每个角度3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解答时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分析。作为学生,从品行上说,要尊重老师;从学业
上说,对老师不能盲从,追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标。作为老师,不管在学术上还
是品行上都要为人师。学术上,不要故步自封;学生超越自己时,要为之高兴,不要打击
报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能力。解答时,结合原文,可从学生、老师
两个角度作答。文中赵古泥说出了虞山印派印家的通病,而这些话传到了老师李翰章的耳
朵中,李翰章认为赵古泥狂傲自大,因此赵古泥得罪了老师李翰章。作为学生,不能狂傲自大,对老师应心怀感恩,但不能一味的屈从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看法,在学术上更可以比老师更进一步。作为老师,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学术上超越自己,应该感到高兴,更应在道德上成为学生的楷模。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易错点
分析不到位,答题不完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苑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14.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15.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正确答案
解析
(B)2分,(E)3分。B项中“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并未集中体现“擅长说理”这一特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要求选择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B项,“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这两处分析错误,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选项分析不恰当。
易错点
鉴赏要点不准确。
正确答案
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评分细则:6分。三个要点,每个2分。大意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结合全诗,在正确理解尾联的意
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尾联的大意为“心中慷慨,秋风吹起,我悲伤的歌不是为
了家乡的鲈鱼脍”,即景抒情,用“秋风”表明诗人的心中的悲伤,悲伤中又有慷慨。运
用了典故,张翰的“鲈鱼脍”表达了思乡之情,而作者在思乡的同时,“慷慨”“悲歌”
却“不为鲈”,表达了作者心忧国事,顾大家而舍小家的复杂的情感。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诗词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
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主要抓到
抒情句。
易错点
鉴赏要点不全面。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
(2)《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诗歌的诗句是“ ”
(3)中国古代诗人尤其喜欢以流水比喻愁情,李煜在《虞美人》中“ ”一句用水的连绵不断,喻愁情挥之不去,成为千古绝唱。
正确答案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评分细则:5分。每句1分,与原文不合者,该句不得分。
解析
名句的含义与所描述的情景要完全融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情景的内容要求,填写符合该情景的名句。
易错点
情景式默写需要理解句子的含义,书写要正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供给,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供给量;但是,① ____,因为生产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作为贮备或出口,而供给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进口商品或动用贮备商品。提供给市场的商品,②____,而且具有凝结着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因此,供给不单纯是一种提供一定数量的特定的使用价值的行为,③ 。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①市场供给量不等于生产量②不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③而
且还是实现一定价值量的行为
评分细则:5分。写对一处给1分,写对两处给3分,写对三处给5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和衔接,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
与衔接能力。注意横线前话题的一致。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
不注意话题的统一。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泸州市区的街头路口,不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黄色衣服,手里拿着大喇叭,行人横穿公路或者车辆不避让行人的时候,他们就会忙碌起来劝导大家,他们就是文明劝导员。在沪州市龙马潭区大通路的十字路口,过往的车多,行人也多,这里一共设有4名文明劝导员。已经做了6年文明劝导工作的罗安荣说,工作条件艰苦其实不算什么,让他很无奈的是很多不听劝阻横穿公路的市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略
解析
写作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涉及文明劝导员和行人,“文明劝导员”都是
小人物,他们在“刮风下雨、寒冬酷暑”的情况下忙碌地劝导交通违规者。如此辛苦,他
们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行人、车辆的安全!他们说“工作条件艰苦其实不算什么”,
“无奈的是很多不听劝阻横穿公路的市民”。因此可从文明劝导员的角度立意为“用微小
的力量改变城市文明进程”;从行人的角度可立意为“文明靠大家”,“多一份理解,多
一份支持”,“文明礼让,安全出行”,“提高素质,遵守规则,惠及你我他”。这是一
道材料作文。材料叙述了文明劝导员他们工作条件艰苦,但无奈于不听劝阻横穿公路的市
民。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时首先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再阐释论证。参考立
意:①文明意识的缺乏;②文明从小事做起。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级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①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⑩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意:⑩见解新颖;⑩材料新鲜;⑩构思新巧;⑩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⑩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
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是根据
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
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
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文明意识需要树立”,议论文文体。在我们身
边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正如材料中的很多市民横穿马路一样,随地吐痰、在墙上涂鸦、
乱丢果皮纸屑等这些现象随处可见,用这些来论证现在人们的文明意识需要树立,再列举
几个提高人民文明意识的措施,如加大宣传、制定规则等。
易错点
对材料审读有偏差;作文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观点容易偏激。
21.下面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5》中“中国文化元素代表”问卷调查情况统计表,请把这个调查情况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50个字(6分)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国内外受访者对中国文化代表元素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中医、武术和饮食是受访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对孑L儒思想、书法绘画篆刻、民俗、戏曲相声杂技等传统文化,海外受访者的认可度明显低于国内受访者。(这一差异为今后提高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怕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提供了借鉴。)
评分细则:6分。观点2分;具体阐述4分,两个要点各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概述内容,要忠实于图表,仔细分析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审好题,弄清要求;读懂原材料,把握要旨;筛选信息,删次留主;按照要求组织答案;誊抄答案。
易错点
容易遗漏要点。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面对或被高等法院裁决搅得七零八落的退欧时间表,能不能按原计划推进英国退欧进程考验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的智慧。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③试图“主导亚洲”的日本主张“雁行模式”,无异于痴人说梦;亚洲的合作、竞争态势远比由谁主导的含义复杂、丰富得多。
④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南沙岛礁建设是中方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合情、合理、合法,不影响也不针对任何国家,无可厚非。
⑤印度基础设施和工业规模与中国的差距判若云泥,而其“一直在追赶,从来不超越”的现实处境,更使其沦为中国网民的笑柄。
⑥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
正确答案
解析
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与语境不符,错。判若云泥:比喻差距极大,差别悬殊就像云和泥的距离那样,与原句中“差距”重复,错。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震古烁今: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痴人说梦: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比喻形势严峻、社会动荡。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词语越要注意陷阱。
易错点
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熟悉。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逻辑错误,先道德,后法律,应为“不但严重伤害了全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严重冲击‘一国两制’底线,违反国家宪法”。B项句式杂糅“关键是……很有必要的”。C项“近3万多人”错误,应为“近3万人”或“3万多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易错点
句子成分不会分析。修改的原因不明。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一个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遭受重创 能浴火重生。____文化发挥作用不可能脱离作为文化载体的社会整体。文化是社会的构成要素,是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核心的上层建筑中的观念形态。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____ 单纯取决于文化,____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正确答案
解析
考虑句意逻辑关系和语言的简明。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所供选择的关联词全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考
关联词语的运用,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易错点
关联词运用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