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哈尔滨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9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世纪学人梁伯强:妙术仁心 杏林漫山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客家院士”梁伯强降生在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奋好学,梁伯强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然而不幸的是,在梁伯强6岁时,一场疫症夺取了他母亲的生命。济世救人的理想,也像一颗种子,从此撒播在梁伯强幼小的心灵间。

20世纪初,先进的西洋医术随着坚船利炮,送抵积贫积弱的中国。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洞见。“病理解剖对于医者,譬如一盏光耀的灯,在黑暗的中国医道上,光照他们,引着他们走上路。”梁伯强的感言,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医者的心声。而这一点冀盼,也成了将梁伯强引上从医之路的指路明灯。

梁伯强勤勉好学,他仅仅用了4年时间,便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梁伯强,师从著名病理学教授F·欧本海姆,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尸体解剖。毕业后,梁伯强留在医学院里担任助教。而在这所为德国同行垄断的医学院里,梁伯强显然是一个另类。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常常因学术观点的分歧,与德国教授争论。

因教学水平优异,梁伯强为校方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留学期间,他在钻研西洋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海外阐述中国的医学成就。与当时学者普遍怀疑和否定中医的态度不同,梁伯强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客观而辩证的分析。他表示,近代医学遇到的不少问题,如胃肠解剖等,在《黄帝内经》便早有论述。当然,梁伯强最感兴趣的,还是如何借助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着眼关注国人体质,以及地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最终,梁伯强凭借《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一文,以最优等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2年,由于上海战事吃紧,他回到了广州,作为当时教育部的部聘教授,受聘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

当时的病理学研究所,只有一名助教和一名技术员,教学用具严重不足。梁伯强立即申请经费,购置教学投影机、显微镜和教学图片,并率领助教和技术员装配课室和建造尸解室,向德国母校征集人体标本。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病理学研究所便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1949年初,梁伯强正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察。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不明,不少亲友都劝他留在当地工作。然而,梁伯强婉拒了这一请求,解放前夕,梁伯强终于回到了广州。

从1952年开始,梁伯强连同秦光煜、李瑛两位教授,连续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每逢开学之初,梁伯强总要亲临现场,作尸解示教,在解剖室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每逢上课铃声一响,梁教授总是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讲台上。他讲的每一堂课,都会让助手预先绘制图标,印发讲义,精心挑选标本和幻灯片。每作一场学术报告,梁伯强还要事先实地测量幻灯机的摆放位置,以求为听众预备最佳的观察距离。

尽管身居教授的要职,梁伯强却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他时常鼓励学生超越老师。梁伯强多次向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表示“甘拜下风”。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梁伯强更是逢人说项。他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能前进。他也将“能否培养出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生”,视为老师成功与否的一条检验标准。事后,杨简也因其对食道癌病因研究的杰出成绩,成为国际知名的肿瘤学家。

他常常告诫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他认为,科学研究本身探索前人所未能认识的事物,因此虽重视前人的经验,却不能囿于前人的条框。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他所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也与当时国际的主流观点相抵牾。梁伯强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提出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并非是由于营养缺乏。这一科学见解,直到1980年才为病毒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的大量研究资料所证实。

1968年11月28日,由于心脏病复发得不到及时救治,梁伯强在广州与世长辞,终年69岁。

(节选自《南方日报》)

【注】将医家称作“杏林中人”,乃是源于三国名医董奉定下的一则奇怪的规章:为人治病,不取钱物,病愈者栽杏一株或五株,再将种杏所得,易谷济贫。十年之后,十万杏树,郁然成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梁伯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他学习成绩优异,所以他自幼立下学习西方医术、济世救人的理想。

B梁伯强以教育部聘任的同济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克服了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的困难,只用几年的时间就使病理学研究所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C梁伯强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会得以推进,在他的鼓励引导下杨简有了杰出的成就。

D梁伯强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与当时国际主流观点相矛盾,他的这一见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研究资料证实。

5.下列不属于梁伯强获得德国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有志向:年幼时母亲病逝,他立志济世救人;中国积贫积弱,先进的西洋医学传人,引导他走上从医之路。

B勤勉好学:成绩优异才得以学医,继而被留任助教,又被推荐到德国研修。

C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辩证分析传统医学,关注实际进行研究。

D有责任感:努力将中国的医学成就推向国外;他还经常亲临师资培训班现场。

6.世纪学人的梁伯强,他的仁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强加因果,原文中“疫症夺取了他母亲的生命”才是原因。B项混淆前后联系,原文中“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兼任……C项,原文中的“说项”是称赞的意思,而不是选项句中的否定。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进行比对,在原文中找到根据。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项强加因果,亲临师资培训班现场时,他早已经获得博士学位。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进行比对,在原文中找到根据。

易错点

时刻注意文中的时间点信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因一场症疫夺取母亲的生命,便产生济世救人的想法;②想要通过先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③在美国考察期间拒绝留美,特殊时期坚持回国;④身居要职,精心施教,鼓励学生出成就。(以上四点,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题目是一个问题,四个要点,分布在全文各段,要耐心寻找。

考查方向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直接从原文相关论述中可以提炼答案。

易错点

考生容易脱离文本,写出自己印象中的看法。一定要注意着眼于文本。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现代文阅读“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现代文阅读“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盘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节选自危磊《“大团圆”审美心理成因新探》)

1.下列关于“大团圆”审美心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B“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有时甚至借助梦境呈现。

C“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对传统规范的崇尚、迎合和屈从、妥协,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对四季往复、日夜交替、日出日落等自然现象的体认中,智慧的华夏初民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

B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

C“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

D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圆的传统观念积淀着华夏初民天圆的宇宙观,同时也体现了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B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是用周行不止的圆来描述的,《老子》一书“九九“循环往复的”道“的结构和”圆“有着一定的关系。

C“圆智”“圆寂”“圆圆海”等佛教词汇中的“圆”都有“圆满”“大美”之意,佛家的轮回思想、因果说其实都是一种圆之思维的反映。

D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因果轮回等思想中都有“圆”的观念的体现,这几个哲学流派都将“圆”作为最高精神境界。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论述主体错位。中国的悲剧“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不对,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悲剧缺少震撼感,是因为“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人物被毁灭”而产生的。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并关注题干中表示原因、条件、结果的关联词或动词。

易错点

选项D,原文中侧重讲“大团圆”遏制了中国艺术,但是选项句侧重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这一方面,考生容易被误导。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圆”在“圆满”“至美” 的意义上为佛家推崇,与圆是“循环往复的表现”没有关系。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并列词语、短语,可能会造成增、减。

易错点

选项A的概括性比较强,与原文比对时,阅读量较大,容易产生错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儒家并未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读懂作者写作意图。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从而忽略无中生有的文句。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一方面是因为瓷瓶是父亲倍加珍惜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也不能辨别瓷瓶的真伪。

B顾林在老教授询价时说,“3……30万”,可以看出他还是心存疑虑的,担心自己的报价低,自己不能有足够的钱去医院。

C顾林父亲交代瓷瓶的主人在江南,本不该相遇。这次意外的相遇突出了老教授勇于担当的美好品质。

D老教授看到照片时的一段描写,“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准确地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见到瓷瓶的惊讶到对往事的追忆,最后还是否定了自己的判断。

8.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不错的瓷瓷器,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是因为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既塑造了父亲的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宝物”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9.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实际上是担心要价太高,不能够成交,没钱去医院,C项,并非是勇于担当的品质;D项“最后否定了自己的判断”不准确,应该是不敢确信。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进行比对,在原文中找到根据。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不错的瓷器”不是顺利成交的理由。“立刻感觉”与原文的说法也不一致。C项,原文是:“不肯接受老教授的瓷瓶,还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针对选项中的每一句话,回到原文进行比对,在原文中找到根据。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突出老教授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解析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答题要点基本思路有一定的范式,本题的答案具有范式典型性,注意术语运用要熟悉、规范。

易错点

不能抓住文本特征答题,会造成失分。要点不全,或者要点重复。回答时要注意角度。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false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

B“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C“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改号当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廷考取进士之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取得良好的政绩,赢得美好的声誉,后被升任。

B当淮安闹饥荒时,王廷和朱纲向皇帝写奏章,请求留下商税做军饷,却遭严厉批评,严讷为他们辩护,才使他们幸免于难。

C王廷揭发张齐的罪行,说他曾接受盐商杨四和几千两银子,还借攻击徐阶的机会来掩饰自己罪行,使得张齐锒铛入狱。

D巡查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向进行进谏,评价王廷这个人耿直有气节,坚守节操,建议恢复他的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2)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给事中张齐,这是人名,主语,稍长的话,可以直接停顿。曾经巡视边关,接受过商人的钱财。事情刚刚败露,就暗中求助徐阶的儿子徐璠从中斡旋,徐璠推辞不见他。张齐怀恨在心,于是摘取齐康奏疏中的话弹劾徐阶,徐阶称病引退。

考查方向

能正确进行文言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

易错点

“璠居间”中的“璠”可以为兼语,容易误导不仔细的考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视事指官员到任治事

考查方向

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理解文化常识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

易错点

考生可能对致仕不甚了解,容易错误认为是去当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严讷为之辩护的是李邦义的弹劾,而不是皇上的斥责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几件事,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

易错点

C项表达上不是很清晰,容易误导考生。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5分)正赶上(皇帝)让天下百官来朝拜,王廷奏请皇帝严禁馈赠,斟酌道里的费用,以警戒官场的邪恶,恢复民力。

(2)(5分)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为张齐的事申诉,称王廷、毛恺阿谀徐阶的心意,给无罪者罗织罪名。

解析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朝觐”“儆”“苏”三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比较重要的地方。“朝觐”在文中作使动用法,意思是“让……来朝拜”,这里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朝觐天下官”应该解释为“(皇帝)让天下百官来朝拜”。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讼”、“阿”、“罗织”三处,“讼”一般理解为“为……申诉(申辩)”,所以原句“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应该解释为“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为张齐的事申诉”。“阿”有“阿谀、讨好”之意,如“刚正不阿”“阿谀奉承”等,所以原句“谓廷、恺阿阶意”应解释为“称王廷、毛恺阿谀徐阶的心意”。

解题思路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左转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 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汉家宫阙动高秋”中,“秋”字照应诗歌题目,点出季节;“动”则写出了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凄冷清凉的云雾中浮动,景象萧瑟哀凄,清幽明净。

C这首七言绝句中,诗人通过望中的见闻,描绘出深秋佛晓的长安景色,传递了羁旅思归的心情。

D颔联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依楼”取静态。

E尾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我不回去享用美味的鲈鱼,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15.颈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任选两点进行简要分析。(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C

解析

B项,景象应该是迷蒙而壮阔;C项中,这首诗是七律。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审题是关键。解读出题目的含义,答题就有了思路。

易错点

考生对尾联中运用的典故,如果在原来没有积累清楚,可能会理解错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说荷花凋落,憔悴含愁,而说紫菊安静闲雅,似开未开,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同时产生归隐之心。②寓情于景,菊花安静闲雅地在竹篱旁开放,让人想到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荷花落尽花瓣,憔悴不堪,表达了好景无常、难以长久的伤感。③借代、借喻,紫艳代指菊花,突出其艳丽的色彩,红衣喻指花瓣,也简洁形象地花瓣的紧凑红艳,绚丽的色彩和诗人内心形成反差,表达了对繁华热闹易逝的伤感,对安闲宁静生活的向往。

解析

从色彩角度答也可以,此外从用典或者意象角度答可适当给分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本题实际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情感和作用,解答时需要分步答题。

易错点

考生容易将“手法”和情感剥离,从而答不出手法的作用,则论述不够落实。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21.下面的示意图反应了专家就青少年如何实现理想的问题给出的建议,请将图中的信息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解答此题,可先描述图的构思框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涵盖框架途中的信息。

易错点

要注意字数不能超过70。

填空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7分

16.荀子在《劝学》中点明君子虽天赋与他人等同,但学识却超过一般人的原因的句子是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了自己“布衣”出身,并以“        ,         ”表明了自己的志趣:当时只想着活下去,并不想做什么高官。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周公瑾消灭敌军时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采的句子是         ,          。

正确答案

(1)善假于物也。((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主要考察学生对诗词的识记背诵能力。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背诵时要注意通过理解来加深记忆。

易错点

樯橹,这两个形声字容易写错声旁。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记住,不是眼泪就可以挽回失去的,       ;记住,不是伤心就一定要哭泣,所以不要那么吝啬你的微笑。记住,不是你认为可以给予就给予,       ;记住,不是你做的不够好。所以不要悲悯的以为自己一事无成;记住,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         

正确答案

所以不要轻易流下你的泪

所以不要那么轻易许下承诺

所以不要轻易的就放弃

解析

①处结合下文来看,应是对“所以不要那么吝啬你的微笑”的仿写。②处结合上文来看,也应是对“所以不要那么吝啬你的微笑”的仿写。③是总结转折。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也涉及连贯。

易错点

第3 处和前两处一样处理成仿句形式。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 ① 关乎读书兴趣, ② 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 ③ 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 ④ 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 ⑤ 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 ⑥ 也能够更加深刻。

A既  亦  然而  也许  如  往往

B不  只  可是  因为  若  当然

C既  更  可    因为  应  便

D虽  更  但是  通常  倘  定然

正确答案

A

解析

平时就要注意训练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可以使用排除法,或是直接排序,或是句子关系组合法。

易错点

对“因为”“通常”等关联词的判断,容易误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体育心理学家界定了残奥会选手夺冠的五个特征,对于还在课堂上的学生来说,倘若能掌握这五个特征会大有裨益。

②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都是“双刃剑”,用好了能推波助澜,为实体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用不好,则会让企业风险倍增。

③在有识之士看来,中国范儿就是理性消费,克勤克俭,真正去展示一个理想的中国人所应有的气质和精神面貌。

④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葸不前,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⑤近年来,教辅材料市场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种类良莠不齐、价格虚高、市场混乱等。

⑥张启发表示,这次进言分析了国际形势,指出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已达到了义不容辞的地步,否则就会误国。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大有裨益:裨益:益处、好处。形容益处很大。推波助澜: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无动于衷: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可以适当地使用排除法。

易错点

对“克勤克俭”的理解不清楚,可能会导致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身高是由父母的遗传、摄入的营养以及生活习惯的综合因素决定的。

B在零下15度的情况下,健身美女们赤膊上阵,她们希望借此方式让更多的人走出家门锻炼,保持健康的姿势来度过严冬。

C超级计算、安全手机、5G原型等15项世界互联网创新领先科技成果件件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真正体现了创新改版未来的理念。

D事实上学术是一种帮助我们条分缕析,帮助我们尽可能认识事物本质或真相,它本身不是目的,为学术而学术显然是忽略了学术本身的工具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A.“生活习惯的”中“的”改为“等”。B二搭配不当,改姿势为身体状态。D.认识真相搭配不当。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常见的辨析病句常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易错点

选项D句子较长,可采用成分分析法进行辨别。.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与父母一起阅读红色经典,去博物馆、革命圣地参观,寻访爱国路线……2015年,北京一些中小学推出暑期“特色作业”,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也能受到教育,引发热议。

这一做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解析

暑期作业,这是一般都有的,材料中要注意特色,把握住关键词展开分析。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解题思路

考生可以展开材料,或陈述现象,或表达观点态度,或批判或褒扬。总之明白其提倡的实质,文章的写作难度不大。

易错点

部分考生容易提炼观点为“放松就是最好的教育”等等,则偏离题意中心。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