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盐城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遵循“天命观”

B旨在神化君权

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都属唯心主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旨在神话君权的只是董仲舒,排除B项;荀子倡导的天命观属于唯物主义,而董仲舒倡导的是唯心主义,所以三者不存在继承关系,排除CD两项;只能选A项。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解题思路

此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旨在神话君权的只是董仲舒,排除B项;荀子倡导的天命观属于唯物主义,而董仲舒倡导的是唯心主义,所以三者不存在继承关系,排除CD两项;所以选A项。

易错点

不能根据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3.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 )

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可知,六部仍在运行,只是听命于内阁而已,排除A项;根据材料文字“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可知,内阁可左右官吏的任免,但不是法定的权力,也不是皇帝授予的权力,“获得”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就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C项;根据材料文字“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可知,材料说明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D项符合题意,正确。

考查方向

明朝内阁制。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文字“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排除A项;根据材料文字“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排除B项;明太祖时就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C项;根据材料文字“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可知,材料说明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D项符合题意,正确。

易错点

不能根据处理文字和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4.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

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时黄道婆就推广了棉纺织技术,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清代新的生产关系应该指资本主义萌芽,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存在,题文信息没有体现,排除B项;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表现为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题文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根据材料文字“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可知,D项符合题意,正确。

考查方向

清代经济的发展。

解题思路

此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排除ABC三项,根据材料文字“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判定D项符合题意,正确。

易错点

不能根据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5.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中的“新约”指的是《马关条约》,除了二亿两的巨额赔款,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外,还有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AB两项都是《南京条约》的影响,均排除;开设工厂体现了列强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C项符合题意,正确;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

考查方向

《马关条约》。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文字“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信中的“新约”指的是《马关条约》,开设工厂体现了列强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C项符合题意,正确;并进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判定,AB两项都是《南京条约》的影响,均排除;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定该条约是《马关条约》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6.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中式即长袍马褂”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民间衣着更为自由”可知,BC两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材料表明民国初年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D项符合题意,正确。

考查方向

民国初年物质生活的变化。

解题思路

此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材料文字“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排除ABC三项;根据材料主旨可知民国初年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确定D项符合题意。

易错点

不能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 )

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可知,材料表明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A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是天下的绝对大宗,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根据材料文字“殷民六族:条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可知,殷民听命于周,D项表述不符合题文主旨,排除。

考查方向

西周分封制。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文字“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可知,材料表明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判定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排除ABD三项即可。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7. 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

A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

B首创了“战时经济体制”

C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

D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首创”题文信息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可知,这一做法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C项符合题意,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查方向

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体制。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对应选择即可。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8.“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此次战役( )

A爆发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B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

D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阎锡山”、“八路军”、“115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战役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战略防御阶段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所以A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故C项错误;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是淞沪会战,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抗日战争。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文字“阎锡山”、“八路军”、“115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判定此次战役是平型关大捷,发生在全面抗战初期,属于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确定A项错误,B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是淞沪会战,排除CD两项。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9.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军事举动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CD两项。

考查方向

解放战争。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定此军事举动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可知A项正确;B项错误;再根据所学知识,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CD两项即可。

易错点

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0.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

B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A项符合题意,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底,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的标志是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查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文字“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A项符合题意,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排除BCD三项即可。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1.漫画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漫画》杂志的某一期封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农村棉花种植获得大丰收

B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

C契合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D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漫画信息“1958年棉产7000万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合了当时“大跃进”运动的需要,C项符合题意;漫画是主观臆断的产物,A项不符合史实;农业合作化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B项与漫画时间不符;D项与史实不符。

考查方向

“大跃进”运动。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对应选择即可。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漫画信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2.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正确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干“1985年5月”可知,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依据题干“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可以看出此次教育改革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人才的要求,故B项正确;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在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7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查方向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

抓住题干时间“1985年5月”并对关键信息“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4.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

A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以“人性”反对“神性”

D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就是以“人性”反对“神性”,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文字“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定材料所述就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以“人性”反对“神性”,对应选择即可。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5.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可知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利于资本主义发展,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可知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1624年”不符,D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英国的经济政策。

解题思路

根据题文信息“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判定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题文信息“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判定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1624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

易错点

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8.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旨在( )

A遵循自由放任,推广“新经济”

B加强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滞胀”

C节省政府开支,发展高新技术

D减少政府干预,缩小“福利国家”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表中医疗、社会保险、住房补贴的数据变化可知,美国政府旨在减少政府干预,缩小“福利国家”,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考查方向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题思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涨”状态。为摆脱这种状态,英美等西方国家纷纷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缩小“福利国家”规模,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易错点

不能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3.罗马共和国时期,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文信息可知,罗马法对“故意杀害他人”的给予死刑,而对“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即过失犯罪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可以看出罗马法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表述题文信息都没有反映,均排除。

考查方向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解题思路

正确理解题文信息,对应选择即可。

易错点

不能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6.“美国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最高法院是美国国家权力中心

B联邦和各州并无独立的立法权

C最高法院统揽国家各级司法权

D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可知,材料体现了联邦法院于议会、联邦与州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材料中都没有体现,而且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考查方向

美国1787年宪法。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文字“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可知,材料体现了联邦法院于议会、联邦与州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据此判定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均排除即可。

易错点

不能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此次武装起义( )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

D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武装起义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之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AB两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C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查方向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文字“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判定此次武装起义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D项表述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之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排除AB两项;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排除C项。

易错点

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9.“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

B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

D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不能体现A项表述,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才出现了材料文字所述“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故B项正确;“消除了中美分歧”表述错误,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排除D项。

考查方向

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题思路

“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才出现了材料文字所述“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消除了中美分歧”表述错误,世界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排除CD两项。

易错点

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0.“他们认为感情比理性更可靠,以感情指导艺术和生活,厌弃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崇高,把自然看成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把人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下列文学作品符合此风格的是( )

A《巴黎圣母院》

B《安娜·卡列尼娜》

C《百年孤独》

D《母亲》

正确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这与题干主要信息“感情比理性更可靠,以感情指导艺术和生活,厌弃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崇高”吻合。《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故A项正确;《安娜·卡列尼娜》是现实主义作品,排除B项;《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排除C项;《母亲》是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排除D项。

考查方向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对应选择即可。

易错点

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信息导致错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24.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25.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26.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夷狄观变化: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4分)

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文字“夷性犬养”、“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文字“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大失颜面”、“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清王朝的“夷狄”观的变化。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文字“夷性犬养”、“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到“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的变化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文字“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大失颜面”、“英国人……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从中国和英国两个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2分)史实: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分)

解析

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文字“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史实,结合中国近代史上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史实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能调动所学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因素: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

解析

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综合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综合材料有效信息,不能调动所学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史学界观点众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

材料二 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

请回答:

29.材料一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3分)

30.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5分)

31.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本题,你认为在研习史料时,应关注哪些问题?(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角度:心理学(人性、人品);理由:个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3分)

解析

第一小问,角度,根据材料一文字“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一文字“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概括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概括作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2分)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3分,任答3点)

解析

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文字“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体现“富国”因子的王安石变法措施相关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原因,抓住材料二文字“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措施,结合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富国之法”相关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能调动所学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问题: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史料的来源和性质(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史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2分)

解析

综合材料一文字“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和材料一、二的来源“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综合材料一文字“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和材料一、二的来源“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史料的来源和性质(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史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最大限度综合材料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在世界人物史册上,牛顿总是毫无意外地名列前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

——摘编自刘畅《基于历史解释的牛顿再认识》

材料二 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在一定时期内,使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些中心概念和发展方向发生了确实是极富创造性的转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牛顿从来都没有把物质世界完全的与上帝分开,他也从来没有把玄妙、神秘的色彩从他对自然的认识中完全肃清,他毕生都在找寻并信仰上帝的秩序和理性。牛顿是自然神论的重要代表,这一定程度上把牛顿从对宗教的信仰引向了对理性的崇拜,使他的思想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对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刘畅《基于历史解释的牛顿再认识》

请回答:

3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的力学成就。举例说明“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4分)

3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牛顿科学成就在思想领域引发的深刻影响。(4分)

34.牛顿一生行走在科学和神学两大殿堂之中。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理解宗教和科学的关系?(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成就: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2分)说明:解释潮汐现象,预见海王星的存在。(2分)

解析

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一文字“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考查方向

牛顿力学体系。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文字“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能调动所学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促进启蒙运动爆发;引起西方文化的转变;冲击了宗教神学束缚。(4分,任答2点)

解析

根据材料二文字“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使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些中心概念和发展方向发生了确实是极富创造性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牛顿科学成就在思想领域引发的深刻影响。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能调动所学相关知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关系:宗教和科学并不总是冲突和排斥;宗教改革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进步,科学进步又会使人类更加认清宗教的本质。(2分)

解析

综合上述材料,并根据材料三文字“牛顿是自然神论的重要代表,这一定程度上把牛顿从对宗教的信仰引向了对理性的崇拜,使他的思想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对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辩证的回答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即可。

考查方向

综合材料信息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抓住材料三文字“牛顿是自然神论的重要代表,这一定程度上把牛顿从对宗教的信仰引向了对理性的崇拜,使他的思想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对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的回答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即可。

易错点

不能综合材料有效信息,不能辩证的回答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

请回答:

2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6分)

2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4分)

2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4分)不同:注重血缘门第。(2分)

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文字“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照人口比例来考选”等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不同,结合魏晋时期选官依据 “注重血缘门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能调动所学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

解析

根据材料二文字“设置进士科”、“始置武举”、“殿试封弥(糊名)”、“殿试誊录

”、“南北分卷”、“八股文定型”、“废科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二文字“设置进士科”、“始置武举”可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根据“殿试封弥(糊名)”、“殿试誊录”可知力求严谨公平,择优录取;根据“南北分卷”可知兼顾地域平衡;“八股文定型”、“废科举”可知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等。

易错点

不能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能调动所学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上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4分,任答2点)

解析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制度的目的、发展趋势、利弊、变迁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找准回答问题的角度是关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制度的目的、发展趋势、利弊、变迁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回答问题的角度导致无处下手。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反全球化也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事实上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摘编自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

请回答:

27.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5分)

28.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这一主题,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全球化逐步深入发展。(2分)因素:科技革命推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促进;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3分,任答3点)

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文字“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因素,结合20世纪末期以来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所学相关知识概括回答即可。

考查方向

经济全球化。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特点,提取材料一有效信息“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概括回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提取材料一有效信息,不能调动所学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第一小问,主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这一主题拟定即可,一定要亮明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态度,做到观点明确;第二小问,论证,根据材料一、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所确立的观点概括作答即可,注意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两个角度,并指明如何正确对待全球化浪潮。

考查方向

经济全球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观点并进行有效论证的能力。

解题思路

主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这一主题拟定,做到观点明确即可;论证,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所确立的观点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两个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能根据材料有效信息确立主题,不能调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论证。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