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玉溪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4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9.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和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中后两句的写法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作用: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解析

《秋浦途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84)九月杜牧贬官途中,凄凉的秋天加之被贬官的遭遇,让作者内心充满痛苦。前两句以清疏简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于凄清的自然景物中透露出作者的宦情羁愁,运用对仗而有自然流老之势,缘情写景,景中含情。后两句不直抒乡思旅愁,只借归雁设问,则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尽寓于其中。含蓄蕴藉,富有情韵。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形象。

解题思路

题干要求,概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分析其作用。考生应该明确分两问来作答。第一问必须结合两句诗中所写景物概括画面。第二问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从感情角度做分析。

易错点

考生容易只概括出画面而疏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人格化。

②杜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

③王维诗写他乡遇旧友,后两句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平淡质朴。

解析

见第8题解析。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解答时明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和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中后两句的写法和表达的感情进行比较赏析。这就要求考生对两首诗中的写法和感情准确作答。

易错点

考生只简单就试卷中的诗歌手法作分析,而忽略了比较。

【诗歌鉴赏】

秋浦途中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词句注释

(1)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2)萧萧:形容雨声。穷秋:深秋。

(3)淅淅:形容风声。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4)为问:请问,试问。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5)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白话译文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神 鞭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 天津城西挑担卖炸豆腐的“傻二”用头上那根粗黑油亮的大辫子把惹是生非的大地痞独眼“玻璃花”抽了个鼻青脸肿。“玻璃花”栽了面子,发誓一定要报仇,结果他将天津很多名声响亮的奇能异士甚至东瀛武士找来帮忙,可这些人一一栽在“傻二”那辫子上,从此人们称他的大辫子为“神鞭”。几年之后,大清朝亡了,要剪辫子。这时的“玻璃花”混进了“巡防营”洋枪队,不但剪了傻二徒弟的辫子,还上门来要和傻二算旧账。傻二一声不吭,闭门不出,不久就失踪了……

①一年,才刚开春,草木还没发芽子,远远已经能够看见点绿色了。南门外直通海光寺的大道两边开洼地,今儿天蓝水亮,风轻日暖,透明的空气里飘着朵朵柳絮。这时候,要是在大道上放慢腿脚蹓跶蹓跶,四下望望,那才舒服得很呢!

②“玻璃花”来到道边一家小铁铺,给营盘取一挂锁栅栏门的大链子。他来得早些,铁匠请他稍候一候。他骂一句街,便在大道上闲逛逛,逛累了,在道旁找到一个石头辗子,翘腿坐在上边。他见道上行人不少,忽然想到要显一显自己才弄到手的小洋货,便打怀里摸出一根衣兜烟卷,叼在嘴上,还模仿洋人,下巴一用劲,烟头神气地向上撅起来。跟着他又摸出一盒纯粹洋人用的“海盗牌”黄头洋火,抽出长长一根,等路人走近,故意手一甩,“嚓”地在裤腿上划着,得意洋洋点着烟,嘴唇巴巴地一口口往里嘬。就这当儿,忽然“啪”一下,烟头被打灭。他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啪!”又一下,叼在嘴上的烟卷竟给打断;紧接着,“啪”帽子被打飞了。三声过后,他才明白有人朝他开枪。他原地转一圈,看看,路人全吓跑了,正在惊讶不已的时候,他看到前面开洼地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阔脸直鼻,身穿宽宽绰绰的蓝布大褂,纯黑的土布裤子,紧紧打着同样颜色和布料的裹腿,头上缠着很大一块蛋青色绸料头布。他见这人好面熟,再瞧,唷,这不是傻二吗!怎么这样精神?脸上的糟疙瘩都没了,一双小眼直冒光。可是“玻璃花”立即也拿出十足的神气唬对方:“傻巴,你是不是想尝尝‘卫生丸’嘛味的?”他一撩前襟,手拍着别在腰间的小洋枪啪啪响,叫道:“说吧,怎么玩法?”他拿傻二最怕的东西吓唬傻二。

③谁知这傻二淡淡一笑,把双襟的褂子中间一排扣儿,从上到下挨个解开,两边一分,左右腰间,居然各插着一把六眼左轮小洋枪,他双手拍着左右两边的枪,对瞪圆眼睛的“玻璃花”说:“当下,我也玩这个了,你既然要玩这东西,我陪着,我先说个玩法──咱们一人三枪,你一枪,我一枪,你先打,我后打。你那两下子我知道,我这两下子你还不知道。我要是不告诉你,那就算我欺负你了!你看──”傻二指着前边,十丈远的一根树杈上,拿线绳吊着一个铜钱,在阳光下锃亮,像一颗耀眼的金星星。

④“你瞧好了!”

⑤傻二说着一扭身,双枪就“唰”地拿在手里,飞轮似的转了两圈,一前一后,“啪啪!”两响,头一枪打断那吊铜钱的线绳,不等铜钱落地,第二枪打中铜钱,直把铜钱顶着飞到远处的水坑里,腾地溅出水花来。

“玻璃花”看得那只死眼都活了。他没见过这种本事,禁不住叫起来:“好枪法,神枪!神枪!”再一瞧,傻二站在那里,双枪已经插在腰间。这一手,就像他当年甩出神鞭抽人一样纯熟快捷,神鬼莫测。“玻璃花”指着傻二说:“你那神鞭不玩了?”

⑦傻二没答话,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微笑,抬手把头布一圈圈慢慢绕开取下,露出来的竟是一个大光葫芦瓢,在太阳下,像刚下的鸭蛋又青又亮。“玻璃花”惊得嗓音变了调儿:“你,你把祖宗留给你的‘神鞭’剪了?”

⑧傻二开口说: “你算说错了!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决不输给别人。怎么样,咱俩玩一玩?”

⑨“玻璃花”这才算认了头:“三爷我服您了。咱们的过节儿,打今儿就算了结啦!”

⑩傻二一笑,把头布缠上,转身走了。“玻璃花”看着他的身影在大开洼里渐渐消失,不由得摸着自己的后脑壳,倒吸一口凉气,恍惚以为碰到神仙。他回到营盘后,没敢跟任何人说起这件事,怕别人取笑他。不久,听说北伐军中有一个神枪手,双手打枪,指哪打哪,竟说一口天津话,地地道道是个天津人,但谁也说不出这人姓名,“玻璃花”却心里有数,暗暗吐舌……[来源:Zxxk.Com]

(节选自冯骥才《神鞭》)

99.下列对上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对“傻二”、“玻璃花”的描写,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他们的个性。

B第⑥段中“‘玻璃花’看得那只死眼都活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描写,突出了“傻二”出神入化的枪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C小说中的“玻璃花”尽管崇洋媚外,张扬跋扈,色厉内荏,欺软怕硬,但作者对他勇于接受新事物,以及知错就改的性格是暗暗赞赏的。

D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方言和文言灵活交织,幽默诙谐,富于浓郁的天津味儿。

E上文虽只是选段,但既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又有深刻思想内涵,耐人寻味。

98.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7.“傻二”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6.第⑧段中“傻二”说:“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E

解析

A项对“玻璃花”没有详细的外貌描写。C项中的“玻璃花”没有体现出“知错就改”的品行,他主动向“傻二”表示两人过节清了,是他知道自己与“傻二”水平相差太大,报不了仇,作者对他的行为也没有暗暗赞赏。D项,没有“文言”词语的运用,而是带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白话文。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衔接前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年之后,为下文“傻二”由“神鞭”练成“神枪”埋下伏笔;

②晴和的天气,为人物活动,以及后文“比枪”的情节,交代了发生的环境;

③奠定小说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解析

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即人物的言行等方面进行概括。

考查方向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要求考生分析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一是结构上,衔接前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二是内容上交代了发生的环境;三是奠定小说感情基调。从这三方面组织,比较全面。

易错点

考生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全面,分条进行作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武功高强,剪辫子前是“神鞭”,打败了许多武功高强的人,剪辫子后是“神枪”,双手使枪;

②宽厚正义,阻止“玻璃花”惹是生非,体现了他的正义感;“玻璃花”不断害他他却并不报复,体现他的宽厚;

③与时俱进,俄在鞭子时代能将鞭子功练得出神入化;在剪辫子后能将枪练成“神枪”。

解析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2)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根据描写方法(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4)根据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人物的成长变化、性格的形成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5)根据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考查方向

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形象性格特征:××是一个具有A、B、C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再分析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易错点

人物形象的概括,必须依照一定的模式。往往对性格特征概括不全面。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作用:作者借“傻二”之口,表明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点明文章的主旨。

②“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表明对传统中束缚文化前进力量的糟粕必须摒弃; “‘神’却留着”,则表明新时代下的文化要继承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③比如文中的“傻二”,虽然借神鞭教训了“玻璃花”,但辫子毕竟对抗不了手枪;徒弟的辫子被剪,武侠的时代已经过去。神是“傻二”内在精神的体现:过去鞭艺高超,如今枪法出神入化。

解析

要求考生对人物“傻二”的一句话 “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分析作用,并结合现实进行深层探究。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本题作答时,明确这句话的作用,其实是作者借“傻二”之口,表明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点明文章的主旨。另外,谈自己对的认识,必须分析出表层意和深层意,“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深层意 “‘神’却留着”,则表明新时代下的文化要继承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等。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了尘世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的病衰、人生的艰辛。田园破败了,他日趋穷困,唯一珍贵的财富就是理想的权利。于是,他写下了《桃花源记》。

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终点在彼岸,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做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悖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这种切割,并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势不两立”

第二种方式是和乱切割。这是一个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和平的图像极其平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但一切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图像?因此,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盼望。很多人说,“我们也过着很平常的生活呀”。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空间独立。

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那位渔人的偶尔进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介入。因此,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哲学深度的结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桃花源中人虽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人离开前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背叛了这个叮嘱,出来时一路留下标记,并且终于让执政的太守知道了。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寻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一个品行高尚的隐士闻讯后也来找,同样失败。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陶渊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1.下列对文中“哲理设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花源没有历史,看似令人可笑,但世俗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与这里怡然自得的生活相比却未必更有意义。

B桃花源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这种令人惊讶的美与世俗空间的美丑形成了强烈的对立。

C桃花源是真正的空间独立,这里的人主动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过着极其平常的生活。

D桃花源对外界的介入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因此桃花源与茫茫尘世“不可逆切割”。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桃花源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也因此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

B桃花源是理想的蓝图,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天地,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找到它。

C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桃花源记》的这一结局具有更深的哲学意味: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

D桃花源中人不会向往和窥探外面的世界,他们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 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想破灭了,《桃花源记》是他一个更虚幻的寄托。

B就空间论而言,桃花源是独立的,它美丽,祥和安适,而又容不得异质的介入。

C《桃花源记》描绘的美好世界,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这不仅是艺术手法,更有哲理意味。

D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是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世界,它已经超越了桃花源本身,这与作者所说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是相通的。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因果倒置。原文说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答题时一,明确题干要求,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范围宽泛。二,明确选项性质,选项是对文本句子的理解和判断。三,找准对应区域,比对判断。 本文对应信息主要集中于第八段,比较时要找准具体位置,细致比较。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易错点

选项A的概括性比较强,信息跨度大,容易误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原文说“桃花源在空间上与外界的切割是“不可逆的”,“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所以选项跟原文意思相反。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一般一是比对跟原文内容的出入或差别;二是比对选项中表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本题属于无中生有,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易错点

C项易误选。因为是对原文信息的转换表述。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A.对照第一段,“陶渊明田园理想破灭”的说法较牵强,于文中没有依据,“《桃花源记》是一个更虚幻的寄托”的表述否定意味较浓,与原文不符。属于说法绝对。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读懂作者写作意图。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易错点

C项易误选,对《桃花源记》的主题表述,进行了整合,考生容易理解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B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C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D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B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践祚”,意同“登极”。

C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乞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仕鲁从小聪颖好学,曾从朱公迁学习了朱熹学说。因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关官员推荐了他。

B明太祖喜欢佛教,不听众多大臣劝告,答应受宠僧人的请求,为之创立专职官员,并把他们的品级俸禄提得很高。

C李仕鲁上了数十次奏章,请求皇上不要崇尚佛教异端,不要舍弃了儒家圣学,但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D李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推崇朱氏学说,把排斥佛教作为自己的责任,最终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

(2)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正确标点为: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译文:现在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竞然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的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的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时几个人名是关键,准确把握。

易错点

“禄去位/而缁”之间容易断开,所以要准确划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项中“致仕”即退休。都是同意。

考查方向

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易错点

考生对“践阼”一词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中“不听众多大臣的劝告”有误,原文为“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

考查方向

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解题思路

读懂原文,筛选信息,把握住文中:什么人,任什么官,做了什么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考查,一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综合,另一方面,内容要点与中心意思,也需要筛选信息以证明。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易错点

C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刺探消息的人(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

(2)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混杂在一起做官共事,是可以相互帮助的。

解析

(1)得分点:之属,这些人。皆拔擢至大官,译为被动句,被提拔为大官。耳目,刺探消息的人。其徒,这批人。句意通顺1分。

(2)得分点:缙绅,官员。缁流,僧人。同事,一起共事。济,帮助。句意通顺1分。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易错点

“缙绅缁流” 借代手法要意译。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被誉为互联网领域“达沃斯论坛”的“乌镇峰会”,全球网络界的许多领军人物悉数登场,这些互联网大腕的精彩演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

B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C周小平们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们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D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结构混乱,应在“被誉为互联网领域‘达沃斯论坛’的‘乌镇峰会’”前后加上“在……上”;

C项“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句式杂糅,应改为“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或“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D成分残缺,“学习成果”后应加“的评价系统”。

考查方向

辨析语病。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可以用语感审读法。这是一种凭语感直觉对句子是否有语病作出判断的方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分两步进行:

1.直觉。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那些感到拗口别扭的地方,往往就是可以初步判断为有语病的地方。实际上,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第一直觉。

2.审读。对感觉不顺畅、不符合一般习惯的地方复读几遍,仔细品味。比如,C项“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通过语感发现是两套结构“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或“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的糅合,所以读完之后基本能判断是句式杂糅类语病。

易错点

A项结构混乱,容易误判。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       ,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       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正确答案

D

解析

①中说梅园“以梅饰山,以山饰梅”是指其建筑风格,故应选用“别具一格”。②中说苏轼(人)与其他四人并称四大家,而“独树一帜”的主语也应是人。③句中有“构思新颖”一词,其义正与“不落窠臼”相应。④句中“闲笔”一词恰与“匠心独运”词意相对,故选用“匠心独运”。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近义成语的辨析,答题时要根据语义侧重点、根据语义范围、根据语义对象、根据感情色彩、根据意义轻重、根据语法结构、根据关键语素的不同来进行判断。比如,题①中说梅园是指其建筑风格,根据语义对象故应选用“别具一格”。②中 “独树一帜”的对象是人。

易错点

必须结合语境,否则可能会导致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作为人民币的重要防伪标志,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设计了两条安全线。其中,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线宽4毫米,其光变性能对光源要求不高,颜色变化明显,集成镂空文字特征,更有利于公众识别。磁性全埋安全线采用了特殊磁性材料和先进技术,机读性能更好。中国人民银行表示,             ,也有利于防止变造人民币。

A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B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C位于票面两边的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

D位于票面两边的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

正确答案

A

解析

前文先说“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后说“磁性全埋安全线”,排除BD;横线后面有“也有利于”,强调的应是“分别位于票面两边”,排除C。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可以使用排除法,注意横线前话题的一致。

易错点

易误选B项,没有注意到话题的统一。

填空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3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的奇效。

正确答案

①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 

②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 

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第一处横线前面有“不应再”后面应该是表递进意的,第二处横线联系前后,应该是老师的功能,第三处写一句诗必须放在语境中。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语句复位型衔接题,答题时必须注意,答案符合显性要求,暗合隐性要求。

题目的显性要求主要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包括对象、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隐性要求主要是语体的风格、内容的拓展、情境的氛围、情感的褒贬等,往往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隐性要求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需要考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测与想象。如果答案符合显性要求,只能得到基本分;若答案同时暗合了隐性要求,则能得到高分。题中第一处 “不应再”,暗示后面是表递进意,第二处横线前后信息,提示后面是老师的功能,第三处必须结合语境,填一句适当的诗,内容基本是固定的。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山势高危,行人步履维艰、神情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与众小人政见的不同比喻成“方圆”,从而表明与那些小人没有调和余地的两句是                        

(3)岳阳楼的一副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两句话。范希文即范仲淹,“两字”指“忧乐”二字。《岳阳楼记》中“两字关情”的句子是                        

正确答案

(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何方圜(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易错点

膺、圜是关键字形。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8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17.《开明国语课本》是1932年出版的儿童语文教材。由叶圣陶先生亲自编写,丰子恺先生书写并绘插图。近年来,此书再次受到关注,尤其受到广大家长和小学生的欢迎,成为热销书。下图为该书的封面和两篇课文,请据此说出三条该书受欢迎的原因。

正确答案

(1)文字简单,贴近口语,浅显易懂,容易为儿童接受;或文辞押韵,琅琅上口,易于诵读。

(2)精心绘制插图,形式活泼有趣;

(3)内容富有童心,给孩子提供了发散性思考的空间;

(4)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解析

从图画的内容和形式来分析其简单易读、内涵丰富、画面生动、符合孩子心理等特点。

考查方向

图文转换。

解题思路

图文转换题型中的图片类题目解答时,要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不要漏掉任何一个限制条件,包括对字数的要求,要一一落实题干要求。要抓题眼,确定重点。任何题干的表述都是有重点的,抓住重点就抓住了得分点。要根据题干的指令要求和题目所给的条件以及图中所示的内容去找答案,不能抛开题中的条件、图形和作者意图,只凭记忆的知识或想象来回答。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指示性,这样抓住有效信息比较分析有关的内容,才能回答到位。题目要求考生,请据图和提示文字说出《开明国语课本》三条受欢迎的原因。结合图应该不难做出答案。

易错点

对图表信息解读不到位,不能进行内容的概括。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1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你对诗中“慢”、“不肯输了人生岁月”是如何理解的?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正确答案

享受慢的乐趣

现在由于快速的社会节奏,很多人都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尝试使自己慢下来,你会发现周围那些被你忽略的小乐趣。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与父母一行人踏上了回乡的旅途,途中,所有人有说有笑,只有我一个人眼睛始终盯着手机,仿佛与世隔绝。妈妈让我放下手机,看看窗外的风景,而我只是不耐烦的应了一声,而眼睛一直盯着手机。当时已经傍晚了,还有最多两小时就能到家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就更加急切,恨不得现在就飞回家里去……车,缓慢的开着,大约半小时后在高架停了下来,我有些疑惑的的抬起头,顿时仿佛置身于车丛中,喇叭声此起彼伏,心情如被蜜蜂所包围般烦躁。大约半小时后还是没有任何前进的迹象,带有丝丝寒意的冬风轻轻拂过,渐渐地平复了我焦躁的心情,那些车主们似乎已经觉得继续按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高架上的噪音逐渐减小。直到最后,只有隐隐的风声。我不经意的向四周撇了一眼,而我的视线却定格在那里,久久无法转移:远处的夕阳,已经染红了半边天,如洁白的画布被洒上了红色的颜料,片片红云中夹杂着丝丝白色,由自西渐渐向东望去,白色调渐渐地占据了半边天空,但越往后看,颜色就越黯淡,最后望到的只有纯粹的黑色,夕阳如绘画大师般将红、白、黑三种色调完美的稀释在了一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冬日黄昏图。再望回西边,水波在残阳的照耀下显得波光粼粼,地平线将繁星般闪烁的水光与红透了的天空完美的分割开来,如黑夜与黄昏的完美融合。在那遥远的尽头,是一轮隐约的月牙……

到家后,呼吸着家乡特有的清新气息,使我的心情轻松不少,完全没有了长途旅行的疲惫之感,有的只是到家的喜悦与舒适。躺在床上,脑海中依旧闪烁着黄昏时的画卷。

回家前,大家都忙于准备各种事情,根本无暇顾及沿途的风景。但,这样的风景一生中有几次呢?其实有很多,只不过人们都在忙于自己的事情,终日为了工作不停奔波,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无暇顾及这些沿途的风景。其实,有时候,忙中偷闲,找个借口给自己放个小假,抽空看看办公室外的世界,或许就是因为那惊鸿一瞥,会让终日生活在城市牢笼中的你觉得世界——真的很美好。

放慢一点节奏,享受生活的乐趣,享受慢的乐趣……

解析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由“可是”进行转折衔接,将“从前”与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对照。木心的《从前慢》概括了我们当代人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

日色慢,是说时间缓缓流逝;车、马、邮件这几个事物是旧日生活节奏和缓的代表性意象。慢,从字面上来感受,当然是生活节奏不快。但若介入一种情感机理,慢有慢的成因,还有就是一种“心若止水”的那种沉静、悠然的姿态;或者也有如朱自清的那种“匆匆”的对于日子跟光阴的一种别样怜惜的情调。“从前”究竟是怎样一个时间段,是模糊的;比方说,可能是解放前、文革前、改革开放前,或者就是十年、二十年前,等等。另外,由于木心的人生阅历很丰富,“从前”可能提供的参数也很多,或者是出国前、回国前、狱前,等等。但是在写作中,不需要对应这些具体的界定,一个简简单单的“以前的那些日子”就够了。

“从前慢”与眼下愈来愈快的世界、生活相比,从前的慢有时候转化成了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细细品味、琢磨,这“慢”里透着人性的静美、朴素、浪漫、耐性等等。现在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人心浮躁,这几句诗一下子就能打动人的内心,让人停留审视自己的脚步。

第二个分句“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分秒必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可取的,所谓人生苦短、时间宝贵,为了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与时间赛跑;但是,分秒必争的人生,并不见得就赢了人生岁月,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岁月充满生命的质感。第二个层面,可以理解为被高速度、快节奏现代生活所“绑架”的一种机械的人生,人们为了“跟上”机器的节奏、赶上社会的步伐,而不得不“赶时间”,“赶地铁”“赶考试”“赶应酬”……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匆忙人生”,人们被动地与时间赛跑,但却未必能赢得人生。第三个层面,从这个句子的出处进行思考,句子来自于余光中的“分秒必争吗?当心别输了岁月”,前后分句之间形成一种相反相成的逻辑关系,“分秒必争”,很有可能输了“岁月”、输了“生命”。

现代人,在当下这个社会里面很紧张,总是争分夺秒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与人生,总想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得到、实现自己的欲望、目标等等,可是很快的时间就过去,最后人生岁月可能就这么流逝掉了。“岁月”对应的词汇不是短暂的光阴,而是跟生命、跟文化有关系,而“分秒必争”是跟眼前的利益有直接的关系。“分秒必争的人生”,更多时候表现为急功近利;很多人追求结果的实现,而不在意或者忽视、漠视过程的体验、感受。其实,在生命的路上不必分秒必争;当觉得乱的时候,就停下来把自己整理清楚,找到自我,那么生命才饱满。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句话并不是否定“抓紧时间学习或工作的必要性或称赞人争分夺秒的可贵精神”;它让人们反思“在分秒必争中,莫忘岁月。”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从前”对应的不光是年代、时间,也对应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情况。现在的生活,时空被科技高度浓缩化,高度发达的通讯方式、交通方式,让人们越来越追求目的,以至于忘了自己在这个当中成长的过程。生活中的很多人在心底里还是十分向往那种单纯追求过程的感觉的。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审题时,我们需要运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我们可以把事物的各种关联尽可能多地寻找并罗列出来。这一步可以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其次,在众多关系中选择最能支持观点的那一对。这一步要排除那些对写作没有作用的关系,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本作文中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由“可是”进行转折衔接,将“从前”与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对照。木心的《从前慢》概括了我们当代人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立意可从,人们对慢节奏生活的向往;停留下脚步审视自己灵魂等方面进行思考。

易错点

这类作文一般立意没有问题,但是写不出深度。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