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延嘉,颇读书,不愿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士。旨进保定军司法参军,上书转运使钟离瑾,愿朴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瑾壮其请,为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二百余人。尝与贼斗,流矢中臂,不顾,犹手杀数十人。擢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遂城县,迁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既而浚漳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徙通判忻州。
元昊①反,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府州。州依山无外城,旨将筑之,州将日:“吾州据险,敌必不来。”旨不听。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中外不相闻者累日,人心震恐。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万岁,贼疑以救至也。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以功迁都官员外郎,徙知莱州。
叶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擢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复言其鸷武②有谋略,除阁门使,固辞。进工部郎中、知凤翔府,加直史馆、知梓州,以直龙图阁知荆南。入判尚书刑部,累迁光禄卿,知潞、晋二州。以老疾,权判西京御史台,寻卒。
(选自《宋史·张旨传》)
【注】①元昊:李元吴,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②鸷(zhì)式:勇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正确标点为: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本句的大意是:张旨夜里打开城门,率领士兵攻击敌人,敌人后退,用官员军人在路两旁坚守,让百姓出来取水。又用渠道中泥土覆盖积草,敌人望见,以为水还有余。张旨督促居民登上城墙奋勇战斗,敌人死伤很多,随即撤退。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时几个人名是关键,准确把握。
易错点
“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此处易断错。
正确答案
解析
“左迁”是降职。此题可根据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帮助判断。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易错点
A项的处士易于宗教上的名称相混淆。
正确答案
解析
“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错,应是张旨假托皇帝诏令赏赐士兵绸缎,根据是原文的“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矫”是假托皇帝的命令的意思。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读全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从文中作者陈说的内容到说话的语气来进行判断选择。
易错点
D项需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后进行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是外部对你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作用,从而使人产生君子意识。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观察自己。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而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你的行为,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再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你的人格。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我们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时自己不同的要求。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接触的人是很多的,接触不同的人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是多变的。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但是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后代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唐代以后,社会已经变化了,不仅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对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宋代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治心的,这是一种转变。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学都有一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就淡化以至于消除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要把它做好。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就理学本身而言,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
(摘编自刘晓东《礼学与理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对应于原文第一段,“礼是外部对你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对人起到了教化作用,从而使人产生君子意识。”B项对应的原文是“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但是是有差别的”。D项对应于原文第四段的“唐代以后,社会已经变化了,不仅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对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思考。”可以推知其为正确表述。 C项“对人的人格无益”表述有误,参见原文“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明确题干要求,题干的概念是时“解释”、“说明”、还是“相关表述”,然后确定信息区间,审读原文中相关表述,将题枝与之比较、核对,关注表示时态、程度、范围等词语,看选项是否犯了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的毛病,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易错点
D项是根据文章中相关语句推断出来的,具有干扰性。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的要求”错,参见原文“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白己的角色”,因此,按礼的要求,“降低身份”和“抬高身份”都是不合礼的。A项在原文中的阐述是“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观察自己。 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可推出其是正确的分析。C项对应于原文: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我们即称其为“虚伪”。D项对应的语句是: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就淡化以至于消除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重点是考查对题干的理解能力。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的看似靠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而在表意上与原句存在及其细微的区别,稍不注意就可能让考生掉进设置的陷阱。有的题枝本身完全正确,但却不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这需要在做题时紧扣题干要求来解答。
易错点
A项易混淆。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礼学和理学相互转化,相互作用”错误,两者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后者将治心转化为治世”也就不成立。原文表达的意思是“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治心的,这是一种转变。”这并不是说二者可以相互转化。A项在文章的第一段,“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而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C项在倒数第二段,D项对应于文章最后一段。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重点是考查对题干的理解能力。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的看似靠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而在表意上与原句存在及其细微的区别,稍不注意就可能让考生掉进设置的陷阱。有的题枝本身完全正确,但却不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这需要在做题时紧扣题干要求来解答。
易错点
D项具有混淆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
(2)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
正确答案
(1)(朝廷)任命张旨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2)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卫。
解析
“募”是征召的意思。“输”此处为缴纳之意;“给”这里应译为救济。“就”在文中是成功的意思。另外还须注意“守以强弩”是状语后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大致理解要翻译的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信达雅的原则来做题。保证句子中的核心词语准确翻译,特殊的句式能都体现和调整;保证句子通顺流畅,不是病句,该增删的要增删,该调换的要调换;还要保证句子的语体风范与原文保持一致,尽可能地优美。
易错点
“输”字的准确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兵乱后杂诗(四)
吕本中
万事多反复①,萧兰②不辩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③,浇愁爵④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
【注】①反复:作“翻复”。②萧兰:比喻坏人和好人。③糁(sǎn):煮熟的米粒。④爵:古代的盛酒器具。
8.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
尾联以景结情,含蓄隽永,韵味深长。梁上飞动的燕子深情地相互眷恋着,用燕子的深情反衬人世的无情,使悲愤之情更进一层。
解析
尾联采用以景结情法,写得最好。用自由自在、来去自如的燕子,有巢可安,相顾情深来反衬自己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用燕子之间尚且呢喃絮语,有情有义来反衬人世的无情,人情冷漠,实则反衬自己的孤独落寞。
考查方向
易错点
对尾联情景关系的概括不准确。
正确答案
①对“破家”的广大人民寄予无限同情。“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一句诉说百姓家破之后的贫困境遇,体现了作者的同情。②痛恨误国害民的奸贼。“汝为误国贼”是作者发白内心的愤怒呼声,痛斥奸贼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③抒发国破家残的悲愤。“我作破家人”写自己和城巾百姓一样,成了一个家破之人,面对这严酷的社会现实,诗人倾泻出一腔悲愤。
解析
徽、钦二宗和唐明皇一样,沉醉于歌舞升平,弃李纲、宗泽等如敝屣,最终招来“靖康耻”而坐井观天于绝域。神州陆沉,激起诗人无比义愤,矛头直指“报国宁无策,全躯各有词”的误国奸佞,并对“破家”的广大人民寄予无限同情。后半首抒发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金兵掳掠,粮食匮乏,饿莩遍野,“路有冻死骨”,诗人欲举杯浇愁,但是,杯满灰尘,有愁也浇不得,悲愤之情又更深了一层。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找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同时一定要注意给出的注释的信息,联系教材中出现的该作者的做品来分析探讨。
易错点
分点不明晰导致失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国务院扶贫会议上,李克强总理 地对与会者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②面对交警 的劝告,违章者表示,再也不酒驾了,还要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酒驾害人害己。
③学习总得靠个人努力,如果自己不长进,即使别人在旁边 ,恐怕也无济于事。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汩汩的水声好像响在别处。风过树林,树叶哗哗作响,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一汪清泉, ▲ ,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
正确答案
解析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重在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常作状语,不能作谓语。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大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重在反复劝说,经常跟“劝告”“劝诫”等词语搭配使用。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形容恳切地教导。可以作谓语或定语,不能作状语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成语的含义结合各句的语境来判断,一般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句中所承担的成分,如有的职能做状语,有的考验做谓语等。
易错点
“耳提面命”的含义要理解准确。
正确答案
解析
A搭配不当。“保障……责任”不搭配。B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前行”。D结构混乱。把“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改为“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或“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病句题,可以采用语感审读法,主干压缩法,理顺枝叶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标志规律法。考试时常用是是语感审读和主干压缩法。
易错点
D项的结构性问题不易发现。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语言的连贯、得体、鲜明生动能力。需要结合给出的文字信息,“一抹青黛”是写形,而“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是比喻泉的清亮。把“一汪清泉”比喻为“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不恰当。这样可排除A、C两项。“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是写溪流,应紧接“溪流”一句,故可排除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了解该段文字阐述的对象,在分析给出的句子讲了几个意思,进行归类,然后按照逻辑排列。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关联词。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这样一般可以排除两个选项,再找粘连句,哪两句是不能分开的,再次排除。根据横线后的句子内容确定最后一句。最后通读整段文字,进行确认即可。
易错点
A项有具有干扰性。
六、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年逾五旬的大学老师,为激发学生突破常规和跨越权威的勇气,讲授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选修课后,俯身趴在教室门口,反复要求学生从他身上跨过去。学生中有100多人从老师身上跨过去,有的边跨边说“对不起”;还有一些人则从后门离开。此事发布在网络上后引发广泛议论。面对各方褒贬,该老师表示,自己既然这样做了,就要承受这一切。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老师的行为、在场学生的表现,选择其一,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0.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正确答案
老师,你也太天真了!
黄建德
让同学们从您身上跨过去,就能培养他们突破常规、跨越权威的勇气吗?老师,您也太天真了!
老师,您也五十多岁了,应该听说过“反右”吧?当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号召大家都提意见,结果呢,却是为了引蛇出洞,一夜之间,四十多万人被打成“右派”。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至今想来,仍然让人不寒而栗。你要同学们从您身上跨过去,谁知道您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也许您哪一天给他们一个结论:没教养。您要是把这个结论写进他们的档案,那他们就欲哭无泪了。
而且,突破常规、跨越权威,也不仅仅是勇气的问题,更是一种思维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首先离不开家庭。老师,回想一下:您说过要你的孩子守规矩的话吗?要知道,当一个人处处循规蹈矩的时候,还能指望他突破常规吗?还有,当您的孩子顶撞您的时候,您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顶撞不就是孩子最原始的跨越父母权威的方式吗?也许您会说:那是因为孩子错了!那么,是对是错由谁说了算呢?当父母把对错的标准横亘在孩子面前,并且反复告诫错了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的时候,哪个孩子还会去自找麻烦?
再想想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多少老师敢让同学们突破常规?有几个老师敢让同学们跨越他的权威?又有哪一张试卷没有“标准答案”?当同学们都在为无限趋于“标准答案”辛苦努力的时候,还有什么跨越可言?那个标准答案不就是权威吗?同学们顶礼膜拜都唯恐来不及,即使有点怀疑,也被老师们“自圆其说”了。谁要是脑子里进了水去跨越,那就等着一个结果:考试出局。
就算学校也在努力培养吧,那么走上社会后呢?这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任志强事件,老师您听说了吧?任志强不过是发了一条微博,对领导说的一句话表示了怀疑,还达不到跨越的程度啊,可是微博就被封了,党籍也被开除了。
老师,即使每一个同学都从您身上跨过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就敢突破常规、跨越权威了吗?大家还要学习,还要工作,还要生活啊!您这样做,也许不但不能培养他们的勇气,增长他们的能力,还可能会害了他们啊!
老师,我说您“天真”,您不会生气吧?
“离开”本身就是跨越
黄建德
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突破常规、跨越权威的勇气,在讲授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课程后,附身趴在教室门口,反复要求学生从他身上跨过去,虽然最后有很多人真的从老师身上跨了过去,但仍然有一些人选择了从后门离开。我觉得这些选择离开的人是明智的,而且这本身就是对权威的跨越。
顾名思义,权威就是有权有威,就是说话算数。拥有权威的人如果说的是高兴的话,那当然好,但如果是不高兴的呢?不要说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悲剧,生活当中因为得罪所谓权威而遭受打击报复的事情,也时时刻刻在发生。就算老师趴在教室门口让同学们从身上跨过去是真诚的,保证不会秋后算账,更不会记入档案,也没有必要去跨啊,不是还有后门吗?
既然常规就是常识性的规定,当然就有存在的意义,我们也就应该认真遵守,不是情非得已或者常规本身确实陈腐过时,就不应该突破,这和为了抢救病人可以闯红灯但日常出行必须遵守交通法规,清明节要去扫墓但不一定要三跪九拜一个道理。如果为了突破而突破,那就成了作秀,甚至还可能会导致不守规矩、为所欲为的现象泛滥。事实上,我们今天最需要的与其说是突破常规,不如说是遵守常规,“中国式……”的骑车、过马路、购物、排队、考试等等,就是明证。同样,所以要跨越权威也是因为事实证明了权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跨越就会影响工作,阻碍进步,而不是为了要显示自己的独立和个性,故意和权威过不去,更不是将权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让权威永不得翻身。譬如,做学生的发现了老师教学或教材中的错误,勇敢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某一道试题有比老师或教材更好的解法,大胆的提出来,而不是因为你是老师,你是权威,故意要让你下不了台,要让你丢面子。
可见,突破常规也好,跨越权威也罢,都应是一种以深刻思考、独立判断为前提的理性行为。当一百多名同学勇敢的或者无奈的做着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的时候,选择不做,静静地离开,这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既跨越了从众的心理障碍,也跨越了不配合权威作秀表演的要求。
解析
大学教师以求“胯下之辱”的方式鼓励学生克服习惯性思维,勇于突破常规、跨越权威,这一事件本身存在极大的争议空间。
针对上述事件,就大学教师的行为表现这一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1)积极尝试创新,并且勇于承担责任,勇气可嘉。(2)教学实践可以“标新”,但未必就要刻意“立异”。(3)创新应远离作秀,切忌蜕变为“哗众取宠”的噱头。(4)师道尊严不可轻易抛弃,教学形式创新需适度。
就在场学生表现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1)突破常规需要勇气与智慧。(2)亦步亦趋,是跨越权威的死敌。(3)突破常规,也应坚守底线伦理(或原则、道德等)。(4)师道尊严不应轻易践踏,尊师爱师应提倡。(5)敬畏之心不可无,底线原则应守护。
解题思路
先审查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主流价值观确定立意。在行文过程中,要紧密地结合材料,联系实际,用古今中外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易错点
观点含混,论证乏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塔 铺
刘震云
我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那是一九七八年,社会上刚兴高考的第二年,我便想去碰碰运气。就这样,我来到镇上中学,进了复习班。
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进复习班一看,许多人都认识。于是谈各人复习的动机,王全说,他本不想来凑热闹,都有老婆的人了,还拉扯着两孩子,上个什么学?可看到地方上凤气恁坏,贪官污吏尽吃小鸡,便想来复习,将来一旦考中,做个州府县官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磨桌”(豫北土话,形容极矮的人)说,他不想当官,只是不想割麦子,毒日头底下割来割去,把人整个贼死!最后轮到我,我说,一无所有,才来复习。
这所中学的所在镇叫塔铺。镇名的由来,是因为镇后村西坛上,竖着一座歪歪扭扭的砖塔。开学头一天,上语文课,教室后边传来鼾声。老师循声寻入。大家发现是坐在后边的“磨桌”伏在水泥板上睡着了。老师气冲冲走了。教室炸了窝。有起哄的,有笑的,有埋怨“磨桌”的。这时我发现,乱哄哄的教室里,唯有一个人没有参加捣乱,趴在水泥板上认真学习。她是个女生,正和尚入定一般看着眼前的书凝神细声诵读课文。我不禁敬佩,满坑蛤蟆叫,就这一个是好学生。
①河边落日将尽,一小束水流,被晚霞染得血红,一声不响慢慢淌着。远处河滩上,有一农家姑娘在用筢子收草。只见那收草姑娘已将一大堆干草收起。这姑娘竟是课堂上那独自埋头背书的女同学李爱莲。我问为什么割草,她脸蛋通红,说家中困难,爹多病,下有两弟一妹,只好割草卖钱,维持学业。我叹息一声,说不容易。她看我一眼,说:“现在好多着呢。以前家里更不容易。记得有一年,我才十岁,跟爹到焦作拉煤。那是年关,到了焦作,车胎放了炮,等找人修好车,已是半夜。我们父女在路上拉车,听到附近村里人放炮过年,心里真不是滋味。现在又来上学,总得好好用心,才对得起大人……”
后来我和李爱莲同桌。我给她讲当兵时在部队里如何喂猪,她给我讲小时候自己爬榆树,一早晨爬了八棵,采榆钱回家做饭。家里妈挺善良,爹脾气不好,爱喝酒,喝醉酒就打人。
②春天了。柳树吐米芽了。一天晚饭,我在教室吃,李爱莲悄悄推给我一个碗。我低头一看,是几个菜团子,嫩柳叶蒸做的。我感激地看她一眼,急忙尝了尝。竞觉山珍海味一般。
这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瘦得皮包骨头的“磨桌”,突然脸蛋红扑扑的。这秘密终于被我发现了。我到厕所解手,发现地上有几张破纸在烧。火里爬着几个刚出壳的幼蝉。“磨桌”盯着那火,蛮有兴味地一个个捡起往嘴里填。接着就满嘴乱嚼起来。我眼中涌出了泪,上前拉住他,犹如拉住自己的亲兄弟:“磨桌,咱们回去吧。”
“五一”了,学校要改善生活。萝卜炖肉,五毛钱一份。穷年不穷节,同学们纷纷慷慨地各买一碗,“哧溜哧溜”放声吃。我端菜回教室,发现李爱莲独自在课桌前埋头趴着,也不动弹。我猜想她经济又犯紧张,便将那菜吃了两口,推给了她。地抬头看看我,眼圈红了,将那菜接了过去。我既是感动,又有些难过,还无端生出些崇高和想保护谁的念头,眼中涌泪,扭身出了教室。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我爹送来馍,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我说:“来回要走一百八十里呢!”
第二天早晨,爹从县城回来了。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泅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却是哭声。
高考结束了。和王全仅分别了一个月,却大大变了样。我想起李爱莲,忙问:“李爱莲爹的病怎么样了?她说在新乡考学,考得怎么样?”
王全叹了一口气:“她根本没参加考试,她出嫁啦!她爹这次病得不一般,要死要活的,一到新乡就大吐血。没五百块钱人家不让住院,不开刀就活不了命。一家人急得什么似的。钱哪里借得来?这时王庄的暴发户吕奇说,只要李爱莲嫁给他,他就出医疗费。你想,人命关天的事,又不能等,于是就……”
后来,我进了我国北方的一所最高学府。玉阶飞檐,湖畔桃李,莘莘学子。但我的眼前始终浮动着、闪现着塔铺的一切,一切。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
(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12.小说中两处画线部分写景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说中的李爱莲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三次写“我”流泪,每次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B“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是对原文“他却大大变了样”的错误理解;D“这其实是表示‘我’不敢忘记自己是如何从穷人堆里挣扎来的”显得牵强,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作者想要表达的应该是对塔铺那段艰难时光的怀念和对李爱莲的深切同情却又无奈;C“叙事平淡”不当,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入入胜。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再结合选项的各个内容进行比照,重在理解。考题一般设计到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而细节和主人公往往是设题的重要对象,艺术特色主要就是文章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在阅读时要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
易错点
D项易被误选。
正确答案
第一处:傍晚的小河,绚丽的晚霞,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面面,为两位年轻人的出场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场景,同时也映衬了李爱莲这个人物的美好形象;第二处: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后面写到李爱莲送嫩柳叶菜团子。
解析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就是环境描写,要紧扣它与人物、情节、主题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第一处的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潺湲的小河、绚丽的晚霞,美好的景物衬托出年轻人形象的美好,同时也使得年轻的女孩李爱莲形象更加突出,在美好的景物中,她艰难的生活更加震撼人心。第二处,则是为下面送柳叶团子给我吃做铺垫,也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她这个人物形象。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小说“高考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即可。
易错点
分析要点不全面。
正确答案
①她是个学习自觉用功的人。语文课,老师因有人睡觉被气走,教室一片混乱,而她正专心致志地学习。②她是个勤劳吃苦、善良懂事的人。家里穷,她割草卖钱,维持学业;十五岁时陪父亲外拉煤;她知道家里的困难,用心学习,不辜负父母。③她是个勇于牺牲自己、孝顺的人。父亲犯病,她不得不中断了学业,嫁给了一个有钱人以此换得父亲的医疗费。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文章对这个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文章中,李爱莲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在磨桌气走了老师后,教室里除了她在认真读书,其他人都乱糟糟一团;不上学时,在家里还要割草补贴家用,年少时期即和父亲到外地拉煤挣钱;最后为了救父亲的生命,不仅放弃了学业,而且被迫嫁给了一个有钱人。通过对她的这些事迹的描写,就可以分析归纳出要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人物形象分析要抓住人物与环境、情节以及主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尤其是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看文章对人物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分别体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征,然后分成要点即可。
易错点
要点概括不准确,术语使用不规范。
正确答案
具体分析:第一次是在厕所发现“磨桌”烧蝉吃,是同情同学的遭遇,也为那个年代物质极度贫乏而忧心。第二次是在过节时发现李爱莲没有钱改善生活,被李爱莲感动,也为她难过,内心萌发要保护这个脆弱的女孩的念头。第三次是看到父亲走了一百八十里路为自己借书回来时的一只血脚,是对深沉的父爱的感恩。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丰富了“我”这个人物形象,突出了处于低层的人在困顿生活中展现的善良、朴素的品质。
解析
在文中找出“我”三次流泪的句段,然后根据山下文的内容来具体分析每一次流泪的原因。第一次是在厕所发现磨桌烧蝉吃,前面其实有所铺垫,尤其是描写他“瘦得皮包骨头” 可见,贫穷在折磨着这里的每个一个人,尤其是磨桌。第二处是过节时发现唯有李爱莲没有钱改善一下生活,自己帮助了她,内心百感交集,即为李爱莲的不幸生活而流泪,也为自己内心想保护这个脆弱的女孩的想法而感动。第三次是为父亲而流泪。父亲为了我,走了一百八十里的山路,我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和殷切的期望所感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找出题干考查问题对应的句段,然后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深入分析每一次“流泪”的原因。
易错点
结合文本,不能架空议论。
18.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记者采访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时, ① ,六小龄童说,目前还没有遇到可以培养的人才。 ②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找到适合的徒弟,难度很大。学猴戏还需要一定的心理条件和一定的身体条件,需要瘦长的身材,窄脸,大眼睛,这样, ③ 。演猴戏演得最好的不一定是六小龄童,但是一定是中国人。所从,希望我们的传统孙悟空文化能够代代传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问其是否收了徒弟②学猴戏需要巨大的付出③才比较容易表现猴子的灵气
解析
第一句,根据上文的“记者采访”,下一句六小龄童的回答,可知其内容应该是与“收徒弟”有关;第二句根据第三句的:“学猴戏还需要……” 可知应填“学猴戏需要……”,第三处的内容,根据前后文,应该是“条件”得出的好处,应试“比较容易表现猴子的灵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给出的文字,初步断定描写的对象以及作者对其态度,在根据上下文的提示信息,确定核心内容,敲定相应的句式即可。
易错点
用语准确,字数突破限制。
19.某市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向市民发起“营造无烟环境,共享健康生活”的倡议,请你为此拟一封倡议书,只写正文,不超过1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发起“营造无烟环境,共享健康生活”的倡议1.做一个践行者:公共场所不吸烟。2.做一个引领者:传播健康新风尚,不递烟,不送烟。3.做一个监督者:劝阻和刹止他人在公共场所吸烟。4.做一个宣传者:积极宣传吸烟的危害。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珍爱生命,拒绝吸烟。
解析
理解题干要求,主题是 “营造无烟环境,共享健康生活”,体裁是倡议书,要求是只写正文。考生要结合实际,“无烟环境”应该包括哪些地点,如何做到“无烟”,“无烟”有什么好处(于己、于人)。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写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文体特点,全面扼要分析,具有标语口号性。
易错点
字数极易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室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刻画了蜀道的高危难行。
(2)苏轼的《赤壁赋》中“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慨叹生命短促、外物永恒。
(3)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正确答案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解析
第一句抓住五丁开山的神话一词即可想到原文对应的语句。第二句则是“慨叹生命短促、外物永恒”这个核心信息。第三句抓住描写潼关壮景和“悲愤之情”即可想到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提示的关键信息,引类联想即可。
易错点
栈、臾不能写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