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西安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汉武帝时期统一派遣到各郡国,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的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除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外,另一部分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方转手获利,反映了官与民争利的现象,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故选C。A、D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材料仅反映汉武帝时期改变了地方缴纳贡赋的方式,没有反映税收的来源问题,故B项错误。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题思路

分析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知识,形成对汉代经济政策的认识。

易错点

由于错误地解读了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故错选B、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C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朝初年一方面中央经常派采访使、按察使等巡访地方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等,另一方面又规定对出外查访的“特使”如有任意违法,允许被巡查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形成了相对完善相互监督机制,可见其在本质上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故选B。分权与制衡机制属于近代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范畴,故A项错误;C项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考查方向

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统治的发展。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宋朝政治制度特点的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易错点

没有准确把握“分权与制衡机制”概念的内涵,故错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鸦片战争后为“洋商”卖命、不齿于世人的“买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首选的职业,甚至不少政界名流争相交往,可见“买办”由于与外国侵略势力有密切的关系,其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突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故选A。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社会地位的提高,反映其不仅仅限于中外贸易方面的作用,故B项错误;“买办”所代表外商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着阻碍作用,故C项错误;人们对“买办”观念的变化不属于传统观念的改变,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对比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易错点

由于没有正确认识“买办”的概念及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地位提高反映的问题,故错选B、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 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从1909年起,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退回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25年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

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高

C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一定成效

D列强企图通过文化加强对华控制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部分本利退回,到1924年退回1250余万美元,分别作为留美学习基金和中国教育基金,1925年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发表声明,退回赔款余额以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可见列强改变了侵华方式,企图通过文化加强对华控制,故选D。A项所述不能揭示其变化及本质问题,故排除;1921年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使中国处于列强共同控制之下,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及史实,故排除。

考查方向

《辛丑条约》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解题思路

分析理解、比较题干中“庚子赔款”问题的变化,把握问题的本质,形成对列强侵华方式的正确认识。

易错点

未能分析提取、比较《辛丑条约》中赔款问题的变化及其实质,故错选A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开始重要的战略转变。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发动农民运动

B与新的反革命势力作斗争

C放弃了攻打城市的目标

D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中共中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表明中共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统治地位,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作为新的任务,故选B。发动农民运动不能反映中国战略转变,故A项错误;此时中共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国式革命道路,故C项错误;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初步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八七会议的意义。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题干材料的重要信息,结合八七会议是所学知识,形成对八七会议转折性意义的正确结论。

易错点

未能依据试题中“战略转变”的要求,并结合八七会议的内容加以分析,故错选A、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从都铎王朝初期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485~1603年),国王允许大量资产阶级、新贵族进入下院,下院议席从296个增加到460个,其中城市议席从222个增加到370个,下院势力逐渐扩大,取代上院在议会中发挥更大作用。由此可知当时( )

A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

C国王联合资产阶级抗衡旧贵族

D国王与下院议员的政治取向相同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英国1603年前的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国王允许大量的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入下院且议席不断增加,以至于下院势力逐渐扩大,取代了贵族控制的上院在议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见此现象反映了国王联合资产阶级抗衡旧贵族的意向,故选C。此时英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得以建立,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考查方向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议会制度。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获取、解读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联系英国议会制度的相关知识,作出正确的判断。

易错点

由于没有准确把握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及历史概念,故错选A、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从二战后到50年代初,大约有1500万到2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它地区。这股移民潮( )

A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

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

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

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至50年代初,来自于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及印巴、北非地区的移民获准进入战后处于经济恢复发展中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为这些国家和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和扩大了消费群体,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故选A。B项所述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仅适合于局部国家地区内部,且在两极格局结束才较为突出,故C项错误;1951年法、德推动加强欧洲六国之间的合作,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二战后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问题。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理解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战后欧洲的经济状况的相关知识,形成对此时“难民潮”的正确认识。

易错点

未能认识到“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仅为局部问题,且此时期不突出,混淆了局部与整体问题,故错选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吏治废弛

B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C君主专制加强

D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安帝时期某地方官犯罪,在大臣们对其作出“禁锢二世”的处罚的决定时,太尉刘恺以“《春秋》之义”加以阻止,安帝下诏只禁锢罪臣本人而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反映当时以儒学为正统思想,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选B。A、C项在材料信息无体现,故排除;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以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汉代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解题思路

分析解读题干材料的信息,结合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所学知识,形成对汉代统治思想的正确认知。

易错点

未能正确认识理解礼乐制度的历史概念的内涵,故错选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说明程朱理学( )

A重在经世致用

B蔑视君主权威

C追求普遍真理

D实质虚伪教条

正确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朱熹针对南宋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提出了“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可见朱熹反对佛教禅宗的“即心见佛”即突出人的主观体验本原思想,主张探究现实生活中事物、认识其中的天理并为现实政治服务,可见程朱理学重在经世致用,故选A。程朱理学成为南宋后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B错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主张目的在于求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D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信息的主旨,故排除。

考查方向

程朱理学。

解题思路

分析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形成对程朱理学的正确认识。

易错点

由于没有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正确理解“格物致知”概念的内涵,故错选C、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 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他们的认识( )

A是“一边倒”政策的延续

B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与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一致

D是基于“中苏美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判断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1969年,中国元帅在讨论国际形势时”即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借鉴“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反映了他们认为联合欧美等西方国家、对抗苏联威胁的主张,与70年代中国改善美日等国家关系的理念相一致,故选C。中苏关系的恶化与“一边倒”政策相悖,故A项错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历史实际,故排除。

考查方向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解题思路

全面获取、解读题干材料的重要信息,结合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所学知识,分析对比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易错点

没有准确全面解读题干中材料的主要信息,认识不清当时国际形势,故错选A、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美国某报纸在2015年3月的报道中称:一些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等欧洲国家决定加入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投行就是这样一个重大事件,中国正在体验自己的布雷顿森林时刻。据此可知,这一报道认为中国( )

A将丧失自己的黄金储备

B积极改善与美国的经济关系

C尝试通过亚投行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D将在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2015年3月美国某报纸在报道中提出,英国等欧洲国家决定加入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投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中国在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故选D。A、B、C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的主旨,故排除。

考查方向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所反映的问题,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易错点

未能准确把握材料中的现象对中国的意义的角度和要求,故错选B、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罗马法规定:河流两岸土地的所有人,应在必要的范围内使其土地可供公众使用,如行路、拉纤、停泊、系缆、晾晒渔网等。这表明罗马法( )

A随意剥夺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B调解了公民之间的利益冲突

C保护帝国内一切自由民利益

D严格规范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正确答案

D

解析

依据罗马法的规定,罗马法在承认河流两岸土地所有人权利的同时,又规定了在其土地的必要范围内,应保证行路、拉纤、停泊等公众的公共使用权,可见罗马法严格规范了财产所有人的权利,故选D。A、B、C项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查方向

罗马法。

解题思路

依据罗马法的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形成对罗马法正确的判断。

易错点

由于未能准确解读、概括材料信息所体现的内容,故错选B项。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恩格斯《论历史规律》

16.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恩格斯在文中提出了“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等观点,体现了历史事件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背离,反映了历史主观动机与客观规律有相悖的一面。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试题的要求,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的中心概括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即联系历史上重大动荡、变革及重大事物概括出一个主题性的观点,如鸦片战争发动及客观积极影响,或清末新政的动机及历史推动作用,或工业革命对落后国家的双重性历史使命等;进而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阐释,最后得出总结性的结论,表述成文。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层次清晰,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观目的及客观结果。

解题思路

分析理解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事物相关问题概括总结出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对此论题加以阐释,力争获得观点分、史实分和论证分等。

易错点

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的试题,存在着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及与相关历史知识结合概括出一个具体的论题,不能分析阐释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观目的及客观结果的背离。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初年的税制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租庸调制,由于土地兼并,一些农民失去土地外出逃亡,租庸调制难以维系。同一时期,依田产面积、贫富等级征收的地税和户税日渐重要。到唐玄宗统治后期,它们在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致与租、调相当。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此后,杨炎建议唐德宗改行两税法,以地税和户税为主,取消各种杂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新法遭到了地主贵族的激烈反对,但唐德宗还是下诏正式推行。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八亩”都是它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德宗推行税制改革的原因。(9分)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瓦解;农民起义引发统治危机;唐代宗以来的税制改革奠定了基础。(9分)

解析

由材料“由于土地兼并,一些农民失去土地外出逃亡,租庸调制难以维系”概括得出“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瓦解”;由“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得出“农民起义引发统治危机”;由“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得出“唐代宗以来的税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考查方向

唐朝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概括得出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本题较为简单,只是不能依据“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武装起义”概括出“统治危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成为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税收制度的基础。(6分)

解析

由材料中的“杨炎建议唐德宗改行两税法,以地税和户税为主,取消各种杂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但唐德宗还是下诏正式推行。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结合两税法改革背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两税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成为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税收制度的基础

考查方向

唐朝两税法的影响。

解题思路

分析提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联系材料中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出两税法的影响。

易错点

未能结合两税法改革背景的相关信息,没有概括得出“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造成答案要点不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8月30日,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开始统治日本。随后,美国公布了战后初期对日政策,禁止日本人打着宗教旗号搞极端军国主义组织及运动,矛头直指靖国神社。盟军总司令部军官们强烈建议麦克阿瑟废止靖国神社。美国的想法让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陷入极度恐慌。靖国神社负责人横井决定利用盟军总司令信教自由的政策,以纯宗教的姿态维护靖国神社,11月26日,横井拜访盟总宗教科科长巴斯,提出了靖国神社由国家神社变为宗教庙宇的方案。12月25日,盟总发布了麦克阿瑟第448号指令,同意靖国神社脱离国家管理成为宗教法人,靖国神社终于逃过了灭顶之灾。几十年后,一份盟总的解密文件《关于靖国神社的将来的见解》中赫然写道:应宜保留靖国神社,废止了反而增加事端。巴斯后来回忆说:“继续制裁日本不是我们的愿望,那时的日本正按我们的期望行动。”

——摘编自乔林生《当年靖国神社为何未被烧毁》

19.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9分)

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变化产生的影响。(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由主张废止靖国神社到最终承认,并加以保留。(3分)

原因:日本军国主义者对靖国神社的伪装改造;美国出于冷战中自身利益的考虑。(6分)

解析

由材料中“禁止日本人打着宗教旗号搞极端军国主义组织及运动,矛头直指靖国神社。盟军总司令部军官们强烈建议麦克阿瑟废止靖国神社”、“12月25日,盟总……同意靖国神社脱离国家管理成为宗教法人,靖国神社终于逃过了灭顶之灾”,得出美国由废止靖国神社到最终承认并加以保留的变化;依据材料“靖国神社负责人横井决定利用盟军总司令信教自由的政策,以纯宗教的姿态维护靖国神社”、“一份盟总的解密文件……中赫然写道:……废止了反而增加事端。巴斯后来回忆说:‘继续制裁日本不是我们的愿望,那时的日本正按我们的期望行动。’”,结合所学从日本军国主义者伪装改造和美国战后利益的角度分析其转变态度的原因。

考查方向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及惩处日本法西斯势力。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得出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本题较为简单,只是不能将日本军国主义的行径和本质概括到位。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为美国把日本变成反苏反共前沿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提供了精神源泉;推动了战后美日关系的发展。(6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中美国对日本靖国神社变化的意图及最终结果的理解,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变化产生的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包括美国把日本变成反共反苏的前沿阵地、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精神源泉和推动了战后美日关系的发展等。

考查方向

战后美国对日本法西斯惩处及其结果。

解题思路

依据对材料中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变化信息的理解,结合战后美国对日本法西斯惩治不彻底的相关知识,分析概括、归纳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变化的影响。

易错点

未能分析概括出美国对日本法西斯惩处不彻底的深远影响,即“推动了战后美日关系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受倭寇侵扰,松江府又发生灾荒。徐家的生活日益窘困,祖母、母亲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徐光启从小就对治产兴家、抗击倭寇有着直接的印象。1581年,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但此后两次京试进士,均落第。1596年,徐光启开始教私馆。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后来在南京又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加入了天主教。1604年,43岁的徐光启中进士,艰辛的科举之路使他反思:“若今之时文,真是无用”。他还曾设想废弃八股文,叫学生去学一些“有用之学”。他赴北京任职后,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先后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1633年徐光启主持编写《崇祯历书》,其中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等。另外徐光启还编写了《农政全书》。《农政全书》转录了很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文献,同时也收录了徐光启自己撰写的农业方面的专门论述,这部分论述都是徐光启经过试验和观察之后取得材料写成的,科学性较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接受并传播西学的因素。(8分)

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光启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7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因素:徐光启个人的生活环境;科举经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中“徐光启出生那年……徐家的生活日益窘困,祖母、母亲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徐光启从小就对治产兴家、抗击倭寇有着直接的印象”得出“徐光启个人的生活环境”;由材料“艰辛的科举之路使他反思……他还曾设想废弃八股文,叫学生去学一些‘有用之学’”得出“科举经历”;由材料“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他赴北京任职后,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结合内外的社会环境概括出“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等。

考查方向

明朝徐光启接受和传播西学的原因。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信息的提取、解读概括,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徐光启学习和传播西学的原因。

易错点

不能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徐光启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概括得出“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的结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贡献:翻译西方著作,介绍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采用西方科学方法和知识,发展传统天文、历法;编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每点2分,不超过7分)

解析

由材料中“赴北京任职后,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先后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得出“翻译西方著作,介绍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由“1633年徐光启主持编写《崇祯历书》,其中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等”得出“采用西方科学方法和知识,发展传统的天文、历法”;由“还编写了《农政全书》。《农政全书》转录了很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文献……”结合所学得出“编著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考查方向

评价徐光启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认识与理解徐光启的主要的科技活动;据此结合所学概括总结徐光启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易错点

仅仅停留于徐光启科学活动的层次,尚不能结合明清科技发展的所学知识对其贡献加以高度概括。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光绪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开始建立农事试验场。这些试验场从美国、日本分别购进了几十种新式农机具,就场试验。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还不是机械动力,仍旧是人力和畜力,而且也没有推广到其他地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人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各级部门经常性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被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摘编自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3.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农业机械化的状况。(8分)

1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农业机械化状况不同的原因。(12分)

15.你认为当今中国应如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新式农机具被引进;局限在试验场;动力仍是人力、畜力。

美国:农业机械的研发加速;新型农具的广泛应用;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8分)

解析

由材料一“清政府……开始建立农事试验场……购进了几十种新式农机具……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还不是机械动力,仍旧是人力和畜力,而且也没有推广到其他地方”概括得出“新式农机具被引进,局限在试验场,动力仍是人力、畜力”;由材料二“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到1910年,美国……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得出“农业机械的研发加速,新型农具的广泛应用,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等。

考查方向

晚晴农业经济的发展及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题思路

准确获取、解读概括两则材料的有效信息,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美两国农业机械化状况的结论。

易错点

不能将材料二中第一段关于19世纪末美国农业机械化的举措与第二段第一句概括性的语句结合,未能概括得出“农业机械化研发速度加快”。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

中国:小农经济的阻碍;科技水平低,无力自主研发农业机械;社会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美国: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化水平高;地广人稀,需要农业机械化;美国政府和民间农业团体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12分)

解析

依据两则材料中的中美两国实行农业机械化的举措及发展状况的理解,结合两国时代背景及其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分别分析概括两国农业机械化出现不同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中国方面,小农经济的阻碍,科技水平低、无力自主研发农业机械,社会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美国方面,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化水平高,地广人稀、需要农业机械化,美国政府和民间农业团体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等。

考查方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美两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同状况的原因。

解题思路

依据两国农业机械化状况的相关信息,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及两国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概括、归纳不同的原因。

易错点

答案要点内容较为单薄,不能从社会发展的多个角度分析说明其不同的具体原因。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重视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倡制度创新;政府与民间推动力量结合;创设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提高人口素质。(5分)

解析

综合两则材料的相关信息,认识与理解中美两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同状况的因素,特别是美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因素;据此结合现实问题从科技、制度、主体作用、社会环境、人口素质等方面分析阐释对当今中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启示。

考查方向

对当今中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启示。

解题思路

综合对比两则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结合现实问题从科技、政策、社会环境和人口素质等方面分析从中得出的历史启示。

易错点

未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对比中美两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同的原因,进而不能全面综合概括出多方面的历史启示。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