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晋中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下列可以作为研究当时历史事件的第一手史料是

①甲骨文      ②秦权(秤砣)   ③中书省印     ④《读通鉴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一手史料指自己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第一手资料指文献资料(指原创的)和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就是持资料的人是最先接触该资料的,而且具有高度保密性。《读通鉴论》是学者自己对《通鉴》的研读心得,自然有作者的主观感性色彩在里面,所以属于二手史料。

考查方向

史学常识

解题思路

考虑哪些史料是客观的,哪些带有主观性。

易错点

:把历史学著作看作是一手史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

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

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

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选项中的内侍是指宦官,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材料中的人物是宦官。B选项在这里是无关选项,结论虽然正确,但是和题干没有关系。D中的分割相权也没有体现。答案C选项实际上是考查内外朝制度,皇帝挑选身边的近臣组成决策机构,内朝制度是丞相为首的办事机构位高而无权。所以正确选项是C,

考查方向

汉朝的中朝制度

解题思路

根据具体材料出发,看是否在分割相权,汉武帝通过什么手段来削弱相权。

易错点

:C容易错选成D,因为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总是认为皇帝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英、法、美、德在近代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但各国模式又不完全相同,其共同点不包括

A逐步形成分权制衡机制

B民意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

C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实权

D法律规定议会享有立法权

正确答案

C

解析

C选项过于绝对,英国国家元首后来成为虚君,统而不治。所以C不是共同点。

考查方向

近代西方代议制。

解题思路

必须对英、法、美、德四国政体掌握熟练,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

易错点

:D。学生会认为德国的立法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实际上D说的是法律的规定。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当1914年8月幻想中的短期战斗演变成实际的长期血战时,1916年的奥运会被取消。当战争结束以及1924年巴黎奥运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时……新兴的布尔什维克俄国的运动员被彻底禁赛。”这说明该时期的奥运会

A被大国沙文主义所利用

B没有合理安排举办时间

C与古希腊城邦文化相悖

D深受世界政治局势影响

正确答案

D

解析

大国沙文主义是侵略扩张,材料中没有说明,不能选择A。奥运会中断和禁止苏俄参加无法说明没有合理安排举办时间,不能选择B。C是无关选项,材料没有说明近代奥运会违背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能选C。整个材料说明了奥运会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

考查方向

国际关系,以奥运会为切入点考查国际关系。

解题思路

研读材料,分析一战以及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就能够得出结论。

易错点

:B。因为奥运会被中断,错误认为是时间安排不合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依据下列史料反映的信息,按时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正确答案

C

解析

是隋唐的科举制,是西汉的察举制③是西周的世卿世禄制④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考查方向

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题思路

对古代的选官制度熟悉,相关史实清楚就能够得出结论。

易错点

:如果对选官制度不熟悉,都可能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文献记载:“(明朝)洪武改元,严申巾帽之禁。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这表明

A商人在法律上仍然遭受歧视

B明代纺织品使用有严格规定

C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对富足

D明朝采取政策鼓励农民消费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明王朝建立后,依然强调重农抑商。材料反映的商人遭受歧视。所以选择A。B选项为干扰项,是表面现象。C和D 叙述和题干不符合。

考查方向

明朝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

易错点

:容易误选B,表面是说纺织品的使用规定。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近代上海报业发展迅速,其中小报发行量巨大。据统计,1920年左右有小报60余种,1926-1932年增加到700多种。这说明

A传教士办报仍占主流

B社会对新闻的需求增大

C通俗性报刊广受欢迎

D市民喜欢阅读商情报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史观。材料无法体现出是传教士在办报,不能选A。材料中明确说明是小报,没有说明小报主要刊登新闻和商情,所以不能选择B和D。材料只能反映出通俗小报受到欢迎。

考查方向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中的数字变化趋势,正确理解“小报”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D,市民喜欢阅读商情报刊。因为中国古代史经常说到市民阶层的需要,容易收思维定势影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蒸汽机的推广也包含瓦特专利权的使用,瓦特因此成为很有钱的名人。1630—1809年,英国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这表明

A英国政府重视人才培养

B工业革命期间开始有了专利法

C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发明创造

D专利法推动了发明创造的不断涌现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无法体现英国政府重视人才培养,属于无关选项,不能选择A。材料也无法体现工业革命期间才有专利法,不能选择B。蒸汽机本身只是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发明之一,不能说推动了其他发明创造。专利法的制定实际上是鼓励发明创造,所以选择D。

考查方向

工业革命。

解题思路

通过对材料的具体分析,专利法出台后,专利发明的发展趋势得出结论。

易错点

:B,工业革命开始有了专利法,因为材料所给的第二个时间段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1938年,某实业家奉当局命令,将汉口的部分工厂迁至陕西宝鸡,“圈地四百余亩,迁去纱锭两万枚,布机四百台,粉机约合出粉三千包……筹备经年,始获完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业家经营纺织和面粉产业

B日本加强了侵华战争内地攻势

C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严重排挤和打击

D民族工业发展遭受空前洗劫与破坏

正确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有“布机”“粉机”,说以A正确。实业家把工厂由汉口迁到宝鸡,说明B。民族工业的迁移,“筹备经年”,说明D。材料中没有说明是受到官僚资本或者是日本企业的排挤。

考查方向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解题思路

通过对材料的认真分析,材料无法说明的选项是哪些。能够证明的是哪个。

易错点

C,因为平时练习经常涉及到近代民族工业遭受列强的打击和排挤。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 “1802年,英国贵族庇耳曾建议以法律来改良工人的待遇,这是所谓工厂立法的起点。……这虽不能完全解决工厂制度在劳动界上所发生的问题,但靠了他们的进行,20世纪初的工人生活,与百年前的生活比较起来,却又不啻如九霄之于泥壤了。”这段话表明

A工人权益在法律上有所保障

B工人生活必须依靠工厂立法保障

C工厂立法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

D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离不开政治民主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说明“以法律来改良工人待遇”,说明A正确。B选项和C过于绝对。D是无关选项,和材料没有关系。

考查方向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题思路

研读材料,分析选项哪些是错误选项,哪些是无关选项。

易错点

D。工人生活状况的改变容易认为是政治地位提高。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条约,为欧洲“增添了新不稳定因素:使法国丧失了在德国违约时单独制裁的能力,使法国边界安全置于英国和意大利的空头保证之下。”该条约是

A《非战公约》

B《相互保证公约》

C《拉巴洛条约》

D《日内瓦议定书》

正确答案

B

解析

《非战公约》又称为《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非战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签订的,在国际关系中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有一定的作用,在国际法上也有一定的意义。1925年10月,德法比英意和波捷等有关国在洛迦诺开会,缔结了德法比英意《相互保证公约》。德分别同法国、比利时签订《仲裁条约》,规定如彼此间的争端不能通过外交协商解决,递交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院裁决。这些条约统称《洛迦诺公约》。

《拉巴洛条约》是于1922年4月16日由德国魏玛政府与俄罗斯苏维埃在意大利利古里亚省拉巴洛签署的条约。条约是在热那亚会议上由俄罗斯苏维埃外长格奥尔基·契切林和德国外长瓦尔特·拉特瑙所签署的。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日内瓦议定书》即《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1925年6月17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的"管制武器、军火和战争工具国际贸易会议"上通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37个国家签署。1928年2月8日起生效,无限期有效。至1984年12月31日,批准或加入的共108个国家和地区。议定书宣布: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以及类似的液体、物质或器件;各缔约国同意将这项禁令扩大到禁止使用细菌作战方法。

考查方向

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解题思路

熟悉一战后的国际关系。相关的知识点熟练掌握,加上对材料的研读。

易错点

:如果对这些相关跳跃不熟悉,其它三个选项都容易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某国际会议决定“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关于该国际会议召开背景说法错误的是

A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B盟国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C中国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D德军失去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叙述的是《开罗宣言》,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制定的。而C项中的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1943年11月底德黑兰会议的决议。开罗会议进行的时候,意大利已经投降,所以A是正确的。1943年正是中国抗战的相持阶段,C正确。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已经结束,所以D正确。

考查方向

二战期间以及战后的国际关系。

解题思路

熟悉这段时期的史实,重大事件的时间掌握清楚。

易错点

:如果对这段时间的重大事件的史实不清楚,哪个都能误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茶成为英格兰人普遍喜欢的饮料,而英格兰作为当时工业界、殖民界的超级强

权,不遗余力地控制它必需的原料生产,却惟独没能控制茶叶生产。喜欢茶要付出代价,随

着茶叶进口量剧增,而且全以白银支付,英格兰白银流失严重。英格兰开始寻找能平衡贸易

赤字的商品,终于找到了他们种在印度殖民地的鸦片,这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要完全

解决欧洲的需求,就需要更大面积的种植区。印度东北部人烟稀少的阿萨姆地区适合种萘,

1854年殖民当局颁布了阿萨姆茶叶开垦法案,但原住民不同意:清除森林开辟萘园,将意

味着他们半游牧生活方式的消失。英国当局直接动武,将他们强行迁出家园。到1900年,

阿萨姆的茶叶输出量增加了19倍,西方终于可以自己满足茶叶的需求了,

——摘编自彭幕兰s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19.依据下列材料,分析茶叶的供需对英国殖民活动的影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英国在对华茶叶贸易中支付大量的白银,通过罪恶的鸦片贸易来改变贸易逆差。为了控制茶叶的生产,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用武力驱逐当地居民,使之流离失所。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和在印度的殖民活动终于实现了对茶叶生产的控制。

解析

从所给材料分析,到材料的第二个句号为止,阐述的是英国离不开茶叶,但不能自己生产,所以要花费大量白银进口。就可以得出“英国在对华茶叶贸易中支付大量的白银”。

截止到材料的第三个句号,说明了英国要改变白银流失的现象,发动鸦片战争。这样就得出答案第一部分的3分。截止到材料的第5各句号为止,说明了英国为了在印度扩大茶叶种植面积,驱赶印度当地居民。就可以得出答案的第二点,“为了控制茶叶的生产,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用武力驱逐当地居民,使之流离失所”。材料中的最后一个句号阐述“西方终于可以满足自己茶叶的需求了”,根据这一句分析,西方的需求是什么,那就是对茶叶生产的控制。

考查方向

世界近代经济史,殖民扩张以及国际关系。

解题思路

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结合材料,运用学科语言,就可以逐点分析出茶叶供求对英国殖民活动的影响。对影响的分析既要分析对英国的影响,也要分析对印度和中国的影响。

易错点

:学生如果没有认真分析材料,可能会抄袭材料中的原文,没有进行概括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6分

对外贸易是我国历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体现出“打开大门、走向世界”的文明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网络穿过了中亚的浩瀚沙漠和深不可测的印度洋,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到达地中海和北非等地区。对古典社会来说,远距离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内涵,还有很深的政治内涵,明清时期经济贸易事务几乎都发生在政府严密管制的环境下。

——摘编自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而此时英国人开始来寻找中国市场了,要扭转一千年来欧洲和东亚之间的供求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由于不了解英国的国力和国威,终于自食其果。

——据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

材料三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三原则是:世贸组织没有中国参加是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为原则的。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编自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

13.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汉唐宋元时期对外贸易情况,分析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后果。

14.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谓“英国的国力和国威”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自由贸易”的实质。

15.阅读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年努力”的过程,并阐述对中国入世三原则的看法。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汉代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唐宋以来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宋元海外商运发达,远销欧亚、北非等地区,税收丰厚。 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解析

本题的第一问除了所给的材料之外,必须要结合所学过的知识点来回答。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汉朝经过张骞凿通西域,已经开辟了丝绸之路。唐朝时期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宋元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第二问是分析明清的对外政策。同样考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那就是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因为材料中有“经济贸易事物几乎都发生在政府严密管制的环境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能够对“闭关政策”进行评价。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经济以及明清的闭关政策。

解题思路

研读材料,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点就可以回答出汉、唐、宋元的对外贸易情况。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点“经济贸易事物几乎都发生在政府严密管制的环境下”,可以得出明清的政策是闭关政策,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进行评价。

易错点

:容易遗漏知识点,同时对明清的闭关政策不能正确评价。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工业革命使英国实力大大增强,以后的一系列改革使其资本迅速增强。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

解析

本问同样需要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来回答。材料中的“自由贸易”说明英国这时期已经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改变传统的重商主义,推行“自由主义”。那么英国的国力和国威形成的原因也就能自然得出:工业革命是英国确立了工厂制度,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接着的第二小问,“自由贸易”的实质,自然就是英国国内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之后,生产力提高,生产出更多的工业产品,也就需要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所以才要通过战争的手段打开中国的国门。

考查方向

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影响。

解题思路

研读材料,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点就可以回答出汉、唐、宋元的对外贸易情况。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点“经济贸易事物几乎都发生在政府严密管制的环境下”,可以得出明清的政策是闭关政策,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进行评价。

易错点

:容易遗漏知识点。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过程:1948年关贸总协定创始缔约方;1986年提交“复关”申请;1995年开始,转为申请加入世贸组织谈判;2001年正式批准加入。

看法: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标志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中国的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

解析

本问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结论,需要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知识点。实际上是简单的知识再现。涉及不到能力。第二小问则是考查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评价看法,实际上是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应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思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从这方面思考、切入,就可以得出结论。

考查方向

世界贸易组织。

解题思路

回忆所学过的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常识知识,同时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对中国的影响和对世界贸易组织自身影响两方面来解答就可以了。

易错点

: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线索不清晰,问题解答不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6分

工业革命极大地加快了世界一体化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强。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

——据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整理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1906年开始,汉口英租界先后出现了照明用电和自来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的引进比武汉还要晚。不过,沿江城市近代文明设施的出现,不但比西安等内地城市早,也比华北等地通商口岸早得多。

——据张仲礼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整理

16.材料一中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

17.阅读材料三,分析“近代文明设施”在华传播的主要特点。

 

18.参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变化:欧洲、美洲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迅速提高;非洲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大大降低。原因:欧美农作物种植扩大,人口死亡率降低;新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迁移;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流失。

伴随开埠通商与殖民扩张而来,殖民色彩浓厚;长江沿岸城市得风气之先

;沿江而上,由下游而中上游;沿海沿江的传播早于内地。

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图表和数据的分析能力。属于比较简单的数据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美洲呈现上升趋势,非洲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就可以概括出结论。

本问以近代西方先进物质文明在中国的传播为切入点,通过所给的史实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近代西方物质文明的传入是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而逐步传来的。同时按照材料所给的地区,从长江下游的上海,到长江中游的汉口,再到长江上游,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归纳出近代西方物质文明传播的方向性特点。

考查方向

中国近代化,西方文明对中国影响。

解题思路

从材料中所给的数据,欧洲和美洲随着时间推移,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概括出结论:欧洲和美洲占的比重在提高。而非洲人口占的比重在减少,就可以概括出。

17阅读材料三,分析“近代文明设施”在华传播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同时材料,不管是自来水还是电报电话,其在中国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照材料里所给的地区逐步推进的。材料明确给了提示语,长江中游、下游等。可以说比较简单。

易错点

:无法从所给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发现问题。简单地描述材料。

:学生地理空间知识有限,不能从材料中给的地区发现规律,那样就会简单地抄袭材料中所给的地名。这样就没有归纳和概括。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伴随开埠通商与殖民扩张而来,殖民色彩浓厚;长江沿岸城市得风气之先

;沿江而上,由下游而中上游;沿海沿江的传播早于内地。

解析

本问以近代西方先进物质文明在中国的传播为切入点,通过所给的史实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近代西方物质文明的传入是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而逐步传来的。同时按照材料所给的地区,从长江下游的上海,到长江中游的汉口,再到长江上游,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归纳出近代西方物质文明传播的方向性特点。

考查方向

中国近代化,西方文明对中国影响。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同时材料,不管是自来水还是电报电话,其在中国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照材料里所给的地区逐步推进的。材料明确给了提示语,长江中游、下游等。可以说比较简单。

易错点

学生地理空间知识有限,不能从材料中给的地区发现规律,那样就会简单地抄袭材料中所给的地名。这样就没有归纳和概括。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劳动分工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全球性交流扩大;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

解析

如果问题里涉及到对一个事件影响的分析,按照一般解题的思路,就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也就是答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世界一体化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必然有消极的影响。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

考查方向

全球史观,世界一体化。

解题思路

材料二中的“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强。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可以得出全球性交流扩大;材料二中的“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可以得出结论:国际分工这一结论。“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可以得出一体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加上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回答全面。因为发展中国家受发达国家的经济掠夺,同时发达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必然产生矛盾,加剧国际局势的紧张。

易错点

或者是仅仅分析世界一体化的积极影响,或者是分析世界一体化的消极影响。不能多角度分析。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