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益阳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2.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

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

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

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6.五四运动后,鼓吹新思潮的刊物有400多种。新思潮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这时的情况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这说明当时( )

A学生运动放弃游行示威方式,转向进行理论思想宣传

B进步学生抛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走上了切实可行的道路

C新思潮庞大混杂而无主流思想

D进步人士开始放弃资产阶级思想,转而向往社会主义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8.认真阅读下幅《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它反映了当时( )

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A多快好省超英赶美

B急躁冒进与克难纠“左”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0.在1787年宪法制定中,一次华盛顿与杰斐逊共进早餐,杰斐逊问,为什么要设参议院?华盛顿反问道,你为什么把咖啡倒进浅碟里?杰斐逊说是为了使咖啡凉下来。华盛顿说,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入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嘛。这则小故事表明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 )

A限制民主

B防止谬误

C强化中央集权

D保障国会权力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铜矿开采在明代属政府管辖,民间开采须经官府批准,并缴纳一定实物。明代后期,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据嘉靖年间记载,朝廷铸币铜不够,“照例行户部买办”。这一现象表明明代( )

A政府重农又重商

B民间铸造技术高于朝廷

C生产技术进步税费低

D铜矿开采政府亏本民间盈利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4.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

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5.中国近代企业资本表( )

上表呈现的变化表明

A“实业救国”努力实践

B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C列强内争侵华减弱

D中外企业逐步协调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7.1942年2月14日,蒋介石在致罗斯福感谢美国对华贷款5亿美元的电文中说:“此次借款,除为军事上之需要外,大部分将用以加强我国之经济机构,收回法币,紧缩通货,平定物价,保持战时生活水准及增加生产。”这表明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 )

A出卖国家利益巩固统治

B依赖美国进行抗日

C既抗日又关注经济民生

D消极抗日贪婪敛财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9.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入陶缸中。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这一制度表明雅典城邦( )

A民主性、人文性与盲目性并存

B人文关怀高于法律惩处

C公民都有理性判断

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1.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简表( )

据上表,导致新经济政策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与制裁

B经济所有制性质发生冲突

C个人崇拜盛行

D新经济政策收效甚微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2.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2000年以来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下列图片是微电子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体现。微电子技术所导致的经济发展趋势必然是( )

A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

B第二产业追平第一产业

C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D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

——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18-19世纪,英国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期,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

——编自于新浪网《圈地运动》

材料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在《荒村》中描述圈地运动前后一个村庄时写道:“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你的游乐消散,你的魅力褪光;在你的茅屋之间看见暴君的手,荒凉使你的翠绿罩上一片忧愁。”

请回答:

1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14.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15.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圈地运动的进程及其对英国农村农民的影响,并谈谈你对马克思和哥尔斯密评价圈地运动的理解。

16.在农村农民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与英国的途径有何主要不同?你认为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分值: 2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面对世卿世禄下的慵政局面,魏文侯向他询问治理之道,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农业是当时国家的根本,李悝向文侯建议“尽地力之教”,鼓励农耕,“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国家如何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也是当时比较棘手的问题,“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李悝认为,“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为了国家稳定,建设良好治安秩序,李悝还根据各国法律,撰写了《法经》,他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法经》共六篇,“皆罪名之制也。”李悝的这些建议,都被魏文侯采纳推行,魏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组编自《说苑》《汉书》《晋书》等

18.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1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李悝变法的原因。李悝变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分值: 1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