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益阳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

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

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

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

正确答案

B

解析

三省六部制度是在西汉以后经历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朝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政治制度,一般认为,三省六部制从根本上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是在行政上它同时也让三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达到了减少行政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的积极作用。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度

解题思路

本题严格依照题干,题干中只讲到了三省的发展历程中的分工的问题,没有涉及到加强皇权的问题,所以依据题意选项为B项。

易错点

容易读题失误,轻易选择熟悉的选项即一看到三省六部就选择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相关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五四运动后,鼓吹新思潮的刊物有400多种。新思潮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这时的情况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这说明当时( )

A学生运动放弃游行示威方式,转向进行理论思想宣传

B进步学生抛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走上了切实可行的道路

C新思潮庞大混杂而无主流思想

D进步人士开始放弃资产阶级思想,转而向往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五四运动更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行了各种尝试,但一战的结果证明均没有达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的,十月革命使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途径和希望,所以大量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影响了之后的绝大多数的学生运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次学生运动都是受到一些思想和人物影响的即便是学生自发的也不例外。例如五四运动实质上是收到了在大学传播先进思想的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

考查方向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解放,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题思路

此题较为简单,关键点在于“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表明,之后的学生运动发展趋势,所以A项排除,题干中并未提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故B项排除,根据题意C项排除,所以选D。

易错点

容易局限于材料,而脱离由材料引出的对当时历史全局的把握。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认真阅读下幅《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它反映了当时( )

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A多快好省超英赶美

B急躁冒进与克难纠“左”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正确答案

B

解析

1952年新中国经济全面恢复后顺利进行并完成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奠定了新中国的公有制经济基础和工业体系。但是顺利的经济建设也增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盲目性和急迫性,加之个人崇拜的原因和党中央也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借鉴,左倾主义冒头,1956年八大召开,虽然第当前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做了正确的阐述,但在实践和探索上人们仍然片面扩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开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赶英超美的大炼钢铁,知青上山下乡也大张旗鼓的展开,极大的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1958年开始各项违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弊端开始凸显,又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也彻底破裂,因为要集中了财力物力还清苏联的贷款也加重了灾害的影响,1962年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后开始经济调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稳步提高。

考查方向

新中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和曲折

解题思路

图表的年代是关键点从1957——1965,正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大炼钢铁、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再接个曲线图即可得出B项。

易错点

本题是看图题,容易因为知识缺乏掌握不牢,犯浅显的错误;也可能因为不能完全掌握图表信息,片面局部的理解片段的内容造成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在1787年宪法制定中,一次华盛顿与杰斐逊共进早餐,杰斐逊问,为什么要设参议院?华盛顿反问道,你为什么把咖啡倒进浅碟里?杰斐逊说是为了使咖啡凉下来。华盛顿说,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入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嘛。这则小故事表明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 )

A限制民主

B防止谬误

C强化中央集权

D保障国会权力

正确答案

B

解析

美国民主共和制度之下采用分权体制,国会、白宫(总统)、联邦最高法院各司其职,三者相互制衡,其中国会由参议院、众议院两院组成“众议院拥有弹劾行政官员与法官的权力;参议院则负责覆核所有的弹劾提议。值得注意的是参议员与众议员并不当为文官:其并不可作为弹劾的对象(若参众两院的议员有三分二或以上要求某议员退任,则没问题)在众议院只要有过半数支持便可通过弹劾议案,但此议案要经由参议院再作议决,并要获得三分二支持方可生效。若官员被定罪,则会自动离任。在弹劾过程里除移除其职位或阻止其转职外,并没有其他惩罚,但其所犯罪行则会在弹劾后作出审讯并处罚。”

考查方向

美国民主共和制度

解题思路

此题题干中讲到美国政治体制中国会内部参众两院的关系,关键点在于“为什么要设参议院”“ 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入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表明参议院的设立是在已经有众议院的基础上负责审核众议院的提案,不涉及ACD三项,故选B项。

易错点

容易脱离题干,选择与三权分立、防止独裁有关的选项造成失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春秋战国时代初步起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中原人民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到宋代,南方经济超越北方,江南地区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得到封建政府的重视,大力发展和保障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经历了唐末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人口初步的到繁衍生息,但是北宋政府实行了“不抑兼并”的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古代农业发展与灌溉工具、水利工程的发展

解题思路

本题,题干说道全国兴修水利10793,两浙为1980和沿海地区水利基本可以排除A、B两项,D选项如果入选则水利工程应该与“造田”有关。故选C项。

易错点

宋熙宁年间,容易误导学生讲此题与王安石变法联系起来,误认为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亦或与北宋频发的农民起义有关,导致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铜矿开采在明代属政府管辖,民间开采须经官府批准,并缴纳一定实物。明代后期,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据嘉靖年间记载,朝廷铸币铜不够,“照例行户部买办”。这一现象表明明代( )

A政府重农又重商

B民间铸造技术高于朝廷

C生产技术进步税费低

D铜矿开采政府亏本民间盈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明代民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成为市场的主导。这个超越包括了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工艺、质量的超越,例如明代景德镇的瓷器,占据了市场的巨大部分份额,并大量出口。南海沉船的打捞表明当时瓷器生产效率高,工艺精美。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的盐铁官营,国家垄断铜矿与铸币权等。

解题思路

本题的题干关键点在于“铜矿开采在明代属政府管辖,民间开采须经官府批准,并缴纳一定实物”“ 朝廷铸币铜不够,“照例行户部买办”两句对比说明政府向铜矿收取的实物税远低于实际需求的数量。故,选择时因未提到重农抑商和铸造的问题排除AB,也未提到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排除D,选择C。

易错点

本题不仔细读题容易误读题干,联系为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竞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

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中写道这样一句话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说的大意是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大臣越来越不能越不敢违背皇帝的话。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解题思路

本题只需根据题意把握宋清两朝大臣对皇帝的态度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易错点

本题在读题时容易只看局部忽视题干中两则材料的联系,造成错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中国近代企业资本表( )

上表呈现的变化表明

A“实业救国”努力实践

B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C列强内争侵华减弱

D中外企业逐步协调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中国近代民族之本主义发展经历了洋务时期的诞生,甲午之后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的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的快速发展等等历史阶段直到新中国建国后的三大改造,融入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其中甲午战争后兴起的实业救国对我国近代民族之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一直持续到民国建立之后。

考查方向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发展各个阶段的原因。

解题思路

本题的关键点实质上在于两个阶段的对比,而非数据的对比。在根据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就可以排除C、D两项,而清末新政持续时间较短,也不能促成相对较大的变化,所以可以排除B项选择A项。

易错点

表格题是历史选择题中较难的一类题型,即容易混淆于表格数据的对比,而抓不到题干的关键点,造成失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1942年2月14日,蒋介石在致罗斯福感谢美国对华贷款5亿美元的电文中说:“此次借款,除为军事上之需要外,大部分将用以加强我国之经济机构,收回法币,紧缩通货,平定物价,保持战时生活水准及增加生产。”这表明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 )

A出卖国家利益巩固统治

B依赖美国进行抗日

C既抗日又关注经济民生

D消极抗日贪婪敛财

正确答案

C

解析

抗日战争中,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让中国坚持抗战,将绝大部分日军兵力拖在中国大陆,减轻盟军在太平洋方面的压力,给与了中国大量的援助。而国民党政府当时面临着日军大肆掠夺中国的原材料等各种财富,占据了几乎整个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中国经济极端困难,后方生产资金缺乏,人民生活日益困难,抗日后继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也不得不寻求更多地来自于盟军的各种援助。

考查方向

抗日战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等等。

解题思路

紧扣题意,“除为军事上之需要外,大部分将用以加强我国之经济机构,平定物价,保持战时生活水准及增加生产。”说明了此项贷款的用途,所以选项选C项。

易错点

本题解答时容易受到教科书上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官僚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导致考生直接得出一个相关的错误选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入陶缸中。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这一制度表明雅典城邦( )

A民主性、人文性与盲目性并存

B人文关怀高于法律惩处

C公民都有理性判断

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正确答案

A

解析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中,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也代表了全体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基本符合人民主权的民主概念,但是部分公民手里握有参政与政的权力,其文化素质与政治素养都很低,甚至于不会写字,在投票时盲目跟随大多数甚至让他人代投,使得民主权利被滥用。即雅典民主政治的缺点是狭隘性、直接民主过于泛滥等。

考查方向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

解题思路

本题根据题意可知说的是“陶片放逐法”联系学过的知识可知本题应该说的是雅典直接民主过渡泛滥的弊端,故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

易错点

本题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容易将“陶片放逐法”直接与司法联系导致选择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简表( )

据上表,导致新经济政策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与制裁

B经济所有制性质发生冲突

C个人崇拜盛行

D新经济政策收效甚微

正确答案

B

解析

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解决了前期苏俄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带来经济政治危机,发展了苏俄的经济,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地位逐渐巩固,建立了一套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进行一五计划,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考查方向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斯大林集中计划体制的建立

解题思路

从材料看,我们可以用排除法,首先A项此时苏联已经建立,尽管可能会有西方的某些制裁(实质上此时是苏联与西欧国家建交的高峰)单不存在侵略的问题;C项是一个容易错选的项,此时还未经历二战,五年计划还未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苏联的工业哈目标还未达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远远没有形成。D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施很快的解决了经济政治危机,恢复和发展苏俄的经济,不能说收效甚微。故选择B项。从题干中也可以分析出,新经济的取消是因为要实行集中计划体制,这种体制是以完全的公有制为基础的,恰恰列宁的新经济中有允许私人经营的成分存在,所以题中才有了实施了集中计划体制之后才取消了新经济,从而突显两种政策内部的矛盾。

易错点

容易按照教材上“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来理解题干,没能做深入分析,导致失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2000年以来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下列图片是微电子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体现。微电子技术所导致的经济发展趋势必然是( )

A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

B第二产业追平第一产业

C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D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正确答案

D

解析

20世纪九十年代,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占据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

考查方向

新经济

解题思路

本题比较简单,根据题干可以确定是信息技术,结合选项,确定在考第三产业的问题,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D来。

易错点

分不清三大产业的地位,主体与主导混淆,造成失分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

——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18-19世纪,英国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期,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

——编自于新浪网《圈地运动》

材料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在《荒村》中描述圈地运动前后一个村庄时写道:“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你的游乐消散,你的魅力褪光;在你的茅屋之间看见暴君的手,荒凉使你的翠绿罩上一片忧愁。”

请回答:

1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14.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15.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圈地运动的进程及其对英国农村农民的影响,并谈谈你对马克思和哥尔斯密评价圈地运动的理解。

16.在农村农民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与英国的途径有何主要不同?你认为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1837—1845年大幅增加,1846年—1854年则下降。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便利了英国对华输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

解析

1840年英国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提高的生产技术要求英国扩大市场,为此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五口通商使得英国工业品更多地涌入中国市场,但是,英国政府和商人在初期并未意识到中国的自然经济下生活的农民对外界商品的需求并不大,导致了商品滞销严重,也因此才有了1856年的修约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考查方向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题思路

针对材料一我们应该把握其主要是两个时间段的对比,即1837——1845和1846年—1854,只要能抓住一个是鸦片战争前后就能理解为什么是增加,此题即可较容易的解决。

易错点

忽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在东南沿海的开放港口城市,对全国来说,整个近代社会,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它对西方商品侵略有着极强的抵制作用。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一些人憎恨列强对华贸易给他们造成手工业破产;一些人却欢迎洋货加入新兴产业之中。

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旧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新的生产方式又带来生机,后者更是发展的方向。

解析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经济侵略的逐步加深,造成了大量农民、手工业者破产,但是同时受到西方大量收购原材料的影响,很多农民开始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取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收入。所以才有中国的农业生产商品化,中国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考查方向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题思路

根据问题,综合材料一二,得出矛盾,看待这一现象则主要是阐述这一矛盾出现的原因。较为简单。

易错点

本题容易想当然的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成分造成失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进程及影响:15世纪末16世纪初,圈地运动开始,农村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一些农民开始成为自由劳动力; 17世纪圈地运动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农场进一步发展,大量农民成为农场和工场工人; 18—19世纪前期,圈地运动推行全国,农村农民进入了近代化。

理解:在近代化进程中,英国封建经济变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资本主义化的新贵族,农民变成了雇佣劳动者,是一场革命;圈地运动实际上剥夺了农民土地,造成了农民的失业,农村荒凉破败。

解析

16到17世纪随着英国手工业技术尤其是毛纺技术的提高,英国对羊毛的需求量大增,导致了羊毛价格迅速上涨,很多土地贵族与地主开始放弃传统的农业转而经营畜牧业,雇佣少量的农民放牧,大量的农民失业,被迫进入手工工场成为雇佣工人。土地贵族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的势力也迅速壮大。

考查方向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前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解题思路

本题相对简单,只要把握材料,根据材料体现和问题解决对农民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改变及资本主义和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壮大的问题就可以了。其第二问是两人的观点,可以按照材料理解并阐述原文的意思即可。

易错点

在认识圈地运动时容易时间概念混淆带入工业革命的因素,造成错误。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是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冲击下开始走向近代化的,英国却是在本国内部经济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完成近代化的。关键是提高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促使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

解析

我们比较中外社会近代化的问题时要把握的关键点在于西方先于我国,西方近代化是其本身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近代化则是由一个被迫近代化的过程开始的。

考查方向

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历程及与西方的比较

解题思路

此题可以只看问题作答,也可根据本题的材料作答,但是根据分数应该明确本题的答案内容不多,另外把握农业近代化应该是生产方式和技术的近代化即可。

易错点

本题在第一问的比较中容易陷入具体化的比较造成多写浪费时间。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正确答案

示例一:

人的名字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强盛时期,当时名人名家的名字起得威武雄壮,如班超的“超”字,扬雄的“雄”字,这些名字是当时大一统政治趋势的反映;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些人的名字也与我国重大建设事件相关,如“跃进”“计划”等。人的名字虽然是一个符号,但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关联。

示例二

人的名字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主要文化思想。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晚晴与近代,面对列强侵略,振兴中华成为当时主要思想,人的名字中就出现了“有为”“兴”“挺”“韬奋”等字;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呈现多元化,既有反映家庭美好希望的“俊杰”“春莲”等名字,也有反映开放创新的“安娜”“丽莎”“唐柳”等名字或姓名。总之,中国人的名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文化含量却非常丰富。

解析

人名是时代的烙印,它在体现个人的期望的同时,也就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基本的社会现实背景。

考查方向

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解题思路

思想文化艺术源于生活,是社会现实的反应。把握这句话即可。

另外本题的班彪、班超应为东汉人,表格第一时期应为汉代、班彪有二子一女,分别为班固、班超、班昭。

易错点

此题要把握问题,容易犯观点不清,阐述不明偏离主旨的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面对世卿世禄下的慵政局面,魏文侯向他询问治理之道,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农业是当时国家的根本,李悝向文侯建议“尽地力之教”,鼓励农耕,“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国家如何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也是当时比较棘手的问题,“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李悝认为,“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为了国家稳定,建设良好治安秩序,李悝还根据各国法律,撰写了《法经》,他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法经》共六篇,“皆罪名之制也。”李悝的这些建议,都被魏文侯采纳推行,魏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组编自《说苑》《汉书》《晋书》等

18.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1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李悝变法的原因。李悝变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颁布“尽地力”的教令,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制定刑法,建立法律制度。

解析

李悝变法时战国时期魏国的一次变法,“李悝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简单只要把握材料即可找出变法措施,把握战国时期即可得到第二问的基本答案。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主要在于对历史时期把握不清,造成漏答或者措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原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代替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权力;战争频繁,各国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时代特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解析

李悝变法时战国时期魏国的一次变法,“李悝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简单只要把握材料即可找出变法措施,把握战国时期即可得到第二问的基本答案。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主要在于对历史时期把握不清,造成漏答或者措答。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