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福州市2017年高三期中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9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C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D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题干要求选出“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所谓“和”文化思想,从全文来看,指的是“中和”“融合”,B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自然就谈不上“中和”“融合”的意思了。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就可得出答案。

易错点

D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原文第四段,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并不是大范围推广。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即可得到答案。

易错点

A项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C项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这一理解错误,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确定答案。

易错点

B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让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5分)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所给划线句子中“江”是宋江,人名。“方腊”人名。“齐魏”“清溪”地理名词。再结合句意,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于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如今清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根据这些信息,可正确断句 。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易错点

C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又称“弱冠”,而非18岁。汉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考查方向

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在大纲卷中出现后一直是课标中的必考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易错点

C项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项,“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不正确。本题信息在原文后半部分,由原文中“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可知,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易错点

ABC三项都容易错选。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2)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況。侯蒙问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

解析

(1)本题解答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得分点:无庸、辱、第各1分,句意2分。(2)本题解答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得分点:谕、要、进各1分,句意2分。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重点实词“无庸”“辱”“第”等,翻译时都应一一落实。

易错点

重点字词错误翻译。

【参考译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转运使黄湜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黄湜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黄湜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们治罪。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说:“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免孟明。子玉自缢而死使晋侯高兴,孔明去世使蜀国的地位变轻了。如今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残肢体啊。想要身体不得病,可能吗?”皇帝醒悟了,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追究。迁任刑部尚书,改任户部。近年郊庙祭祀提前办妥告成,尚书主管政事。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侯蒙回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一天,皇帝随便地问:“蔡京这个人怎么样呢?”侯蒙回答说:“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议贬值十分之七,府库主管官吏报告说:“各部门都用车装载大面值钱币到店铺买货物,都疑心货币制度要变更。”侯蒙说:“我们府库之中有多少贮存?”官员回答道:“八千缗。”侯蒙斥责道:“怎么有变革而我却不知道!”第二天,法令颁布。又曾经有几件事侯蒙独自接受圣旨,蔡京不知道;蔡京侦探到这些事,告诉皇帝,皇帝说:“侯蒙也这样吗?”将侯蒙贬为亳州知州。宋江进犯京东,侯蒙上书说:“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于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如今清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皇帝说:“侯蒙身居外地却不忘君主,是忠臣。”命他任东平知府,还没有上任就死了,终年六十八岁。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②,割鸡③令得近乡关。

注:①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②湔祓:即荐拔。③割鸡:语出《沦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8.诗中“故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9.诗歌结尾运用了“割鸡”的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怀才不遇。从首联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故人”才华横溢却沉沦于下等官吏,写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没。

②贫贱自守,不慕荣利,诗的颔联,写友人的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可以见出他贫贱自守,不慕荣利的品格。

③放旷不羁。诗的颈联,豪兴犹在,盛年不再,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

④抑郁不平。以“心犹不死”一句而论,貌似放达,内里却有种种牢骚抑郁。

解析

答对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等。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易错点

要点不全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运用“割鸡”的典故,与首联描写故人才高位卑呼应(2分),表达了对被埋没的才识之士的理解与同情(1分),对 “故人”怀才不遇的怨恨不平(1分),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之情(1分)。

解析

尾联则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从中斡旋,让他能在近乡之处做一个地方官。“湔祓”一词为黄庭坚所常用,源出《战国策·楚策》:“今仆之不肖,……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祓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亦作“剪拂”,见刘孝标《广绝交论》:“剪拂使其长鸣。”原意是拂除旧恶,后多用作荐拔之意。“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语出《论语·阳货》。孔子到了子游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肯,即“肯不肯”,出语宛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割鸡”则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表现出诗人组织的绵密。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诗歌的用典手法。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指出用了什么典故,典故本身有什么寓意,然后思考作者使用这个典故的作用。典故的作用一般有:(1)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2)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3)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4)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易错点

要点不全。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背 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只有王老蔫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主要刻划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12.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6分)

13.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E

解析

A项,“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有误,从下文看,“我”所担心的是他投靠敌人,给自己带来麻烦。B项,“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有误,从后文看,一是人手少,二是只有王老蔫熟悉地形。D项,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写王老蔫是如何将鬼子带入山中,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

考查方向

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易错点

ABD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小说开头两段主要叙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粮食的短缺;(2分)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2分)③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为突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垫。(2分)

解析

开头两段从内容上看,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交代了将军派人下山找粮食的事情。第二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也对人物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从结构上看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考查方向

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语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开篇点题,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等。

易错点

不能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2分)②勇于承担责任。面对队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找粮。(2分)③机智勇敢,视死如归。不但出色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并与他们同归于尽。(2分)

解析

解答本题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有关王老蔫的言行描写,然后分析分别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然后归纳得出答案。从小说来看,在队伍困难时期,王老蔫“自告奋勇”要去找粮,可见他是一个勇敢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然而在“我”的眼中,王老蔫“又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可分析出王老蔫平时不爱显露自己,为人低调。遇到敌人之后,为了保护同志,他骗敌人走进深山,勇敢地与敌人周旋,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考生把这些内容总结出来,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考查方向

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易错点

要点不全面。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4)(示例一)小说结尾这样安排纯属多余。(2分)①从情节来看,小说叙述完王老蔫英勇就义,部队找到粮食并渡过了难关,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再画蛇添足。(2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整篇小说先写人们对他性格特点的认识,再写他英勇就义,形象丰满,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2分)③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本文通过塑造王老蔫的形象,反映出抗战的主题,后文再写补叙的内容,似乎与此没有太大的关联。(2分)

(示例二)作者这样安排匠心独运。(2分)①从情节上看,小说最后的结尾是对前文王老蔫带鬼子上山情况的有力补充,只有这样,结构才显得完整。(2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补叙部分突出了王老蔫的机智勇敢,是对前文有关他性格“胆小”的否定,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2分)③从主题上来看,除了反映出抗战主题外,作者这样写,还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主题更加丰富。(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鉴赏。本小说现有结尾补充叙述了王老蔫与鬼子周旋的过程,交代了王老蔫主动找鬼子的细节。要求考生从自己的角度谈一谈对这一结尾的理解。本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以选择赞成现有结尾,认为现在结尾恰到好处;也可以选择批评这一结尾,认为这一结尾纯属多余。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表达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判断一则小说的结尾是否多余,我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情况入手来分析。从结构上讲,如果小说的结局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浑然一体,那就是必需的结局,反之则多余;从深化主题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升华文章的主旨,就是必要的结局,反之则多余;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使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则是必要的结局,反之多余。

易错点

没有观点。没有结合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5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使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16.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17.华罗庚的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18.“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B

解析

A项完全正确。B项基本正确,只是在“善于把握进退时机”中,文中没有进的时机的具体表述事例。C项表述“报告了他们各自在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原文不同。且王元代表自己和华罗庚两个人。DE两项都不正确。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易错点

CDE选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思考为什么要“漫”出来?“得意之笔”是指什么?还要考虑“一生研究数学”这个暗含的意思是在有很高水平的前提开“漫”的。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如“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表明他的水平之高;“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表明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考查方向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这类题目解答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易错点

要点没有层次。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文章第三段,从存在的 问题来正面归纳概括,掌握文中的提示语就可以正确做出答案。

考查方向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阅读全文,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易错点

要点不全。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解析

本题所考查内容涉及文章最后一段,文中说华罗庚对“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等熟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实际上反映了华罗庚的一种治学理念。但是考生答题的时候可以从华罗庚的治学理念来分析,也可以从改动熟语这件事本身入手分析,可持赞成颂扬态度,也可持批评否定态度,还可以持辩证的观点。

考查方向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命题人围绕作品的某项内容提出疑问,要求考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探究的关键在于先提出观点再充分论述证明,自圆其说即可。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可赞同的,也可否定,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先表明观点,然后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易错点

没有表明观点。不能自圆其说。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你看屋里的图书字画,家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洁,不像公坊以前 的样子了。

②村子四处起了不少新房,因为盖得错错落落, ,使郭祥绕了不少弯,才走上正街。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 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A横七竖八 乱七八糟 杂乱无章

B杂乱无章 横七竖八 乱七八糟

C乱七八糟 杂乱无章 横七竖八

D乱七八糟 横七竖八 杂乱无章

正确答案

C

解析

乱七八糟,处于混乱状态;混杂的一堆,一团糟。杂乱无章,无条理、无规律。横七竖八,横竖错杂;形容杂乱无章,极不整齐。 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此题注意第①句中的“公坊”,第②句中的“错错落落”,第③句中的“躺满了”。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本题所给三个成语使用对象和语义侧重均有所不同,考生可从上述角度加以区分。

易错点

D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吉林电视台大型制作的人文电视纪录片《长白山》11月登陆央视9频道,充分体现了吉林人对长白山文化的自信。

B直接去讲道理,有时很难以把道理讲明白,而借助打比方就既能提高表达的感染力,又有助于听讲者的理解。

C石油业一些分析师说,美国的石油开采量增长迅速,有望超过海湾国家沙特阿拉伯,再次成为全球头号产油大国。

D现在很多餐馆愿意给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热水,但是大多数环卫工人没有保温杯,送她们个保温杯也许更实在些。

正确答案

D

解析

A“吉林电视台大型制作的人文电视纪录片《长白山》11月登陆央视9频道”语序不当。修改为①“制作的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②将“11月登陆央视9频道”放在句首的“吉林省电视台”之前作定语。B成分赘余。①删除“以”,②删除“对方”或“听讲者”。C搭配不当。“开采量”与“成为……大国”不搭配。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易错点

AC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网络围观一旦失去了围观者,被围观的事件即被冷落或宣告终结。有时, ,而后续围观的复发性则会显现出网络的弹性,使重新排列组合的信息再次激起网民的兴趣,从而使网络事件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A后续围观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被冷落。

B被冷落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后续围观。

C后续围观会由被冷落的围观事件大规模引发。

D大规模的后续围观会引发被冷落的围观事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所给的材料上看 ,写的是“被围观的事件即被冷落或宣告终结”,下文写的是“后续围观的复发性”,那么所填内容应该能够承接上文“被冷落”,连缀下文“后续围观”。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要求,ACD三项都是先谈的“后续围观”不合要求。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和选用句式的能力。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本题解答时可先考虑主语的一致性,然后再考虑选项本身的和谐性即可得出答案。本题从前后照应性和语句的逻辑合理性角度考虑,可选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C项。

填空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对于我们居住的城市来说,树必不可少,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街道的颜值。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在城市里艰难打拼着生存的人一样,:越发狭窄的生存空间、贫瘠的土地,以及各种腐蚀性的化学制剂。但你要记住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在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树木十分有效地吸收烟尘颗粒,帮助人们远离哮喘;树木的阻挡也有效减少了致癌紫外线的辐射量。稠密的城市正在不断放大每一棵树的价值:一棵麻栗树或一棵成熟的枫树,,享受一片阴凉。

正确答案

①树也要克服诸多困难才能立足(或:树也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

②树是城市居民必备的健康之友(或:树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③就能让周围的人呼吸上清洁的空气

(5分,第①、②句各得2分,第③句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与在城市里艰难打拼着生存的人一样”和下文的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提示,①处的主语一定是“树”,关键词是“克服诸多困难”。“研究人员发现”句引领的是说明树对人们健康带来的好处,所以②处主语也只能是“树”,关键词是与人们健康的关系。第三处呼应的是前文“树木十分有效地吸收烟尘颗粒,帮助人们远离哮喘”,句式要写成使动句,“使人们„„”关键词是“清洁的空气”。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易错点

话题没有找准。语境不和谐。语句在文段中的作用不明。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表现扁舟如苇叶般自由飘荡在无边江面上的惬意。

(2)李白《蜀道难》中“                                                   ”用“五丁开山”的故事,极言蜀道开通之艰难。

(3)陆游《游山西村》中“                                                     ”是诗人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并由此发生的与村民无间相处的渴望。

正确答案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

本题要注意字字落实,尤其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苇、凌、顷、茫、崩、摧、梯、栈、钩、乘、拄、杖、叩。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易错点

苇、凌、顷、茫、崩、摧、梯、栈、钩、乘、拄、杖、叩。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23..“效应”是指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之间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有人用下面两组图来解释“破窗效应”。请你描述图画内容,并写出“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

正确答案

画幅描述:①房子窗户破了无人修补;②很快其它窗户也会被人打碎;③墙上出现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④很快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

启示:①“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②我们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第一扇破窗”的人。③我们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⑤要防微杜渐,有了问题及时补救。

画面描述每点1分,共4分;启示答对一点得2分。

解析

要认真分析题干提出的要求,注意抓住房子画面整体变化特点介绍,不能顾此失彼。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漫画题。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画,常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或歌颂可批评的主题。漫画类试题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漫画内容,拟漫画的标题,品漫画的寓意。本题考查的是对漫画寓意的揭示,方法主要有:①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②找讽刺、颂扬的对象(有标题的一般是标题);③联系现实,运用联想、想象,揭示本质。

易错点

对图的信息解读不到位;内容的启示概括不准确。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远行途中遇到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这样,我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弯路乃捷径之母

也许我们不必太过苛求有着“捷径情结”的人们,因为这或许是人类的本性吧。比如数学课上,常见老师启发学生:“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生活中人们喜欢“抄近路”,就连伟大的列宁同志为了赶到山顶看日出,也选了一条很危险的“捷径”上山——当然主要是为了锻炼意志。很少有人单纯地“为走弯路”而走弯路,不抄近路的人或是想锻炼身体或是想欣赏风景,或是怕生命财产出问题。

我也不想嘲笑那些绕了弯路的游客,关于“捷径情结”让人绕弯路的笑话,听得已经太多了。如果我是这群游客中的一员,我会很阿Q地说:“绕了弯路又怎样?至少我已经知道有一条山路是不能走的!”用当年爱迪生的口气。捷径从何而来?经验。经验从何而来?弯路。套用某名人的话来说:弯路乃成功之母。

当大多数猿猴还在藤条上荡秋千的时候,有那么几只试着用后肢站立起来行走。它们摔倒过无数次,满身伤痕换来一阵嘲笑,可谓走了无数“弯路”,多少年之后,我才有可能坐在这里用手写下这篇作文。

当大多数欧洲商人都千里迢迢从好望角绕到亚洲去做生意时,坚信“地球是圆的”的哥伦布也来了“捷径情结”,想横渡大西洋去亚洲。在嘲笑与白眼中起航的他,在大海上历经艰险,也算是不少“弯路”。虽说“捷径”没找到,倒也有“意外收获”——发现新大陆。

前不久看“环宇探索”,一位科学家介绍人类如何去遥远的星球旅行。单靠常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只能通过“捷径”——弯曲的时空。无数科学家正为找寻并实现这条“捷径”而努力。这其中也会有许多的“弯路”等待着他们吧。但我坚信他们,不,是人类的梦想——终将实现。

“捷径”与“弯路”并不对立。“捷径情结”是一把双刃剑。在一段时间内,它会让你走弯路,走死胡同,撞得头破血流,还要受嘲弄和白眼,但在这无数“弯路”中,你可以慢慢积累经验,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捷径。

在人类的历史上,“捷径情结”也导致了无数次“走弯路”,有时甚至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但每找到一条“捷径”,人的文明便前进一步。不怕“捷径情结”。也不怕为了寻找捷径而走“弯路”。只怕一辈子老老实实,安分守己,跟在别人后面走的人,永远也找不到捷径,永远也难有大作为。

解析

如果从路人的角度立意,则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这是从人的精神角度来写的,可以有两个立意:“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或“宁可被打死,不能被吓死”。

第二种思路。这则材料还提供了一个关键词语:选择。因为“选择”也承载着原材料的核心内容。从“选择”的角度去写,可能容易写出新意。“选择决定远方的风景”,或“人生就是选择,选择决定人生”。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这个材料共有四段,内容虽多,但含意比较明显,可多角度立意。从年轻人避开拦道的恶狗这个日常生活现象,引发出人生路上会遇见许多如挡道恶狗一样的障碍。其关键词语是:障碍(恶狗)、战胜(扫平)、绕道(避开)。也就是“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这是材料的核心内容。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遇到障碍就要勇敢去战胜,所谓困难像弹簧,你硬它就软;不能遇见障碍就绕着走。这是我们习惯性的认识。但材料还提供了另一种认识,就是遇见障碍也可以绕着走,不一定非要扫平障碍。这就使得这则材料充满了思辩的味道。

易错点

没有吃透材料,选择一个好的角度。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