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广州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17. 右图为1972年2月6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周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①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②当时中美已经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③尼克松访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④尼克松访华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2.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大萧条正使西方陷于困境。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独特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C斯大林体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D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大萧条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2.(王羲之)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6. 1945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创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A国共关系有所缓和,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B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C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工作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

D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8.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神学家”“因信称义”“教会改革”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普罗塔戈拉

B但丁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下列法律中与之最接近的是

A《权利法案》

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0.下表是1860年至1970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产值排序表,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①1890年以前英国工业产值最高是由于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②1870年以后英国逐渐丧失了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

③20世纪初美国凭借经济优势获得世界霸权

④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1.1906年日本某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对该文章的介绍为“此《宣言》作为一工人组织的纲领发表的。该组织起初纯粹是德国工人团体,后来为国际工人团体。而在1848年以前的欧洲政治条件下必然是秘密的团体。”该宣言是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3. 1947年6月5日,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讲话时指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为此美国

A实施罗斯福新政

B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立

C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D推行马歇尔计划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4. 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

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3.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B宗法制仍有影响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5.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B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运动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D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子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民国政府成立后规定教育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并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三类三段七级教育的学制(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24.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25.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近代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26.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分值: 26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国家与国家之间往往通过国际会议和订立条约来协商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与问题,谋求合作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月11日,中国大使魏道明与国务卿赫尔在一份新拟定的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条约上签字。同一天,一项新的中英条约在重庆签订,按照新约,中国不再有租界不再有外国的法律系统。新的条约取消了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中国所称“一个世纪的压迫”。西方人很少把握的事实,但对于认识中国它却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据《时代》杂志,1943年

材料二:早在战事结束之前,美国就开始在英国的支持下发起一项大胆的计划,以重塑战后世界经济……力图恢复到1914年前的贸易自由流动和通货稳定。美国在新罕布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召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91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共同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

——《欧洲统一与联合大事年表》

27.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为结束“一个世纪的压迫”中国人所做的努力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当时中国成功取消与列强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8.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原因,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29.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对国际政治格局所造成的影响。材料二、三共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

30.谈一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分值: 26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14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