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成都市2016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134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希仪,字唐佐,贵县人。嗣世职为奉议卫指挥使。正德十二年,调征永安。以数百人捣陈村寨,马陷淖中,腾而上,连馘三酋,破其余众。嘉靖五年,总督姚镆将讨田州岑猛。用希仪计,间猛妇翁归顺土酋岑璋,使图猛,而分兵五哨进。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比明合战,则所遣军已立帜山巅,贼大败溃。猛走归顺,为璋所执,田州平。希仪功最,镆抑之,止受赉。改右江柳庆参将,驻柳州。柳在万山中,城外五里即贼巢,军民至无地可田,而官军素罢不任战。又贼耳目遍官府,闺闼动静无不知。希仪谓欲大破贼,非狼兵不可,请于制府。调那地狼兵二千来,戍兵稍振。乃求得与瑶通贩易者数十人,持其罪而厚抚之,使诇贼。贼动静,希仪亦无不知。及驻军设伏,贼必至,遇伏辄奔。官军击之,无不如志。已,贼寇他所,官军又先至。远村僻聚,贼度官军所不逮者,往寇之,官军又未尝不在,贼惊以为神。希仪每于风雨晦冥夜,侦贼所止宿,分遣人赍铳潜伏舍旁。中夜铳举,贼大骇曰:“老沈来矣!”咸挈妻子匍匐上山。儿啼女号,或寒冻触厓石死,争怨悔作贼非计。希仪镇柳、庆久,渠魁宿猾捕诛殆尽。先后捣巢,斩馘积五千余级,未尝悉奏功,故多不叙。十九年,复谢病,柳人祀之山云祠。希仪镇柳、庆,每战必先登,身数被创,阴雨辄痛剧,故数谢病。二十六年,琼州五指山熟黎素畏法,供徭赋,知州邵浚虐取之。其酋那燕遂结崖州、感恩、昌化诸黎为乱。希仪乃偕参将武鸾、俞大猷等直入五指山下,斩那燕及其党五千四百有奇。后倭寇海上,命督川、广兵赴剿。无功,为周如斗劾罢。

赞曰:呜呼,明至中叶,曷尝无边材哉!如沈希仪之徒,出奇制胜,得士卒死力,虽古名将何以加焉?然功高赏薄,起蹶靡常。此无异故,其抗怀奋激,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宜其粗龉不相入也!

(选自《明史•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九十九》,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B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C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D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闼,建筑物内的小门。文中的“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希仪颇有勇力。陈村寨一战,希仪的战马陷在泥淖之中,他腾跃而起,连杀几个头领。

B沈希仪智谋过人。姚镆征讨岑猛,用希仪离间计,夜出奇兵,最终大败岑猛,平定田州。

C沈希仪战功显赫。在镇守柳庆二州期间,捣毁贼巢,先后斩杀不法之徒,就达到五千多。

D沈希仪深得人心。希仪平定柳州厚抚有罪士卒,离开时,有柳人在山云洞为他设祀纪念。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沈希仪带领中哨。挡住工尧。工尧是敌贼的要地,他们聚众守卫这个地方。沈希仪夜间派遣军兵三百人,缘山而上,绕出其背。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

易错点

“当”为“挡”的通假不理解容易导致错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它们的区域大小大致相同”,错误。

考查方向

古代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行政区划等基本常识。

易错点

对“路、府、省、道”等行政区划不了解。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强加因果,“希仪善抚有罪士卒”错,与柳人设祀亦无因果关系。

考查方向

文言文概括赏析

解题思路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易错点

比对不细致而致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5月1曰,《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

20.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时事评论性的作文,相对审题的难度不大,大家都有话说,关键是对问题的认识和评述,当然还有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分析问题要能更加的深入,不要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要有深度,要有人文关怀。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导盲犬在不少地区都因被视为宠物而禁止进入公共交通工具,由此数度引发大规模舆论交锋,拒绝导盲犬进入者以维护公共安全为理由,支持导盲犬进入者则以保障残疾人权利据理力争。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拥有导盲犬的盲人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是他们应有的权利,由此传递出的公共善意,这一点不容置疑;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弱者视角”——从那些最需要关怀的人的视角出发,不仅能够发现城市管理亟待完善之处,同时也更能够感受城市深处的人文关怀。当然我们也可立意阐明,让导盲犬乘车还需要导盲犬的培育上的规范要求以及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方面后续配套工作尽快拍马赶上。以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掌声欢迎这样的条例通过,同时理性的提醒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与建设。

易错点

(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基础等级中的内容项判为四等的作文,表达项、发展等级可在三等及其以下酌情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个评分点,选择其中的突出点,按等级给分,甚至满分。发展等级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深刻:透过现象深人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如确认“套作”,可适当扣分。

(4)缺标题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3分为止。

(5)标点符号酌情扣分,一逗到底扣2分,扣满2分为止。

(6)文章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林与侠为同源所出,这个“源”就是战国时期以墨家为代表的武士集团。“士”是先秦时期一个极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在春秋以前,知识为贵族垄断,“士”主要指那些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以作战为主、以耕田为辅的社会阶层。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面解体,使部分平民有了接受文化知识的可能。于是“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士人从习武转向习文,如孔子,这就是早期的“儒士”。另一些没有分化出去的武士仍然保持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并不断汲取民间文化营养向前发展,这便是“侠士”的萌芽。从此以后,“儒”与“侠”便成为代表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角逐在历史舞台上。双方都不满于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不一样。儒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全力恢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墨家的目标则很模糊,他们提出的“兼爱”和“非攻”实际上只是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国,于是他们便以行侠的方式去破坏现存秩序。在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的地位是平分秋色的,人们每以儒墨并称。但这两种学说在秦亡以后便处于截然不同的境地:儒被独尊为正统文化的代表,墨则被排挤而成为民间文化精神的根源。儒家的正统地位决定了它不仅为士人言行的准则,而且它的理论学说本身也被后人完善和补充着;墨家在被取缔后,其理论学说便基本湮灭,主要以精神渗透与积淀的形式对后代的绿林侠客产生观念和行为上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武士有人身的自由权,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阶层。他们以“舍生取义”的态度看待个人生命与重名好义的关系,随时准备为能证明其“义”的一切惊天动地的事业而献身,他们所追求的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又具有超现实的高尚而纯洁的道德目标。这种精神是包括绿林好汉在内的后代侠士的重要内驱力之一。

秦统一以后,中国成为专制的一统帝国,它已经不允许那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社会阶层的存在。所以,从这时开始,侠士便出现了分化:一是投向贵族,一是转向平民。随着分化的深入,侠的贵族化使它日益成为贵族生活方式的点缀,因而日益萎缩;而侠的平民化,特别是它与绿林的合流,使其找到了一种生存的土壤,因而愈加发展起来。

如果说汉唐间武侠贵族化的倾向要稍大于平民化倾向,那么到了宋代,武侠之风在上层社会几乎已经没有市场,而被挤向了民间,挤向了山林。这是因为,以兵变形式夺取最高权力的宋代统治者,鉴于五代十国频繁政变的教训,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再加上北宋中期以后的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使不少人铤而走险,亡命江湖。同时,城市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日益扩大的市民阶层,为绿林活动创造了社会基础;大量的江河湖泊和山脉森林则为义军和土匪提供了栖身和活动的场所。这些大大小小的林立山寨不仅蔓布四方,构成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网络,而且在各个网络中,绿林好汉的组织形态、各种仪式及绿林的观念意识等,也都将绿林文化推向了巅峰状态,并构成了中国正统文化外围的一个亚文化圈。

宋代以后绿林豪杰仍不乏其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李自成。推翻明王朝的事实,已经证明绿林事业的巨大能量。但入清以后,随着社会关系的各种变化,绿林活动又重新被统治者利用,各地设立的镖局和职业刺客的出现说明了这种情况。只是到了清代后期,随着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和外族的入侵,绿林活动才大有东山再起之势,出现了白莲教、太平军、义和拳等声势浩大的活动。它与镖师、刺客的活动并存或转化,表明了绿林活动在后期的复杂化。

(节选自《绿林文化的渊源与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绿林文化演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秋时期“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成为儒士,另一部分则继续保持了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成为“侠士”的萌芽。

B战国时期武士奉行“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而纯洁的道德目标,这一精神成为后代绿林好汉的重要内驱力。

C秦统一中国后,侠出现分化,侠的贵族化使其日益衰落,而平民化使其日益发展,这标志着绿林文化的正式形成。

D清朝镖局与职业刺客的出现意味着绿林活动为统治者利用,它们和白莲教等活动的并存或转化,表明绿林活动复杂化。

2.下列对绿林文化在宋代民间得到发展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朝统治者采用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武侠之风在上层社会几乎没有市场,绿林活动被迫纷纷转向民间。

B不少平民亡命江湖壮大了绿林队伍,城市经济的繁荣扩大了市民阶层,为绿林活动发展创造了社会基础。

C大量的江河湖泊和山脉森林,有利于义军和土匪的栖身和活动,客观上为绿林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D绿林活动蔓布四方构成了社会的特殊网络,绿林文化蓬勃发展,构成了中国正统文化外围的亚文化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遭到破坏,部分平民有了接受知识的机会,这为“士”的习文与习武的分化创造了条件。

B儒与侠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有所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秦朝的灭亡使儒墨两种学说的地位从大致相当走向截然不同,墨家理论基本湮灭,只能以精神渗透和积淀形式来发挥影响力。

D虽然历朝历代绿林活动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但绿林活动一直对社会有一定影响,绿林事业有时甚至可能使江山改朝换代。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无中生有。“标志着绿林文化的正式形成”在文中无依据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并关注题干中相关概念出现的位置。

易错点

选项C的表述无中生有,可能误导考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是绿林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仔细辨别。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语序的变化是否造成因果的不同。

易错点

选项D的错误比较隐蔽,如果仅仅只是找出文中出现过了就以为对的,就容易产生错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强加因果。儒墨两种学说地位的变化并不是秦王朝的灭亡导致的。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读懂作者写作意图。

易错点

不仔细思索,强加因果的错误较难被发现。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①重头:一首词上下阕节拍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②入破:乐曲中的繁声。

8.“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9.“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2分)“响睁踪”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歌喉的清脆动听;“红乱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舞姿的袅娜迷离。(4分)(答出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2分;结合诗句合理阐释,4分。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当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当时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一起,又隐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当时及往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词林纪事》中说:“东坡诗:‘樽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先概括写法,然后具体分析,注意结合诗歌。

易错点

描写的手法,写人的角度的分析秘区别不清晰。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表达了怀旧伤今、人生无常的思想感情。(2分)上片怀旧,回忆初见面时“玉真”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下片伤今,表现自己酒醉黄昏的落寞,感叹故人凋零。始欢终哀,前后对比,表达出人生无常的慨叹。(3分)

解析

见第8题解析。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准确指出思想情感内涵,2分;指出对比并恰当说明具体的对比内容3分。语意相近即可。

易错点

没能结合文本分析,答案不充实。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E鲁老师离开人世时众人一起念旧词的细节,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表明了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深厚影响,也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12.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13.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

14.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两个方面,结合全文,加以探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E

解析

B.“神秘阴森”不恰当;C.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考查方向

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解题思路

对每一处分析结合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进行仔细比对。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联系全文结合小说阅读要关注的特色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 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 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解析

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考查方向

小说的物象的作用。

解题思路

对作品中物象的作用的分析要注意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关注物象对人物塑造、环境渲染、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易错点

概括不全,或没有结合文本分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②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③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孝道的主题。

解析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考查方向

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及作用。

解题思路

小说人物的作用分析首先要明确写了点人物的什么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也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旨等进行。

易错点

分析不全面容易忽略导致失分。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情节安排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L2分)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凑聚焦。(2分)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2分)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2分)③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2分)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2分)

解析

8分,选择两个方面,每个方面4分,共8分。意思相近即可。

考查方向

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解题思路

小说标题的作用应该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进行考虑。

易错点

不能将概括与分析结合起来导致失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5.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西南首条江底下穿隧道的修建工程艰难异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中段的观音湖路段修建尤为关键,一旦渗水,则____________。成功的第一步,无疑是要先拥有强烈的愿望,如果缺乏强烈的成功欲望,到最后关头,常常会出现___________的现象。高三复习至此,大学已经在望,我们要善始善终,尽心尽力,这时如果无法不遗余力坚持到底,就可能___________。

A功败垂成 功亏一篑 前功尽弃

B功亏一篑 前功尽弃 功败垂成

C前功尽弃 功败垂成 功亏一篑

D功败垂成 前功尽弃 功亏一篑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了帮助大学生创作落地,组委会开展了“创意无界大讲堂”,邀请与本届大赛相关的业界精英对参赛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辅导。

B地暖是采用地板辐射采暖,具有节省空间、供暖均匀、低碳环保等优点,日本、韩国等高纬度国家的采暖方式大都以地板辐射采暖为主。

C当许多国家都在复兴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时,我们如果不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情况,民族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D美国名校在招生时,最喜欢的是除了学习成绩过硬以外,还在文、体等方面拥有天赋特长,最好还具有领导力和爱心的“精英苗子”。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

19.下面是警示人们不要滥砍滥伐的两幅漫画,你更喜欢哪一幅?请简要说明该幅漫画的内容以及你喜欢它的理由。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功败垂成: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功亏一签:堆九初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前功尽弃: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指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可以适当地使用排除法。

易错点

对几个词语的细微差别理解得不清楚,可能会导致误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A,成分残缺,在“大讲堂”后加“活动”;B,句式杂揉,删掉“大都”或改为“大都是地板辐射采暖”;C,语序不当,将“如果”调到“我们”之前。

考查方向

辨析语病。

解题思路

见“解析”。

易错点

选项B的句式杂糅比较隐蔽。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农业和气象之间关系密切 ②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 ③它仍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解析

5分,填对一处给1分,填对两处给3分,填对三处给5分,意思基本相同,具备相应的要点即可。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解题思路

根据上下文确定所要填的意思,然后组织语言。

易错点

上下文意未能明确,选用的语言不够简明、连贯、得体,没有关注字数限制造成失分。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1]我更喜欢图1。图1的主体部分是一大片滥砍滥伐后的树墩,一只小鸟恳求砍伐者将其带走。漫画以小鸟的哀求让人深思:滥砍滥伐不仅会毁掉森林,也会毁掉生命的家园。它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直接诉诸人的情感,更具感染力。图2则太冷峻。

[示例2]我更喜欢图2。图2的主体部分是一棵手掌形的树,“手指”被砍去了三根,只剩下两个指头,构成表示胜利的“V”形。标题与画面形成强烈反差,意思是滥砍滥伐并不是胜利,而是生命的残缺。它标题与画面主体反差强烈,更具讽刺性,更震撼,让人深思,图1则太简单。

解析

先亮明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分析原因时要注意描述画面并揭示寓意。说明图1或图2的内容和寓意各2分,观点及理由2分。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之图文转换。

解题思路

描述画面,揭示寓意,选用语言。

易错点

构图要素缺失,寓意揭示不准,选用的语言不够简明、连贯、得体,修辞手法没有考虑造成失分。

翻译题 本大题共1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村僻聚,贼度官军所不逮者,往寇之,官军又未尝不在,贼惊以为神。

(2)此无异故,其抗怀奋激,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宜其龃龉不相入也!

正确答案

(1) (5分)边远偏僻的村落,敌贼估计是官军不能到达的地方,前往劫掠(侵犯),官军又未尝不在,敌贼惊恐,认为他是神人。(大意正确3分,落实“逮”“寇”各1分) (2) (5分)这没有别的原因,他们心怀激烈,为人奋激,无法交好朝中执掌权力的重臣,与这些人意见不合而不能相互融洽,那是应该的啊!(大意正确3分,落实“柄”“龃龉”,各1分)

解析

详见原文。

考查方向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易错点

(1)关键词“逮”“寇”;(2) 关键词“柄”“龃龉”。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共6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0.(三)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感慨漂泊离乡、年老多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统治者若不汲取教训,必将重蹈覆辙的告诫。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奉劝刘禅处理朝政须统一赏罚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陆罚减否,不宜异同(每空1分;凡有错字、漏字、别字,该空不得分)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