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强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该宣言 ()
7.新中国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居民可“自由居住和迁徙”,而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则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一变化()
11.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说:“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哈贝马斯的观点说明了()
1.东汉规定,各地“孝廉”推举名额必须与人口成比例,这种地区名额限制的规定为宋代之后科举制所沿袭。明清时期实行分省录取之制,即使文化、经济最落后的省份,也依然有最低的名额保证。从这种名额限制、分省录取的做法可以看出()
8.“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这段话较为突出地反映了()
4.“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可能是()
2.有位学者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3.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说到:“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之言论旨在强调()
5.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其言论旨在()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 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 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经济理念的不同及实施的历史影响。
14.下面是关于英国工人在19世纪30年代的情况的现点,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工人阶级,虽然他们也有不平和不幸,但是总体来说,他们在物质生活状况方面还是比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人阶级要好,他们有更充足的食物供应,更好的衣着和居住条件,尽管这样,他们对困苦的感觉却更加强烈,然而我们肯定相信,尽管苛捐杂税、战争和沉重的公共债务,但是国家还是变得越来越富裕。
材料二:工厂工人从早上3:00工作到下午l 0:00,报酬是三个先令和七个半便士,如果他们迟到五分钟就会失去其中的四分之一,6岁的小孩也在这样恶劣的工厂环境中工作。工头经常打工人,但是并没有抚恤金给予工作受伤的工人。
工人的房子都是由一个土制的房间构成,这些房子设在工厂周围,紧密地挨在一起,并且缺乏相应的卫生设施,建筑相当不卫生和危险。
评述材料中关于英国工人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盐商肆虐,俨然如专制时代之帝王,于其权力所支配下之岸区,可以自设巡兵,检查行人”。一些盐商“泥浆沙粒,米汤苦滷,任意掺杂”。各省军阀截留盐税、违法滥加附税、巧立名目的现象普遍。“海内志士,大声疾呼,提倡改革”。国民政府“财政上实无法弥补,只有整顿盐税”。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新《盐法》,被称为“民国史上的大事件”。
材料二: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颁布新《盐法》的原因。
(2)材料二的结论是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但是,政府过度的干预不利于经济发展例子很多,请举例说明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例子(至少二个例子)。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