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9.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
4.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见,《钦定宪法大纲》( )
7.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而早在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11. 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汉朝以黄金与西方国家进行商品交流。在汉朝时期,瓷器和丝绸经常被输出国外,其中由于汉朝的桑蚕养殖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了这个时期主要的输出品。在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中原以北的地区经济逐渐衰弱,而岭南各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海上运输也逐渐兴盛,宋朝以后,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贸易很频繁。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清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短暂的复兴之后,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在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主要有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其中茶叶占主导地位。
——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材料二
2013年,中国外交从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构想,其中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撍砍裰肪么焙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战略设想更是举世瞩目。我国提出构建海陆两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绝不是偶然的。海陆两个丝路的构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恰当的体现形式。
——邢广程《海陆两个丝路:通向世界的战略之梯》
1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生是主要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16分)
1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现在倡导建设“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9分)
【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曾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期间,大约有百万非洲人被征伍,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埃及人民1952年革命和1956年反对英、法、以色列武装侵略的胜利,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摩洛哥、苏丹的独立,是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第一个高潮的主要标志。这一阶段的后期,即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历史性的亚非会议。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内,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茶地普遍兴起,出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个国家实现独立的高潮。
——据杨兴华《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简论》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8分)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独立对非洲、西方列强和世界局势的影响。(7分)
【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黄炎培作为民盟9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参加了施政纲领组的讨论。他主张将施政纲领称为和平建国纲领,并批驳了国民党有人把政协会议说成“分赃会议”的谬论。政协会议后,黄炎培往来沪宁间,协助国共两党南京和谈,维护政协五项协议,抵制国民党一党召集非法国民大会。1948年,黄炎培亦被列入国民党的黑名单。年底,中共中央邀请他赴解放区共筹新政协会议。1949年6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20.根据材料,概括抗战胜利后黄炎培的主要政治活动(6分)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黄炎培的政治活动(9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费正清把宋代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欧洲汉学家谢和耐、伊懋可,日本东洋史家宫崎市定等人也都对宋代的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事实上,我们的前辈国学大师,始终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严复先生早就指出,宋代对于现代中国人民族性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钱穆先生曾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莫不有变。”陈演恪先生有一段名言:“华夏名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讲,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钱锺书先生也说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宋代在中国历史演进序列中的重要地位,早已被敏锐洞察。时至今日,我们应该以更为开放的态度去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
——邓小南《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
15.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宋文化与中国文明”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