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产生了实现“和谐大同”的社会的理想,并为此设计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其核心莫过于采用一套有效的争议调处机制,即今天所谓之调解制度。调解,作为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调解的最早记载是舜主动出面对“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坻”进行有效调处的故事。可见,华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调解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调解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几乎在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负责调解的机构或人员。
秦汉时,在乡一级设“秩、啬夫和三老”专司调解事务,调处不成再到县廷起诉。唐代则于基层分设“乡正、里正和村正”,而且还明确规定调解是将纠纷交府县处理的前提。到元朝时调解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民事纠纷。元代还为调解及其他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告拦”。元朝法律同时规定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这就赋予调解达成的和解协议以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这是传统调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调解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明代将儒家“无讼”观念付诸社会管理实践,调解自然继续充当民事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朱元璋就曾颁布敕令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轻便告官,务要经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里甲老人量断。”清代在沿袭明朝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据载,清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间,天津宝坻县自讼案的调解结案率竟高达90%。从上述调解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调解在一步步制度化的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强制性特征。这种强制调解模式体现了统治者以此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考虑。中国古代调解也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道德教化功能。
我国古代调解制度特点鲜明。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调解的主动介入特性。中国传统调解实践大多具有某种主动介入的因素,即调解人出面调和纷争,并非基于双方的邀请而是多由调解人主动介入争议。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的非中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调解人主持调解时未必一定会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受传统道德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自然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对调解结果施加影响。为了给调解人保留“面子”,当事人大多会听从调解人的建议,这些情形都是西方式调解体系中闻所未闻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中说“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所以,不可能改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答题时注意审题,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易错点
D项对清朝时期的调解制度表述内容有整合,容易误选。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中清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高,与当时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有关,而不是当时社会矛盾多。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一般一是比对跟原文内容的出入或差别;二是比对选项中表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本题属于无中生有,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文第三段原文第三段“清代在沿袭明朝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原因表述错误。
易错点
C项易误选。文段信息有转述,跨度大容易误选。
正确答案
解析
D项中中国古代调解制度中,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非中立,但不能说西方调解人就 中立,也不能推断出可以给出精确评断。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要学会复位验证,即在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时, 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要学会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有“审题、搜索、核对”三个步骤,审题就是要细读题干选项,审清题意;搜索即“对题读文”,找出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范围;核对即比较选项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现象,主要关注此物变彼物(张冠李戴),或然当必然(说法绝对),将来变现在(时态不当),部分成全部(以偏盖全),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指此却是彼(指代不清)等情况。本题D西方式调解制度具有与我国古代调解制度不同的特点,它具有中立性等鲜明特点,这里属于无中生有。
易错点
A项易误为错项,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整合加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文言实词的正确词义的能力。既要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推断能力。A项中的“振”在古汉语中有“救济”之义,但在现汉中已没有此义,此义已写作“赈”了,因此学生判断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声旁相同的通假原则推断出这里“振”通“赈”;B项“有罪,吾自当之”,“当”原有充当、担任之义,而在“有罪,吾自当之”此语境中引申为“担当、承担”,也是恰当的;C项中的“临大事”,意为“面临大事”,“临”解释为“面对”,《岳阳楼记》中,“把酒临风”中的“临”的意思与此相同;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著之籍”应该是“著之(于)籍”的省略,译为“记录于簿籍”,“著”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现汉中还有这个意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文言文考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一般采用选择题形式,有时也会结合翻译题和文意理解题进行命题。选择题中,命题者给出四个文言词语(实词),将它们置于具体语境中,给出解释,要求考生选出解释错误或正确的一项(多是让选择解释错误的)。《考纲》中规定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大体可视为“常考文言实词”的基本范围,不过历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远超过这120个实词,考生须全面复习。考查的重点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把释义放到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如译得通顺,初步说明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当然,有时译得通顺,还是不能断定解释是对是错,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判断。D项 “著之籍”应该是“著之(于)籍”的省略,译为“记录于簿籍”,“著”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易错点
A项“振”通假字,容易误解。
正确答案
解析
正确标点: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译文: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文言断句题是文言文考查中的轮考题。做断句题目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从命题思路看,这道题先在整个文句中设置两处断句错误,然后在四个选项中,两个选项各设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则设有两处错误,还有一个选项无错误。本题的A、D两项中各有一处错误,分别在“/号“八虎”日导帝/”和“对僚属/语及辄泣下”中,前者是当断不断,后者则不该断又断了,B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而C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这种用客观选择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答题时的断句混乱以及评分时的困难,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易错点
“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之间容易连在一起,所以要准确理解文意。
正确答案
解析
A、C、D三个选项的内容在文中事实清楚、概括合理;B项,而选项说“他不顾非议”,“不顾非议”,“应该是同时有其他人的反对”,而文中只说到“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并未提及其他人的反对,因此表述不正确,属于无中生有。所以选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原文,筛选信息,关注整体,全面理解,找到选项对应的全部区域。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词句、文章的主旨、作者的立场态度等等。作为一篇人物传记,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梳理文中为表现人物而选取的典型事例。此题四个选项表述均是人物性格概括+典型事实,做题时既要认真分析事实表述是否有误,又要注意人物性格概括分析是否恰当。前者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等,后者则要思考人物性格概括陈述是否符合逻辑。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有个别选项可能把陷阱设在对原文中的某个字词错误翻译上。
易错点
D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正确答案
(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关键词:赐、复、民业、力争各1分,句意1分)(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关键词:偕、伏阙、入、不食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工科给事中之职。后出任湖广右参议。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济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玄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飞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略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受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百姓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这才停止。韩文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絶。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于是偕同诸大臣匍匐在宫殿前上疏皇帝,奏疏呈进,皇帝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监狱。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
解析
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最后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关键词:赐、复、民业、力争各1分,句意1分)(2)(关键词:偕、伏阙、入、不食各1分,句意1分)。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第(1)小题翻译的关键点、难点是判断“赐田”的理解和翻译,不少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翻译为“赏赐田地”,这样就会变成“淳安公主把三百顷田赏赐给别人”,而这就跟下文“(她)复欲夺民业”语意相悖了,也不符合人物性格,所以“赐田”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皇帝)赏赐的田地”,整句的大意应该是公主已有皇帝赐田了,还不满足又想夺百姓田地,最后在韩文的力争下才没有得逞,这样上下文语意就打通了。“复”译为“又”,“民业、力争”的翻译主要是变古代单音词为现代双音词,分别译为“老百姓的产业”“竭力抗争”,难度不大。第(2)小题的翻译首先也是根据上下文理解大意,在郎中李梦阳的鼓动下,韩文应该要去采取抗争行动了。从本句看他们应该是集体上书。偕,偕同,在一起,这个词并不生僻,我们常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的“偕”也是这个意思;伏阙,这个词关键是阙的语意确定,它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的“阙”语意基本一致,意为“宫殿”,这里语境是韩文等向皇帝上书,所以“伏阙”可译为“拜伏在金銮宝殿上入”或为参考译文的“匍匐在金銮宝殿”;“惊泣不食”中的“不食”根据语境应为“吃不下饭”,做“惊”的补语,补充说明“惊得程度、结果“。另外,整句翻译时还要注意要把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易错点
“乃止、偕”要准确翻译。
五、语言文字运用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面对美国官员怀疑遭“中国黑客”攻击这一尴尬局面,中方强调,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网络黑客攻击行动,希望美方莫 ,而是在这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
②近日,5个农民酒后 ,以民警超车时差点撞着他们的车为由,肆意对民警进行殴打、辱骂,最后被依法进行有罪判决。
③关于“茅台库存量高达2万吨,茅台价格崩盘”的消息不胫而走。对此,茅台酒厂相关部门对这一说法作出回应,认为这是 的恶意中伤。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微商的萌芽与壮大,本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常商业路径。 ,就会有弄虚作假的可能,已然有将微商之路走歪的势头。因此,需要用法律之手净化微商环境,微商方能走得更远。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观察欲求深细精确,必须要看到各样的事情,不看到一点就写。“多看看”, ① ,而是要全方位地观察,不但要看到事物的现象, ② 。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重那些有较强刺激性部分, ③ ,比如在描写人物时,着意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而对人物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状态,却挖掘得不够。
19.下图是无锡市网民公益体育大会标识,请写出该标识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30字(含标点符号)。
正确答案
解析
三个成语,都含缺乏事实之意,都是贬义。“捕风捉影”偏重在没有事实根据;“无中生有”偏重在本来没有的事实,凭空捏造,语气较重;“无事生非”偏重于无缘无故找岔子,故意制造麻烦,语义最重。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近义成语(词语)的辨析,答题时要根据语义侧重点、根据语义范围、根据语义对象、根据感情色彩、根据意义轻重、根据语法结构、根据关键语素的不同来进行判断。比如,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两个成语的细微区别。
易错点
必须结合语境,否则可能会导致误选。
正确答案
解析
B.成分赘余,“目标”与“为了”重复,去掉“为了”。C.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国”不能与宾语“大事”相搭配,把“崛起的中国”改为“中国的崛起”。D.概念上的包含被包含不合理逻辑,各种公共设施包含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可以用语感审读法。这是一种凭语感直觉对句子是否有语病作出判断的方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分两步进行:1.直觉。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那些感到拗口别扭的地方,往往就是可以初步判断为有语病的地方。实际上,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第一直觉。2.审读。对感觉不顺畅、不符合一般习惯的地方复读几遍,仔细品味。比如,A项“盖得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通过语感发现是两套结构。“盖的,除少数人有毛毯可充当被子外”的糅合,所以读完之后基本能判断是句式杂糅类语病。
易错点
B项中成分赘余语病类型,容易忽略。
正确答案
解析
横线前后的句子构成转折关系,“路是人走出来的”该句陈述一种现象,应置于关联词前,“只要”与“就”搭配表示条件关系。
排序题也可以说是语文高考的一个较为重要题型,它属于语言运用类题型,是一种综合类题型, 涉及语言的衔接和连贯,属于较高的能力层级要求,是对考生语文综合素 质的一个考查。排序题题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择句复位型,在语段中抽出其中某 句,列出四个选项,选择一个最恰当的。二类是选择排序型,打乱的几个句子的顺 序已经排好,考生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三类是嵌入式排序型,从一个语段中抽出 几个句子,打乱顺序,要求考生排出正确 的语序进行还原,抽出的这几个句子可以 是连贯的,也可以是间隔的。答题时可以使用排除法,并注意横线前话题的一致。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语句复位型衔接题,答题时必须注意,答案符合显性要求,暗合隐性要求。题目的显性要求主要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包括对象、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隐性要求主要是语体的风格、内容的拓展、情境的氛围、情感的褒贬等,往往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隐性要求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需要考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测与想象。如果答案符合显性要求,只能得到基本分;若答案同时暗合了隐性要求,则能得到高分可以使用排除法,注意横线前话题的一致。
易错点
易误选A项,注意前后文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①不是只只作局部的了解
②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③而忽视了那些精微的内在之处
解析
文段:观察欲求深细精确,必须留心各样的事情,不看到一点就写。“多看看”,不是只只作局部的了解,而是要全方位地观察,不但要看到事物的现象,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重那些有较强刺激性的部分,而忽视了那些精微的内在之处,比如在描写人物时,着意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而对人物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状态,却挖掘得不够。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材料给出的是一个段落,有具体的语境,回答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要注意到题干中要求的“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首先我们要理清文段的结构,找出其中的中心句 。 2、然后分析需要补写的上下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常识,适当的想象确定大致方向。 3、注意“其实、因此、但是等关联词语。通过分析复句确定填入的句子内容。 4、注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与上下句语意连贯照应。有些题目前后的内容是以对举的形式出现的,根据对应关系可以确定填入的词语。 5、分析的时候必须紧扣原文,补写句子时尽量使用原材料中的关键词, 6、注意字数限制。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正确答案
该标识整体为梅花、水波形状,(1分)花边内饰有5个镂空体育运动花纹,内部以公益标志丝带环绕成心形,内含“@”字样,综合体现了“体育、公益、网民”等活动元素。(2分)寓意:无锡网民公益体育大会以体育为切入口、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公益为纽带,用心连结网民线上线下活动。(3分)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徽标题,读懂图,该标识由梅花、水波形状、体育运动花纹、心形、 “@”字样等组成。综合体现了“体育、公益、网民”等寓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观察表象,抓住特点。宏观把握徽标(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地点等。要认真观察图画组成部分,避免遗漏说明内容或疏漏创意之处。2.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徽标的内涵和寓意,对徽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忌随意猜想,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3.分析寓意,文字表达。一般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做到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也有些题目要求运用生动的语言作答,总之要根据要求回答。
易错点
对徽标的画面没有理解,概括不全面。寓意理解不到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放 慵 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8.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
①“醉”字是诗眼。(准确点出“醉”字得1分)
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之意(或 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
③“醉”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④被陶醉的不但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写出诗人“陶醉与闲适”的情感得1分,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
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本诗以写景开 首,暖暖春日,熏风杨柳,一片春光融融之景。“浓春醉海棠”一句,诗人用“浓”字来形容春景,写出了春之艳、春之深、春意之盎然,海棠被浓浓春意陶醉,“醉”是指人因喜爱而沉迷的一种状态,显然是把“海棠”人格化了,形象生动,富有诗意。“醉”字带有诗人自己强烈的感情,诗人借海棠表达了自己欣赏春景的陶醉和美妙。“浓”字仅仅写出了春景之态,而“醉”字深藏诗人感情,本诗之“诗眼”自然应该是“醉”字。本诗颔联、颈联、尾联叙事抒怀,表现诗人虽身处官场,但在俗务之余尚可自由感受醉人的春色,被“浓春”陶醉的不只是“海棠”,应当还有欣赏春色的人,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自由、闲适之情。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诗眼是诗歌的灵魂。寻找并品味诗歌“诗眼”的题目属于诗歌鉴赏中 “炼字(炼句)”题型的范畴。古代诗词语言精练,感情丰富,往往一字或一句,尽显风流。
所以“炼字(炼句)”是古诗词鉴赏的重点之一。古诗词鉴赏重在品读,考生要有大量诗词的阅读积累,培养理解和分析能力。古代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提问方式多样,但究其根本就是对一个字或一个词的品悟。所以,“炼字”题型解答可以分为两个步:一是找到所谓“诗(词)眼”、“用得好”的字、词;在这个步骤,考生需要调动自己平时的总结、积累,古代诗词的“诗(词)眼”通常都是带有作者强烈的感情,如“愁”、“苦”、“忧”等。如本诗首联中“醉”字充分体现了诗人赏春时自在自如,陶醉其中的状态。“用得好”的字词,通常是诗句中的形容词、动词、数词、叠词或活用的词等。二是分析其表达效果。在此步骤,考生首先应该考虑这个特殊的字(词)的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其次应考虑此字(词)是否有“表达主旨”、“抒发感情”以及结构方面的作用和效果。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分析效果或作用一定要联系诗句。
易错点
考生对诗眼赏析的答题模式没有掌握,答题不规范。
正确答案
(1)首联写出了春日里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
(2)颔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3)颈联进一步写出在官场中不得意的际遇,本性愚拙,不谙官场交际,因此与人交情疏浅,表现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感。
(4)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
解析
本诗题目“放慵”,即疏懒的意思。唐代诗人白居易《戏赠萧处士清禅 师》诗:“又有放慵巴郡守,不营一事共腾腾。”据《现代汉语词典》,“疏懒”是“懒散而不受习惯限制”之意。从题目可知,本诗描写的是诗人的一种自由、闲散而无拘无束的生活。诗的首先以写景切入,描摹了美丽且让人陶醉的春景,暖日和风,杨柳青翠,海棠红艳,春色迷人,盎然的春色使人赏心悦目,自然流露了诗人无限的赞美和喜爱。颔联讲到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可惜应酬世俗事务却妨碍了如此的开心,一个“苦”字表现出诗人的苦恼和无奈。颈联写到应付官场的处事方法,“从人笑”、“得自藏”表明诗人不喜官场生活,同时也间接反映出诗人身在官场的无聊和烦闷。尾联写出诗人在世俗生活中的坚定态度,无论云彩变幻,诗人安稳行走,一种处之泰然的心境立即显现;诗人独自安坐,举手焚香的闲适之态跃然纸上。诗人在本诗中的情感变化清晰明了:诗人看到美丽春景,心情喜悦;但官场俗务烦恼苦闷,让诗人无奈;不论世事如何变化,诗人心中安稳,独自享受生活之乐,坚守心中夙愿,自然也有一番独特意趣。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诗歌的主题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古代诗词鉴赏无法回避的两个问题。 诗歌主题和情感是统一的,所以考生应该在阅读、学习古代诗词的时候要善于积累、归纳。不同题材诗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不同的,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人表达的情感往往有其共性,即便是不同的诗人。古代诗词的题材主要有:(一)即景抒情类。此类诗词以描绘自然美景,歌咏祖国大好河山为特征,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但古代有些诗人不满现实,寄托山水,往往借此来抒发自己苦闷情感,以乐景衬哀(二)咏物言志类。诗人借助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品质等的描摹,来表达诗人的理想、精神,大多运用暗喻或象征的手法。(三)闲适感怀类。诗人写平常之事,抒平常之情。如送别、思家、怀友等。(四)咏怀古迹类。诗人通过叙写名胜古迹,感叹古迹今夕之沧桑巨变,或借古讽今,暗喻当世。(五)边塞征战类。通过描摹边塞环境之苦或将士生活之难,表现古代军旅(征战)之苦,侧面抒发将士英勇报国或思念家乡(亲人)之情。以上五种类型基本囊括了古代诗词鉴赏材料之选择范围,建议考生加强阅读理解,常分析,精练习,多归纳。
易错点
考生对诗歌所蕴含的感情理解不到位,概括不全面。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面对月圆月缺,他表达出了美好的愿望:“ , 。”
(2)杜甫《登高》中“ , 。”一联,表达了自己因双鬓白发、年老多病而暂停饮酒的烦闷。
(3)在《师说》中,韩愈以“ , 。”这两句,颠覆了老师胜过学生这一传统观念。
正确答案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
共6分,每句1分 。有错字、漏字、多字、错序的,该句均不得分。
考查方向
易错点
容易误记句序。比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牛泪(小小说) 刘北川
牛老了,那么大的骨架,有了突起的棱角,走起路来,一步一探,好像前面埋着地雷,犹疑着,脚步子是虚的。人也老了,头发花白了,着了霜雪的荒草般,乱成一团,脸上的皱纹一道压着一道,一脸的沟沟坎坎。老人走在前面,牛跟在后面,走出逼仄的小巷,眼前展现出春天的原野。老人拔掉嫩嫩生生的青草,双手捧到牛跟前,牛看一眼老人,然后深埋着头,把青草绞到嘴里,老人的手濡湿了,出神地等着牛衔完最后一根青草。对面的山,一座连着一座,逶迤如牛群。
儿子搬到城里去了,他说不动老人,老人说,还有牛呢,进了城,牛住哪儿?儿子舍不下老人,丢下老人一个人,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老人身边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老人说,怎么没有?还有牛呢。儿子哭笑不得,牛能变成了老人的儿子?早几年,村子里遍地都是牛,开春时,吆着牛,犁开一片一片土地,掀开了庄稼地盖着的棉被窝,地就醒了,草就醒了,庄稼也醒了。现在,这头牛,是村子里唯一的牛,也是村子里最后一头牛。
儿子琢磨着把牛卖了。老人听到信,把儿子训了一顿,说,卖牛,不如把爹卖了。儿子是孝子,只那一句话,儿子再不敢提卖牛的事。后来,儿子渐渐想明白了,老人对牛有感情,就像闲来没事的城里人,养个狗抱个猫,成天宝呀贝呀儿子孙子地挂在口头上,那猫狗的还有像模像样的名字,什么爱米威廉挨得拉……儿子就当老人养了一头宠物,不需要专门的猫粮狗食,缺点就是个头大了点。
老人把牛鼻绳早就扔了,牛也用不着了干活了。村里的地没人种,都荒着,年轻人都跑到外面闯世界去了,再说种地靠着老天爷的几星眼泪能有多大收成?不如出去打工来钱多,来钱快。牛更加的沉稳安详,年轻时的僵脾气全没了,也拉不动那沉重的犁铧了。儿子一般十天半个月来一次,香肠蜂蜜,老吉祥的糕点,旺老财的酱肘子,包装齐整道不出名字的水果……儿子从小没了娘,儿子对娘的记忆来自老人,老人说,你娘有一双大大的眼,水灵灵,你德山大爷老是开玩笑地说那是双牛眼。儿子懂得老人一辈子不容易,一手把他拉扯大,可谓吃尽了吃头。儿子来了,把东西放下,然后把上次拿过来的过了期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扔掉。老人和牛住在一间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身上的汗腥气。儿子跟老人扯了几句天气好好坏坏的话,就急匆匆地开着车,走了。
儿媳不满意儿子的做法,老人吃不了那么多东西,再者说,老人吃什么还给牛吃什么,牛不吃也摆在那儿,纯属糟蹋。儿子有自己的主意,老人不随他到城里享福,恋着老屋和牛,相对而言,这点吃食又算得了什么。
几天不见老人和他的牛出来转悠。那天傍晚,牛独个出来了,在杏花婶的木栅门前徘徊,还用头顶撞木栅门。杏花婶赶它也不走,用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盯着她,眼晴湿漉漉的。花婶想到了什么,围着围裙往老人的院落里跑,果不然,老人病在炕上,起不来了。打电话给老人的儿子,儿子风风火火地来了。
老人明白自己的处境,强睁开眼,对儿子说,牛养着……别动它的心思……这头牛有人情味哩……那双牛眼睛里,能瞅的见你娘……老人的说话声越来越微弱。儿子听老人说过,娘是饿死的,她把自己那份菜团子,留给老人和儿子,自己吃了后山的观音土。娘的眼睛最漂亮,杏核眼,眼眸常常润湿着,像深深的湖水。老人没了老伴后,没有续弦,只有一次,媒人说和柳庄的那个拖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儿子吵着闹着,他不想来两个野孩子跟他争食,事也就黄了。柳庄的那个女人,跟他娘一样有一双大大的眼,汪着一片湖水的亮光。
老人闭上了眼……牛把木门撞开,哞的叫了一声,出神的望着他,望着睡着了的老人。大大的眼睛淌出混浊的牛泪,一颗一颗,砸在泥地上。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2年第12期)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12.小说第一段的划线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作者把牛塑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4.小说的“泪”有牛的“泪”,更有人的“泪”,这泪中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解析
A.“反映了老人性格的固执”欠准确,老人有固执的一面,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反映了老人与牛的相依为命,情义深厚。B.“老人对儿子的冷淡和不理解,父子俩存在着感情上难以逾越的鸿沟。”错误,老人一直以来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而且父子两人虽有小分歧,但后来儿子也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的内心情感世界。D.“表现出儿媳的势利和冷漠”错误)。
【答题思路】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分析与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 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之一。本题的设计,除了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主要从所选文本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因此,我们在平时进行这道题题目的备考的时候要注重培养的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细读文本,精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思想艺术特色。
考查方向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正确答案
①展现了老人与牛的生活环境,这是偏远落后的一个山村。 春天原野蓬勃的生命力反衬出老人和牛的衰老(或给文章带上了忧伤的色彩和基调)
②老人拔嫩草喂牛和牛吃青草的细节,写出老人对牛的细心照料和牛对人的感激,表现人与牛之间深厚的感情。
③为下文儿子因为牛的事情而与父亲产生分歧的情节埋下伏笔,也为小说的结局作铺垫。
解析
题目要求就文中两处划线处作用,进行分析。必须分条来答。内容上:一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二给奠定感情基调。三人与牛之间深厚的感情。结构上:埋下伏笔,也为小说的结局作铺垫。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把握小说在情节设置与结构安排方面的分析鉴赏 能力,具体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认识小说情节的作用,从整体上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小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喜爱,也因此屡屡受到高考命题人的 青睐。然而,喜爱阅读小说并不意味着善于鉴赏小说,不少省市考生答题情况显示,小说阅读题得分并不尽如人意。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让考生能够“读得懂”。“读得懂”主要指两个方面的内容:读得懂文本;读得懂题目要求。要想让考生读得懂文本,就要让考生明确小说的四大关键要素:情节、环境、人物、主题。高考设题几乎离不开它们。要想让考生读得懂题目要求,就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审清楚题目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
易错点
小说语言的欣赏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不能架空分析。
正确答案
①牛的灵性增添小说的温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触动读者柔软的情感。
②烘托人物形象,牛的灵性烘托出老人质朴真挚的情感,对农耕文明的依恋,对相濡以沫的妻子的怀念,衬托出老人的重情重义。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牛串联着故事,引出老人与儿子之间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牛也见证着老人的逝去,是小说的线索。
④更好体现小说主题,在儿子进城后,老人和牛成为了生活中最亲密的“亲人”,牛身上有农耕文明里人的那份质朴深厚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思考:物象本身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题。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一篇小说,一般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主题、表达技巧等要素。小说的要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要素之间都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种要素会牵涉到其他所有的要素。考生在考场答题时往往是“有米不会炊”。一些考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解题时或茫然无措,不知如何下手,或洋洋洒洒数百言,内容却不得要领。因此在备考小说时要培养学生的迁移推断能力。小说作用型的题目,除了要考虑设题内容本身的作用之外,还应该迁移到小说的其他要素上进行思考,比如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
易错点
考生没有掌握这类题的作答模式,不能分条进行作答。
正确答案
答:包含的情感有:
①亲人中深厚的关爱之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有父亲对妻子的爱,有儿子对父亲的爱,还有父亲对已经如同亲人般的老牛的爱。
②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怀,作者对农耕文明里那份亲人之间、邻里之间质朴的人情的怀念和依恋。
③城市化过程中,传统的农耕文明渐渐衰落,人与自然渐渐疏离,空巢老人的孤独,父辈和后辈的情感差异,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
(答对1点得2分,其中“亲人中深厚的关爱之情”中答对其中两点关爱之情即可得2分)
表现这些情感的方法有:
①通过儿子回忆父亲关于续弦没成的事,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通过老人对妻子的描述,特别是对眼睛的描述体现对妻子的怀念;通过儿子顺从父亲的意愿,带东西给老人,儿子在接到花婶电话匆匆赶回表现对父亲的关爱;老人拔嫩的草喂牛的细节,写出了老人对牛的细心照料。
②运用对比手法写农耕文明里那份人情的质朴、父辈和后辈的情感差异,城乡中人的生存状态与情感状态。
③象征的手法,老人象征着一份依恋和坚守,有着老一代农民典型的性格,体现小说善于以小见大的特点。
(答对1点得2分,其中表现“亲人中深厚的关爱之情”中答对其中两点关爱之情即可得2分)
解析
本题看起来是问小说的情感,实际上是在考查小说的主题思想。情感可 以从小说人物之间表现出来的情感和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来思考。而主题的把握需要考生既要读懂作者的情感倾向,同时也要综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等因素来思考。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文本解读,应该是一个读者、作者和文本三者之间视界融合的过程。作品需要作者和读者共同来完成。在鉴赏小说时,读者往往容易忽略掉作者,不去深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因此考生在备考小说时,既要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还要关注文本里面带有浓重的情感倾向的作者。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躯体,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主题便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意义的核心。小说的主题思想不能像论文那样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也不是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目的生硬地贴上去,它是融合在小说作品的人物形象、巧妙地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和高明的语言技巧之中,需要靠考生整体把握、分析、挖掘出来。如何整体把握呢?首先要明白情节是小说主题的表现渠道。小说中的情节是矛盾展开的过程,也是揭示主题的过程,情节中无不渗透着作者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其次要明白人物是小说主题的缔造者。人物是突出小说思想主题的重要承载着,因此要想把握一篇小说的主题,探究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再者要清楚环境是打开主题之门的钥匙。整个故事,作者是要批判还是要赞扬某种精神,是要揭示某个社会现象,有时会选择在行文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揭示或者暗示。除此之外,还要懂得关键语句是小说主题的窗口。小说一般不直接表达主题,但有时一些议论性抒情性的语句是分析小说主题最便捷的标志。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关注这些点,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20.写作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例文】
人生价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自古以来,人们对价值的探讨从未停息,苏格拉底追寻幸福之意义,伽利略寻求真理之所在,在人各有志,每个人都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职业选择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职业选择反应及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决定了职业选择。人生价值观是对人生价值的探讨。自有人类的文明史以来,人类社会曾流行过,奉行过多种人生价值观,然而,这种人生价值观,说到底都是关于“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和“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的观念,即关于人生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观念。
春秋时有孔子一心为天下宣扬礼,宋末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而现在宣扬的雷锋精神,还有先烈们的事迹,其价值取向之高尚,决不是常人可做到。当今社会,也不乏这一类仁人志士,孟祥斌就是一位当代烈士,他是一个军人,舍己为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决定了他军人的职业选择。这是价值与职业关系的体现。第二种是个人本位论的人生价值观,它强调个人利益至上,提倡个人为中心论,它以“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合理利已”,“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等为表现形式。我们平常所说的意志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人在小说中常常出现,小说常用以讽刺
错误的人生价值目标则把人生导向错误的方向,必然受到客观标准的限制,直至社会的惩罚,如上述的第二类人,一心只为自己获利,这样的价值观可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但最终逃不过惩罚。而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和个人所追求的价值观从理论上说是相同的,关键在于你的取向。每一个人,都应有正确的,崇高的价值观。为崇高的价值目标奋斗,即是为社会的美好也是为个人的美好而奋斗。美好的社会条件,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们的创造劳动结果,这才应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的人生价值所决定的职业走向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然而,人格的崇高,人品的至善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养成的。个人在为社会的完善过程中完善自我,也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当然,这一社会完善和个人的完善过程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论从个人还是从人类总体来看,都是无止境的。无止境的追求,
这就是人生价值之真谛所在。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无止境的追求,只能说明你明确了目标,而做为一名企业员工,真正的价值是要为企业做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得以认可,这就是你所在单位存在的价值。卡尔·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他的一生是高尚人生价值与职业选择的标榜。马克思17岁时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中写道:“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人生目的也是人生行为的动力和源泉,为了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练意志、奋发图强、努力拼搏。因此,世界顶尖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曾经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毛泽东16岁时“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周恩来上中学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他们始终朝着这样的人生航向前进,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真诚爱戴。
人生价值决定职业走向,职业的选择反过来体现人生价值,唯有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解析
本试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题目分析。本材料作文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材料本身,二是写作提示语,三是写作要求。这是一个关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话题材料,小卜是偏远地区瑶族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临近毕业,是满足家乡父老愿望回乡做教师,还是进入著名外企获得优质生活,亦或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她犯难了。为改变家乡的贫困状况尽力,是父老乡亲的愿望,或许也是她的梦想,但回乡村作为教师,地域、职业和待遇恐怕不是自己所想;到著名外企工作,置身于繁华之地,发挥专业特长,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创造优质的生活,有着很大吸引力,可有负父老乡亲愿望,甚至会少了一点家国情怀;至于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环境感召下,既能实现自主创业,又能够把民族服装推介出去,不失为一个合理选择,但仅仅受潮流的吸引,盲目行动,且创业需要一定条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自己不一定完全准备好了。表面是职业选择上,其实是思想、心态、观念等认识上纠结。这也许就是她犯难的原因。
二、题目类型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所谓“任务驱动型”就是带有具体的写作任务的作文。实际上,所有的作文都是“任务”,但这里的“任务”指的是与材料及要求相关的具体的写作任务。例如本材料作文中,“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这就是具体的写作任务,即要求考生能够给小卜提出具体的就业选择建议。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追逐梦想、奉献爱心等,就不能算是完成了作文要求的“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已经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方式。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乙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
三、作文“提示语”分析。明确写作任务,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写作的首要任务。要想明确写作任务,就要善于抓住“提示语”进行分析。本材料作文中的“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就是“提示语”,这个“提示语”启示我们:1)本次写作的范围应该围绕“小卜的就业选择”问题,当然也可以从小卜的个案出发,透视大学生就业背后的价值选择。但不能脱离小卜就业选择本身,泛泛而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出理性的就业选择。 2)“小卜的就业选择”,此处指的应该是材料中的三种选择,即回乡做老师、加盟外企、创办服装设计公司。为什么只有这三种呢?因为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后面是句号,就意味着目前小卜只有这三种选择。作为写作者“你”,给小卜提的建议必须建立在这三种已有选择的基础上,不能脱离这三种选择“另起炉灶”。比如考生可以在这三种选择中任选一种,也可以两两搭配甚至三者结合,甚至可以在就业顺序上进行创新建议;考生也可以在理性分析三种选择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就业建议;也可以适当拔高,围绕就业的价值选择问题提出建议。但有几种情况需要避免,一是抛开材料中的三种选择,给小卜提出了其他选择;二是过度拔高立意,写成“坚守本心”“尊重内心”“理性选择”等等立意,忽视了“小卜的就业选择”这个具体问题。 3)既然是“建议”,写作者就要有强烈的主观意见,不能进行客观现实性或规律性分析,例如分析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困境与心态等等。建议,是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的。既然是主观倾向性,那就既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怎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三人称建议的语体,也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你应该怎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二人称建议的语体,比如书信体等。
四、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及价值取向问题。
实际上,限定任务是对“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进一步要求,是对立意范围的进一步压缩,有利于防止出现“套作”类的作文。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情境下,在限定的话题范围内进行写作,但考生又可以有多种选择。这一点也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自由”与“限定”的辩证问题。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还带有一定的“应用”性质,但又不是规范的应用文。就拿这个题目来说,如果学生写成了类似于市场调查或就业指导意见书之类的应用文,也不符合作文的精神。考生应该透过就业选择的表面,去把握就业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念与心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