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福州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士曾经是底层贵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由武士而蜕化成了文士,他们中不少人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并且成为当时推进社会变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

A急剧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嬗变

B官学与私学界限被打破,士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

C诸侯争雄,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历史契机

D技术进步,改变了士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答案

A

解析

周朝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森严的等级序列,士是贵族的最底层。由武士蜕化为文士,体现的是社会阶层的流动。可以直接选择A选项。B选项倒果为因应该排除。C选项从题干中无从体现。D选项题干中无从体现。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再下来对四个选项进行区分。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B选项。是对社会大变革与士的因果关系区分不清。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5.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又称“庚子后新政”。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可是掌权的慈禧太后在推行新政的同时,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这说明慈禧太后()

A接受列强建议实行革新的真实动机

B不愿为戊戌政变翻案的矛盾心态

C因发动戊戌政变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D固守传统反对进步的顽固态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清末新政就内容而言,比戊戌变法更深入。但慈禧太后强调不得偏重西法,反映他不愿认错的矛盾心理。可以直接排除D选项。A选项材料未体现。C选项表述与事实恰好相反。运用排除法应该选B选项。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末新政。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对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进行区分,再下来对选项进行区分。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D选项。是对清末新政内容理解不准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6.张謇是晚清民国初年最有影响的商界人物。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力主清廷予以镇压,不久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他转而支持共和,通电要求清帝退位。由此可知其政治态度属于()

A洋务派

B立宪派

C革命派

D保皇派

正确答案

B

解析

采用排除法首先去掉A选项。材料中主张镇压革命党,排除C选项。材料中要求清帝退位,排除D选项,所以剩下立宪派,应该选择B选项。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张謇的政治立场。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对立宪派和保皇派进行区分,再下来使用排除法做题。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D选项。是对立宪派和保皇派区分不清。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9.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由此可见他所处时代()

A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B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仍处原始蒙昧状态之中

C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民主政治的繁荣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正确答案

A

解析

能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说明已经摆脱了原始蒙昧状态。可以直接排除B选项。CD选项材料未体现。综合题干材料信息反应的是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应该选A。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概念。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词,再下来对选项进行区分。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B选项。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理解不清。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正确答案

D

解析

整个封建王朝皇权与相权矛盾一直存在着,可以直接排除B选项。这样做更费时间,但可以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因此排除A选项。皇帝设置朝议制度与三省六部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因此排除C选项。秦朝的朝议制度与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共同之处,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应该选择A选项。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朝议制度与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对秦朝的朝议制度与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进行比较,再下来对选项进行区分。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C选项。是对秦朝的朝议制度与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认识不清。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3.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由此可见行省()

A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

B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

C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

D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

正确答案

C

解析

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这一点,可以直接排除A选项“割据之势”,排除B选项“蒙汉分裂”,D选项无从体现应该排除。应用排除法应该选择C选项。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对行省制度概念理解正确,再下来对选项进行区分。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蒙汉各族的联合”。是对行省制度概念认识不清。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4.明代江南文人热衷于著书,其内容往往都迎合图书市场的需要。此时的热销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为科场考试服务的,二是供市民休闲消遣的,三是反映社会各领域生活热点的。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

A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

B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

C文人思想活跃,舆论环境宽松

D出版印刷行业利润丰厚

正确答案

A

解析

明朝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出现题干迎合图书市场需要的著书活动,以为科场考试服务排在第一位,可知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较高,可以直接选择A选项。可以排除B、C、D选项。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材料,再下来对四个选项进行区分。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经济发达”B选项,过去小农经济下人们生活并不富足。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7.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标语,其内容反映了当时我党()

A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实践

B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C面对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形势

D将根据地政权建设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正确答案

C

解析

抓住材料中“打倒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体现了民族矛盾,“打倒买过的国民党”体现的阶级矛盾,符合题干材料的是C选项。其余要排除ABD选项。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词,再下来对选项进行区分。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A选项。是对历史阶段特征区分不清。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8.1953年10月,全国粮食会议作出了在农村实行计划收购、在城市实行计划供应也即“统购统销”的决定。这一决定的实行()

A推动了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

B保障了工业化的战略实施

C缓解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正确答案

B

解析

做本题要抓住材料的时间点“1953年10月”,可以直接排除A选项,土改是1950到1952年冬天。自然灾害是1959——1961年,排除C选项。建国后从1949——1952年底,进行国民经济恢复,排除D选项。符合题意的就是B选项。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计划经济。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词,再下来对选项进行区分。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C选项。是对历史阶段特征区分不清。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0.创立于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获得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19世纪初,英国却逐渐取消了其贸易垄断权,并于1858年解散了该公司。这表明()

A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竞争日益加剧

B东印度公司完成了独占印度的使命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经济政策转变

D英国代议制发生了变革

正确答案

C

解析

做本题要抓住材料的时间点“1600年”和“1858年”,此时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BD选项。符合题意的就是C选项。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词,再下来对选项进行区分。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B选项。是对工业革命理解不清。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1.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凯南在给美国国务院的电文中指出,苏联的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分裂和削弱自由国家的力量。凯南的这一电文()

A成为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B直接导致美国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影响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

D正确分析了当时的苏联的外交政策

正确答案

C

解析

做本题要抓住材料的时间点“1946年”,凯南的信意图是压制资本主义发展,与1947年出台的冷战有因果关系。影响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冷战政策,排除ABD选项。符合题意的就是C选项。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冷战。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词,再下来对四个选项进行区分。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A选项。是对冷战理解不清。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4分

12.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先后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护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由此导致()

A美国丧失世界经济领先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C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D世界经济陷入无序状态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世界货币体系,排除C选项。AD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应该排除。采取排除法应该选择B选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B选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材料,再下来对选项进行区分。

易错点

本题易误选A选项。是对历史阶段特征区分不清。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在华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美国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具有代表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传教士来华始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他们的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实在太远,他们率先在中国办起了教会学校以传播教义。鸦片战争后,他们先后在广州、宁波、福州、上海等地创办教会学校。19世纪60年代,中国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广州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有许多都效仿教会学校。此外,全国各地兴办的新式私立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程式,也仿效教会学校。

1838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撰写一部名为《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的书,对美国政治制度来源、组织与功能作扼要叙述,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增补的有关美国的材料,几乎三分之二来自这部书。1866年,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完整的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问世,清政府中央和各省以及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与外事有关的各级官员均获得此书。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翻译和出版的书籍的数量没有精确的统计,但属于自然科学著作的为数不少,如介绍西方科技的《格物入门》、《格物测算》、《地学浅释》和大量的西医西药书籍。

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较早且影响较大的当推裨治文的英文报刊《中国丛报》。该报在其创刊号中,毫无掩饰地指出其主要宗旨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出版《中国丛报》广泛了解中国各种情况,中美《望厦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就是根据该报提供的情报拟定的。19世纪下半期,传教士主办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要算介绍西学的《万国公报》。康有为、梁启超的许多主张出自于那里,连光绪皇帝也阅读《万国公报》。

—— 摘编自梁碧莹《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1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传教士来华从事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原因。

1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并说明西方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对近代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分别作出简要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举办教会学校;翻译和出版书籍;创办报刊。

原因:传播宗教;为殖民侵略服务。

解析

本题从西方传教士角度考察思想文化史。抓住关键词“教会学校”“翻译和出版的书籍”“办报”,直接从材料里进行概括答案即可回答出主要内容。要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原因,抓住关键词“传播教义”“一些不平等条款就是根据该报提供的情报拟定的”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考查方向

本题从西方传教士角度考察思想文化史,考查角度新颖。

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如下:1、要先审题,读懂设问让干什么,做到有的放矢。2、其次要结合所给材料,抓住关键词,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3、最后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书写答案。

易错点

学生对主要内容不能归纳概括。对传教士传教原因只答进步性或者只答消极性,答案不全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一大批新式学堂创办起来。

②开阔了国人认识世界的视野;有助于国人对西方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和自然科技的了解和认识。

③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来源;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逐渐开展。

④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介绍西方的报刊、杂志、著述在中国纷纷出现,留学教育相继开展。

⑤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使东西方文化冲突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中国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

解析

本题从西方传教士角度考察对近代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且评价。要结合第一问的内容和原因,再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

考查方向

本题从西方传教士角度考察对近代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且评价。考查角度新颖,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如下:1、要先审题,读懂设问让干什么,做到有的放矢。2、其次要结合所给材料,抓住关键词,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3、最后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书写答案。

易错点

本题对传教士传教影响及评价发散思维能力欠缺,答案不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大主要工业经济体的规模(1820~1913年)

上图反映了1820-1913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指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地位,在不同时段有不同表现)。

任选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典型国家,概括它们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示例一 表现:英国被美德赶超,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原因:英国最早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19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 “世界工场”地位。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不愿更新技术设备,大量资本输出,因而英国经济发展缓慢;而美德等国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资金,美德两国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国。

示例二 表现:美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超越英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首位。

原因:独立战争后,美国确立民主共和政体,19世纪初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19世纪末20世纪初,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形成统一国内市场;政局相对稳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西部的开发,提供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外来移民的涌入带来劳动力、技术和经验;积极采用新的技术设备。美国经济飞速发展,1894年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而英法这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更新技术设备,大量资本输出,经济发展缓慢,被美国超过。

示例三 表现:德国后来居上,经济总量超英法,跃居第二。

原因:德国由于政治上长期分裂严重阻碍工业革命进程,导致其经济落后于英法美。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实现国家统一,开辟统一国内市场;普法战争打败法国,获得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积极采用新的技术设备,经济飞速发展,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而英法这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更新技术设备,大量资本输出,经济发展缓慢,被德国超过。

示例四 表现:老牌的法国被美德赶超,沦为第四。

原因:法国大革命后,法国仅次于英国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法国由于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国内市场狭小;中小企业大量存在限制了新技术的采用和设备的更新;普法战争的割地赔款;大量资本输出,因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美德两国国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资金,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法国。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通过1820-1913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答,首先提取归纳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观点必须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特别要注意,理由一定要能够充分说明观点。

考查方向

本题从1820-1913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考查角度新颖,主要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如下:

1、要先审题,读懂设问让干什么,做到有的放矢。

2、其次要结合所给材料,抓住关键词,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3、最后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书写答案。

易错点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案不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初,官称与实际职务脱离,官称仅用以定其品级俸禄,称寄禄官;另有差遣,方为实际职务。故宋初设官,名为沿袭唐制,而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朝廷各机构皆无定员,无专职,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虽有正官,非有皇帝敕令,并不主持本部门事务,另由皇帝指派他官主管,称为差遣。致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参预政务,六部尚书、侍郎不管本部事务,给事中不封驳,中书舍人不起草诏令,谏议大夫不规谏,起居郎与起居舍人不记注(登录),司谏、正言非有特旨,亦不任谏诤(直言规劝)。神宗元丰三年(1080),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杂取唐及宋初旧制,以原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等定为二十四阶,用以取代原寄禄官中书令、侍中等等,以阶易官,用为确定官员俸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成新寄禄官,而原寄禄官之朝廷各机构正官依其官称主管本部门事务,官称与实际职务相符,成职事官。次年,又定新选格,改革铨选制度(选官制度),授官铨注(对官吏的考选登录),皆归吏部,并规定凡除授职事官,皆以寄禄官品高下为准,五年,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

—— 据《中国历代职官》

16.根据材料,概括元丰改制的主要内容。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丰改制的客观进步性。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第一,以官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第二,以阶易官,减少等第。第三,循名责实,机构简化。第四,宋承唐制,恢复三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元丰改制内容。抓住关键词“置详定官制所”“杂取唐及宋初旧制”“定为二十四阶”“官称与实际职务相符”,直接从材料里进行概括答案即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宋代元丰改制内容,属于比较简单的试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宋代元丰改制内容,解题步骤如下:1、要先审题,读懂设问让干什么,做到有的放矢。2、其次要结合所给材料,抓住关键词,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3、最后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书写答案。

易错点

学生对主要内容不能归纳概括,答案不全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作用:恢复三省制,使魏晋以来的三省制得以继续发展;循名责实,纠正了唐末以来的官职名实分离的混乱状态;改革和精减了中央政府机构,提高了办事效率;裁减了大批重叠机构,节省了国家的行政开支。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宋代元丰改制的评价,难度适中。答“评价”时,需要结合第一问的元丰改制的内容,再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即可。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对宋代元丰改制的评价,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宋代元丰改制的评价,解题步骤如下:1、要先审题,读懂设问让干什么,做到有的放矢。2、其次要结合所给材料,抓住关键词,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3、最后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书写答案。

易错点

学生对宋代元丰改制的评价,只谈对宋朝当时的客观进步性,而遗漏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客观进步性。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