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武汉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2.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4.“英国‘光荣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将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胜利标志着“全新政体”建立

B英国“全新政体”是伏尔泰启蒙思想的实践产物

C美国“首创性”是孟德斯鸠政治学说的全面运用

D美国“体制设计”与英国“全新政体”原则一致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6.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政府十分得意,认为这是“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次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 )

A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的盟主地位

B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产品扩展中国市场

C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了利益又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感激

D是美国侵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7.美国学者戴维·W·张曾这样评论道:“经济特区的试验符合邓的两个革命目标:一是对外开放;二是对内搞活”。其中,“对内搞活”强调的是( )

A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B特区享有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

C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D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0.新中国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居民可“自由居住和迁徙”,而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则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说明“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

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旧唐书·王起传》说:“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及起考贡士,奏当司所选进士,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材料说明此时的科举( )

A确立了中书省掌控考试地位

B减少了世家望族的请托风气

C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D残存了豪门把控仕途的特点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5.热播电视剧《东方》中,面对新中国的成立,阎锡山劝慰蒋介石说:“我们不急,急的是他毛泽东。不就是建个什么国嘛,不要太在意了。1931年他们也成立了苏维埃,几年后,都在湘江里淹死了。”苏维埃“在湘江里淹死”指的是( )

A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严重损失

B秋收起义失败后向井冈山地区进军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地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8.1990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一决定,体现了党和国家( )

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构想

B拉开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序幕

C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尽快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决心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9.从1933年5月开始,美国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复苏

B违背了自由竞争原则

C只能使美国暂时克服危机

D解决了农业生产过剩问题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1.“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3.“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 )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朱熹的“格物致知”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王阳明的“心外无理”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8.“黑奴贸易”的航程顺序是( )

A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B欧洲-美洲-非洲-欧洲

C美洲-非洲-欧洲-亚洲

D非洲-美洲-亚洲-欧洲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9.“( 梭伦)用了很大的勇气,敢于一举而释放所有的债奴,取消有关土地的一切抵押,同时还严禁了将来的一切债奴制度发生。……他的改革消除了许多不平,也给了普通民众以少量的政治权利,但大部分的政权还是留在贵族们手里。”这说明梭伦改革体现出( )

A民主自由原则

B公平公正原则

C不偏不倚原则

D区别对待原则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0.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认为:“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一有发明就马上生机勃勃地发展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判断,雨果认为( )

A中国人没有创造力

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2.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二为”方向的提出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4.毕加索曾注意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让优美绝灭吧!”这种艺术风格是 ( )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浪漫主义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5.2011年3月25日,加拿大议会众议院投票表决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这意味着哈珀总理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将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个因“藐视议会”而下台的政府。以下法律文献不可能为这一事件提供历史依据的是( )

A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6.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

A邓世昌

B林肯

C拿破仑

D屈原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17.“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之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该言论出自( )

A严复《天演论》

B梁启超《变法通议》

C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D孙中山《民报》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2.郑观应曾作出了这样的论述,“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其论述( )

A指出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B揭示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C触及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反映了知识阶层改造传统思想的迫切愿望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4.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6.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大户小户相互依存

C丝织部门分工细致

D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7.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社会政治比较清明,但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孝廉制的选人范围比较固定

B选官制度在设计上有缺陷

C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

D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9.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30.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官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1.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担任首席将军的是( )

A柏拉图

B梭伦

C伯利克里

D克利斯提尼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3.1690年,洛克出版《政府论》第二卷。洛克认为,政府统治起源于遥远的古代,人们决定共同工作,建立国民社会,指定统治者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共同利益,个人将自己的政治权利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但保留个人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统治者都要被废黜。据材料判断,下列评述恰当的是:( )

①洛克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②洛克正确地揭示了国家的起源

③洛克想以此为英国革命辩护

④洛克的思想推动了英国革命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5.英国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28.“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4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3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3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人士唐才常在1897年写道:“路德者,不服从天主教教皇之压力,别立新教以抗罗马,而改教之徒云集景附……雷奔电激,为古今中外不可一世之业。”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指出“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

33.你如何看待材料一的观点。(4分)

3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观点。(6分)

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天命陛下(宋神宗)为神明主,殴天下士民使守封疆,卫社稷,士民以死徇陛下不敢辞者,何也?以陛下能为之主,以政令均有无,使富不得侵,强不得凌弱故也。今富者兼并百姓,乃至过于王公,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陛下无乃于人主职事有所阙,何以报天下士民为陛下致死?”

——《续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

材料二 “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

36.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4分)

37.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在变法中是如何实现“御轻重敛散”的?(4分)

分值: 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

35.请从表格中任意提取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 上一题
  • 1/34
  • 下一题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