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西安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7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他认为,“以道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也大致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有不同。

D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D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齐其不齐”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不是庄子观点;庄子承认“万物不齐”,主张“不齐而齐”。“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是章太炎对《齐物论》的阐释,他对“齐其不齐”持否定态度,对庄子“不齐而齐”大加赞赏。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答题时一,明确题干要求,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范围宽泛。二,明确选项性质,选项是对文本句子的理解和判断。三,找准对应区域,比对判断。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干扰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有时题干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干扰项却从“彼”方面入手分析。本题属于张冠李戴,文中说章太炎的话“道出此意”,“此意”紧承上句加以理解。见②段,关键是对“齐其不齐”的理解。

易错点

选项C中《中庸》的观点信息跨度大,容易误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项属于因果关系倒置,孟子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在信息比对中看到两个概念的差异。原文: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易错点

C项易误判断为强加因果。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D项中片面强调消极影响,与原文意思不符,过于绝对。见⑤段,“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读懂作者写作意图。答题时注意审题,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本题属于说法太过绝对。

易错点

C项中庄子的“万物一齐”观点项易误选。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7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惟庸,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曰:“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籍户买马,艰苦殊甚。使皆效尔所为,民虽尽鬻子女,不能给也。”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谤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

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又尝与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马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曰:“吾有所用尔也。”惟庸益以为事可就。

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贡,惟庸等不以闻。帝怒,敕责省臣,尽囚诸臣,穷诘主者。未几,赐广洋死,广洋妾陈氏从死。帝询之,乃入官陈知县女也,大怒曰:“没官妇女,止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于是惟庸及六部堂属咸坐罪。明年正月,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帝大怒,乃诛惟庸。

(选自《明吏·胡惟庸传》)

入官:旧时把罪犯的财产没收入官府,即充公。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 /又切责之/二人大惧

B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

C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

D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古代仅限于官职的平级调动,“左迁”“迁谪”指降低官职调动。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则为升官。

B“从子”,宗法意义上,从父兄弟之子称之为从子,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孙。 唐朝以后,人们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叔侄的“侄”。

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D“符”即符命,“符瑞”指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君主“受命于天”的一种所谓的祥瑞征兆。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飞黄腾达。胡惟庸在和州归附太祖,后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通判、太常少卿、中书省参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等职,官运亨通。

B骄纵跋扈。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向皇上告发了他。惟庸于是设法谋害徐达,但其阴谋被人揭发。

C心怀异志。刘基生病时,皇上派惟庸以探望为名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众人献媚附会,这使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他从此有了异心。

D事败见诛。洪武十三年陈宁、涂节将祸变上报,告发了胡惟庸造反的阴谋。朱元璋大怒,于是诛杀胡惟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2)帝询之,乃入官陈知县女也,大怒曰:“没官妇女,止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原文标点: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

考查方向

能正确进行文言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时注意动词。

易错点

注意“帝怒/责”之间断句,要准确划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中“迁”,古代称晋升或调动官职,又有贬谪、放逐义。

考查方向

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易错点

考生对“符”一词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C项错误,正确的表述是皇上派惟庸带医生探视,惟庸便对刘基下毒。

考查方向

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解题思路

读懂原文,筛选信息,把握住文中:什么人,任什么官,做了什么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考查,一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综合,另一方面,内容要点与中心意思,也需要筛选信息以证明。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易错点

D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皇上欢心,进一步获得皇上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未报告皇上便径直执行。(2)皇上问知陈氏竟然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

解析

(1)采分点:“曲谨”、“当”、“独相”、“黜陟”(2)采分点:“乃…也”、“没官”、“止”、“何以”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易错点

“曲谨”“黜陟”要正确译。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酒楼秋望

华岳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8.请简要分析“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的妙处。

9.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抒情方式有何异同?概括本诗抒发的感情。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对比、映衬。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白描。点出“秋水”“ 天”“ 暮霞”“ 日”的意象,不加渲染,却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④对偶。“秋水”“ 暮霞”相对,“碧”“ 红”相对,“连天一色”“映日三竿”相对,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⑤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解析

题目要求考生请简要分析“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两句的妙处。首先要回到诗篇中,分析作者描绘的景象,然后找到其中的手法。首先,写景的角度俯视、仰视相结合。手法运用色彩对比、映衬。也运用到了白描。还有对偶。整个写景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

解题思路

答题步骤: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此种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步骤三:指出运用此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易错点

考生容易只概括出画面而疏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同:《过零丁洋》尾联与本诗尾联前句均为直抒胸臆。异:本诗尾句为间接抒情。

情感表达: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解析

要求考生就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抒情方式比较异同,并概括本诗抒发的感情。本诗尾联“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跟《过零丁洋》同为直抒胸臆。但尾句写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为间接抒情。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答题步骤

步骤一: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步骤二: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内容、思想情感和主旨;

步骤三:组织答案,可先用一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感情、态度或自己的看法等。

易错点

作者在诗词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在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随后直接点明态度,

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2)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3)《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                      。”

正确答案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解题思路

根据语境来填写,尤其注意那些提示语。

易错点

默写时注意“脂凝夜紫”字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字。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因为即便是微小,它也有自己存在的逻辑,不仅如此,微小,也能见证大千世界。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说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这样的态度,背后隐藏的不是对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

正确答案

①它所表现的形式(或:其特点)是短小、迅捷;②但其内涵却包罗万象,也有深度;③而是对这个文化消费时代缺乏应有的见识。

解析

第①空,根据后句“体现了这一特征”,结合前句微阅读的阅读方式,应填微阅读的特点;第②空,依据后面的“因为……”,应填一句与常人理解不同的转折句;第③空,前句有“不是……”,该处应填“而是……”,是对前句的否定,见解上要有所升华。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材料给出的是一个段落,有具体的语境,回答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要注意到题干中要求的“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首先我们要理清文段的结构,找出其中的中心句 。 2、然后分析需要补写的上下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常识,适当的想象确定大致方向。 3、注意“其实、因此、但是等关联词语。通过分析复句确定填入的句子内容。 4、注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与上下句语意连贯照应。有些题目前后的内容是以对举的形式出现的,根据对应关系可以确定填入的词语。 5、分析的时候必须紧扣原文,补写句子时尽量使用原材料中的关键词, 6、注意字数限制。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小城三月

萧红

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

客气一点,这显然因为翠姨是客人的关系,而且在名分上比他大。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她

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

翠姨一听就得病了。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她对出嫁太不热心,该剪裁的衣裘,她不去剪裁。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后来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身边,好随时提醒。而况出嫁的日子又不远了,或者就是二三月。

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读书的要求。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给她在家里请了一位老先生。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闷闷不乐。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翠姨摇着头不说什么。

过了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而且母亲断言,她活不久了。大家都说是念书累的,外祖母也说是念书累的,没什么要紧的,要出嫁的女儿们,总是先前瘦,嫁过去就要胖了。

翠姨自己则点点头,笑笑,不承认,也不加以否认。还是念书,也不到我们家来了。翠姨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哥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棋。

翠姨后来支持不了,躺下了。她的婆婆听说她病,就要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这种消息,翠姨听了病就更加严重。

母亲叫哥哥去看翠姨。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

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未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哥哥就可去了。

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

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就在里边说:“请进来。”

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

他刚一伸手,翠姨就突然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哭起来,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哥哥没有准备,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

翠姨平静的向他笑着,说:“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她爱我一场,可惜我不能报答她了……我现在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那家对我也很好,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请你告诉姐姐,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这时祖父进来了。看了翠姨的热度,又感谢了我的母亲,对我哥哥的降临,感到荣幸。他说请我母亲放心吧,翠姨的病马上就会好的,好了就嫁过去。

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

们当我说。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按着时

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

大街小巷,到处的鸣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回来似的。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

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原载1941年7月1日《时代文学》)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对翠姨身世的介绍,既表明翠姨和哥哥有恋爱的可能,又暗示翠姨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

B哥哥和翠姨之间的爱慕是不露痕迹的,但从翠姨坚决要念书、哥哥后来常常落泪等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早已互相倾心。

C翠姨的母亲什么事都问到了,却唯独不知道翠姨内心的真正想法,小说以此反映了母女之间的隔阂,表现了翠姨的孤独。

D我是翠姨命运的见证者,在众人都不懂得翠姨的情况下,我却表现出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

E小说以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翠姨短暂而又充满无奈与悲哀的人生,小城这一生活背景的落后,更显出她的人生的孤独感。

12.翠姨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3.小说结尾着力描写春天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文中写道:“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翠姨究竟为什么会死去?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探究。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E

解析

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B得1分。答A、D不得分。A.根据翠姨身世,不能得出“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的结论。B.“念书”、“常常落泪”等细节中看不出“早已”互相倾心。D.“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不正确。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目,必须回到文本中进行对比,找出内容、思想或技巧方面的问题,从而准确判断选项。

易错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翠姨一个传统而又心地纯良的少女。①接触到新思想,向往文明生活。如采办嫁妆时她开心于受到的“尊敬”、勇敢要求“读书”等。②性格内敛、含蓄。她把对哥哥的爱意深藏内心,不告诉母亲,也没有明白告诉哥哥。③执著内心情感(纯情)。她喜爱哥哥,不愿出嫁,宁肯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改变。④无力冲破伦理观念和时代社会的束缚。尽管深藏对哥哥的喜爱,仍无法明白表达,只能抑郁而死。

解析

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即人物的言行等方面进行概括。比如,文中翠姨采办嫁妆时她开心于受到的“尊敬”、勇敢要求“读书”等她把对哥哥的爱意深藏内心,不告诉母亲,也没有明白告诉哥哥。她喜爱哥哥,不愿出嫁,宁肯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改变。可以看出翠姨是一个传统而又心地纯良的少女。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形象性格特征:××是一个具有A、B、C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再分析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易错点

小说形象的鉴赏必须回到文本,不能架空分析。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坟头的落寞与城里春天的热闹相对照,表现翠姨死后的悲凉。②柳哨声与“杨花”“榆钱”等意象的更迭,表明春天的易逝,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③以姑娘们换装的形象,既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又表现了陈腐社会的顽固不化。(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①联系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在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在结尾:照应开头,营造余韵,升华主题等。②联系词语选用:用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可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效果。③联系描写对象: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有助于主题的表达。④联系情节发展: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可展示世态风情、暗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⑤联系作品主题: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形成,并决定人物的行为举止,它会体现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1)答题角度: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②人物(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③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丰富、深化主旨)。(2)答题格式:①××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氛围,定下了……的抒情基调;②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③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了……的发展,表达(深化)了……的主题。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①新旧交替的时代,唤起了翠姨对文明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但在这样的时代,翠姨无力冲破旧的束缚,爱情的渴望反而变成一种巨大的负担。(时代方面的原因)②母亲、祖父等亲人爱她却不理解她,他们认为婚姻是无需感情根基的生活方式;夫家催婚更促使翠姨走向自我毁灭。(家庭环境的原因)③她和哥哥之间隔着辈分等阻碍,依据当时的伦理观念,爱情几乎没有实现可能。(伦理方面的原因)④翠姨既执着,又含蓄内敛,自我孤独,自我坚持,自我折磨,必然走向死亡。 (自身个性方面的原因)(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要求考生探究小说中翠姨死去的原因。必须从时代方面的原因、家庭环境的原因、伦理方面的原因、自身个性方面的原因,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时要找准答题的角度进行探究。不能放而不收。

易错点

这类探究题,考生不知道答题的角度,不会运用答题模板。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5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如今的高考标语又有了新的内容。

对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述。要求:简明连贯,言之成理,80字左右。

正确答案

示例一:高考励志标语日趋直白、现实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首先,励志标语的日趋白热化,反映的是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其次,教育资源不公平,社会贫富差距严重,标语的变化背后蕴藏的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再次,这些标语折射了社会日趋功利的心态,是日趋直白赤裸的功利追求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因此,标语的变化应触动的是我们对现实的反思。

示例二:励志标语日趋直白、现实是进步的表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老套的标语早已不符合青年人的口味,他们更愿意以轻松戏谑的方式来调侃庄严的高考;这样的标语体现的是年青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班级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正朝着更为自由平等多元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应给予包容和尊重。

解析

题目要求考生对标语展开评价。必须找准评价的角度,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立柱理由,而且理由要充分。另外评论时要将标语结合起来考虑,看出它们的差异点。

考查方向

对新闻材料进行评论。

解题思路

由这些标语可以看出高考励志标语日趋直白、现实。标语的变化应触动的是我们对现实的反思。

易错点

评论角度不准确。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 )

①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水电站建设中屡建战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的员工早己

②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 。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③看着自然保护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 ,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

A习焉不察 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B习以为常 习焉不察 熟视无睹

C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习以为常

D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正确答案

B

解析

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有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近义成语的辨析,答题时要根据语义侧重点、根据语义范围、根据语义对象、根据感情色彩、根据意义轻重、根据语法结构、根据关键语素的不同来进行判断。比如,“习焉不察”成语的含义。

易错点

必须结合语境,否则可能会导致误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次,有人曾向希尔伯特请教:明天最重要的技术是什么?这位20世纪科学工作者界的领袖幽默地说:“到月球上去抓苍蝇。” 。希尔伯特在回答为什么时说:“因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许多连带性的技术难题,而这意味着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几乎一切的物质困难。”今天,人类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去月球发电、种庄稼,已经像“抓苍蝇”一样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面前。

A这有点儿像天方夜谭。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实在需要克服太多太多的困难

B这简直不可思议。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实在需要克服太多太多的困难

C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因为要做到这样一件小事,将要碰到一连串的难题

D因为要做到这样一件小事,将要碰到一连串的难题。这是无法想像的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句“幽默地说”可以衔接“玩笑话”,“一件小事”呼应“抓苍蝇”,“一连串”与后句“连带性”相呼应。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解题思路

语句复位型衔接题,答题时必须注意,答案符合显性要求,暗合隐性要求。

题目的显性要求主要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包括对象、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隐性要求主要是语体的风格、内容的拓展、情境的氛围、情感的褒贬等,往往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隐性要求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需要考生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测与想象。如果答案符合显性要求,只能得到基本分;若答案同时暗合了隐性要求,则能得到高分。

易错点

不能瞻前顾后,做到内容衔接。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B目前高校面试已经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专业兴趣和素养的考察上,这体现了一种明确的导向性,并与高中选修课建设形成了对接。

C促进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D沈从文的小说大多取材于湘西,因而文笔细腻、质朴,常常淡化了时代,留下纯然的精神。

正确答案

B

解析

A.偷换主语,“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一句主语应该是“他的健康成长”; C.“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句式杂糅;D.强加因果)

解题思路

语病辨析题答题时,可以用语感审读法。这是一种凭语感直觉对句子是否有语病作出判断的方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分两步进行:1.直觉。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那些感到拗口别扭的地方,往往就是可以初步判断为有语病的地方。实际上,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第一直觉。2.审读。对感觉不顺畅、不符合一般习惯的地方复读几遍,仔细品味。比如,C项“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句式杂糅。

易错点

A项,语序不当,容易误判。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0.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利用漏洞让病毒或木马侵入他人电脑,从而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扫描电脑,就是为了修复漏洞,保护电脑,使其不出故障。那么我们的内心是否也需要扫描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做大智之人,扫内心漏洞

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的内心总是充斥着这样那样的漏洞,就如再精密的电脑也得定期修复一般。因此,大智之人往往懂得扫描并修复内心的漏洞,最终迈向成功。  一个人之所以不是与生俱来的完美,只因为总有那些或大或小内心漏洞的存在:或胆小懦弱,或自负自傲,或追名逐利„„古往今来,不懂得自我修复终为其所困的人和事一桩桩、一件件数不胜数。惜项羽,明明威武雄霸,却不知扫描修复内心优柔寡断的漏洞,终遗恨乌江;叹庞统,明明才高八斗,却内心急躁,恐人夺功终命丧落凤坡;哀洪秀全,明明势如破竹,却贪图享乐,平息不下内心膨胀的欲望,终将大业毁于一旦„„以史为镜,我们该深知做大智之人,扫描并修复内心漏洞的重要性。

可有人不禁要说,这所谓扫描并修复内心漏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是的,不然,项羽等人英名盖世,又怎会成为悲剧人物?诚然,要做到这一点,绝非嘴上说说那么容易,周遭环境总是给予“漏洞”壮大的力量,不然柯震东又怎会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抵不住内心自制力不够的漏洞而吸毒被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呢?自然也不会有周永康挣脱不了名利的诱惑而贪污受贿,遭人民唾弃。由此观之,我们无力改变充满诱惑的社会大环境,但我们应该要做一个大智之人,有意识地避免沉沦,对内心漏洞进行及时的扫描和修复。

然而,跌落在“漏洞”上而爬不起来的人,往往不是不明白“人无完人,需要完善”的道理,而是缺乏一心向善,扫描和修复漏洞的恒心和毅力。正如“星二代”张默因吸毒第二次被抓,他不可能不知道吸毒的危害,他缺的就是戒毒的恒心与毅力,缺的是戒毒的勇气和信念,内心的漏洞不及时修复,二次锒铛入狱就不足为奇了。就如郭沫若所说“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半途而废终究是无济于事的。圣人是靠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来的。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逐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然而他最终消除内心漏洞,靠的便是“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的恒心与毅力。孔孟之道“人非生而异也”,说的也是这道理。人生来并无差别,而最终有人成为圣人,受人敬仰,有人则遭人唾弃,就是因为前者懂得不断扫描和修复内心的漏洞,持之以恒,方成为更近乎完美之人。

当代社会,灯红酒绿,到处都有形形色色的诱惑,而人的内心也总是充斥着种种漏洞,但请牢记“木桶效应”——决定盛水容量的是最短的木板。且做生活的智者,不断修复内心的漏洞,做人生的主宰!

解析

(1)不为“漏洞”所累,保持心灵纯净和健康。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却忽视了对自我心灵环境的保护。每个人的心灵原本都是鲜活纯净的,由于存在不同“漏洞”,而常常受到攻击,导致心灵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灵的纯净与健康关系一个人生命的品质,而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健康需要对心灵“扫描”,从而进行修复和保护。(2)构筑心灵防线,识别和抵制诱惑。事实告诉我们,心灵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生活五彩缤纷,各种诱惑无处不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常念“慎独”之经,常存“慎独”之心,严格自律,牢筑长堤,慧眼识别,自觉抵制,才能修复心灵“漏洞”。(3)善于反省与解剖,修复心灵“漏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心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漏洞”,不断反省,自我检查,才能及时发现不足;勇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匡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健康成长。(4)良好心态、果敢品质、进取精神等是修补“心灵漏洞”的最好补丁。既不能对“漏洞”视而不见,也不能对“漏洞”望而生畏。修复心灵的“漏洞”需要过程,也很困难。良好的心态,果敢的品质,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心灵的“漏洞”就会从有到无,从而确保心灵系统的完美与纯净。。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审题时,我们需要运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我们可以把事物的各种关联尽可能多地寻找并罗列出来。这一步可以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其次,在众多关系中选择最能支持观点的那一对。这一步要排除那些对写作没有作用的关系,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易错点

这类作文一般立意没有问题,但是写不出深度。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